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端粒酶的激活与胃癌病程进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胃腺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与胃癌病程进展的关系,采用端粒酶原位分子杂交检测法对45例原发性胃腺癌及40例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原位检测。结果45例原发性胃腺癌组织中,38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其中早期胃癌阳性率为66.6%,中晚期为93.3%;40例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中仅2例呈阳性表达;晚期胃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显著高于早期胃腺癌(P<0.01);胃腺癌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与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研究表明,虽然胃腺癌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无关,但中晚期胃腺癌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早期的事实,提示端粒酶的高表达是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中晚期事件。  相似文献   

2.
人类恶性肿瘤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端拉酶在人类常见恶性肿瘤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活性表达及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及PCR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人胃癌11例,结肠癌14例,肝癌4例,乳腺癌9例及其相应的38例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38例肿瘤组织中,有31例端粒酶呈阳性(81.6%);38例癌旁组织中,有8例阳性(21.1%)。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的均与肿瘤临床病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癌旁组  相似文献   

3.
宫颈癌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宫颈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以探讨其作为宫颈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法检测20例宫颈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0例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为80%(16/20),而相应癌旁组织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15%(3/2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端粒酶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基因标志,有可能成为宫颈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周峻  金岩  何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102-103,10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方法检测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标本中的病变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73.3% (2 2 / 30 ) ,而 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无 1例表现出端粒酶阳性。T1~T2 期 2 1例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6 1.9% (13/ 2 1) ;T3 ~T4期 9例均为端粒酶阳性表达 (10 0 % )。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样本中Ⅰ级17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5 8.8% (10 / 17) ;Ⅱ级 8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87.5 % (7/ 8) ;Ⅲ级 5例 ,均表达出端粒酶阳性 (10 0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P <0 .0 5 ) ,且端粒酶活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恶性肿瘤的整个病程有关 ,与其恶性程度、浸润能力有相关性 ,可作为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胃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ELISA法检测了51例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的端粒酶活笥表达。结果:51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48例(94.1%),癌旁组织为17例(33.3%),远端正常胃组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是特异较强的恶性肿瘤其因标志,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正常肺组织穿刺标本中端粒酶催化基团(hTRT)mRNA表达与肿瘤分期与分级关系,探讨其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与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催化基团mRNA表达.结果 30例非小细胞肺癌中25例端粒酶催化基团mRNA表达阳性,阳性率83.3%;对照组20例中无端粒酶催化基团mRNA阳性表达,阳性率0%.结论 端粒酶催化基团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有异常阳性表达,表达与肿瘤分期与分级有关.与肿瘤病理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及其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肠癌、癌旁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探讨其与大肠癌的生物学特性及预后诸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ELISA法定量检测 34例大肠癌组织、2 0例癌旁组织及 1 6例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的活性 (TA)。结果  34例大肠癌组织中 ,端粒酶阳性表达 31例 ,阳性率 91 2 %。 2 0例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 ,仅 2例为阳性 (1 0 % )。 1 6例转移淋巴结中 ,1 3例检出端粒酶活性表达 ,阳性率为 81 3 %。淋巴结转移“ +”的大肠癌组织与淋巴结转移“ -”的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A值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大肠癌组织与癌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P <0 .0 1 )。端粒酶的活性表达与大肠癌的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分期及侵袭范围等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的活性水平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恶性肿瘤标志物 ,有可能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房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端粒酶与肿瘤病理行为学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重复扩增方法对60例乳房恶性肿瘤组织,配对癌旁组织及非癌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并同时进行了P16缺失分析及Cerbβ-2蛋白表达的检测,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80%。在乳癌中P16基因缺失、C-erbβ-2蛋白阳性表达同时,端粒酶活性检测分别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建春 《华夏医学》2003,16(3):307-308
目的 :通过测定乳腺癌中端粒酶 ,探讨端粒酶活化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35例乳腺癌组织、17例乳腺癌旁组织、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1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端粒酶在乳腺癌、癌旁组织、乳腺纤维腺瘤、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85 .7%、11.7%、10 %、0 ,乳腺癌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乳腺纤维腺瘤和正常乳腺组织 (P<0 .0 1)。端粒酶在乳腺癌中临床 期和临床 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5 %、86 .6 % ,二者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化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端粒酶可作为诊断乳腺癌的一个新的理想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房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 ,端粒酶与肿瘤病理行为学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关系。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扩增方法对 6 0例乳房良恶性肿瘤组织、配对癌旁组织及非癌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 ,并同时进行 P1 6缺失分析及 C-erbβ-2蛋白表达的检测 ,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达 80 %。在乳癌中 P1 6基因缺失、C-erbβ-2蛋白阳性表达同时 ,端粒酶活性检测分别达 92 .3 %和 91.3 %。结论 :说明端粒酶活性和肿瘤的关系密切 ,可作为乳腺癌诊断与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TRAP -PCR -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 32例癌旁组织 ,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 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 75 % (2 7/ 36 ) ,癌旁组织为 6 .2 5 % (2 / 32 ) ,肺良性病变组织为 11.1% (1/ 9) ,正常肺组织为 0 % (0 / 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32例癌旁组织,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75%(27/36),癌旁组织为6.25%(2/32),肺良性病变组织为11.1% (1/9),正常肺组织为0%(0/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乳头状癌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通过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TRAP-PCR-ELISA定量及TRAP-PCR银染定性法,对49份甲状腺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分析。结果 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6.9%,其活性水平与组织学分级无关,病灶越大,年龄越大,病期越晚,端粒酶活性水平越高,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10例甲状腺正常组织端粒酶皆为阴性。8例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 ,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银染 TRAP法检测 2 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 2 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 8例涎腺癌组织中 ,有 2 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89.3% )。 2 8例癌旁组织中 ,有 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14 .3% )。 10例腮腺混合瘤 ,6例腮腺腺淋巴瘤 ,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Li C  Liang Y  Wu M  Xu L  Cai W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9):1405-1408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elomerase activity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and its preneoplasia lesions, an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cancer differentiation, cancer invasiveness, and lymphatic metastasis.Methods Telomerase activity in esophageal SCC tissues, adjacent dysplasia tissues and normal epithelia from the surgical edge were assessed by microdissection-TRAP 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silver staining assay.Results Telomerase activity was detected in 37 (82.2%) of 45 esophageal tumors, 23 (79.3%) of 29 dysplasias, and 2 (5%) of 40 normal epithelia.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tivity between dysplasia and normal epithelium, as well as between tumor and normal epithelium.Twenty-six (92.9%) of 28 tumors with lymphatic metastasis had detectable telomerase activity compared to 11 (64.7%) of 17 non-lymphatic metastasis tumors.These relationshi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lt;0.05), but the one between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tumor grade was not.Conclusion Telomerase activity was high both in esophageal SCC and their preneoplasia lesions.The telomerase activity in SCC tissue was related to lymphatic metastasis, but not to cancer differentiation.  相似文献   

16.
CD44v6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细胞粘附分子CD44V6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了解其与鳞癌组织深发级、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32例口腔鳞癌和6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CD44V6的表达。结果 CD44V6在正常口腔结膜组织呈强阳性表达,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明显弱于正常组织,但高表达CD44V6的口腔鳞癌分化较差,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CD44V6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浸润、转换有关,但  相似文献   

17.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中国人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将其作为胃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以PCR为基础的TRAP(telom ere repeatam plification protocol)方法检测了42 例胃癌组织、42 例相应癌旁组织及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42 例胃癌组织中,37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81% ;而在42 例相应癌旁组织中,仅有2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结论 以上结果提示端粒酶检测有可能成为胃癌辅助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8.
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9例膀胱癌组织、25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9.7%(35/39)。癌旁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20%(5/25),正常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癌复发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在口腔癌前病变及鳞癌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端粒酶催化蛋白基因(hTRT)在口腔癌前病变及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口腔鳞癌(OSCC)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4例标本,其中正常口腔粘膜6例、上皮非典型增生15例、口腔粘膜鳞癌33例。结果: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hTRT的mRNA表达较弱,阳性信号仅局限于上皮基底层及副基底层间,阳性率16.67%(1/6);上皮非典型增生中hTRT的mRNA阳性表达见于多层上皮细胞,并随细胞异形性增高而表达增强,阳性率60%(9/15);口腔粘膜鳞癌组织中hTRT的mRNA有较强阳性表达,阳性率87.88%(29/33);OSCC组织中hTRTmRNA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分化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端粒酶hTRT基因的表达在OS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