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侧前方病灶清除人工椎体置换术治疗胸椎结核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侧前方病灶清除椎间轴套式钛合金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患者19例,后凸Cobb角15°~30°,平均25°,7例患者合并脊髓压迫,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4例。手术方法为一期侧前方病灶清除椎间轴套式钛合金人工椎体置换,置换的人工椎体内置入松质骨。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结果:随访2~3年,平均2年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椎体无滑脱,胸椎结核全部治愈,脊髓功能损害者术后1年内完全恢复。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8°,平均矫正17°,随访期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结论:胸椎结核侧前方病灶清除人工椎体置换术治疗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效果较好,能够一期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和后凸畸形矫正。  相似文献   

2.
上胸椎角状后凸畸形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i W  Chen Z  Dang G  Guo Z  Liu Z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52-54
目的 总结上胸椎 (T1 T4)角状后凸畸形的病程特点及治疗经验 ,为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对上胸椎角状后凸畸形 15例进行回顾分析。病例均有完整病历 ,以及上胸椎正侧位X线 (平片、断层 )、MRI检查。根据病史与影像学分析后凸原因 ,根据侧位X线片Cobb法测后凸角度。 4例采用侧后方入路脊髓前方减压 ,11例采用后路脊髓环行减压。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5例中陈旧性胸椎结核 8例 ,先天性胸椎畸形 7例 ,均伴脊髓压迫症状。Cobb角平均 86 5°。发现后凸畸形的平均年龄 :先天性上胸椎畸形为 3 6岁 ,脊柱结核为 9 0岁。发现后凸畸形至产生脊髓压迫症状的时间间隔 :先天性畸形平均为 16 5年 ,结核性平均为 18 1年。 14例手术顺利完成 ,1例失败。 13例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平均 4 2个月 ,7例症状有改善 ,2例同术前 ,4例加重。结论 结核及先天畸形所致的上胸椎角状后凸畸形从出现畸形至发生脊髓损害时间间隔较长 ,而一旦合并脊髓损害 ,症状将呈进行性加重。无论侧后方或后正中入路减压手术风险均较大 ,疗效不满意。因此 ,应于脊髓损害出现之前行融合治疗 ,防止后凸加重及脊髓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胸椎管狭窄症6例报告杨运平,陈建庭胸椎管狭窄症(Thoracicstenosis)较少见[1]。自1979年Marzluff[2]首次报告以来对本病的认识日益深入。我院1991年至1995年3月收治6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2例,女4例,年龄24~...  相似文献   

4.
Halo-股骨髁上牵引对重度脊柱侧凸后路矫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iu Y  Liu Z  Zhu F  Wang B  Yu Y  Zhu ZZ  Qian BP  Ma WW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8):513-516
目的探讨Halo-股骨髁上牵引对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及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分为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及特发性脊柱侧凸组,每组30例。CS组术前平均冠状面Cobb角、胸椎后凸分别为95.7°及70.2°。IS患者术前平均冠状面Cobb角、胸椎后凸为91.6°及50.6°。平均随访38个月。结果60例患者平均牵引23d,平均牵引重量16kg。IS组患者Halo牵引及后路矫形术后侧凸矫正率分别达39.3%、57.5%,胸椎后凸平均矫正33.7%。CS组Halo牵引及后路矫形术后侧凸矫正率分别达35.3%、45.2%,胸椎后凸平均矫正43.5%。两组患者后路矫形术后侧凸及后凸矫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患者在牵引过程中并发臂丛神经麻痹,神经功能均在2个月内获得完全恢复。结论Halo-股骨髁上牵引可大幅提高脊柱侧凸尤其是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矫正疗效。  相似文献   

5.
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形态学分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的畸形发生率和畸形特征,并提出形态学分型系统。方法应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CT,对60例不同类型脊柱侧凸1440个胸椎椎弓根进行CT轴位扫描。在Lenke椎弓根分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量化和适当补充,将椎弓根形态分型为:A型(正常型);B型(狭窄型);C型(峡部硬化型);D型(完全硬化型),D-Ⅰ型(凹陷硬化型),D-Ⅱ型(平直硬化型);E型,椎弓根缺如。按照上述分型标准,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并分型。结果各种类型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形态分型A、B、C、D-Ⅰ、D-Ⅱ及E型分别占62.12%、24.72%、5.94%、2.75%、3.18%及1.29%,胸椎椎弓根的畸形发生率为37.88%。各种类型脊柱侧凸间胸椎椎弓根的畸形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的畸形发生率高达60.83%。结论各种类型的脊柱侧凸普遍存在胸椎椎弓根畸形,以狭窄型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儿童胸椎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胸椎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997年6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69例儿童胸椎结核患者,其中男36例,女33冽,年龄1~14岁,平均5.9岁,对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归纳分析。根据脊髓神经功能受损与否分为截瘫组与脊髓神经功能正常组,比较其受累椎体数目。根据后凸Cobb角角度和患病节段分组,比较其截瘫率:结果:病程平均15.1个月,受累椎体平均3.2个,后凸Cobb角平均37.5°,合并截瘫26例(37.7%)。首诊原因以脊柱后凸畸形(34.8%)多见:常见症状以下肢症状(50.7%)多见,包括下肢无力、步态不稳等;常见体征以后凸畸形(92.8%)多见。截瘫组受累椎体数为3.6±1.5(2~8)个,多于脊髓神经功能正常组的2.9±1.0(2-6)个,有昆菩性差异(P〈0.05);上胸椎结核截瘫率为84.6%(11/13),高于中下胸椎结核的26.8%(15/56),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凸Cobb角≥30°者截瘫率为45.8%(22/48),高于后凸Cobb角〈30°者的截瘫率19.0%(4/21),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程、受累椎体数、后凸角度问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338—0.535,P〈0.05)。35例胸椎MRI示2个或2个以上相邻椎体T1低信号,1.2高或混杂信号;椎旁软组织影边缘清楚,T1低信号,1.2高或混杂信号;受累椎间盘消失或1.2低信号。MRI对椎间盘受累及椎管受累的显示优于X线平片及CT(P〈0.05)。结论:儿童胸椎结核早期易延误诊断.易导致严重后凸畸形。截瘫的危险因素包括上胸椎、多椎体受累和后凸Cobb角≥30°.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褪黑素在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scoliosisIS)是青少年和儿童脊柱畸形最常见的类型。它以脊柱在冠状面上的向侧方弯曲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矢状面上的轻度后凸和椎体在脊柱纵轴上的旋转。由于一般是在青春期发病,所以青少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AIS)在临床上最常见。如果将诊断标准定为Cobb角>10°,AIS的发病率是3%左右。如果诊断标准为Cobb角>20°,发病率降为0.3%1。大多数患者侧凸相对较轻且稳定,少数患者侧凸会不断加重并…  相似文献   

8.
1995年Picetti与其同事首次采用电视辅助胸腔下外科技术(video—assi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行脊柱胸椎侧凸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内固定术,1999年在欧洲脊柱外科会议上报告50例,2001年在美国脊柱杂志上发表。笔者于1997年开展扩大操作口电视辅助胸腔镜下外科技术(enlarged manipulation incision of vid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EMI—VATS)矫正脊柱胸椎侧凸,2001年采用VATS技术矫正胸椎侧凸。  相似文献   

9.
小儿胸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观察采用上述术式治疗的 32例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 ,主要包括局部病灶有无复发、后凸畸形术后近期矫正度及后凸畸形远期变化等。结果 :术前平均后凸角为 50°(30°~ 70°) ,术后近期平均为 2 5°(2 0°~ 40°) ,随访 1~ 7年 (平均 3 2年 )后凸角平均为 2 5°(1 5°~ 45°)。 2 0例合并不同程度瘫痪者下肢肌力均提高 1~ 2级 ,3例尿潴留患儿于术后 3~ 6个月恢复排尿功能。 3例于术后 2~ 4年出现椎板下钢丝断裂。最后一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见原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 :经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综述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现状,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关于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手术治疗文献,从手术指征、手术禁忌证、手术入路及截骨术式选择、围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是脊柱结核患者常见并发症,后凸畸形如逐步进展,易造成神经功能损害、恶化以及迟发性瘫痪等严重后果,需要手术干预。目前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矫形手术入路包括前路、后路以及前后联合入路。对于脊髓受压严重、后凸畸形程度轻的患者,可以采用前路手术;后凸畸形严重但神经功能受损不严重患者,可以采用后路手术;若要兼顾椎管减压和矫形则可以选择前后联合入路。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式包括Smith-Peterson截骨(Smith-Peterson osteotomy,SPO)、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全脊柱切除(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脊柱去松质骨截骨(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后路脊柱切除(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  相似文献   

11.
侧前方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后凸畸形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观察侧前方病灶清除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3~56岁,平均36.4岁。结核病损位于下胸椎,累及两或三个椎体。后凸成角15°~34°,平均25°。5例患者合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为C级2例、D级3例。手术方法为一期侧前方病灶清除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结果术后随访2~4年,切口一期愈合,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结核全部治愈,脊髓功能损害患者术后1年内完全恢复。术后后凸成角平均为7°,平均矫正18°,随访期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结论侧前方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后凸畸形,能够一期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和后凸畸形矫正。坚强的内固定可促进病椎植骨融合,有助于缩短术后药物治疗时间和提高脊柱结核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71岁。因右髋部疼痛3个月伴消瘦入院。5年前因T9,10胸椎结核,左第9肋骨结核并寒性脓肿行左第9肋切除,并行三联抗结核药物治疗18个月。查体见:右颞部可扪及2cmx2cm包块,有波动感。胸椎后凸畸形。耻骨联合有挤压痛。右股骨有纵向叩击痛,无包块及隆起。X线片、CT(图1,2)及ECT提示:(1)骨转移癌,(2)多发性骨髓瘤?(3)多发性骨结核,(4)T910胸椎陈旧性结核。入院后于局麻下行右颞骨病灶活检,病灶清除术。术中见病灶内有淡黄色脓液溢出及肉芽组织,颅骨外板破坏,内板将近穿透。彻…  相似文献   

13.
陈宝 《中国骨伤》2008,21(10):797-798
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于中老年,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腰背部急慢性中重度疼痛,重者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对于这类患者应用椎体成形术(PVP)、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可以有效治疗,通常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通过胸椎椎弓根路径完成手术。2004年6月至2006年9月,在CT引导经皮穿刺经胸椎椎弓旁途径共完成PVP、PKP手术15例19个椎体,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后路多椎体截骨矫形术治疗儿童胸椎结核伴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9-03采用后路多椎体截骨矫形术治疗的1例儿童胸椎结核伴脊柱后凸畸形,术中在上下正常节段的相邻椎板安装椎弓根钉,切除T10~12椎体顶锥及椎间盘,顺应脊柱弯曲弧度置入连接棒,进行双轴旋转矫形,术后持续进行抗结核治疗.结果 手...  相似文献   

15.
胸椎前凸是指在X线检查中胸椎正常后凸减小或消失,形成平背畸形。特发性脊柱侧凸、综合征性脊柱侧凸(如马凡综合征)等是其常见原因。胸椎后凸减小或消失形成的平背畸形,通常表现为胸腔各脏器受压,出现心肺功能受损、呼吸困难,气管钳夹受压,支气管狭窄,出现反复咳血。目前多通过Ponte截骨矫形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来矫正胸椎前凸畸形,但其矫形角度较小,此方法不能恢复胸腔前后径和容积,缓解胸腔脏器受压,减轻呼吸困难等症。2021年5月我科曾收治1例马凡综合征合并胸椎前凸、脊柱侧凸、受压支气管狭窄患者,作者采用侧卧位经椎弓根反向截骨的手术方式纠正胸椎前凸,重建矢状面平衡,通过恢复胸椎后凸从而解除支气管受压所致的咯血、呼吸困难,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一期同一切口椎弓根内固定、后凸畸形矫形、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骨植骨术21例。结果随访9个月~6年,患者切口愈合植骨全部融合,结核治愈无复发。后凸矫正16°。结论一期同一切口椎弓根固定、侧前方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是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1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前路胸腔Ⅰ期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加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将行前路经胸腔Ⅰ期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加内固定术治疗并随访到的14例进行分析。结果胸椎后凸畸形矫正,平均5 d下床活动,6例并截瘫者神经功能恢复到E级(F ranke l分级),结核治愈率93%。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3.3个月,后凸矫正角度17°。结论前路经胸腔Ⅰ期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加内固定术可有效地治疗胸椎结核。  相似文献   

18.
前路一期手术治疗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2004-2008年收治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初治病例184例,经胸或胸腹前路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肋骨(钛网)植骨、椎体棒板系统内固定术。术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以个体化的化疗方案治疗1.0-1.5年。结果伤口均Ⅰ期愈合。并发症包括肋间神经痛、气胸/胸腔积液。随访1-4年,平均2.3年,随访期内结核无复发,神经损害改善或完全恢复,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9.5°。结论经胸或胸腹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肋骨(钛网)植骨及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较好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采用经后凸顶椎椎弓根Ⅴ形截骨,凸侧采用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16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14~22岁,平均17.4岁。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1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5例。截骨部位均位于胸椎。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26±32)min,术中出血量(1360±265) ml,平均随访28个月(24~36月),术前主弯侧凸Cobb角83°±11.7°(75°~106°),后凸角91°±13.2°(82°~102°),术前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1.45±0.26)cm;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至27.4°±11°(矫正率67%);后凸Cobb角25.5°±9.5°(矫正率72%)。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0.48±0.13) cm。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后凸顶椎椎弓根V形截骨,凸侧采用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脊柱结核再次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分析脊柱结核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对1995年9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313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中再次手术病例,分组分析其再次手术的原因,并对因结核复发或迁延不愈再次手术者的相关因素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再次手术者中因结核复发或迁延不愈者38例,因第一次手术误诊者2例,因术后发生脊柱后凸畸形者5例,因术后发生椎管狭窄者2例。统计分析表明,术前患肺或胸膜结核、术前用药时间〈4周及胸腰段(T10-L2)脊柱结核患者复发或迁延不愈发生率较高(P〈0.05);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是否应用内固定间的结核复发或迁延不愈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引起脊柱结核再次手术原因包括术后脊柱结核复发或迁延不愈、误诊、术后椎管狭窄及脊柱后凸畸形等,术前是否患有肺或胸膜结核、术前用药时间及病变部位与结核复发或迁延不愈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