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时间窗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体积、微血管密度(MVD)及黏附因子(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2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梗死组、4.5 h溶栓组和6 h溶栓组,每组动物随机分为3个亚组,分别于1、3、7 d时取脑。采用TTC染色观察脑梗死面积,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梗死灶周围微血管密度,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梗死灶周边ICAM-1、VCAM-1 mRNA表达量。结果 4.5 h和6 h溶栓组各时间点脑梗死体积较梗死组明显缩小(P均<0.01),随着溶栓时间延长,梗死体积逐渐增大,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3 d,4.5 h和6 h溶栓组M VD表达较梗死组增加(P均<0.05),7 d时明显增加(P均<0.01)。4.5 h和6 h溶栓组M VD随溶栓时间延长M VD逐渐增加,7 d较3 d增加明显(P<0.05),但两溶栓组在1、3、7 d时M 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4.5 h和6 h溶栓组ICAM-1、VCAM-1 mRNA表达量1 d开始升高(P<0.01),3 d达高峰(P<0.01),7 d仍高于对照组(P<0.01),4.5 h和6 h溶栓组各时间点ICAM-1、VCAM-1 mRNA表达量较梗死组明显降低(P均<0.05),随着溶栓时间延长,ICAM-1、VCAM-1 mRNA表达量均进一步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时间窗溶栓可降低急性梗死灶体积,增加梗死灶周围微血管密度,降低免疫黏附因子的表达,为临床脑梗死超时间窗的溶栓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治疗超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126名2016年1月—2019年3月于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超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二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64例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研究组62例患者予以静脉泵入替罗非班24 h,然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随访患者90 d,比较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二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48h、7d和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研究组总有效率(83.9%)高于对照组(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个月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比例(84.7%)高于对照组(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是3个月预后良好转归的独立保护因素(OR=...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中神经损伤标记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266例ACI合并MS患者,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10例,根据患者发病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将患者分成3 h组(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为3 h内,n=146)和3~4.5 h组(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为3~4.5 h,n=120)。观察并分析各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参数。结果 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3 h组(1.37%)低于3~4.5 h组(10.00%)(χ2=9.838,P=0.002);3 h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15%)高于3~4.5 h组(81.67%)(χ<...  相似文献   

4.
邓思梅  苏观湛  陈清华 《吉林医学》2015,(10):2156-2157
目的:针对急性脑梗死在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取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13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3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患者进行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并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对照治疗,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11%、7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26%、2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7.37%、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脑中,根据患者的发病的时间进行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溶栓组:分为不同时间窗的A、B两组,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c):采取一般治疗。比较2周后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不同时间窗的A、B两个溶栓组,疗效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无论发病时间在6小时以内或是6~24小时之间,均可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发病时间窗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3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经过多模式MRI筛选后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为<4.5h、4.5~6h和6~12h3组,观察3组患者在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3组时间窗患者在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与基线NIHSS评分有相关性,6~12h组病例在溶栓后血浆Fbg水平降低(P<0.05).结论 基线NIHSS评分高者行rt-PA溶栓治疗易发生出血转化,对于发病时间较长、并且基线Fbg水平偏低的患者,为减少溶栓后出血的风险,应慎重溶栓.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超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靖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48例超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凝血指标以及治疗后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凝血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侧支循环开放情况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超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的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改善神经及运动功能,提高侧支循环开放率,还能纠正其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熊娟  林丹  周玲  庞月珊   《四川医学》2023,44(10):1019-1023
目的 探究血管内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超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超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观察组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过程中经动脉鞘管注射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血流学指标、神经功能(NIHS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变化情况,并随访1年记录两组主要不良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左右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血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复查,观察组左右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周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率5.8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主要不良脑血管事件发生率5.88%,较对照组(23.53%)明显降低(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超溶栓时...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脑梗死虽比脑出血死亡率低 ,但致残率高 ,且大约 2 0 %的幸存者在1- 2年内会再次复发 ,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近年来 ,国内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但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溶栓剂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与疗效的关系、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现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1 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脑梗死系指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突然中止 ,造成该供血区脑组织坏死。绝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造成的。根据Astrup等医师提出的缺血或(和 )…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填  王埮 《海南医学》2012,23(13):113-116
脑梗死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发现,溶栓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唯一公认的挽救缺血脑组织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综述了溶栓的常用药物、治疗时间窗、常用方法及并发症,提示:掌握溶栓的治疗时机、用药剂量、治疗方法等情况,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及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急诊选择性动脉内溶栓(intra-arterial thrombolvsis,IA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和疗效的因素。方法: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MRI+MRA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h以内溶栓11例,6~13h溶栓3例。统计各患者的侧支循环、TIMI分级及NIHSS评分情况。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8例患者存在较好侧支循环;溶栓后患者血管再通率为64.3%(9/14),TIMI分级达2~3级;9例成功再通患者中,7例(77.8%)神经功能显著恢复,1例再次大面积梗死;5例未再通患者中,3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死亡1例,仅1例(20%)神经功能恢复良好。14例患者中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结论:急诊动脉溶栓有效且安全可行,可根据MRI+MRA检查后的评价适当放宽溶栓的时间窗。溶栓前侧支循环、是否再通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MCI-186)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巴氏指数(BI)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评定,并观察脑水肿程度改变及依达拉奉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1个月CSS和BI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2周时中重度(等级为2~3)脑水肿发生率为12%,明显低于对照组31%(P<0.05).依达拉奉治疗期间无明显副作用发生.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用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 ,用天普洛欣行静脉溶栓治疗并观察其IL 1、IL 2、IL 6、TNF等血细胞因子、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欧洲卒中评分 )和 3个月后的每日生活指数 (Barthel指数 )变化。结果 :溶栓治疗后患者血细胞因子IL 1、IL 2、IL 6、TNF等明显下降 ;欧洲卒中评分和 3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明显改善。结论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的方法 ,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t-PA溶栓联合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期脑梗死(症状出现<3 h)患者4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2例。治疗组在标准剂量静脉t-PA溶栓治疗同时,在24 h内给予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将患者体温冷却至33℃,随后在12 h内给予复温至正常温度;对照组为单纯静脉t-PA溶栓治疗;2组在溶栓治疗后均给予常规治疗,然后观测入院时及治疗后第1、14、30天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同时检测入院时及复温正常1 d后的凝血酶原活动度、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指标。结果 2组复温正常1d后的凝血酶原活动度、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第1、14、30天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均增加(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t-PA溶栓联合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尿激酶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ACI)疗效的差异。方法 :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在不同时间窗内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ACI的 9项对照研究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的检验。结果 :①同质性检验 :χ2 =6 .12 74 ,自由度为 8,P >0 .0 5。②合并效应量的检验 :OR合并 =3.0 2 0 6 ,OR合并95 %可信区间为 1.776 1~ 5 .1371。OR合并 的检验 :χ2 =16 .6 4 79,P <0 .0 0 1。结论 :尿激酶 6h内溶栓治疗ACI的疗效显著优于 6h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大剂量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距溶栓6h内12例,6~12h8例,超过12h6例,应用大剂量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发病6hx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0例,结果:发病6h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为75%,发病6~12h再通率为50%,超过12h再通率为33.3%,急性脑梗塞发病距溶栓6h内基本痊愈率达70%。结论:在剂量国产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脑梗塞有较好疗效。而  相似文献   

17.
应用大剂量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病人20例,平均年龄(56.7±8.21)岁,治疗前与治疗后2h、1天、2天、3天、7天和14天6个时间段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差分别为15.27±7.37、8.95±7.45、7.1±7.49、5.5±4.74、4.85±6.64、3.55±5.81、4.0±7.53,经t检验均有显著差异,显效率90%。结果显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 ,探讨溶栓的时间窗。方法 :对 2 5例发病在 1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先行全脑血管造影 (DSA)确定闭塞血管后 ,分别进行动脉内微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结果 :17例闭塞血管再通 ,再通率为 6 8.0 %。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溶栓开始的时间与疗效及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兔局灶性脑梗死溶栓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脑梗死溶栓动物模型,并探讨溶栓药物对溶栓动物模型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兔自体动脉血栓,在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下栓塞兔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梗死。经氯化-2,3,5,-三苯基四氯唑染色,作光镜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给予尿激酶后在DSA血管造影下观察到血管再通,证实该梗死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脑缺血的病理发展过程。结论 提示该梗死模型可作为溶栓动物模型。此模型的建立为临床筛选各种溶栓药物奠定了动物实验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头颅CT指导下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两组患者各60例均常规进行原发病的对症治疗,低分子肝素静注,阿司匹林口服,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CT指导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指导下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血液动力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