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比较高分辨MRI与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81例经MRI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患者(142支血管)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于MRI检查后7d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67例患者(103支血管)于MRI检查前行超声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与超声检查结果差异。结果 MRI检查示重度、中度、轻度狭窄血管中检查出斑块与溃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RI与DSA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系数=0.772),超声与DSA检查结果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系数=0.586);MRI与超声检查对易损斑块的检出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血管狭窄程度判定、易损斑块检出方面较超声更具优势,且能够就斑块形态、成分进行分析,超声检查略逊一筹,更适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期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256i 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定量分析,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于本院接受256i CT颈动脉造影检查573例,男性332例,女性241例,平均年龄57.22±13.02岁。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图像(MIP)及容积再现(VR)等技术分别测量及统计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性质及局部管腔的狭窄程度。结果 573例患者中,共检测颈部动脉2292支,颈动脉血管狭窄1175支,其中轻度狭窄1054支,中度狭窄57支,重度狭窄64支。颈内动脉较颈总动脉易发生狭窄(p<0.05),中度以上狭窄病灶多见于颈内动脉(p<0.05);颈总动脉较颈内动脉多见非钙化斑(p<0.05);颈内动脉较颈总动脉多见钙化斑及混合斑(p<0.05)。左、右两侧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斑块的性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i CT颈动脉造影能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及斑块性质,具有快速、无创及直观等特点,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筛查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29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性质和部位。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2%)明显高于对照组(34%)。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86%)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50%)。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动脉窦部最多(49%),其次是颈总动脉(31%)、颈内动脉(2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并早期干预对于减少和推迟脑梗死发生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及临床意义.方法 33名经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检查,获取相关数据,应用64层螺旋CT工作站相关的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分析,并与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6个颈动脉段纳入分析,25个血管段正常,41个有斑块.CTA对颈动脉斑块探测的敏感性为100%(34/34),特异性为82.9%(34/41);在区别钙化和非钙化斑块方面,CTA敏感性为100%(26/26),特异性为89.7%(26/29).结论 CTA能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特征作出精确评价,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手段对易损性斑块的治疗作出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2-01—2014-01收治的36例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颅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和CT血管成像检查,测定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评价颈动脉的狭窄程度与斑块的性质。结果 36例患者行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CT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狭窄28例,发现颈动脉斑块54块,而CT灌注成像显示异常24例,阳性率85.71%,其中病灶侧TTP、rCBF、MTT值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CBV与对照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无狭窄8例,而CT灌注成像异常3例,阳性率37.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患者MTT低于Ⅱ期,rCBF高于Ⅱ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rCBV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半年随访,其中5例发展成为脑梗死。结论 CT脑灌注成像结合CTA可同时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颈内动脉的血管形态变化,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于入院后24~28h,采用东芝SSH~140A彩超进行颈部血管检查。结果 27例异常,阳性率90%,其中17例颈动脉内膜增厚并斑块,占63%,内膜增厚多见于颈总动脉(90%),且多为双侧(63%),斑块形成亦多见于颈总动脉(70%),双侧者占40%。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明确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识别的溃疡斑块的组织病理学表现, 从微观角度探讨溃疡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因颈动脉狭窄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124例患者资料, 根据CTA结果将患者分为溃疡斑块组(47例)与非溃疡斑块组(77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斑块组织病理学差异及易损指数。结果临床资料方面, 溃疡斑块组既往存在脑梗死病史患者比例较非溃疡斑块组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特征方面, 与非溃疡斑块组比较, 溃疡斑块组纤维帽破裂比例明显升高、斑块内出血比例明显升高、大的脂质核心比例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斑块组与非溃疡斑块组斑块的易损指数分别为2.01±0.51和0.49±0.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00, P<0.001)。结论 CTA识别的溃疡斑块与纤维帽破裂、斑块内出血以及大的脂质坏死核心存在相关性;溃疡斑块不稳定性增加, 患者更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与超声造影(CEUS)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接受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61例,术前均行SMI、CEUS检查,检查后7 d内行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SMI、CEUS对于颈动脉斑内是否存在新生血管及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效能。结果 CEUS、SMI对于斑块稳定性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均具有高度一致性(0.8<0.001),对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均具有高度一致性(0.8>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联用颈部血管彩超、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9月~2017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8例,均行颈部血管彩超、CTA检查。结果 彩超+CTA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为87.50%,高于彩超单独检查的64.58%、CTA单独检查的68.75%,(P<0.05); 彩超+CTA对颈动脉轻度狭窄的检出率是29.17%,比彩超单独检查的14.58%、CTA单独检查的16.67%高(P<0.05); 彩超+CTA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8.75%,较彩超单独检查的检出率45.83%、CTA单独检查的47.92%高(P<0.05)。结论 联用颈部血管彩超与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实施检查可对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判断,并明确有无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血管超声联合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01—2022-01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0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明确的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37例)组和稳定斑块(41例)组,均给予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并检测血浆Lp-PLA2水平。结果 易损斑块患者血浆Lp-PLA2水平(281.12±40.20)g/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的(241.32±38.83)g/L(P<0.05)。血浆Lp-PLA2判断易损斑块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7,截断值为265.70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30%和80.50%。颈动脉血管超声联合血浆Lp-PLA2判断易损斑块曲线下面积为0.839,明显高于颈动脉血管超声(P<0.05)。结论 在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颈动脉血管超声联合血浆Lp-PLA2判断颈动脉易损斑块方面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2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MRA、TCD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颈动脉MRA异常12例(28.6%),脑MRA异常32例(76.2%),其中8例二者均异常,大多为颈动脉轻~重度狭窄;TCD异常30例(71.4%)(此30例脑MRA均异常);颈动脉超声异常16例(38.1%)(其中颈动脉MRA异常12例)。结论 MRA、TCD和颈动脉超声3种方法联合应用,可对颈动脉系统TIA的病因及诊断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CTA联合评价颈内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立即行CT灌注成像和CTA检查。通过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通过灌注图像评估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47例94支血管中,脑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为64.0%(32/50),非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29.5%(13/44),两侧颈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7例脑梗死患者中大、中、小体积梗死分别为9例、20例及18例。94支血管中45支有不同程度狭窄,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17例、16例及9例,3例血管完全闭塞。颈动脉完全闭塞与大体积梗死的符合率100%(3/3);重度狭窄与大体积梗死的符合率67%(6/9);中度狭窄与中体积梗死的符合率81%(13/16);轻度狭窄与小体积梗死的符合率为88%(1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联合CTA能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评价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1次/d,治疗3个月.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C、TG、LDL-C水平,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超...  相似文献   

14.
李睿    陈慧军    苑纯   《中国卒中杂志》2014,9(2):129-134
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发部位,其脱落会导致下游血管的阻塞并引发卒中。由于优
秀的软组织对比度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磁共振影像可以提供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直接证据。本文
将从临床应用需求的角度出发介绍磁共振颈动脉斑块成像和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希望有助于从事
斑块的临床和研究的人员了解目前的成像方法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颈动脉狭窄度评估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DSA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CDUS和MRA的数据与DSA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各种影像学检查在颈动脉血管狭窄及斑块检出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结果以狭窄率30%、50%、70%分别为节点,MRA、CDUS与DSA 3种方法检出的敏感度分别为78%、85%、73%,特异度分别为99%、98%、96%,符合率分别为90%、92%、91%,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4%、93%、90%,阳性预测率分别为95%、96%、90%,阳性似然比分别为77.8、42.5、18.25。MRA与DSA比较,敏感度分别为65%、89%、79%,特异度分别为95%、96%、98%,准确度分别为85%、92%、93%,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4%、95%、93%,阳性预测率分别为90%、93%、94%,阳性似然比分别为13.0、21.5、9.5。结论诊断颈动脉狭窄病变时,MRA特异度高,与DSA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MRA与DSA的一致性较CDUS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I)与CT血管成像(CTA)相结合的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HCI)中的应用.方法 对21例HCI患者行CT、CTPI和CTA检查,对比观察CT、CTPI和CTA图像,分析最终病灶大小与CTPI和CTA的关系.结果 21例脑梗死患者均于发病6h内就诊.CT平扫仅于4例中见早期表现;CTPI在20例中发现灌注异常;CTA在16例中显示异常.结论 CTPI联合CTA能够在超早期有效地诊断脑梗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超声技术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常规检测,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05-2011-05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男78例,女42例;年龄55~78岁,平均67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VBI患者32例,进行颅脑CTA、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VBI患者TCD检查阳性率为68.8%,颈部血管彩超阳性率为56.3%,颅脑CTA阳性率为90.6%。结论在VBI诊断方面,CTA检查较颈部血管彩超、TCD检查有明显的优势,提示CTA可以作为诊断VBI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表现与神经血管症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介绍近年来颈动脉斑块的超声形态结构特征及其血流动力学特点与神经血管症状的关系。相关临床症状与致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阻力指数对斑点追踪应变成像(X-strain imaging,XS)评价颈动脉斑块运动特点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6月常规超声检查患有颈动脉硬化斑块者49例行斑点追踪应变成像检查,并根据颈内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分为高阻力指数组和低阻力指数组,比较两组间颈动脉斑块不同位置应变及运动特点。结果两组间颈动脉斑块大小差异无显著性。高阻力指数组较低阻力指数组斑块各个位置的运动明显,斑块顶部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近心端及远心端肩峰处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阻力指数可以影响颈动脉斑块运动,阻力指数增高,斑块应变及运动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