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曲度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254例颈椎病患者采取3种不同术式治疗:A组(126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70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未明显改变颈椎曲度的后路内固定术;C组(58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明显改变颈椎曲度的后路内固定术。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X线、MRI和CT检查显示:3组患者脊髓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后漂移,侧块螺钉均没有进入椎间孔和椎管内,椎板没有再关门,椎板合页处没有向内陷入椎管,亦没有明显压迫硬膜脊髓的硬膜外血肿。A组颈椎曲度无改变;B组颈椎曲度无显著性改变;C组颈椎曲度改善明显,曲度增加值为5.3 mm±2.7 mm。18例术后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其中A组2例(1.59%)、B组4例(5.71%)、C组12例(20.69%);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脊髓型组5例(3.09%),混合型组13例(14.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C_5神经根麻痹患者于术后2~4 d出现颈肩痛或原有颈肩痛加重,其中12例随后迅速出现肌力下降,而感觉减退不明显。18例均给予保守治疗,术后2~3周患者颈肩部麻痛消失;术后4~24周12例肌力下降中11例完全康复,1年后另1例C_5神经支配区肌力恢复至4+级。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可发生C_5神经根麻痹,无内固定时发生率最低,在颈椎生理曲度明显改变时发生率最高;术后混合型较脊髓型更易出现C_5神经根麻痹,其损伤机制可能与脊髓漂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9):1739-1743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53例,平均年龄(58.87±6.85)岁,男性98例,女性55例。观察术后是否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分析术前肌电图改变、颈椎曲度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53例患者中12例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占7.84%。麻痹组与非麻痹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痹组术前肌电图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麻痹组(P0.05),麻痹组术前颈椎曲度显著大于非麻痹组(P0.05),麻痹组术后颈椎曲度大于非麻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肌电图异常、术前颈椎曲度过大,均为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至末次随访时,麻痹组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0.18±14.53)%,而非麻痹组为(61.94±16.7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肌电图异常,术前颈椎曲度较大,是术后发生C_5神经根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C_5神经根麻痹对术后疗效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与椎管占位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44例严重OPLL患者(椎管占位率50%)的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将患者分为麻痹组(11例)和非麻痹组(33例)。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测量并记录患者椎管占位率,累及椎体数量,OPLL分型,术前、术后Cobb角和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Cobb角和JOA评分改善率。采用t检验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C_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性。结果 t检验结果显示2组间椎管占位率、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椎管占位率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呈正相关;术前、术后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椎管占位率进入方程,椎管占位率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具有相关性。结论严重颈椎OPLL患者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高。椎管占位率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呈正相关,椎管占位率越高,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评估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与预后.方法:2007年5月~2012年1月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且术前三角肌肌力正常、手术减压范围包含C4/5椎间隙的患者共121例,男65例,女56例,平均手术年龄64.2岁,其中脊髓型颈椎病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4例.观察术后患者肩及上臂的肌力、感觉情况,在术前CT上测量C4/5神经根管直径,观察术前MRI T2加权像上脊髓高信号区.C5神经根麻痹诊断标准为三角肌肌力降至3级或3级以下.结果:共6例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其中三角肌肌力2级1例,3级5例;单侧三角肌及肱二头肌肌力下降5例,双侧1例,均伴有感觉障碍.1例为C4/5椎间隙减压,l例为C5椎体次全切,4例为2个节段以上减压.5例患者术前MRI T2像上观察到C5节段脊髓高信号区.6例患者随访1~4年,感觉恢复正常;其中2例(1例术前T2像脊髓高信号区范围较大、1例术后肌力下降至2级)肌力恢复至4级,4例恢复至5级,恢复时间为1~8个月,平均4个月.6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颈椎JOA评分由术前10.8±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6.2±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患者自我满意度评价为40%~70%,平均55%.6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术前C4/5神经根管直径为2.86±0.28mm,115例无麻痹组为3.18±0.39mm.121例患者中,术前C4/5神经根管直径≤3.0mm者53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4例(7.5%);>3.0mm者68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2例(2.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21例中,减压融合1~2个颈椎节段发生C5麻痹为2/82(2.4%),减压3个节段发生C5麻痹为4/39(1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可能出现C5神经根麻痹,但预后较好,保守治疗后肌力、感觉均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对C_5神经根麻痹和椎板再关门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将89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损害评分(JOA)、术后C_5神经根麻痹情况、颈椎病疗效评分、随访一年的椎板再关门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1周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3,t=1.613,P0.05);研究组术后1月、3月的JOA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93,t=7.880,P0.05)。研究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7.62%(8/105),显著小于对照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17.98%(16/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08,P0.05)。研究组颈椎病疗效总分(17.15±6.16)显著低于对照组(20.52±6.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55,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随访一年的椎板再关门发生率分别为0.95%(1/105)、4.49%(4/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68,P0.05)。结果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可降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在不影响椎板再关门的情况下,改善症状,促进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并总结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6—2014-06诊治的83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3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微型钛板成形术(A组),40例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B组)。比较2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以及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结果术后1~3 d内共出现8例(9.6%)C_5神经根麻痹,其中A组出现2例(4.7%),B组出现6例(15.0%);A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8例C_5神经根麻痹患者采用甘露醇脱水及地塞米松治疗,进行积极功能锻炼,症状得到缓解;2例遗留肩部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在全身麻醉下行肩关节松解术。2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均能获得有效的神经功能恢复,但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更高,因此需在围手术期进行合理预防和治疗以降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5(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因多节段颈脊髓病变分别接受椎管成形术的患者27例(A组):男21例,女6例;年龄33~80岁,平均60.4岁;减压3~6个节段.同期接受椎板切除内固定术的患者41例(B组):男31例,女10例;年龄22~77岁,平均58.7岁;减压3-6个节段.术后随访12~46个月(平均22个月);两组手术前后以Cobb法测量颈椎前凸角度,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并记录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比较B组中9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B1组)与32例无C5神经根麻痹患者(B2组)的手术前后颈椎前凸角度及CCI.结果 A组C5神经麻痹发生率为3.7%( 1/27),B组发生率为22.0%(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P< 0.05),10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平均于术后14个月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B1组手术前后CCI改变率为38.07%±18.03%,B2组为22.81%±12.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P<0.05).结论 相比颈后路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椎管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C5神经根麻痹可能与颈后路术后颈椎前凸增加有关,神经根拴系效应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两种颈后路手术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8-2011-01期间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6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84例(A组):其中多节段椎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37例,发育性椎管狭窄28例,后纵韧带骨化19例。同期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椎间孔扩大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82例(B组):其中多节段椎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39例,发育性椎管狭窄24例,后纵韧带骨化19例。记录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其诊断标准为:在无脊髓原有症状加重的情况下,颈椎管减压术后出现三角肌和/或肱二头肌肌力下降,伴或不伴肩部感觉减退或消失。结果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颈椎曲度改变率以及术后C5神经麻痹发生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对椎间孔的减压降低了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后路术后C5神经根麻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2000年3月至2005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手术治疗OPLL患者157例.其中9例术后卅现C5神经根麻痹。回顾性分析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其中5例患者给予高压氧辅助治疗,随访观察预后情况。结果:本组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为5.7%.包括单开门椎管成形术2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术7例。其临床表现为三角肌、肱二头肌肌力下降至1~2级,肩部及上臂外侧感觉障碍,肱二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随访1~4年,9例患者的肌力均恢复至3~4级,7例感觉恢复正常。结论: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后路手术治疗OPLL的并发症之一,经过功能康复训练等保守治疗后肌力、感觉均可获得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10年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方法:纳入在我院骨科行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获得长期随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均完整的60例患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41例,混合型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4例。47例患者为单节段置换,12例为双节段置换,1例为3节段置换。随访时间为124.0±8.3个月(117~150个月)。采用mJOA评分和VAS评分分别评估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二次手术的原因和二次手术方案;颈椎屈伸位X线片评估末次随访时节段活动度情况,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观察末次随访时异位骨化情况。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JOA评分为13.4±2.2分,末次随访时为15.8±1.1分(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上肢VAS评分为5.7±2.2分,末次随访时为0.7±0.9分(P0.05);术前颈痛VAS评分为4.7±2.2分,末次随访时为1.0±1.0分(P0.05)。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 JOA评分为13.3±3.6分,末次随访时为15.4±1.1分;术前上肢VAS评分为4.3±2.6分,末次随访时为1.0±1.4分;术前颈痛VAS评分为2.8±1.5分,末次随访时为2.5±1.9分。7例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治疗,其中6例为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包括初次手术单节段椎间盘置换术5例,双节段置换术1例;二次手术时3个节段异位骨化分级为Ⅲ级,4个节段为Ⅳ级)导致的新症状而行手术节段二次手术,1例为邻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74个手术节段的术前活动度为7.0°±2.9°,末次随访时活动度为4.6°±4.1°(P0.05)。末次随访时74个手术节段中有53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根据Mc Afee异位骨化分级,其中5个节段为Ⅱ级,21个节段为Ⅲ级,27个节段为Ⅳ级。结论: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10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异位骨化的发生率较高,降低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严重的异位骨化会导致手术节段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而被迫行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1.
李秋伟  王林  王弘 《中国骨伤》2022,35(2):136-141
目的:比较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与单开门椎管成形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2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7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5例,女10例,年龄33~83(60.1±11.4)岁.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者(36例)与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C3-C6单开门椎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8~71岁,平均53.6岁;24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联合椎间孔切开组),21例采用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单纯单开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分析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及颈椎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其中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3±2.8)个月,单纯单开门组为(13.7±3.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和单纯单开门组的NDI评分分别为13.6±1.8和16.1±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_5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4.2%(1/24),28.6%(6/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8.3%(2/24),9.5%(2/2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不仅能够充分的解除脊髓压迫,亦可扩大椎间孔,松解受压神经根,缓解根性症状,同时在预防C_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的出现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治疗伴有神经根症状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_3扩大半椎板切除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58例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46~78岁,平均64.4岁;28例采用C_3扩大半椎板切除C_4-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改良开门组),30例采用传统后路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传统开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的发生情况;采用颈椎MRI横断面测量C_3节段最狭窄处(包括C_(3,4)椎间盘水平)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评价影像学指标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RR)。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其中改良开门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5±1.8)个月,传统开门组为(14.5±1.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119±10)minVS(126±12) min]、轴性症状发生率[7.1%(2/28) vs 26.6%(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开门组患者手术前后C_3水平脊髓有效空间分别为(93.61±9.02) mm~3和(153.5±12.76) mm~3,术后较术前明显扩大(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开门组和传统开门组的JOA评分分别为14.36±1.70和14.03±1.82,NDI评分分别为10.36±2.55和12.47±3.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神经功能改善率[(68.36±0.12)%VS(65.01±0.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_3扩大半椎板切除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不仅能够充分地解除脊髓压迫,而且通过减少C_2棘突肌肉止点的剥离,在预防轴性症状等并发症方面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63例(男39例,女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3例行ACDF联合ACCF(前路组),20例行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8个月。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3.70±6.21)min和(118.70±5.4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85.23±7.51)ml和(107.18±9.4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发生轴性症状6例,吞咽困难1例,未发生C5神经根麻痹、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3℅(7/43);后路组发生轴性症状5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未发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0.0℅(6/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提供即刻的稳定性,前路联合手术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后路组,因此对于连续性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倾向于前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5.
周洋  滕红林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2016,29(10):943-946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7~68岁,平均57岁。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行分析。同时记录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分析颈椎退变程度。结果:3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5.6个月。出现脑脊液漏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C5神经根麻痹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5.2±2.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1.3±2.4(P0.05),Cobb角由术前的(6.5±3.4)°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3.2±4.9)°(P0.05)。颈椎活动度由术前的(30.4±9.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6.5±8.7)°(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疗效良好,具有适用范围广、牢固等优点,但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Centerpiece微型板钉固定系统术后发生轴性痛(PAP)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单开门扩大成形辅助Centerpiece微型板钉固定治疗的7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5例,女34例;年龄48~75(58.7±4.4)岁;病程2.1~3.9(3.0±0.4)年;减压节段C_3-C_6者31例,C_3-C_7者9例,C_4-C_7者39例;其中42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记录术后发生PAP并发症情况,比较PAP和非PAP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颈椎前凸指数、合并颈椎不稳比例和屈伸活动度间差异,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PAP发生的关联性,通过术前、PAP首发时和术后6个月JOA评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和Odom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7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6~44(36±9)个月。术后12例发生PAP,均接受保守治疗。PAP组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比例高于非PAP组(P0.05)。术前颈椎不稳系预测PAP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间术前颈椎曲度、颈椎前凸指数和屈伸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神经功能提高和疗效改善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更易因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各椎间活动度紊乱和应力再分配不均衡而继发PAP,正确处理术前颈椎不稳系预防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PAP发生关键因素,PAP预后不会显著影响远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早期并发症。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多节段CSM患者236例,111例采用ACDF治疗(前路组)、125例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后路组)。记录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前路组颈椎曲度(14.8°±4.1°)优于后路组(9.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路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14.6±1.2)分、(75.6±3.5)%]均优于后路组[(13.2±2.0)分、(62.7±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14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5.93%,其中前路组5例(4.50%,5/111),后路组9例(7.20%,9/125)。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喉上/喉返神经损伤(5例,前路组),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脊髓损伤(3例,后路组),其余为C5神经根麻痹(2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切口血肿(1例),均为后路组病例。无食管、气管瘘及死亡患者。结论 ACD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ACDF能获得更好的颈椎曲度和神经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周洋  滕红林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2018,31(8):746-750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是否保留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术后对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选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C_3-C_6单开门的患者40例(A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68.4±9.3)岁;采用C_4-C_6单开门+C_3椎板减压患者40例(B组),从而保护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男26例,女14例,年龄(66.8±8.4)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观察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Cobb角、颈椎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31(26.5±3.4)个月。两组患者术前的VAS、JOA评分及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均得到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也都有明显改善,但B组的改善优于A组。结论:从C_4开始单开门,保留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能明显减少颈椎的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行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术后发生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6年7月行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4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脊髓病8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0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47~82岁,平均57.46岁;病程5~35个月,平均22.4个月。记录开门角度(opening angle,OA),颈椎生理曲度(cervical curvature angle,CA),术前脊髓受压率(preoperative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rate,PSCR)及术后脊髓漂移程度(postoperative spinal cord shift,PSCS)发生情况。术后2周根据AS评定标准判定患者是否出现AS情况,并将患者分为轴性症状组和非轴性症状组,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参数进行差异性比较,将其中与术后AS发生具有相关性的参数再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2周共有13例患者发生AS,轴性症状组与非轴性症状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组患者OA为(36.76±9.35)°,CA为(11.53±4.36)°,PSCR为(27.83±1.72)%,PSCS为(3.17±0.81)mm,非轴性症状组患者OA为(33.03±10.52)°,CA为(7.71±4.73)°,PSCR为(25.16±3.59)%,PSCS为(2.43±0.95)mm,两组患者的CA、PSCR及PS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O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PSCR及PSCS 3个参数与AS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OA、PSCR因变量被剔除(P0.1),PSCR的偏回归系数为0.311,P=0.031。结论:CA、PSCR及PSCS是AS的相关影响因素,其中PSCS是AS发生的高危因素,脊髓后移过大引起的C_(4,5)颈神经牵拉、术后硬脊膜自身膨胀引起脊髓的牵张力变大及颈脊髓受压变形过大引起支配血管的植物神经损伤或坏死可能是AS的发病机制,但这只是理论推断,需要今后进一步完善实验去验证。  相似文献   

20.
孙宜保  李毅力  杨勇 《中国骨伤》2020,33(2):181-183
目的:探讨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2穹隆式减压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2穹隆式减压治疗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11例,年龄3974(61.0±6.7)岁。根据JOA评分、轴性症状、颈椎活动度、颈脊髓压迫程度等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2个月。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手术前后患者颈椎活动度分别为(41.8±15.3)°,(36.3±18.2)°,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C2-C3椎管水平最狭窄部位矢状径手术前后分别为(8.38±1.16) mm和(16.20±1.82) mm,术后颈椎管矢状径明显扩大(P<0.05)。4例术后出现轴性症状,发生率14.29%(4/24)。结论: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2穹隆式减压可以直接扩大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