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明泽  曾祥静 《口腔医学》2000,20(2):103-103
涎腺混合瘤多发生于腮腺,较少发生于颌下腺。发生于双侧颌下腺者临床罕见报道。现将作者诊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35岁,工人。因双侧颌下区包块2年余,而入我科就诊。口腔颌面外科情况:双侧颌下区有约2cm×2cm×2cm大小之等大包块,质中等硬度,边界清楚,活动,颌面部其它检查无异常。X线胸透无异常,血常规正常。心肺(-)。患者于97年12月17日初诊时首先行右侧颌下包块切除术。术中见瘤体边界清楚,基底部与颌下腺腺体粘连。完整切除瘤体及右侧颌下腺腺体,术后病理证实为右侧颌下腺混合瘤(97—0861)。10日后再次行左侧颌下区包块切除术。术…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告1例颌下区异位甲状腺组织。患者女性,47岁,主诉左颌下区包块18月,近8周明显增大。查左颌下区有一5.0×5.Ocm包块,质硬,轻微活动,左口底部有一包块突起,表面粘膜正常。咬(牙合)片示左颌下区邻颌下腺导管处有密集X线阻射点,解释为涎石。全麻下切除肿物,术中见肿物位于左颌下三角内,将颌下腺上推至口底。组织学检查为甲状腺组织,有大量内含胶质的腔隙,衬以低立方形或高柱状甲状腺滤泡细胞,有  相似文献   

3.
神经鞘瘤伴颌下腺慢性炎症较为少见,四川省内江铁路医院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28岁,肥胖体型,发现右侧颌下区包块2年,于1999年3月入院。2年前发现右颌下区包块,进酸味食物包块长大,进食后约10 min逐渐缓解,无明显疼痛,未经治疗。包块逐渐长大,偶有疼痛,进食时包块明显长大,伴胀痛,进食后约30 min包块逐渐缩小,胀痛缓解。近期包块胀痛明显,口服消炎药物效果不佳,遂来院诊治。检查:全身情况尚可,右颌下区肿大,扪及颌下腺肿大明显,约4.0 cm×3.5 cm×2.2 cm,质地偏硬,界清,压痛明显。于右颌下三角区扪及肿大淋巴结2个,直径约1.2 cm,质软,界清,活动度佳,压痛。张口度基本正常。右颌下腺导管开口处无红肿,挤压右颌下腺见导管口少许脓性分泌物溢出,然后为少许清亮透明唾液。左侧未见异常。口内颊、腭、舌、齿、咽等均未见异常。诊断:右侧慢性颌下腺炎。 于局麻下行右颌下腺摘除术。术中见右颌下腺充血肿大,呈炎性表现,完整摘除右颌下腺体浅份及深份后,发现下颌下三角下壁有异样突起。扪及一卵圆形包块,约4.5 cm×3.5 cm×3.0 cm,表面光滑,周界清楚,活动,质地坚韧。于颈深筋膜浅层下沿包块表面行钝性剥离,包块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见一神经样条索从包块正中贯通,直径约0.2 cm,根据其走向判定为舌下神经。充分显露神经干及肿块,将肿块上神经干外膜沿纵轴切开,小心地剥离神经纤维,切除肿块。术后病理报告:(颈右侧部)神经鞘瘤,(右侧)颌下腺慢性炎性表现。术后伤口愈合良好,观察半年无任何不适。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35岁。2年前发现左颌下区无痛性包块,活动度好。体检:可触及左颌下区2 cm×3 cm大小包块,质中等硬度,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颌下腺导管口无红肿,无异常分泌物。超声检查:左颌下腺正常组织结构消失,颌下区可见31.9mm×24.7 mm,以低回声为主,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的混合性包块,后方回声稍增强,包膜尚完整,彩色多普勒检查见包块内及周边血流信号较丰富。同时于左颈前区,颈后区及颌下区均见肿大的淋巴结,淋巴结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见图1、2)。超声诊断:左颌下腺混合瘤、恶性多形性腺瘤,左颈部淋巴结炎。患者经手术切除左颌下腺…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颌下区包块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03例颌下区包块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3例颌下区包块中以慢性颌下腺炎为主,囊性病变中以舌下腺囊肿口外型多见,良性肿瘤中以多形性腺瘤为主,恶性肿瘤所占比例较小。结论:颌下区包块病种较多,需详细询问病史及认真临床检查并辅以穿刺、B超、CT等手段,多可明确诊断;肿瘤则需行术前穿刺切取活检及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 ,71岁。因右颌下无痛性肿物 1年 ,近 1个月增长迅速收住院。查体右颌下不规则局限隆起 ,皮肤无红肿破溃及色素沉着 ,皮下可触及 10cm× 10cm× 7cm结节状肿块 ,质硬 ,与皮肤无粘连 ,轻度活动 ,无触痛。以右颌下恶性肿瘤在全麻下行肿瘤切除 颈清扫术 ,术中见肿瘤呈不规则  作者单位 :0 75 0 0 0张家口 ,解放军第 2 5 1医院口腔科黑色硬结 ,与周围无粘连 ,切除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本例为高龄男性 ,表现为与皮肤无关的颌下区皮下渐大性无痛性包块 ,皮肤无外伤、疤痕色素痣及色素沉着 ,肿瘤与皮肤界线清楚 ,因…  相似文献   

7.
<正> 患者王××,女,15岁,农民。住院号:2016。因右颌下区无痛性包块半年余入院。体检:全身一般检查无异常发现。颌面外科情况:右颌下见一隆起包块,约3×2×1.5cm大小,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无结节感,边缘尚清可活动,同侧及对侧颌下均可触及黄豆大至蚕豆大结节2~3个,活动无粘连,表面颜色正常。拟诊1.颌下淋巴结炎(结核待排) 2.右颌下包块性质待查(混合瘤) 辅助检查:胸透(一),血RT及ESR均正常,于1986年5月27日在局麻下行右颌下包块切除术,术中见包块与周围软组织有粘连,术后Ⅰ期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小型猪体内建立颌下腺自体再植模型,并观察再植后颌下腺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小型猪8只(16侧颌下腺)分为三组:第一组,4侧颌下腺移植到自体腹股沟区;第二组,6侧颌下腺原位再植到颌下区,导管外置于皮肤;第三组,6侧颌下腺原位再植到颌下区,导管开口于口腔前庭。术后以导管口分泌情况及移植腺体病理检查确定手术效果。结果 第一组术后腺体全部发生血栓,腺体未能成活。第二组腺体成活有分泌3例,导管阻塞3例。第三组术后腺体成活有分泌5例,导管阻塞1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成活腺体术后一周内,部分浆液细胞和粘液细胞可见明显的凋亡和变性。结论 小型猪领下腺不适合移植到腹股沟区。采用自体原位再植可成功建立小型猪颌下腺再植模型,其中导管开口于皮肤手术操作相对简单,适于短期观察。导管开口于口腔前庭的远期效果优于导管外置,适于长期观察。移植后腺细胞凋亡及变性可能是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发生休眠期时腺体分泌减少、变粘稠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何某某,男,29岁,住院号:18515。左侧颌下区包块一年余,包块时大时小,伴有轻胀痛及咽部不适,于1986年6月16日就诊于本科.检查:左颌下可触及3.5×2×2cm~3包块,质软,边界不清,与皮肤无粘连,双合诊可发现一条索状物与颌下腺  相似文献   

10.
《口腔医学》2017,(2):126-130
目的将包括肿瘤在内的整个下颌下腺完全摘除是目前下颌下腺良性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本文旨在探讨腺体保存术在下颌下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将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40名下颌下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组,分别实施行腺体完全摘除或腺体部分保留手术,对比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神经损伤情况、术后腺体功能、术后外貌及复发率。结果相对于腺体完全摘除组,腺体保存组患者的术后神经损伤少、颌下区凹陷畸形轻,且术后腺体分泌功能及患者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术后随访38个月到5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相对于传统的腺体完全摘除术,腺体保存术具有神经损伤小、颌下区凹陷轻、腺体功能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等多种优点,可以成为下颌下腺良性肿瘤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李德春  齐志勇  孙弘 《口腔医学》1991,11(4):173-173
<正> 颌下腺双导管临床上罕见,我科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盛××,男性,40岁。住院号33816。因右颌下区进食时胀痛4月余入院。4月前发现进食时右颌下区肿块隆起,伴有胀感,轻微疼痛,进食后肿胀缓解。近来症状未加剧,无阵发性剧痛史。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全身体检无特殊发现。右颌下三角区隆起,颌下腺可触及约3×4×5 cm大小,质中稍有粘连,轻微压痛,未扪及波动感,皮肤色泽如常。口内外双合诊肿块为颌下腺体,稍前扪及索条状导管,并有一0.4×0.3cm结石样肿物,轻度触痛。右舌下肉阜区不红肿,颌下腺导管开口清晰,挤压右颌下区无脓性分泌物溢出。X线摄片证实导管内有结石存在。诊断:右慢性颌下腺炎,导管结石。 1991年1月16日在局麻下行右颌下腺摘除术。手术至颌下腺前下深面时,有一导管分出,向前游离导  相似文献   

12.
<正> 例1:患者李××,男,55岁。近日来左颌下部肿胀,进食时加重。检查:左颌下腺导管口及舌下皱襞处水肿明显,局部充血,触之质硬、压痛。左颌下区约3×2cm肿大,轻压痛、质中、境界清楚、可活动。下颌咬(牙合)片示:相当左颌下腺导管内有密度均匀的不透光区充盈。诊断为,左颌下腺导管结石。治疗:给消炎药外,并给维生素丙含化。2天后于口内自行排出结石3小块,查见导管口处呈现结石,即压之左颌下区由导管口排出一长柱状结石,继之又排出1小块,最后还有1小块结石堵塞导管口,压之不易排出,行手术取出、术后症状消失、痊愈。6块结石排列长达5cm,相当整个颌下腺导管之长度,形态呈圆柱状,直径为0.4~0.5cm,呈灰白色,表面粗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颌下腺病变的诊断及手术并发症。方法 对85例颌下腺切除病例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 颌下腺切除病例中非肿瘤性病变以慢性炎症最常见,肿瘤性病变中良性高于恶性。结论 B超和针吸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提高颌下肿物的诊断率,颌下三角清扫术对根治颌下腺肿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附41例临床病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41例诊断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且肿瘤直径小于2.0cm的病例,作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于肿瘤外5~10mm处切除肿瘤与周边正常腺体组织。结果:41例患者术后经随访2~3年,未见肿瘤复发及涎瘘,患侧腮腺有分泌功能,面部畸形小。结论: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体积较小(直径<2.0cm)的腮腺良性肿瘤的有效术式,有利于保持剩余腺体功能及面部美观。  相似文献   

15.
例1:吴某,男,58岁,农民。右耳垂下方无痛性肿块4年,近半年来增大明显。检查:右侧腮腺区隆起,皮肤无充血,触及1.5×2.0cm肿块,质中,无压痛,表面光滑,可活动,边界清。右侧腮腺导管口无异常,右侧颌下及颈部淋巴结未及,左侧腮腺无异常。全麻下行右侧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面神经解剖术。术中见痛体位于腮腺浅叶,其包膜完整,手术顺利,病理诊断为右腮腺肌上皮瘤,病理号为963480(图1),随访2年,未见复发。例2:何某,女,46岁,农民。左颌下区无痛性肿块一周。检查:左侧颌下区触及4.0×3.0cm肿块,质中,无压痛,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可,双合诊(+)。B超于…  相似文献   

16.
<正> 颈动脉体瘤位在颈总动脉的分歧处,又称为他感瘤等。手术切除是唯一治疗方法,但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现将我院近年来成功地切除颈动脉体瘤2例报道如下: 病例1:王××,男,28岁。住院号:6934。因右腮腺颌下区肿块2年、右腭部包块2月而于1979年12月5日诊断为“涎腺混合瘤”而被收住入院。检查:于右腮腺区及颌下区有7×5×3cm大小肿块;口内  相似文献   

17.
<正> 颌下腺深部异物极为罕见,我院收治1例,兹报道如下:患者王××,男,33岁。宜都县棉纺厂推销员。住院号 : 191599。于1986年9月18日入院。主诉:左颌下区包块2个月余。患者于1986年7月16日,感口底区不舒适,以后左颌下区开始肿胀、疼痛、张口困难。在县医院诊断为“淋巴结炎”,给予青霉素、红霉素及麦迪霉素治疗后,  相似文献   

18.
<正> 患者焦××,男,55岁,农民,住院号116115,因左颌下右颈部发现无痛渐大性包块2年余而于1991年3月18日收入院.查体:左颌下扪及5×4×3cm大小的包块,中等硬度,光滑无结节,无压痛,活动度一般,表面皮肤正常.右胸锁乳突肌上份深面亦扪及6×5×3cm大小的类似性质的包块.右颈下部可摸到两个肿大的淋巴结,直径分别为1.5cm及1cm。口腔粘膜无糜烂、溃疡,耳鼻喉检查无异常发现.大体检查正常。入院诊断:颈部肿物性质待查。治疗:局麻下行手术切除左颌下及右颈深上肿物,病理报告为颈部淋巴结鳞癌转移.(病理号910425). 术后行全面系统检查,原发灶不明,再次详细询问病史,病人诉:30余年前,病人无意中发现右上唇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29岁,因右侧颌下区无痛性肿物3年入院,肿物生长缓慢。专科检查:右侧颌下区触及2.5cm×2.5cm×2.0cm肿物,质中等,无压痛,活动,无波动及搏动感。双合诊肿物与颌下腺关系密切,颌下腺导管口无红肿,可见清亮液体流出。局麻下行颌下区肿物及颌下腺摘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颌下腺内,有完整包膜。  相似文献   

20.
小切口下颌下腺摘除术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颌下区小切口摘除下颌下腺的改良手术方法。方法:在颌下区作30mm长的切口,对6例慢性下颌下腺炎的患者进行了腺体摘除术。术中保留颌外动脉及面前静脉。结果:手术时间40~80min,所有病例无面神经损伤,创口小。结论:改良小切口行下颌下腺摘除术切口短而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