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 对颅内血肿术后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以期为颅内血肿术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方便选取2010年2月—2016年6月该院接受治疗的42例颅内血肿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以监测结果为依据,对临床治疗进行指导,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 术后12 h恢复正常的有9例,其ICP为(10±3.0)mmHg;表现为轻度增高的有23例,其ICP为(15±1.0)mmHg;表现为中度增高的有8例,其ICP为(25±1.5)mmHg;表现为重度增高的有2例,ICP均超过42 mmHg.24 h后所有患者的颅内压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高情况.42例患者在颅内压监测结果的指导下,32例正常或轻度增高者通过减少脱水剂用量进行治疗,10例中重度增高者则及时采取了加大脱水剂或再次手术等处理,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前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6.07±1.01)分,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11.67±2.78)分,患者治疗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水治疗甘露醇使用剂量为(496.98±42.72)mL,无患者未出现颅内感染情况.结论 持续动态ICP监测在颅内血肿术后的临床处理上有重要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自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我们对55例急性颅内血肿患者进行了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不同的颅内压值及变化相应调整治疗方案,并选取2002年8月至2004年8月55例未实行颅内压监测患者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监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ICP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行ICP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确定救治方案。另取上一年相同时期随机选择30例入院GCS评分相同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两者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ICP监测组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根据ICP监测来指导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救治,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有创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颅内压监测,参考组患者接受心率、中心静脉压等常规术后监护,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相较治疗前两组患者GCS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 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给予患者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有助于观察患者术后颅内压变化情况,及早发现病变,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持续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脑血流量降低,脑供血不足,造成脑缺血、缺氧,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发生急性脑肿胀死亡。因此,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以了解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颅内压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对210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进行颅内压的动态观察及患者预后结果的比较分析,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颅内血肿术后发生迟发性血肿现象,探讨分析其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选择34例急性颅内血肿术后出现迟发性血肿现象的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决定再次手术清除还是保守治疗。结果:34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清除颅内血肿,4例家属拒绝再次手术治疗,其余12例采用保守治疗。有15例恢复较好,6例中度残废,6例重度残废,3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结论:急性颅内血肿术后迟发性血肿的原因一般与头部钝挫伤、颅内压发生较大变化以及颅骨骨折有关,对病情恢复情况应给予严密监控以及定时定期复查头颅CT,早发现早治疗以便保证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1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后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资料,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部位、发生时间等,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血肿发生部位为邻近型3例、远隔型8例、对侧型10例;发生在幕上19例,幕下2例;硬膜外血肿10例,脑内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1例,硬膜下伴脑内血肿2例;治疗后恢复良好10例,轻度伤残3例,中度伤残2例,重度伤残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迟发性脑内血肿多发于患者伤后72 h内,血肿形成机制不尽相同,脑血管麻痹、低氧血症等是非手术区迟发性血肿形成的病理基础,及时行CT检查,早期发现及处理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0%甘露醇和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26例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分为对照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快速静脉滴注20%吡拉西坦注射液进行治疗,其他治疗措施相同,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30%),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临床疗效确切,降颅压疗效好,安全可靠,能够代替20%甘露醇治疗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有创性颅内压监测在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指导重症监护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患者,观察颅内压监测时硬膜外血肿清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预警价值与患者转归.结果 两组中迟发性血肿的发病率未见统计学差异,有创颅内压监测组患者的GOS评分优于非监测组,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而人均住院费用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有创性颅内压监测对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患者就迟发性血肿的发生与否具有早期预警价值,为采取恰当的后续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在保守治疗基础上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进行治疗,随访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月后的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死亡率及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脑出血的疗效确切,早期应用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颅内肿瘤手术患者后继发颅内远隔部位血肿较少见.本研究报告我科10年来9例患者的情况,探讨其发生的机制,以及如何预防、如何及时发现和处理,减轻其对病员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19.
回收式自体输血对脑膜瘤术后血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是否影响脑膜瘤术后血肿的发生,拓宽血液回收机在开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90例择期脑膜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M组(实验组,n=60)和C组(对照组,n=30),M组病人采用美国Haemonetics Cell-Caver5血液回收机,行术中血液回输,分别于失血前、失血后、回输后监测血气、Hb和Hct.C组病人根据术中出血情况输注异体血.随访两组病人术后输注异体血的量、术后血肿发生情况及感染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中Hb和Hct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两组病人术后输注异体血量相似.术后血肿无显著差异.M组术后感染率低.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不会影响脑膜瘤术后血肿的发生,可以安全使用.但应加强围术期的管理,以策安全. 相似文献
20.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78例非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ATIH)的非手术治疗疗效及适应症。方法:分析以往10年间78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进行非手术治疗资料。结果:中、小型血肿65例全部治愈,治愈率100%;大型血肿13例,其中有10例非手术治愈,另3例病情变化转为手术治疗,2例治愈,l例死亡,治愈率76%。结论:熟悉并掌握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以及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随时更改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