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临床资料[病例]女,41岁。无任何诱因出现间歇性呕吐,逐渐加重1年,呕吐物为胃液及食物,无胆汁及血性液体,服药后症状无改善。既往无结核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近半月因呕吐反复发作收住院,查体无阳性体征。B超显示胃底与脾脏相毗邻后外壁有一四块样回声突向胃腔内,境界清楚,胃粘膜完整、光滑,其四块呈婉蜒多管状结构,管腔明亮,管状暗区分明,范围5.4cmX3.2cm。彩色血流成象显示:团块呈红蓝色、斑条状彩色血流,频谱呈正向或反向静脉性频谱图,血流速度19cm侣。胰腺未见异常,诊断胃底区外后壁困状静脉血管性疾病。首次消化…  相似文献   

2.
吴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9):1829-1829
1病例报告 男,33岁。吞咽困难渐进性加重1个月余,现只能进半流质饮食,伴左下腹部不适。于2005—11—14入院,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示食管腹段近贲门处可见偏心性局限性狭窄,黏膜中断,管壁略僵硬,可见钡剂返流。X线诊断:食管腹段癌;返流性食管炎,良性狭窄待排。胃镜检查示:食管腹段黏膜粗糙,呈颗粒状。诊断为返流性食管炎,表浅性胃炎。手术所见:食管膈肌裂孔处松弛,可容2指,见贲门及胃组织进入胸腔,术中探查食管腹段及贲门未见明显肿瘤性改变,并取活检;诊断为滑动性食管裂孔疝。病理报告为鳞状上皮局限性增生,间质皿管扩张充血,诊断为返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误诊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误诊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62岁。因上腹不适4a,加重伴恶心、呕吐15d于2004-02—13入院。患者于4a前出现上腹不适,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予以奥美拉唑口服治疗10d后症状缓解;18前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复查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口服法莫替丁和复方胃友后症状缓解;于15d前上腹不适较前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等,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62.1U/L,直接胆红素25.1μmol/L,总胆红素37.8μmol/L。肝胆B超:(1)胆囊炎;(2)胆总管中上段扩张;(3)肝回声欠均匀伴肝内胆管扩张。遂到解放军总医院进一步确诊,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  相似文献   

4.
胃溃疡与胃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溃疡与胃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患常规检查后饮用400ml水加胃显液,观察胃病变的部位,胃壁的厚度和蠕动情况。结果:1.58例胃溃疡的声像图特征,病灶区胃壁增厚在0.5-0.8cm,回声减低,凹口直径>凹底,可有光点附着或显像液充填;2.26例胃癌多发于胃小弯近胃窦部。(1)恶性溃疡胃壁局限性增厚隆起,多在1.0-1.2cm,回声减低,表面不平;(2)肥厚型,病变区胃壁结构消失,肿块凸入胃腔,壁厚>1.5cm,呈“火山口征”,胃壁僵硬,蠕动波消失。结论:多普勒超声对胃溃疡,胃癌诊断率高,显像清晰,不仅能清晰显示胃腔内的病变,还能显示病变内部结构及胃腔外周邻器官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2岁。因胃部不适1年就诊。经本院胃镜检查发现,胃小弯的高侧壁可见突向胃腔内的长圆形隆起,质软,表面光滑,黏膜颜色正常。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体外压性改变。建议行胃超声检查,患者在服用超声胃显影剂500ml,1min胃内气泡消失后检查。超声显示:胃腔光滑良好,胃小弯两侧壁局限性增厚,  相似文献   

6.
1病例报告男,61岁。0.5a前自觉胃痛,不思饮食,诊断为胃炎,经对症治疗后有所好转。2个月后突然腹痛加重伴恶心、呕吐,B超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经治疗不见效。急来我院就诊,查上消化道造影,发现胃体大弯侧有半椭圆形充盈缺损区,大小约10cm×6cm,边缘光滑,壁完整,不僵硬,胃体黏膜较平坦,小弯侧黏膜聚拢、规则,十二指肠空肠未见改变。X线诊断为胃体平滑肌瘤,住院手术切除。术中胃底幽门未发现肿块,胃黏膜呈粉红色,而胰体部有质硬边缘不规则呈紫红色约10cm×15cm大小的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分离,行肿块及周围组织切除术,后经病理诊断为…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14岁。以周期性下腹痛2年,加重2个月来院行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子宫前位,大小约51mm×39mm×33mm,宫颈前后径19mm,宫壁肌层回声均匀,宫腔分离11mm,阴道腔明显扩张,内径达62mm,宫腔及阴道腔内可见大量不规则液性无同声区,液区内可见较多絮状低回声物漂浮。超声诊断:(1)宫腔内积液;(2)阴道腔内大量积液,考虑为处女膜闭锁,后经妇科证实,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8.
胃癌21例胃镜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内镜室1987~1998年进行胃镜检查10080例,其中21例胃癌被误诊,现将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例,女5例;年龄32~70岁,平均50岁。21例中胃窦癌4例,胃角癌3例,胃体大弯癌3例,胃体小弯癌4例,胃底癌7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印戒细胞癌5例,腺癌16例(其中10例为低分化腺癌)。1.2 误诊情况 首次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2例,急性胃粘膜病变3例,胃息肉1例,胃溃疡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2 讨论本…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胃良性病变,并与胃镜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胃良性病变的超声特征及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后二维超声观察胃良性病变,再以反向脉冲谐波显像技术对二维超声难以定性的病变行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胃良性病变的造影灌注特征。以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结果与胃镜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后二维超声胃炎表现为胃壁增厚层次可见,溃疡可见胃壁局部凹陷,胃间质瘤见起自胃壁的局限性肿物,胃绒毛管状腺瘤可见胃腔内蘑菇形低回声肿物。谐波超声造影实时观察,胃炎性病变增厚胃壁与周围正常胃壁同步增强及退出,小溃疡边界更为清晰,较大溃疡谐波超声造影技术早期可见溃疡底部及周边增厚胃壁内纵行梳齿状的微血管,胃间质瘤清晰显示肿物起自胃壁,胃绒毛管状腺瘤造影可见肿物整体快速增强,而后缓慢退出。超声检查胃黏膜下及外生性肿物病理符合率高于胃镜,胃镜对溃疡及慢性胃炎诊断病理符合率优于超声。结论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能够很好地显示胃壁全层病变的形态范围,并能结合病变区域微血管灌注情况,对病灶的定位、良恶性鉴别有更进一步的判断。与胃镜结合能够明显提高病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巨大胃类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6 4岁。因上腹部胀满 ,灼热感 6个月 ,腹痛恶心呕吐 1个月 ,加重1周于 1999年 1月 12日行胃镜检查。胃镜下见胃内大量混浊潴留液 ,于胃体前壁见 7 0cm× 9 1cm之肿物向胃腔内突出 ,半球形 ,表面糜烂 ,溃疡 ,高低不平附污苔 ,触之质脆出血 ,活检 5块 ,作者单位 :2 6 5 40 0 山东省招远市中医院内镜室病理报告 :胃类癌。行胃癌根冶术。术后病理检查 :于胃体前壁见 8 5cm×8 0cm之半球隆起 ,表面糜烂 ,周围胃壁僵硬 ,胃角变形 ,胃窦部变形 ,肿块切面灰白色 ,侵及浅肌层 ,镜下瘤细胞小 ,圆形 ,椭圆形 ,核分裂相可见 ,呈条索状…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 ,75岁 ,因食管部位烧灼、疼痛感 ,进行性消瘦 3个月来我院就诊。行胃镜检查 ,镜下表现 :胃底、胃体黏膜广泛充血 ,皱襞迂曲 ,散在糜烂 ,黏液量中等 ,黄色 ,混浊。胃角拱形 ,光滑。胃窦黏膜红白相间 ,以红为主 ,大量黄色泡沫黏膜附壁 ,未见溃疡及肿物。内镜诊断 :胆汁反流性胃炎。1个月后在外院行X线钡餐检查 ,于胃体小弯侧 ,可见 1个巨大异常腔隙 ,钡剂进口显示欠佳。该腔隙边缘极度不整 ,胃体小弯的胃壁始终未能显示 ,幽门开闭尚好。印象 :胃体小弯侧巨大腔隙 ,考虑可能为肿瘤或溃疡破溃所致 ,建议进一步检查。第 2天再次在我院…  相似文献   

12.
秦丽君 《新医学》2002,33(4):227-227
1引言 弥漫浸润型胃癌又称皮革胃,因癌组织的弥漫型浸润使胃壁变厚、僵硬,胃腔变窄,充气后不能扩张,胃壁蠕动消失,胃黏膜皱襞粗大,结节状,有时黏膜表面可见充血、糜烂,内镜下易与胃炎相混淆[1].1995年~2000年我院胃镜室在检查过程中曾误诊6例.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减少误诊,现将6例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例1:男,35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2a,伴呕吐、黑便就诊。既往院外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内科保守治疗无好转。平索患有乙肝病史10a余,转氨酶持续高于正常2倍。术前检查:肝功能:AST 78U/L,ALT 98U/L,总胆红索22.5μmol/L,直接胆红索17.5μmol/L;胃镜:胃、十二指肠球后溃疡(A1);钡餐:幽门不全梗阻。2005-01行胃大部切除术、Bancrof眶置术。术后第2天发现上消化道瘘,考虑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穿孔。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仅占胃恶性肿瘤1%~5%,占结外淋巴瘤24%,平均发病年龄50~60岁,明显低于胃癌,男女比1~1.5:1,其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主要以上腹胀、恶心、隐痛、消瘦、纳差、黑便、返酸、暖气等消化道症状为主,早期诊断率低,我科术后证实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4例.首次分别误诊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等.仅1例术前胃镜确诊胃恶性淋巴瘤,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6岁.因左上腹疼痛3 d来诊.临床诊断:胃炎?嘱患者饮水约300 ml后,取坐位扫查.超声所见:饮水后,胃腔充盈良好.胃壁厚约0.5 cm,胃壁层次大部分清楚;胃腔内探及长约7.0 cm双线状强回声带(管状长条形)稍强回声(图1).动态观察,可见其蠕动.超诊诊断:胃内蛔虫.  相似文献   

16.
388例胃良,恶性溃疡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报告388例胃良、恶性溃疡,对其内镜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发病高峰年龄在45~60岁,男多于女,良性溃疡以单发为主,主要分布在胃角及幽门管而以小弯侧发病率最高,溃疡直径多小于2cm(占89%);恶性溃疡多深大,表面不平有增殖灶,以胃底一贲门分布最多,胃腔各部恶性溃疡与该部位发生溃疡总数之比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胃体、胃底一贯门、胃窦、胃角、幽门前区。胃体最高达49%。行幽门螺杆菌检测312例,阳性232例,占检查fL73%,占本组病例59%,它表明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关系密切,鉴于溃疡分布特性,认为在充分掌握良、恶性溃疡的一般判断标准下,对发生在胃体及胃底贲门部的溃疡应高度警惕,定期随访追踪。  相似文献   

17.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幽门螺旋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1983年Marshall和Warren报道胃粘膜活检标本中成功地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检测技术上有很大发展。分子生物学方法中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为HP的快速检测提供了全新手段。本文对冒镜确诊的362例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例作PCR技术确定HP检出率,并以病理检查作对照,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标本采自本院1995年3月~1997年10月经胃镜检查确诊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各类胃炎及溃疡合并胃炎362例,每例在距幽门口5cm内钳取胃粘膜2份(每例检…  相似文献   

18.
1病例报告患者男,36岁,十二年前因“幽门梗阻”行胃大部分切除、毕Ⅱ氏胃空肠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自1993年9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痛,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和胆汁,以后每月发作2~3次,经肌注镇静安眠针入睡后才停止发作。多次行上消化道钡餐及胃镜检查,未见异常。最后在发作时行胃镜检查示:残胃腔内可见空肠粘膜皱壁,输入端未见异常.充气后空肠粘膜通过输出袢口退出残胃腔,空肠及残胃粘膜未见明显异常。胃镜诊断:可复性空肠残胃套叠。手术探查发现原手术为华罗Ⅱ氏结肠前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输入段空…  相似文献   

19.
徐丹 《临床荟萃》2001,16(20):948-948
胃粘膜肥厚症又称Menetrier病 ,是原因不明的以 5 0岁以上男性多见的特殊胃炎。其特点是胃底胃体部粘膜皱襞巨大 ,曲折迂回呈脑回状。大弯侧较显著 ,皱襞嵴上可有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由于血浆蛋白经增生的胃粘膜漏入胃腔造成低蛋白血症及水肿。该病症状不典型 ,可有上腹疼痛、体重减轻、水肿、腹泻等。体征可有上腹压痛、水肿、贫血、大便隐血常可阳性。该病较为少见 ,现将我们遇见的 1例报道如下。患者 ,男 ,78岁 ,干部 ,既往于 2 0 0 0年 2月 2 9日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我科。因患者不愿行胃镜检查 ,故未明确消化道出血原因。此…  相似文献   

20.
胃切除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的发病率为5%~50%[1],重者需行手术治疗。1990年2月~1999年2月,我们手术治疗1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11例,女2例。年龄26~45(平均34.5)岁。首次胃切除原因为胃溃疡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例。胃大部切除均行毕Ⅱ氏结肠前胃空肠吻合。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13例均有上腹持续性烧灼痛,进食后加重。均伴有体重减轻。有胆汁性呕吐者11例,呕吐后腹痛依旧。贫血者6例。13例均行X线钡餐检查,未见溃疡及梗阻征象。纤维胃镜检查均见胃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轻度糜烂,胃镜触及胃壁时易出血,并可见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