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通过查阅1959—2011年CNKI数据库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文献,系统分析关于经穴与脏腑器官改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刺激体表经脉穴位对脏腑器官病理改变有相对特异性,内脏器官病理变化可以在与其相应体表经脉穴位上被感知,主要体现在心、胃、肠、肝和肺系等脏腑器官,且以研究心经穴位和心脏间相关性所占比例为最多;同时发现多经多穴可反映同一脏的病理改变,同一穴位在不同时辰对相同脏腑病变产生不同效应。经穴与脏腑器官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可能有特异性,但是其特异性规律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调治作用的分析,探讨三阴交穴的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及经穴与脏腑的联系。梳理与三阴交穴直接相连的肝、脾、肾三条经脉的循行路线,分析三阴交穴与心、胞宫间接相连的途径,归纳心、肝、脾、肾、胞宫的生理功能,结合具体病症,探讨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的调治作用。认为刺灸三阴交穴可以调治心、肝、脾、肾、女子胞的功能,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三阴交穴可对与其直接或间接相连的脏腑功能产生治疗作用,是其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体现,说明三阴交穴与上述脏腑之间的确存在某种联系,且这种联系是通过经络作为媒介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针刺足三阳经穴对胃黏膜损伤家兔生长抑素受体基因表达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比较针刺足三阳经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生长抑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经脉脏腑相关的特异性.方法:乙醇灌胃造成家兔胃溃疡模型后,采用经络刺激仪进行针刺.治疗结束后用放射免疫及PC-PCR法测定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生长抑素(SS)及生长抑素受体(SSR1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EGF含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胃黏膜损伤指数、SS含量及SSR1mRNA表达则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胃经组EGF明显升高,胃黏膜损伤指数、SS含量及SSR1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但胆经及膀胱经组与模型组比较上述指标未得到改善,与胃经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足三阳经以胃经组对家兔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最强,其机制可能与调整有关脑肠肽及生长抑素受体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5.
6.
电针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肠三叶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组织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ITF)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组、胆经组。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而模型组仅捆缚7d后造模,胃经组、胆经组须先捆缚电针7d后再造模。造模采用水浸束缚法,水浸束缚10h,经相应处理后检测胃黏膜损伤指数(UI),同时取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采用RT-PCR方法测胃黏膜组织肠三叶因子基因(ITF mRNA)表达。结果:①胃经组、胆经组与模型组的UI比较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说明造模成功;②电针可提高胃黏膜组织ITF mRNA表达水平,胆经组较模型组ITF mRNA表达增高,胃经组较胆经组ITF mRNA表达非常显著升高(P〈0.01)。结论:电针对胃黏膜组织特异性调整作用,与肠三叶因子基因表达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实验家兔经穴定位的标准化研究系列报道(5)——家兔“心包经 三焦经”常用经穴测定及脏腑效应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客观确定家兔“心包经、三焦经”常用经穴。方法:应用皮肤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确定为经穴点。并通过经穴—脏腑效应实验,验证其生理功能。结果:家兔经穴处皮肤导电量较经穴旁对照点大,P<0.01;声波波幅值较经穴旁对照点高,P<0.01;经穴能够产生脏腑效应。结论:家兔有类似人体的经穴,其经穴与人体经穴具有相同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并有相应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电针大鼠足三里穴对胃黏膜保护作用的时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电针对血中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探讨电针保护胃黏膜的时效关系。方法:将动物随机分组、制备酸化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动物模型,其后行电针足三里干预,在电针前及电针后7个时刻分别取材,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血浆中内皮素(ET)活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SOD、MDA时间-均值曲线趋势改变比较明显,相同时段的变化基本同步。NOS、ET时间-均值曲线趋势有所改变,曲线比较平稳,NOS略微上升,ET略微下降,随时间变化不明显。结论:采用电针足三里对胃黏膜保护时存在着时间效应关系;电针可使SOD、NOS的表达提高,MDA、ET的表达降低,从而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实验家兔经穴定位的标准化研究系列报道(1) 家兔“脾经胃经”常用经穴测定及脏腑效应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客观确定家兔“脾经、胃经”常用经穴。方法 :应用皮肤电阻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输声技术 ,将导电量较大 ,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确定为经穴点。并通过经穴—脏腑效应实验 ,验证其生理功能。结果 :家兔经穴处皮肤导电量较经旁对照点大 ,P <0 0 1;声波波幅值较经旁对照点高 ,P <0 0 1;经穴能够产生脏腑效应。结论 :家兔有类似人体的经穴 ,其经穴与人体经穴具有相同的生物物理学特性 ,并有相应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12.
针刺抗运动性生理心理疲劳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针刺抗运动性生理心理疲劳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某全训部队80名官兵随机分为观察组40名和对照组40名.在相同的训练强度下,观察组针刺平衡针灸的胸痛穴、肩痛穴;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从生理、心理两方面对疲劳进行全面观察比较.结果:对照组情绪状态量表(POMS)中紧张、愤怒等情绪较训练前明显增加;简单反应时(RT)延长、闪光融合频率(CFF)降低;血红蛋白、血乳酸、葡萄糖(GLU)、乳酸脱氢酶(LDH)、肌酸肌酶(CPK)各项指标均改变(P<0.05,P<0.01).观察组针刺后POMS、RT、CFF、血红蛋白、血乳酸、GLU、LDH、CPK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针刺可以反射性地引起中枢神经向应激态转变,起到调节和改善机体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不同时辰针刺对金黄地鼠自发活动及体温昼夜节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针刺调整生物昼夜节律的时间规律性.方法:在子、午、卯、酉不同时辰电针金黄地鼠"肾俞"穴,运用时间生物学研究方法观察分析不同时辰针刺对动物自发活动及体温昼夜节律的不同影响.结果:对于自发活动昼夜节律,午时针刺使其节律振幅降低(P<0.05),卯时针刺使其节律峰相位迟后(P<0.05),酉时针刺使其节律峰相位超前(P<0.05);对于体温昼夜节律,卯、酉时针刺对节律峰相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卯时针刺使峰相位迟后22.36度,酉时针刺使峰相位超前39.32度.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足三里配不同穴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探讨其机理。方法:100只大鼠随机分为10组,即“足三里”组(A组)、“足三里”配“内关”组(B组)、“足三里”配“中脘”组(C组)、“足三里”配“公孙”组(D组)、“足三里”配“内关”“中脘”组(E组)、“足三里”配“内关”“公孙”组(F组)、“足三里”配“中脘”“公孙”组(G组)、“足三里”配“内关”“中脘”“公孙”组(H组)、模型组(I组)、空白对照组(J组),每组10只。用无水乙醇按0·6mL/100g灌胃,造成胃黏膜损伤模型。检测各组治疗结束后胃黏膜损伤指数(UI)、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O)、胃泌素(GAS)含量。结果:各电针组EGF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并能提高NO含量,降低GAS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B组、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蓍性意义,而C组、F组、H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组与其他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足三里”不同配穴能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程度,尤以“足三里”配“内关”“中脘”“公孙”组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7.
针刺血清不同组份对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大鼠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对针刺全血清进行预初分段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鉴定针刺血清中抗哮喘有效成分的大体所在.方法:将稀释后的分段血清以2.5mL/kg剂量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到高嗜酸粒细胞血症模型大鼠的体内,连续注射3 d,同时连续10 d测定分段血清对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大鼠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针刺血清组份1、组份2和组份3在尾静脉注射后3~10 d均可明显降低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大鼠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P<0.05).结论:针刺血清中抗哮喘有效成分不是单一的,针刺可能激发了体内多种生物活性因子. 相似文献
18.
胃经和心包经穴位对多器官功能调节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和比较心包经和胃经对胃和心脏机能的调节。方法:用药物(盐酸消旋山莨菪碱)制作胃和心脏机能偏态的背景。分别针刺分属心包经的3个穴位和胃经的4个穴位.同步观察针刺后心脏和胃的机能变化,比较不同穴住针刺后的调节效应。结果:(1)心包经和胃经的不同穴住针刺效应基本一致。(2)各个穴位刺后基本完奎克服药物对胃电节律的影响。(3)各个穴位针刺后可部分消除药物对胃电波幅和心率的影响。结论:(1)胃经和心包经的穴位对胃和心脏的调节无明显差异。(2)针刺对胃电节肆的调控效果优于对胃电波幅和心率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刺不同腧穴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腧穴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Open-Field法评分相近的70只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药物组(氟西汀组)、针刺1组("百会""神庭"组)、针刺2组("内关""三阴交"组)和针刺3组("百会""神庭""内关""三阴交"组),每组各10只.应用分养和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造成抑郁症模型大鼠.以Open-Field法和糖水消耗试验对照研究慢性应激诱导的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行为学评分降低,糖水消耗量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在治疗过程中行为学评分升高,糖水消耗量增加;在治疗21天后,各针刺组之间的行为学评分增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治疗14天时,针刺1组糖水消耗增加和针刺3组的垂直运动评分增多,差异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改变分养和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诱导的抑郁症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异常;"百会""神庭"穴组或与"内关""三阴交"穴合用,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