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的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早期危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160例TIA住院患者,分别用ABCD^2评分量表和改良的ABCD。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和危险分组,记录各个危险组发病7天内的脑梗死例数,对比两个量表中高危组的脑梗死率。结果经过1周的住院治疗后,160例病人中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一共为17例。ABCD^2评分量表筛选出高危组例数为72例.进展为脑梗死10例,脑梗死率13.89%,而改良的ABCD^2评分量表筛选出高危组例数为49例,进展为脑梗死14例,脑梗死率28.57%,从两者的高危组脑梗死率比较,改良ABCD^2评分量表显著高于ABCD^2评分量表,P<0.05。结论改良的ABCD^2评分量表在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早期危险评估中,与ABCD62评分相比,提高了准确性,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病程<7d的146例TIA患者应用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为便于研究,把ABCD2评分为4-7分者列为中-高危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TIA发病7天、30天、90天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根据ABCD2评分,68例患者归为低危组,78例归为中-高危组,TIA发病7天、30天、90天内低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4%,5.9%及7.4%,中-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7.9%,26.9%及33.3%;中-高危组TIA发病7天、30天及90天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 ABCD2评分是临床上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邢玉波  潘旭东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540-4541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DSA预测TIA发作后7d卒中风险的价值。[方法]采用ABCD2评分对90例TIA患者评分,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DSA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结果]ABCD2评分0~3分TIA1周内脑梗死发生率为1.9%,ABCD2评分4~5分脑梗死发生率为7.2%,ABCD2评分5~6分者为12%,ABCD2评分6~7分者为20%。血管狭窄≥50%组2d内脑梗死发生率14%,7d内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50%组脑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ABCD2评分是预测TIA7d内发展为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但需要扩大例数进一步观察。研究提示脑血管检查在TIA患者的重要性,DSA是探讨TIA发病机制的重要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头颈CTA联合ABCD2评分对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脑梗死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根据ABCD2评分将92例患者按危险性分组,观察各组脑梗死发生概率。应用CTA对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进行评估,按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将其分组,探讨脑血管狭窄程度与患者脑梗死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ABCD2评分越高短期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0.05)。与狭窄超过50%组相比,狭窄不足50%组7 d内卒中及脑梗死发生率更低(P〈0.01)。结论 ABCD2评分对预测脑梗死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合并中度或重度脑血管狭窄TIA患者并发脑梗死的概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发病机制与脑梗死相似,是脑梗死的预警信号.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年脑卒中病死率为58~142/10万.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政府办综合医院脑梗死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直接医疗费用由2003年11.7亿元上升为2009年81.9亿元,年平均增长117%,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科学的危险分层尤为重要.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防指南2010建议采取ABCD2评分,只有科学的判断患者的危险程度,才能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采取正确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及合适的治疗强度,减少脑梗死的患病率、致死率.本文对ABCD评分与ABCD2评分做一简单叙述,供临床医师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发病机制与脑梗死相似,是脑梗死的预警信号。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年脑卒中病死率为58~142/10万。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政府办综合医院脑梗死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直接医疗费用由2003年11.7亿元上升为2009年81.9亿元,  相似文献   

7.
目的 ABCD2评分结合颅内血管狭窄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进展为脑梗死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保定市第二医院2018年-2020年治疗的98例TIA患者,根据患者ABCD2评分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组32例、中危组30例、高危组36例;根据患者CT血管造影(CTA,CT Angiography)检查的颅内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脑梗死的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3个月内有首次TIA发作的脑梗死患者102例和3个月内有首次TIA发作病史、但是未进展为脑梗死的306例TIA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患有糖尿病、患有高血压、患有冠心病、TIA发作时间≥30 min、3个月内发作次数组≥6次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有进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TIA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和预防,以降低或避免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ABCD3-I评分在判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兀A)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根据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对106例TIA患者进行评定,观察7,90d内脑梗死的发生情况。按照脑梗死风险程度分级,ABCD3.I评分0—3分为低危组(36例),4—7分为中危组(36例),8~13分为高危组(34例)。结果高危组7,90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7d内:23.5%(8/34)比2.8%(1/36)和5.6%(2/36),90d内:38.2%(13/34)比2.8%(1/36)和11.1%(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中症状持续时间≥10min、伴有糖尿病、双重TIA发作、同侧颈动脉狭窄≥50%、弥散加权成像出现高信号是TIA患者7,90d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ABCD3-I评分预测7,90d内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大于ABCD2和ABCD3评分(0.914比0.614和0.877,0.869比0.633和0.773)。结论ABCD3.I评分可更好地预测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帮助临床鉴别不同危险级别患者,以便采取最佳的措施分层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33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情况,分析TIA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治疗前发作次数以及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等因素,并对发生脑梗死患者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3例患者中有48例(36.09%)发生了脑梗死,其中前循环TIA患者108例中发生脑梗死39例(36.11%),后循环TIA患者20例中发生脑梗死7例(35.00%),前、后循环TIA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累及前后循环的TIA患者5例中发生脑梗死2例.TIA发作频率>3次/d、发作持续时间> 30 min、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24h或治疗前发作次数>5次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0.01).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及伴有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的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较高,因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后风险进行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文章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后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清新地区TIA患者发生后继脑梗死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方法调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确诊的脑梗死病例资料118例,根据患者脑梗死前1周内是否发生TIA分为TIA组和对照组,两组根据年龄再分为<65岁和≥65岁组,比较患者神经功能缺损MES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结果年龄<65岁的TIA组患者MESSS评分极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年龄≥65岁患者两组MESSS和Barthe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IA的缺血耐受作用与患者年龄具有一定相关性,低于65岁患者TIA发生后1周内出现后继脑梗死,TIA可产生较强的神经保护作用,缓解生活能力的下降程度,而年龄超过65岁患者的TIA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则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3月~2010年6月在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9名,并随机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120名作为对照组.调查既往健康情况及生活方式,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检测血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仪(Transcranial Doppler,TCD)和脑电图仪(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对85例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测,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IA组TCD和EEG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CD异常率为77.7%,EEG异常率为68.2%,经χ^2检验异常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TCD检查对TIA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合TCD和EEG检查有助于TIA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梗死的发病危险因素,进一步了解CDUS在LAA的应用价值,从而合理优化LAA血管检查方案,为临床决策提供帮助。方法以头颈部CTA作为狭窄诊断标准筛选符合入选条件的LAA(CISS分型)患者共计90例。15例未发现颅内外血管狭窄,75人发现颅内外血管狭窄,异常率78.94%(75/90)。高血压及2型糖尿病是LAA发生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记录狭窄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分析。与CTA比较CDUS检测颅外段血管狭窄可靠性一般,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可靠性最高(Kappa值0.82),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一致性最差(Kappa值0.38);VAχ2检验P值0.008﹤0.05,有统计学差异,提示VA检查的一致性差;CDUS检测颅外段血管阴性符合率最高97.22%,其次为总体符合率91.55%。本组实验颅外动脉狭窄中以ICA颅外段狭窄最多51.11%(46/90),颅内动脉狭窄中以MCA颅内段狭窄最多37.16%(55/148)。结果与结论 (1)高血压、2型糖尿病为LAA发生狭窄的危险因素。(2)CDUS检测前循环病变优于后循环病变,对中、中重度狭窄检查效果优于轻度,颅外段ICA狭窄的比率最高,对VA检查效果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临床上采用丁苯酞注射液防治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作用效果。方法120例TIA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基础治疗方案为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和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加用拜阿司匹林和丁苯酞注射液,疗程均为2周,随访4周记录两组发生脑梗死的病例数,并以ABCD2评分量表对两组TIA患者进行预后评估;观察并比较两组TIA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进展为脑梗死发生率明显较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ABCD2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根据ABCD2评分评估预后,观察组中、高危病例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苯酞注射液防治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性(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的发病机制。方法对临床表现为TIA的90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对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90例TIA患者中有7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共198支动脉狭窄或闭塞,总异常率为86.67%(78/90),其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共145支,占73.23%(145/198),颅外动脉狭窄共53支,占26.77%(53/198),颅内-外多发病变11例,共累及54支颅内外血管。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DSA检查有助于明确VB-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1997年1月-1999年12月住院治疗的105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脑梗死并发医院感染298例,感染发生率28.3%,以下呼吸道最多见,占41.6%,其次为泌尿道,占30.2%;老年、侵袭性操作,吸烟史,抗生素预防性应用、血糖,中线移位,意识障碍程度,住院日,丘脑梗死9项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而胆固醇则为医院感染的保护因子。结论 脑梗死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尽可能把脑梗死并发医院感染控制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对于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的影响。方法将本院于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4例作为观察对象,利用单盲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2)及对照组(n=32),参照组对患者施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对患者施以早期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可知,研究组患者其语言功能评分为(88.34±4.23)分,肢体功能评分为(82.72±4.82)分,明显优于参照组的(71.26±2.69)分和(63.66±4.68)分,t=19.27、16.05, P=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施以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