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究氮磷钾用量及其配比对黄芪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期为黄芪规范化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1年生黄芪种苗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定期浇灌营养液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长时期氮磷钾施用量及配比对黄芪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N_1P_2K_2处理对黄芪株高、地径和根粗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氮磷钾合理配施可促进黄芪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氮磷钾元素对黄芪根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依次为磷氮钾;黄芪生长前期,N_2P_1K_1作基肥施入可促进黄芪生长,8月中旬氮磷钾按N_1P_2K_1追肥,可促进黄芪根干重的增加;回归分析可知,氮、磷、钾肥的最佳施用浓度为0.254、0.165、0.261 g·L~(-1)。结论:氮磷钾合理配施能促进黄芪生长和根部干物质积累,前期氮、磷、钾肥按0.254、0.083、0.131 g·L~(-1)浓度施用可促进黄芪生长,8月中旬氮、磷、钾肥按0.127、0.165、0.131 g·L~(-1)浓度追肥可促进黄芪根部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氮硫配施对苗期菘蓝生长,营养状况及活性成分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氮素水平(N:5,15,25mmol·L~(-1)),硫素水平(S:0.00,1.25,2.50,5.00,7.50 mmol·L~(-1))对盆栽砂培菘蓝生物量,营养物质,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硫2种元素配施对苗期菘蓝生长,营养物质及次生代谢物的积累具有显著效应。N_2水平下菘蓝叶片和根干重处于最高水平,在相同的氮素浓度下,菘蓝叶片和根干重均随着硫素浓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以S2浓度的硫素较有利于菘蓝生长及干物质积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以N_1,N_2,N_3水平下最高,硫素对营养物质的影响基本随着硫素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不同氮素水平下各营养物质峰值存在差异。氮硫互作对次生代谢产物总黄酮,靛蓝,靛玉红,(R,S)-告依春含量影响规律不明显,分别以N_1S_3,N_1S_2,N_3S_0,N_3S_1最高。综合考虑,氮素浓度在15 mmol·L~(-1),硫素浓度在2.50 mmol·L~(-1)时较适合菘蓝叶及根的生长,活性成分也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该研究可以为菘蓝的合理施肥及优质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周洁  邹琳  李佳  王晓  刘伟  方磊  李强  张芳  张永清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60-2463
该文采用1:500,1:1000,1:2000浓度的烟水处理白花丹参,研究其对白花丹参生物量和有效物质积累的影响,测量指标包括地下部分鲜重、地下部分干重、分根数、最大根粗、平均根粗、平均根长、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水溶性成分(迷迭香酸、丹酚酸B)含量。结果显示,1:500和1:1000浓度的烟水处理显著提高白花丹参地下部分鲜重和干重,分别达到98.01%,44.32%和85.71%,28.57%。1:500浓度的烟水处理显著提高白花丹参最大根粗(58.44%)和地下部分干重(85.71%)。烟水处理后白花丹参中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含量显著提高,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以及水溶性成分的积累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烟水处理能有效提高白花丹参生物量和有效物质的积累,为白花丹参绿色生态种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6,(4)
目的:研究不同移栽期对川芎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产量的影响,为川芎栽培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彭山种植的川芎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分析川芎各时期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分配情况。结果:移栽期影响川芎倒苗后的生长发育,且倒苗时间与移栽时间正相关;次年1月份,干物质向地下部分转移;2月份,干物质向地上部分转移;3~4月份干物质再次向地下部分转移。适宜的移栽期可使川芎在生长前期生物量积累较多,后期分配到根茎的比例较高,从而获得高产。结论:移栽期会影响川芎生长发育及生长过程中各部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建议移栽期以8月31日左右为宜,并在川芎生长初期多施促进地上部分生长的肥料,在第二年茎叶生长期增施促进根茎生长的肥料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研究丹参移栽后不同生长时期根生物量积累及4种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丹参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丹参移栽成活后,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动态取样,测定各时期丹参根部干物质的量及4种活性成分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量,分析全生育期内丹参根生物量及4种活性成分的积累规律,并探讨各成分单株总量及丹酚酸B与隐丹参酮、丹参酮IIA量比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丹参根部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快"的变化趋势,折干率呈"M"形变化;相同类别活性成分具有较相似的变化规律,各成分量的最大值多出现在根部营养生长初期,而在传统采收期—枯黄期,4种活性成分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丹酚酸B与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量的比值在8月初便趋于稳定,并一直持续至翌年展叶期;4种活性成分的总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在枯黄期均有所降低,翌年返青时又逐渐升高。明确了不同生长时期丹参根生物量及4种活性成分的积累规律,综合考虑丹参药材产量及活性成分含量,丹参的采收宜在春季萌芽前进行。  相似文献   

6.
氮磷钾配施对甘草生物量和活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究不同氮磷钾配方营养液对一年生甘草生物量和活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氮磷钾采用"3414"试验方案,根施不同配方营养液。动态观测地上鲜重、根鲜重的变化,并采用HPLC法测定根中活性成分含量。结果:不同配方施肥处理对一年生甘草生物量、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处理组N_2P_2K_1、N_2P_3K_2的根鲜重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56.7%和50.0%,甘草酸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29.6%和65.4%,甘草酸单株产量比对照组提高了103.0%和141.7%。结论:适宜水平的氮磷钾配合施用能促进盆栽一年生甘草的生长,显著提高甘草的生物量和活性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泛素/26S蛋白酶体系统是植物体内调控蛋白质降解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次生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近来研究表明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参与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可能调控丛枝菌根共生并影响其效益发挥。基于此,该实验以丹参为实验材料,通过接种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及喷施Cbz-leu-leu-leucinal(MG132)药液,研究了MG132和菌根互作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接种G.intraradices可以促进丹参生长,提高地上、地下部分有效成分积累量,并能下调JMT相对表达量。此外,研究发现MG132可以加强菌根真菌的促生作用。喷施MG132条件下接菌处理较未接菌处理显著提高丹参地上、地下鲜重,提高幅度分别为267%、95%,而在未喷施MG132条件下,提高幅度则分别为195%、32%。同时,研究发现喷施MG132还可加强菌根真菌对丹参有效成分积累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无论是否接种G.intraradices,MG132处理均可促进丹参分根,降低丹参地上部分有效成分含量,提高地下部分有效成分含量,且接种G.intraradices可缓解MG132对丹参地上部分有效成分积累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说明丛枝菌根真菌可以促进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积累,并且MG132处理可以加强丹参菌根的促进作用,这为今后MG132药剂在丹参菌根化栽培过程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置丹参与决明、辣椒、紫苏、玉米4种混作复合种植群体,分析4种搭配植物对丹参植株形态、根中干物质积累量、活性成分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通过根系隔离处理,初步探索4种搭配植物对丹参产量与质量形成的作用机制,从中选择适于与丹参建立复合群体的搭配植物,为构建丹参高效复合种植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复合群体中丹参的植株形态、根中干物质积累量、活性成分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决明、玉米与丹参复合种植均不利于丹参的生长及产量的形成;紫苏与丹参复合种植显著促进了丹参的生长,但显著降低了丹参的品质;辣椒与丹参复合种植使丹参的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性提高。因此,决明、玉米、紫苏和辣椒4种植物中,茄科的辣椒是与丹参构建复合种植群体的最佳搭配物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植物外源激素赤霉素(GA3)和吲哚乙酸(IAA)对丹参生长和丹参酮类物质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温室石英砂盆栽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单独施用GA3有利于丹参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增加,但对地下部分生物量表现一定抑制作用;施用低浓度和高浓度GA3均有利于3种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累积,施用中等浓度GA3则不利于3种丹参酮的累积。单独施用IAA对丹参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且对株高、根长的影响亦不显著;总体来看,施用低质量浓度IAA(0.5mg/L)有利于丹参根中3种丹参酮的累积,但随着IAA处理浓度增加,仅隐丹参酮量有所增加,而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量反而下降。两种激素配施时,低浓度GA3与低浓度IAA组合处理对丹参的生长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并能显著提高丹参根中3种丹参酮的量。结论施用适量的植物外源激素GA3和IAA能够促进丹参的生长和丹参根中3种丹参酮类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氮素是中药材有效成分积累的重要影响元素,为探讨不同氮源对丹参Salviamiltiorrhiza和藏丹参Salvia castanea毛状根生长和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硝酸铵、水解乳蛋白、蛋白胨、牛肉浸膏、酪蛋白和酵母提取物6种氮源处理对丹参和藏丹参毛状根的影响,分析毛状根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变化。结果硝酸铵最有利于2种丹参毛状根的生长。水解乳蛋白能够显著促进丹酚酸类成分的积累,与硝酸铵对照相比,丹参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分别提高了2.94倍和3.27倍,藏丹参二者含量分别提高了13.74倍和2.01倍。酵母提取物对2种丹参毛状根二氢丹参酮Ι和隐丹参酮积累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水解乳蛋白能显著促进丹参根中丹参酮IIA的积累,牛肉浸膏则对藏丹参中丹参酮IIA积累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结论硝酸铵是2种丹参毛状根生长的最佳氮源,水解乳蛋白是丹酚酸积累的最佳氮源,不同氮源对4种丹参酮的影响不一致,丹参和藏丹参对不同氮源的响应也不一致。该研究不仅对丹参毛状根规模化培养及活性成分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对藏丹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不同比例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二年生射干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实现射干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的施肥依据。方法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5个不同比例有机肥配施化肥的处理模式,OM0(纯化肥施用)、OM1(30%有机肥配施化肥,有机肥使用量2 567 kg·hm-2)、OM2(50%有机肥配施化肥,有机肥使用量4 283 kg·hm-2)、OM3(70%有机肥配施化肥,有机肥使用量6 000 kg·hm-2)、OM4(100%有机肥施用,有机肥使用量8 567 kg·hm-2),测定不同施肥模式对射干农艺性状、药材产量、黄酮类成分含量、矿质元素含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 适当比例的有机肥配施化肥可增加射干叶片宽度并促进分蘖苗的产生,从而提高射干药材产量,OM1和OM2处理组与OM0处理组比较产量增加6.65%和13.10%;有机肥配施比例过高则会导致产量下降。配施有机肥后,射干根茎中芒果苷、射干苷、野鸢尾苷、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和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增加,且一定比例的有机肥有利于钾、铁、铜等功能元素含量积累。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施肥模式下射干的综合品质排名由高到低为OM3>OM2>OM1>OM4>OM0。肥料利用率分析结果显示OM2处理组射干的氮、磷、钾积累量及肥料偏生产力达到最大值。结论 综合不同比例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下射干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指标及肥料利用率,建议在二年生射干生产上采用4 283 kg·hm-2的有机肥用量与化肥配施,以促进射干产业的提质增产。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处理对宽叶羌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尤  尹红芳  席旭东  晋小军 《中草药》2009,40(6):958-960
目的 探讨施肥对宽叶羌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N和P的不同配方施肥进行大田试验,根据<中国药典>中的测定方法 ,对宽叶羌活产量、浸出物的量和挥发油的量进行测定.结果 不同的施肥配方对宽叶羌活产量、浸出物的量和挥发油的量都有很大影响,其中处理N2P2最高,较对照(CK)分别增加了 43.33%、17.95%、43.48%.施肥量的不同对单株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根质量和根粗方面,也均以处理N2P2较好,各处理与对照之间在根粗方面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结论 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及配比对宽叶羌活产量及品质有较大的影响,但是不合适的施肥会降低其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配比的磷钾肥对北沙参中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和补骨脂素的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一定范围内配合施用磷钾肥北沙参根干重、小区产量增加,且磷肥对产量影响大于钾肥,当肥料施用量为P2O5 360 kg·hm-2,K2O 270 kg·hm-2和P2O5 360 kg·hm-2,K2O 180 kg·hm-2时北沙参根干重达到最优值,小区产量最大。磷钾肥对北沙参中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含量的影响表现为随磷、钾肥的增施而升高,且磷肥影响较大,当施用P2O5 360 kg·hm-2,K2O 270 kg·hm-2时异欧前胡素含量最高,欧前胡素量和补骨脂素含量均较高;施用P2O5 360 kg·hm-2,K2O 180 kg·hm-2时欧前胡素量最大,异欧前胡素量也较大。因此,当磷钾肥的施用量分别为P2O5 360 kg·hm-2,K2O 180 kg·hm-2时,成本低,优质高产,适于推广至农业生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并评价喷施化肥和有机肥后对山药成分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河北安国种植的小白嘴山药分3次喷施化肥尿素和有机肥,然后收集样品,采用烘干法测定其中水分的含量,通过凯氏定氮法检测蛋白质的含量,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氨基酸的含量,苯酚-硫酸比色法检测多糖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仪(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HPLC-DAD)测定尿囊素、尿嘧啶和腺苷的含量。结果 施加化肥的山药中水分、蛋白质、尿嘧啶、腺苷和尿囊素的含量较高,而施加有机肥的山药中多糖含量较高,存在一定差异性。结论 对山药种植过程中施加不同肥料,可以影响其成分含量,进而影响其质量。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川芎栽培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四川省内5个县23个镇247户的川芎栽培现状进行系统调查,深入了解川芎栽培中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为川芎规范化栽培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主产区芎农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测量,综合分析川芎栽培现状。结果:小户种植为主的彭州和什邡使用坝苓种比例为65%,大户种植为主的眉山、邛崃以及正形成大户种植模式的都江堰使用山苓种比例为92%。川芎种植密度和产量在个体间差异大。川芎在眉山和邛崃的生长期比在彭州、什邡和都江堰缩短了30 d左右。川芎施用底肥和春肥的农户约占一半,NPK复合肥投入比例高(> 90%)。川芎的病虫害较少,新产区的病虫害发病率明显低于老产区,除草剂施用比例高达52%的是农资店自配的除草灵1号。栽培成本中人工费用占比最高(37%)。结论:四川省川芎栽培呈现山苓种和坝苓种并重的格局,建议明确山苓种和坝苓种的差异,培育优质苓种;劳动力缺乏导致川芎呈现晚栽早采趋势,应促进川芎机械化研发和生产;加大芎农培训力度,引导增施有机肥,推行规范化药剂施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射干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射干提质增效栽培提供合理施氮依据。方法 在施用磷肥、钾肥12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0(N0)、60(N60)、120(N120)、180(N180)、240(N240) kg·hm-2 共5个氮肥施用水平,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射干农艺性状、产量、矿质元素积累量、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 施用氮肥有利于射干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射干药材产量,射干产量增加48.75%~86.62%。当氮肥施入量为60~180 kg·hm-2时能提高根茎中射干苷、野鸢尾苷、次野鸢尾黄素等活性成分含量,但不利于鸢尾黄素和野鸢尾黄素的积累;锰、铁元素分别在氮肥施用量为120、60 kg·hm-2时最高。结合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为N180>N120>N60>N240>N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射干苷含量与射干体内氮元素积累呈正相关、与钙元素呈负相关;鸢尾黄素含量与氮呈负相关、与钙呈正相关;野鸢尾黄素与钙、锌呈正相关。结论 氮肥120~180 kg·hm-2的施用量可提高射干药材产量及根茎中射干苷、野鸢尾苷和次野鸢尾黄素等含量,提升药材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N、P、K配施效应模型及对野菊花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海  冯彬彬  徐晓玉 《中草药》2013,44(11):1495-1500
目的 探讨N、P、K配施效应模型及对野菊花产量和蒙花苷量的影响.方法 以野菊为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设计的N、P、K3因子施肥试验,对野菊花N、P、K施用量进行二次回归设计,对实验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和DPS数据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初步建立了N、P、K肥配施效应模型与野菊花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施肥措施中,N2P2K2处理效果最佳,不施或者少施N、P、K中的任何一种养分均不同程度导致减产和质量下降;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随着N、P、K施肥量的提高,产量和有效成分蒙花苷的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双因素交互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以野菊花产量为考察对象,N、P、K肥间相互作用都存在一个值域,低于这个值域时都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高于这个值域时则都表现为拮抗作用;以蒙花苷为考察对象,N、K和P、K肥间相互作用存在一个值域,蒙花苷量表现出与产量相同的趋势,N,P肥间一直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结论 模型优化结果表明,野菊花适宜的N、P、K肥施用量分别为131.280~187.254、113.415~170.460、118.335~220.845 kg/hm2.  相似文献   

18.
苗药血人参规范化种植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莉  简应权  姚厂发  陈雄飞  王海洋  尚秘 《中草药》2018,49(5):1169-1173
目的对血人参不同施肥量下的植株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确定血人参药材最佳施肥量,为其规范化种植技术奠定基础。方法按照同一种植密度,不同施肥量种植血人参,观察记录血人参生长情况,3年后统计产量和生物量并对不同植密度下血人参药材进行水分、灰分、浸出物测定和鉴别检查,确定血人参最佳施肥量。结果不同施肥量下血人参非药用部位没有明显差异;当施肥量为225 kg/hm~2时,血人参药材产量最高。结论血人参的最佳施肥量为225 kg/h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一种微生物复合菌肥对穿心莲生长、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旨在为穿心莲栽培生产中微生物复合菌肥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盆栽的共5个处理试验,CK(不施肥)组、A处理(施化肥)组、B处理(施微生物菌肥,施用量为2.5 g·kg-1土)组、C处理(施微生物菌肥,施用量为7.5 g·kg-1土)组、D处理(施微生物菌肥,施用量为12.5 g·kg-1土)组,研究一种复合微生物菌肥对穿心莲的农艺性状、有效成分含量及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施加一定量的复合微生物菌肥,穿心莲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地上部、地下部鲜重较CK组和A处理组显著升高,不同生长期有差异。复合微生物菌肥对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及14-去氧穿心莲内酯含量影响有差异,与CK组、A处理组比较,C处理组的穿心莲内酯分别明显升高26.13%、13.23%(P<0.05);新穿心莲内酯的含量随微生物菌肥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在D处理组下的效应最显著,与CK组、A处理组比较,分别明显升高9.06%、50.33%(P<0.05);B处理组的14-去氧穿心莲内酯较A处理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需肥规律是制定药用植物施肥方案的理论依据,也是专用肥研发及高品质药材生产的研究基础。方法 为探究钾肥对人参产量和质量形成的适宜用量水平,实现钾肥精细化栽培管理,以硫酸钾为供试肥,设置CK、C1、C2、C3、C4、C5共6个硫酸钾梯度处理组(浓度分别为0,2,4,8,10,12 mmol·L-1),分析不同施钾条件对4年生人参生长的影响。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施钾浓度为8 mmol·L-1时,人参叶绿素相对含量32.13%、净光合速率2.548 8 μmol·m-2·s-1、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明显高于0、2、10、12 mmol·L-1处理组(P<0.05)。参根鲜重6.25 g/株较空白对照增重134%;人参皂苷Rg1(5.24 mg·g-1)、Re(4.17 mg·g-1)及人参总皂苷含量(12.33 mg·g-1)均明显高于CK和其他处理组(P<0.05)。硫酸钾浓度为8 mmol·L-1最适宜4年生人参的生长和有效成分积累。结论 该研究阐述了钾肥对人参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肥效机制,可科学指导人参农田生产精细化施钾用量,同时为人参专用肥的研发及优化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