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维耀 《天津中医药》2004,21(6):482-485
科学结构学是科学学的分支,目的在于探讨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模式。中医学基本构架是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起主导作用,成为经典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由于长期的量变积累,出现了自然哲学概念与中医学概念的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2.
正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其他理论的基础。它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几千年来又指导了中医学的临床实践。藏象学说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药、预防等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对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都起着重要作用。1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藏象"一词,首先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所谓"藏  相似文献   

3.
论中医阴阳学说的不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对称”是相对于“一分为二”的“对称”而提出来的。自从“一分为二”领哲学学术潮流之首以来,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中医学也不能例外。几乎中医学所有的教课书,都将“一分为二”列为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之一。明人张景岳《类经图翼医易》中的“...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免疫与共鸣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清 《国医论坛》1999,14(2):13-14
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最基本的一条就在于继承其思想精华,并将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建立新理论。笔者以中医学阴阳学说、整体观念等理论为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联系现代科学知识,对免疫与共鸣学说进行探讨。现代免疫学的发展,使"免疫"概念逐步上升到哲学高度,这就为免疫理论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提供了条件。因为中医学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并共同发展起来的。本文中,免疫指维持肌体独立性,使之免受外在的及内在的各种因素侵犯、干扰。而根据中医学阴阳学说及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肌体有免疫系统,则亦必然有一与之相对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概念范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来梳理中医学的古代哲学基础,进一步从哲学角度对中医理论的窘况提出几点反思意见。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具有非线性、不确定的特征,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系统集成多元化、综合性的特点,属于大科学研究范畴,应作为科学的依据。高概念强调先进的理念,从事相关性的研究,中医学重视概念,诠释是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创新。中医学研究必须弘扬原创思维和原创优势,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创立中医学新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理念,革新技术,诠释新的规律。关注学科发展和民众需求,朝向实施大目标与大团队建设,努力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不仅应重视人文科学,兼通文史,还要把握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透视组学。在提倡东学、西学兼收并蓄,系统论与还原论融合的同时,在医学领域应倡导中西医学融通共进。  相似文献   

7.
提出“关系理论”概念,认为中医学继承古代科学的认识方法,重视综合,以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为目的,而西医学继承现代科学的认识方法,重视分析,以认识事物实体为目的,造成了中医学理论的根本差别。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藏象、病因学说和治则治法学说,都是建立在关系理论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8.
证候概念,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基本概念.由于它在理论上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因而形成了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医“经筋”及“膜原”实质的筋膜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金鹏 《北京中医》2007,26(5):283-285
经筋与膜原做为中医学的两个范畴,同属于中医学中的形态学概念,具有实际的解剖学基础,虽同出于《内经》,但是相对于经络气血等形而上的范畴,后世医家对两者的研究明显不足,即使在当前也仍然十分薄弱。本文尝试以现代解剖学筋膜理论进展为依据,探讨中医经筋与膜原的形态学实质,以期对中医学相关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中的许多概念由此衍生,即所谓"数之可十,推之而百,数之可百,推之可千……",故阴阳的概念非常重要.而一个概念的如何表述,关系到该概念的如何理解.中医学形成并发展于中国古代 ,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学科,故其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这一特征也表现在中医的概念思维上,表现在阴阳的表述与理解上.如果学过现代科学,再来学中医学,对此可能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现代科学的概念思维相比,阴阳概念的表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创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基础理论体系是一个跨世纪的世界性难题,西医学理论以现代科学的还原论哲学观为指导,中医学理论则注重整体观、联系观,倾向于系统论的哲学观。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医学的发展与医学哲学观的引导息息相关,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理论的构建需要以新的医学哲学观为基础。"元衡论"的观点融合了中医学理论系统论观点与西医学理论还原论观点,有着平衡观、整体观、联系观、单元结构观等内涵,同时注重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与辨证统一,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医学哲学观,用于构建中西医结合创新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医体质学说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医学领域已做了很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本文在总结中医体质学说内容与特点以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医体质学说与体育研究结合的可能性,为体质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孙广仁 《天津中医药》2008,25(4):304-306
讨论了中医学的精气生命说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生命说对中医学体质理论构建的影响,指出人体之精是人类个体体质形成的根本和基础,而人体之气在个体体质的形成和改造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古代哲学的精气生命说是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思想基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类个体或人群体质的形成和改造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医体质辨识的相关概念,并举例说明了体质辨识的依据。然后探讨了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指出中医体质辨识可为受检者制定个性化的养生保健方案提供参考。文章随后从政府支持、改进中医体检服务和培养专业中医医师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体检中的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5.
旨在阐述单细胞测序技术的优势,促进单细胞测序技术在中医体质研究中的应用。通过介绍单细胞测序技术概况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论述单细胞测序在中医体质学研究中的可应用方向。运用单细胞测序方法进行"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中医体质关键科学问题和"禀赋遗传"等中医体质基本原理的研究,拓展中医体质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探索中医体质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的支撑。加快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结合,有利于中医体质研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刘晓燕  郭静  董丽 《四川中医》2013,(9):163-164
目的:观察中医体质不同型患者膳食调护对高血压病的效果,体现了中医药的"简、便、效、廉"的优势,同时对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诊疗现实意义。方法:对我院门诊及住院110名高血压患者通过体质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辨证辨识,并根据其结果对其进行相应的膳食调护指导,并每周进行门诊或电话回访进行膳食指导。经3个月观察后再次通过体质调查问卷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分析膳食调护后对高血压病患者在纠正体质偏倚方面的作用。结果:结合体质辨识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膳食调护减少了偏倚体质的患者例数,调护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高血压病是一终身疾病,要求长期服用降压药物,由此带来的各种副反应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在中医体质学说指导下的膳食调护在改善高血压患者体质偏倚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值得在临床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链接——基因组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信息学、生物信息学 ,尤其是人类基因组学及遗传奥秘的打开 ,使生命和医学科学的进步日新月异。同时 ,也使当代科学家在解决与医学密切相关的一些深层次的基本的科学问题时 ,面临着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严峻挑战。中医学能否以此为契机 ,迅速吸收当代科学成就而再次跃进 ,这正是中医界人士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1 基因组学的出现及研究现状1986年美国JohnHopkins大学著名人类遗传学家和内科教授Mckusick创造了基因组学 (Genomics)这个名词 ,意指从基因组水平研究遗传的学科。其一经提出立刻被广为接受 ,基因组学无疑…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广仁 《山西中医》2000,16(5):9-11
讨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指出在继承性研究中,要科学地评价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既承认精气、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重大影响,又不能把中医学说成是古代哲学的衍生物;纠正偏颇或错误认识,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继承性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是明确中医学固有理论和概念的内涵,为中医学理论的深化研究奠定基础。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应以整体观察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亚健康状态证候——体质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三者概念的解析,阐明了证候与体质的区别和联系,病理性体质不等同于亚健康状态,基于中医证候、中医体质研究亚健康状态的可行性和优势,提出在亚健康状态的进一步研究中,应以重大、常见、多发性疾病的潜临床期和临床前期为依托,探寻亚健康状态下反应疾病量变积累的证候和体质的靶向指标,将会对亚健康及疾病防治带来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