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究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治中,使用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82例儿童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为MP组,再选择健康儿童60名为对照组。对两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MP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MLR、PL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和MLR诊断MP肺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6和0.607。NLR和MLR均与住院天数呈正相关(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LR是住院天数增加的危险因素(B=4.974,β=0.292,P=0.008),但NLR和MLR与肺外损伤参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 NLR和MLR是儿童MP肺炎中具有成本效益的新型炎症标志物,可辅助用于评估儿童MP肺炎的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检测胃癌、胃息肉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并分析NLR在胃癌中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临床病理诊断的202例胃癌患者、150例非恶性胃息肉患者及186例健康对照者,依据临床血液常规检测得到NLR,随后在胃癌患者中分析NLR与肿瘤的大小、肿瘤TNM分期、肿瘤分化等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及胃息肉组相比,胃癌患者外周血中NLR显著升高(4.12±1.15 vs 2.01±1.28,2.07±0.98;P0.05);且NLR与肿瘤大小、肿瘤TNM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在肿瘤大于3 cm、淋巴结转移与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晚的患者中NLR显著高于其他的胃癌患者(P0.05);而对于不同病理分化程度的患者NLR的检测分析发现NLR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7)。结论胃癌患者的NLR显著高于正常人,且与患者的临床TNM分期密切相关,因而NLR可能会成为判断胃癌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预后等的一个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NC)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预测价值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该院收治的119例HFRS患者(HFRS组),同时选取1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NC、NLR在两组中的表达差异。收集HFRS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统计分析各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NC和NLR对HFRS的诊断和预测价值。结果 HFRS患者NC、淋巴细胞(LC)、NLR、白细胞(WBC)、尿素氮(BUN)和肌酐(CRE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预测HFR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1,95%CI为0.645~0.777,P=0.000。NC预测HFRS的AUC为0.812,95%CI为0.758~0.866,P=0.000。HFRS IgM阳性患者NLR水平显著高于IgM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在HFRS IgG阴性和阳性患者及尿蛋白1+和尿蛋白3+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和NLR预测HFRS IgM阳性患者AUC为0.817和0.728。结论 NC和NLR可作为一种独立预测HFRS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其升高对预测HFRS IgM阳性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能够为HFRS患者的预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初发MM患者82例,根据血常规结果分别计算出NLR、MLR;根据患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别确定NLR和MLR的最佳截断点,将患者分为高NLR组、低NLR组和高M...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周血全血细胞分析中的四项指标在儿童甲、乙型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 析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发热和/ 或急性呼吸道症状的门诊患儿468 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 法检测血清甲、乙型流感病毒IgM 抗体,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法进行外周血全血细胞分析。每组按年龄分为< 4 岁组和 ≥ 4 岁组。研究组纳入甲型流感患儿138 例,乙型流感患儿177 例,对照组纳入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但甲、乙型流感病毒 阴性的患儿153 例。分别比较三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淋巴细胞(lymphocyte, LYM)和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 4 岁组和≥ 4 岁组中,四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4 岁组χ2=48.721~159.45,≥ 4 岁组χ2=36.79~93.56, 均P < 0.001)。< 4 岁组,四项指标的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 分别为0.765,0.904,0.742 和0.924,当NLR 取临界值1.12 时,敏感度为87.8%,特异度为 86.3%。≥ 4 岁组,四项指标的ROC-AUC 分别为0.823,0.937,0.799 和0.977,当NLR 取临界值1.65 时,敏感度为 94.1%,特异度为94.8%。进一步对甲、乙流感组进行比较,< 4 岁组中,两组之间WBC,NEU 和NLR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 0.001)。结论 NLR 优于其他三项常规感染指标,有望作为诊断儿童甲、乙流感病毒感染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探讨 NLR 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2016 年 7 月~ 2018 年 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 278 例 CAD 患者和同期来院体检的 117 例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血细胞检测及血生化指标,根据病情将 CAD 患者分为稳定型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两组,同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又将 CAD 患者分为观察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统计各组患者 Gensini 积分。比较各组间外周血 WBC,NLR 及 CRP 水平差异,并分析 NLR 与心肌肌钙蛋白 I (cTnI)水平和 Gensini 积分的相关性,ROC 曲线分析 NLR 对 CAD 病情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 外周血WBC,NLR 及 CRP 在各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29.962,31.045,F=17.656,均 P<0.05),且 NLR 与 CAD 患者 cTnI水平和 Gensini 积分呈正相关 (r =0.381,P=0.000;r =0.217,P=0.000);NLR 用于诊断 CAD,SCAD 及 ACS 患者的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95%CI: 0.671~0.770,P=0.000),0.643(95%CI: 0.582~0.704,P=0.000),0.835(95%CI: 0.787~0.884,P=0.000)。结论 NLR 水平可作为冠脉狭窄程度的辅助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初诊MM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临床资料,将MM患者以NLR平均值为临界值分为低NLR组(NLR<2.68)和高NLR组(NLR≥2.68),分析2组性别、年龄、国际分期体系(ISS)、总体生存期、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做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MM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MM组的NLR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2.21,P<0.05)。与低NLR组比较,高NLR组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钙、肌酐水平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NLR组较低NLR组总体生存期短、5年生存率低。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2.68,β2-MG升高是MM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LR是MM患者预后判断的1个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NLR患者的总体生存期短,但需大样本资料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评估两者对UC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87例UC患者纳入UC组,收集65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纳入对照组。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NLR和PLR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NLR、PLR与临床常用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NLR和PLR最佳临界值及曲线下面积(AUC),并与常用炎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UC组患者外周血NLR和PL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NLR、PLR均与WBC、CRP和ESR呈正相关(P<0.05)。NLR用于诊断UC的最佳临界值为2.6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9%和62.6%,AUC为0.758,PLR用于诊断UC的最佳临界值为163.4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60.6%,AUC为0.759,两者均优于WBC(AUC:0.687)和PLT(AUC:0.745),稍逊于ESR(AUC:0.783)和CRP(AUC:0.830)。NLR联合CRP、PLR联合CRP对UC的诊断价值均优于CRP单独检测。结论NLR和PLR在UC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升高。NLR、PLR诊断UC的效能优于常用指标WBC和PLT,其与CRP联合应用可提高UC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特点及意义。方法 以35倒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35例确诊的PB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分泌IL-4和IFN-γ情况。结果 PBC患者组CD^4+T细胞升高,CD8^+T细胞下降,CD4^+T/CD8^+T比值上升(P〈0.05);PBC患者CD4^+T细胞IFN-1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PBC发病机制中,CD4^+T细胞和TH1亚群细胞超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刺激干扰素基因(STING)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中的表达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在上海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就诊的PBC患者28例,平均年龄32.5±11.3岁,纳入同期体检的健康对照28例,平均年龄37.5±13.7岁。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TING mRNA表达水平; 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STING表达水平与PBC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随访5例初诊的PBC患者,观察临床治疗前后STING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TING mRNA在PBC患者PBMC中显著增高,在Ⅲ期和Ⅳ期中的表达显著高于I期和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00,P<0.05)。STING mRNA水平与患者Mayo评分、GGT正相关(R=0.45,R=0.42,P<0.05),与AST,ALT和ALP无相关性(R=0.33,0.21,0.27,P>0.05)。临床治疗有效后,STING mRNA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00,P<0.05)。结论 STING可能参与了PBC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患者外周血穿孔素(perforin, 又称pore-forming protein, PFP)的表达, 探讨PFP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86例PBC、56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type B, CHB)和69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 nuclear cells, PBMCs)中PFP mRNA基因表达的差异;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CD3-CD56+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CD3+CD8+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s, CTL)和CD3+CD56+自然杀伤性T细胞(natural killer Tlymphocytes, NKT)的PFP蛋白表达量。  结果  PBC组PBMCs中PFP mRNA基因表达较健康对照者升高(P < 0.05);PBC、CH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NK、CTL和NKT占PBMCs的比例无明显差别(P>0.05), PBC患者NK、CTL和NKT中表达PFP蛋白的细胞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升高(P < 0.01)。PFPmRNA基因表达量及NK、CTL和NKT表达PFP蛋白的细胞比例与PBC患者Mayo危险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 < 0.01), PBC患者总胆红素水平与NK、CTL表达PFP蛋白的细胞比例呈负相关(P < 0.05)。  结论  PBC患者PFP的异常表达, 提示PFP可能参与PBC的发病。PBC患者NK、CTL和NKT表达PFP蛋白的细胞比例可做为PBC患者生存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外周血Th9细胞所占百分比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C患者(n=38)和健康对照者(n=38)外周血Th9细胞所占百分比,利用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Mayo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9,PU-1,TGF-β的表达量。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IL-9的表达量。进一步分析Th9细胞百分比与PBC患者生化指标和Mayo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BC患者Th9细胞百分比增高(t=27.29; P<0.01),且随疾病分期加重逐渐增高。IL-9,PU-1和TGF-β mRNA的表达量显著增高(t=14.69,23.92,10.48; P<0.01),且血清中IL-9的表达量也显著增高(t=11.66; P<0.01)。生化指标(ALP,AST,ALT,GGT,TBIL)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增高(t=10.94,12.95,10.56,14.92,27.70; P<0.01)。Th9细胞百分比与患者Mayo评分、AST,ALT,GGT和TBIL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Th9细胞可能参与了PBC发病机制,且与疾病的发展相关,这为未来免疫调节治疗靶点的探索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用血单个核细胞TNFSF9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采用定量逆转录PCR检测4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NFSF9的表迭水平,血清中sTNFSF9的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与Mayo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原发挂胆汁挂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NFSF9的表达在蛋白水平(1 107.00±436.1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2.70±62.81);TNFSF9 mRNA水平(4.96±0.39)也较健康对照组(1.04±0.22)高,且均与Mayo评分呈负相关(rs=-0.327,P=0.041;rs=-0.400,P=0.013).结论 TNFSF9可能参与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是潜在的治疗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IL-23p19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60例PBC患者及60例疾病对照和6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23p19基因表达量,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PBC IL-23p19基因表达与疾病分期及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PBC患者外周血PBMC中IL-23p19基因表达较健康对照和疾病对照均明显增高,且在疾病的I/II期表达高于III/IV期; IL-23p19表达与谷氨酰转肽酶(GGT)正相关。结论 IL-23p19基因在PBC中表达升高,通过促炎反应参与PBC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Tim-1,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分析其相关性,初步探讨Tim-1在PBC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6月~2015年11月来长海医院就诊的32例PBC患者和32例同期就诊的健康成人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法检测PBMC中Tim-1 mR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浆中Tim-1蛋白表达量,对Tim-1和IFN-γ,IL-4之间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组和对照组Tim-1 mRNA分别为0.63±0.40和0.36±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5,P=0.003,P<0.01)。患者组与对照组Tim-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62.72±38.60和35.66±30.55 pg/ml(t=3.11,P=0.002 8),IFN-γ表达水平分别为200.81±18.06和79.23±20.02 pg/ml(t=25.51,P<0.000 1),IL-4表达水平分别为99.22±14.67和30.18±20.56 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5.46,P<0.000 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Tim-1与IFN-γ呈负相关(r=-0.552,P=0.001 1),与IL-4呈正相关(r=0.652,P<0.000 1)。结论Tim-1可能参与了PBC的发病机制,是该病潜在的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248例不明原因的肝功能持续异常患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进行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检测,应用免疫斑点法(Euroassay)进行抗肝肾微粒体-1(LKM-1)、抗肝溶质抗原-1(LC~1)、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原(SLA/LP)、抗线粒体M2型(AMA-M2)检测,并结合生化指标及免疫球蛋白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 248例不明原因的肝功能持续异常患者中,PBC51例,占20.5%,其余197例原因不明。PBC患者的AMA-M2抗体均为阳性,ANA阳性32例占62.7%。ANA的主要荧光模式为核膜型和核点型。PBC患者ALP、GGT及免疫球蛋白M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51例PBC中,4例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其中1例抗SLA/LP阳性,提示PBC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3型重叠,1例抗LKM-1阳性,提示PBC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2型重叠,2例ANA,SMA抗体阳性,提示PBC为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型重叠综合症。 结论 自身抗体及肝抗原抗体的检测对PBC诊断有重要意义;PBC患者存在PBC/AIH重叠综合征;对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肝抗原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基因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C)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建立以18S rRNA基因为内参的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相对定量方法,检测30例PBC患者和30例正常人PBM C中G-CSF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PBC患者PBM C中G-CSFR mRNA的ΔCT值为10.6±2.2,其相对表达量是正常对照组(8.9±0.4)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CSFR基因在PBM C中的表达降低与PBC的发病密切相关,提示G-CSFR在PBC的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4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表现,试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PB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93.8%是中年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3.2±8.73。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肝功能异常(ALT、GGT、AKP升高)95.8%,乏力纳差83.3%,黄疸79.2%,瘙痒66.6%,肝肿大62.5%,脾大58.3%等。常合并干燥综合征(25%),类风湿关节炎(16.7%)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所以患者AMA及AMA—M2均为阳性。全部病例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但仅31.3%患者病情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加强对PBC的认识,重视对AMA或AMA—M2的检测,尤其对长期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的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