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天性疟疾是指在新生儿期发病,而疟原虫来自母体的疾病。其症状和体征均不特异,因此常误诊。由于本病发病率不高,目前国内只有百余例报导[1]。现将我院资料完整,诊断确切的7例先天性疟疾加以分析报告。1临床资料详见附表。2讨论本县地处北纬25°,属非稳定性中度疟区,3种疟疾均存在,间日疟最为普遍。先天性疟疾的诊断要点:(1)母体有疟史或母体在妊娠期或分娩前后有典型疟疾发作;(2)患婴有疟疾临床症状且出生于非疟区或非流行季节,生后无输血史;(3)母体及患婴末梢血检同时查获同种疟原虫即可确诊。但母体末梢血栓阴性,也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散发性疟疾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15例间日疟疟疾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结果 15例间日疟疟疾临床表现有个体差异,12例疟区发病,3例非疟区发病,10例症状典型,5例症状不典型,经抗疟治疗后痊愈。结论 近年本地区间日疟流行多以散发形式发生,有少部分症状不典型,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疟疾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疟疾发病和流行程度越来越低,三日疟原虫少见。笔者在门诊病人的疟原虫检验中发现了1例三日疟病例,经住院治疗已痊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由雌性按蚊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及恶性疟等4种。目前疟疾仍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07个国家有疟疾流行,每年新发病人1.5亿,热带非洲每年死于疟疾的儿童逾百万。我国主要流行的是间日疟及恶性疟。间日疟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苏、河南、山东5省,发病数几占总数的70%。恶性疟主要流行于两广、云贵等地,海南岛尤较多见。偶见三日疟及卵形疟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典型间日疟疾的误诊原因及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2010年收治住院的117例疟疾患者。结果117例中误诊非典间日疟39例,误诊率为33.3%,误诊病种11种,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占误诊病例的46.1%,误诊时间1例长达13d。结论加强对不典型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不能因一、二次血涂片找不到疟原虫就排除疟疾,可用厚血片或骨髓片检测来提高疟疾确诊的水平,把疟原虫检测作为诊断常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消除疟疾阶段发病态势及传疟媒介现状,为调整消除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06-2008年疟疾发病分区,在一、二、三类疟区分别选择1、6、1个县市,开展"三热"病人血检,在监测村开展传疟媒介种类和密度监测。规范治疗疟疾现症病人及休治疟史对象,及时处置疟疾疫点,开展疟防知识宣传。结果 2012-2014年共血检"三热"病人96777例,疟原虫阳性15例,阳性率0.015%。本地疟疾2例,占13.33%,输入性疟疾13例,占86.67%。捕获按蚊14318只,经鉴定均为中华按蚊,人工帐诱平均密度为每小时8.78只/人,灯诱平均密度为每晚19.24只/灯。结论监测区疟疾发病进入消除阶段,输入性疟疾时有发生,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其密度高于传疟密度阈值,需进一步加强输入性疟疾管理和媒介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疟疾参比实验室应用巢式PCR技术诊断输入性三日疟的效果。方法采用巢式PCR对2015-2017年湖北省网报疟疾病例和疑似病例血标本进行疟原虫核酸检测,筛查三日疟阳性标本,并与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RDTs)检测结果、吉氏染色显微镜镜检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67例网报输入性疟疾病例中,经巢式PCR共检出15例(4.1%)三日疟病例。在这15例三日疟病例中,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镜检13例诊断为三日疟,1例为间日疟,1例为卵形疟;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镜检7例为三日疟,8例为间日疟;RDTs方法阳性6例;阴性9例。结论在输入性三日疟的诊断和分型上,巢式PCR明显优于RDTs和镜检法,RDTs不能取代镜检对罕见疟疾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8.
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脑型疟疾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型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疟原虫经血流侵入人体内肝细胞寄生、繁殖,成熟后又侵入红细胞内繁殖,使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疟原虫侵入脑内毛细血管引起脑型疟疾,是疟疾最严重的类型之一,主要发生于恶性疟疾,偶见于间日疟和三日疟。脑型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高热、畏寒、呕吐、谵妄、抽搐、昏迷,严重者可发生脑水肿、呼吸衰竭或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相似文献   

9.
我县属低疟地区,又由于多年来开展灭疟工作,因此典型的疟疾在临床上已不多见,这就带来了及时诊治疟疾的困难。我院去年收治的2例疟疾,均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以致从发病到确诊均达40天  相似文献   

10.
海南疟疾发病率居全国首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 ,大量非疟区易感人群进入海南疟区 ,在流动人口聚集点引起疟疾暴发 ,为控制疟疾的发病与扩散 ,我们在 1992~ 1997年对进入垦区的省内外流动人口中“四热病人”或者居住在疟疾病灶点者采耳垂血涂厚薄血膜各一个 (厚血膜直径 1cm左右 ) ,编号登记 ,染色后镜检疟原虫并分类 (下简称血检 )。 6年共血检 6 4 4 5 7人次 ,检出疟原虫性阳性 4 5 91例 ,阳性率为 7 12 % ,其中间日疟 30 4 0例 ,恶性疟 15 34例 ,混合感染 17例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 6 6 2 2 %、33 4 1%、0 37% ;间日疟与恶性…  相似文献   

11.
1996年一2005年在彝良县间日疟流行的牛街、洛旺、柳溪等重点疟区乡镇,进行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监测十年,监测结果血检当地无外出史发热病人12579例,检出间日疟疟原虫阳性77例,阳性率为0.61%;血检当地居民外出打工回归的发热病人610例,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66例(间日疟63例,恶性疟3例),阳性率为10.82%。提示,当地居民外出感染回归发病的疟疾病例已占当地疟疾疫情总数的46.15%,流动人群疟疾管理问题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对血检疟原虫确诊的270例间日疟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具有间日疟典型症状者,仅占33.33%,强调在疟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且无血检条件的特殊情况下,必须结合病史、症状及流行病学等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淮安市二例疟疾病例死亡案例分析,为制定消除疟疾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淮安市疟疾死亡病例的诊治过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分析汇总。结果 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淮安市共报吿2例疟疾死亡病例,均为男性青壮年,有明确非洲高疟区生活史。病例1,在安哥拉生活2年,回国后12 d出现发热症状,发病后第3天到私人小诊所接受输液治疗,发病后第4天到市级医院就诊,未查到疟原虫,至发病后第5天才明确诊断;病例2,在坦桑尼亚生活2年,回国后第14天出现呕吐、腹泻症状,第15天出现畏寒、发热症状,至所在地县级医院就诊,镜检未查见疟原虫,给予消炎抗菌治疗,发病后第4天到市级医院就诊,发病后第7天才明确诊断。2例疟疾病例均因病情凶险,持续恶化,出现了不可逆转的肺部感染、严重脑损伤和多器官衰竭,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结论 就诊不及时和诊治延误是导致疟疾病例死亡的主要原因。消除阶段后监测更需有针对性的对高疟区回国人员开展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早就诊意识和临床医生的疟疾诊治能力,提升镜检人员的专业技能,减少重症病例,防止疟疾死亡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周志向 《海南医学》2011,22(8):65-66
目的探讨非典型间日疟疾的误诊原因及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至2010年收治住院的117例疟疾患者。结果 117例中误诊非典型间日疟39例,误诊率为33.3%,误诊病种11种,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占误诊病例的46.2%。结论加强对不典型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不能因1、2次血涂片找不到疟原虫就排除疟疾,可用厚血片或骨髓片检测来提高疟疾确诊的水平,把疟原虫检测作为诊断常规。  相似文献   

15.
脑型疟疾     
脑型疟疾(下称脑疟)是指以意识障碍、昏迷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凶险型疟疾。发病率为0.25~2.3%[1]。由于此型来势凶猛,病情险恶,如不及时抢救,病死率很高。疟疾的死亡病例,90%以上是由脑疟所致[1]。国内报道的脑疟中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占88.3%,间日疟原虫占8.8%,恶性疟混合间日疟原虫占2.9%[2]。国外则认为几乎所有脑疟均由恶性疟原虫引起[3、4]。所谓脑型间日疟,国外学者认为缺乏病理解剖证据,只是脑水肿的结果,是否属于真性脑疟,仍有争论[1]。  相似文献   

16.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所致的虫媒传染病。在20世纪30-40年代,疟疾几乎遍及全国,解放后经过多年的努力防治,发病率已大大降低。但小规模暴发不断,南方不少地区恶性疟疾病例未见明显降低。按照疟疾流行的性质、疟疾的类型、媒介(按蚊的差异)可将我国疟疾流行区分为三大区:北纬25度以南的山区为高度疟区,恶性疟多为间日疟;北纬25~32度之间为中度疟区,间日疟与恶间疟均存在;北纬32度以北为非稳定疟区。由此可见,我国大部地区均有疟疾流行。它的传染源是患者及带疟原虫者,经按蚊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夏秋发病多,但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4季都可发病。…  相似文献   

17.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经按蚊叮咬传播,临床特点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反复发作者可伴贫血和脾大.近两年我科收治疟疾病例10余例,均有疟疾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经治疗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分类和流行病学 1.1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恶性疟. 1.2传染源 病人和无症状的血中有配子体的人是疟疾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8.
丁颖  陈颖 《吉林医学》1997,18(6):349-349
骨髓像中检出疟原虫影响因素的探讨丁颖张曼(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检验科130021)陈颖(松源市宁江区结核防治所131200)疟原虫为疟疾的病原体。人体感染有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在疟疾发病率上以间日疟为多,恶性疟为次,而各种疟原虫可分为滋养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巢式PCR鉴别卵形疟curtisi及变种wallikeri效果。方法 收集武汉市2008—2015年疟疾患者血样和流行病学资料。提取患者血样中的疟原虫DNA,进行巢式 PCR 检测。结果 采用巢式PCR检测疟疾患者282例,其中恶性疟原虫206例、间日疟原虫62例、三日疟原虫6例、卵形疟原虫19例。巢式PCR结果显示,卵形疟原虫经典型curtisi 和变种型wallikeri 分别扩增出800 bp和780 bp目的 条带。2012—2015年卵形疟占当年疟疾患者分别为4.1%(2/49)、12.2%(9/74)、8.2%(4/49)、11.4%(4/35),卵形疟总数占全部病例的6.74%,其中,经典型curtisi 14例,变种型wallikeri 3例,混合感染2例,变种型wallikeri检出率占卵形疟26.3%。19例卵形疟病例全部为男性,感染输入地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2例卵形疟混合感染分别来自安哥拉和尼日利亚。其中有2例卵形疟原虫curtisi型镜检 结果分别为间日疟和恶性疟,1例血片重新复核后为卵形疟,另1例巢式PCR检测为间日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型。结论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减少卵形疟误诊的情况;加强卵形疟curtisi及变种wallikeri的巢式PCR 检测,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20.
本人采用民间抗疟穴(暂定名止疟穴_1、止症穴_2)和大椎穴组成“三联抗疟穴”,治疗间日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14例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有典型临床症状,血中查见间日疟疟原虫,经抗疟治疗(针刺无效者改投氯喹)均获症状控制。男10例,女4例;年龄2~43岁,其中成人与儿童各7例。二、取穴和针刺方法:止疟穴_1在第三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斜向上进针1~1.5寸;止疟穴_2在手背侧中指与无名指之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处;有人命名为“疟门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