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MRI、CT与其发病机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出血性脑梗死患者88例,对其临床表现及MRI、CT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患者易在梗死发生后3 d~3周间出现出血性脑梗死,若患者在发病2周左右出现出血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闭塞的血管再次通畅,此时出血量比较大,患者的临床症状不缓解甚至加重,此时CT结果可清晰显示出血。若患者在发病2周后出现出血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其侧枝循环的建立,使梗死的区域发生渗血现象,此时出血量小,且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缓解,MRI结果可清晰显示出血,而CT改变较小。但由于MRI对于斑点状的出血具有高显示率,且可对亚急性出血进行显示,使MRI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方面优于CT。结论:CT与MRI均为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的有效手段,但MRI更有效。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脑梗死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CT资料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 CT资料。结果 :30例均于发病后以 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者 1 6例 ,原梗死灶出血 2 8例 ,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主要是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 ,出血性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 ,应动态 CT观察 ,及时诊治 ,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扈林 《右江医学》2001,29(1):14-14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7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原梗死灶出血 54例 ,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者 48例。脑梗死发病第 2周发生出血 50例 ,发生出血后原有症状加重。脑CT分为四型 :(1 )出血性梗死Ⅰ型 (1 9例 ) ;(2 )出血性梗死Ⅱ型 (2 8例 ) ;(3)脑实质血肿Ⅰ型 (1 0例 ) ;(4)脑实质血肿Ⅱ型 (9例 )。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并发症 ,需动态观察CT ,及时确诊及治疗方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CT、MRI征象及其与发病原因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信息。方法:收集本院自2008年11月~2010年3月经CT及MRI检查,并经高年资医师诊断的23名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与影像征象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脑栓死及大面积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CT对发现梗死后急性出血敏感,MRI对梗死后亚急性及慢性期出血敏感。结论:CT、MR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各有优势,两者结合并密切联系临床,对病变定性更加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发生于60岁以上,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者12例,原梗死灶出血20例。脑梗死后第2周发生出血12例,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经脱水等综合治疗后预后良好16例,但大量出血者仍需手术治疗,预后不良。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出血忡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4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12例,原梗死灶出血20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小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对我院39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文刚 《中外医疗》2010,29(24):94-94
目的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又称脑梗死后脑出血转变(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临床上HI并非少见,且病死率较高。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发病的临床特点、发生时间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出血性脑梗死39例。结果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时间多在1~2周;其预后取决于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出血量的多少。结论对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注意头颅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随着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广泛应用,HI已由尸检诊断逐步变成临床诊断,对其认识也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8.
李健 《宁夏医学杂志》2001,23(6):346-346
为探讨脑梗死后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回顾性分析了76例脑梗死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梗死灶出血者54例,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后者48例。脑梗死发病第2周发生出血50例,发生出血后原有症状加重。脑CT分为四型:(1)出血性梗死Ⅰ型(19例);(2)出血性梗死Ⅱ型(28例);(3)脑实质血肿Ⅰ型(10型);(4)脑实质血肿Ⅱ型(9型)。提示脑梗死后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并发症,需动态观察CT、及时确诊及治疗,方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出血性脑梗死(HI)是指缺血性中风病人由于梗死区内血流再通而发生出血,又称为梗死后出血,以往需要根据病理解剖才能明确诊断。CT和MRI的临床应用使HI的诊断更为快捷而准确。随着抗凝和溶栓治疗的广泛应用,此病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5):2396-2396,2399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大面积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结果23例均于发病后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大面积梗死后合并出血性脑梗死,并出血性梗死使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大面积梗死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预后主要是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出血性脑梗塞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及CT、MRI表现。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78例脑梗塞患者的CT、MRI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塞多发生在脑梗塞后1周内,CT可显示急性出血;而MRI可显示不同时期及斑点状出血,出血信号可持续数月。结论:MRI是诊断出血性脑梗塞的最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2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CT特征。方法: 分析2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CT资料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脑梗死出血转化时病情加重或无好转者22例,病后4 d内发现脑梗死出血转化者21例,入院首诊时发现梗死后出血转化9例,住院以后复诊发现19例,对脑梗死出血转化后采取特殊处理措施17例,未采取特殊处理措施11例,经处理转归较好17例,预后不佳11例。结论: 脑梗死后出血的临床表现不一,无明显特征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一经脑CT等发现、确诊,即立即停用抗血小板、活血化瘀、抗凝等药物,治疗应根据当时病情状态及个体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18例经CT证实的出血性脑梗塞 其发病机制是塞的血管发生坏变,当血流再灌注时可导致出血。  相似文献   

14.
杨小芳 《西部医学》2007,19(6):1103-1104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经CT或MRI证实的大面积脑梗塞72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结果72例中合并出血性脑梗塞15例(21%),死亡22例,病死率31%,致残率98%,预后差。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病情凶险,易出血,转化致出血性脑梗塞,早期予脑保护剂及高压氧并配合康复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对内科治疗效差的尽早行去骨瓣减压术,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混合性脑卒中的发病机理。方法 将其分为3种类型:梗塞—出血型;出血—梗塞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梗塞型。结果 发生率为同期脑出血的20%,同期脑血管疾病病例的83%,并随着年龄的增高呈增长趋势。男性比女性多见。结论 CT扫描对混合性脑卒中有决定性诊断价值。治疗以中性为主,合理降低颅内压和适当控制血压水平为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脑梗死出血性患者临床资料,均行CT及MRI检查,总结病例患者影像学特点。结果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影像学特点:(1)梗死区域有明显斑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影边缘模糊;(2)出血量较大病灶表现为团块状(不规则型,有典型占位表现);(3)出血量较小病灶经CT检查时常被掩盖;(4)CT增强扫描病灶梗死区域内可见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而病灶分为中心型(9例)、边缘型(11例)及混合型(12例)三类。MRI影像学特点:(1)出血后急性期出血灶T2像上呈低信号,稍高于脑内血肿患者的信号;(2)亚急性期出血灶影像学信号以短T1及长T2信号为主;(3)慢性期血灶信号以T2像亦或梯度回波图像上清晰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形成的特征性的低信号为主;(4)MRI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梗死区内有明显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信号影。结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CT及MRI影像特点各具特异性,总结2种影像学表现特点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芳  曹晓轩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8):80-82,169
目的应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分析隐匿性脑内出血(OCBs)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18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伴OCBs58例,轻度颅脑损伤伴OCBs19例,脑胶质瘤伴出血24例,行常规CT、MR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常规CT及MRI检出部分脑内出血灶,SWI序列检出几乎所有出血灶,显示的出血数目多并且面积大。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于OCBs的检测具有高度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磁共振快速场回波技术( FFE) T2 WI在急性脑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发病1~24 h的急性脑出血患者32例,分别行CT检查、FFE T2 WI检查及常规MRI检查,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32例患者颅内出血灶在 FFE T2 WI均呈边界清楚的均质极低信号,或边界清晰的低信号环内部略高信号,或低信号区内混杂小斑点状高信号,脑出血灶清晰可见。有9例患者在基底节区、丘脑以及顶叶还发现1~3个直径2~4 mm的圆形、斑点状极低信号,证实为FFE T2 WI检测出的脑微出血。结论 FFE T2 WI技术对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敏感性优于CT与常规MRI检查,可全面了解患者颅内损伤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逄涛 《河南医学研究》2002,11(4):336-337
目的 :探讨小量脑出血的早期诊断 ,防止误诊。方法 :对 42例被误诊的大脑半球小量 (≤ 10m1)脑出血患者的发病形式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并与同期住院的脑出血 (>10m1)和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结果 :本组患者误诊原因主要为非重要功能区部位出血、颅内压增高症状少、肢体功能障碍轻、临床表现不典型。在头痛、呕吐、颈抵抗、意识障碍及双侧巴氏征阳性方面与脑出血组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而与脑梗死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在既往无卒中史 ,活动时起病及发病时血压高等方面与脑出血组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与脑梗死组比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P <0 0 5~ 0 0 1)。结论 :小量脑出血早期不易诊断 ,CT检查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资料,16例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发病4h内溶栓治疗前均行MRI检查示脑梗死征象。15例溶栓后3d、1例溶栓后6d查CT示脑内出血,其中3例血肿量〉30ml。结果16例均经常规治疗,其中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微创血肿抽吸术,术后30d生存状态良好。全组无死亡病例,治疗后哥拉斯哥昏迷评分(COS)9—11分11例,12—15分5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在脑梗死后3d内,血压过高或过低、出血倾向、溶栓药物应用不当是发病的危险因素。明确发病过程并及时的影像学确诊是降低病死率的前提。溶栓治疗中监测凝血功能、出血后积极的止血、降颅内压药物的应用及必要的手术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