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犬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效果。方法选择成年健康杂种犬3只,每只犬左侧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右侧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术后6个月通过大体检查、X线片、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以及带种植体的骨磨片观察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X线片示每只犬两侧种植体周围无阴影;螺旋CT扫描显示种植体与基骨结合界面连续性好,无透射区,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带种植体的骨大体标本显示两侧上颌窦窦底黏膜及骨质皆完整覆盖种植体顶端;带种植体骨磨片显示每只犬两侧种植体顶端成骨好,骨母细胞聚集,有新生骨基质形成,左右两侧成骨无明显差异。结论经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内提升术可以达到与传统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样效果的骨结合。  相似文献   

2.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进行23例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以23例上颌后牙常规牙种植体植入术为对照,术后1周及1、3、6个月检查种植体稳定性、上颌窦和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 两组均未见种植体松动、脱落或上颌窦炎症发生,各时期X线片检察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术后6个月均完成上部义齿修复.经不同时间随访,临床效果良好.结论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同上颌后牙常规牙种植体植入术一样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扩大牙种植体植入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中老年患者上颌窦提升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患者上颌窦提升同期植入XIVE二段式种植体26颗,负载二年后统计其成活率。结果26颗种植体中仅有一颗出现种植体周感染但无松动,成活率96.15%。结论 提示上颌窦提升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对于上颌肯氏Ⅰ、Ⅱ类缺失患者可能是一种可行的临床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4.
上颌后牙缺失后由于解剖、上颌窦气化和牙槽骨吸收等原因造成骨量不足,牙槽骨高度不足,使种植体植入受限,通过上颌窦提升可解决。本研究选择上颌后牙区骨量垂直高度在5~8 mm患者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不植入人工骨方式,观察此方法的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聚乳酸材料PLA/PGA在同期植入种植体时的成骨效应及种植效果。方法:将预制成形的PLA/PGA材料,通过上颌窦提升术植入新西兰兔的上颌窦中,同期植入钛种植体,术后4、8、12周进行X线检查观察成骨情况,12周全部处死通过大体、组织学及电镜观察成骨及种植效果。结果:在所有植入PLA/PGA材料的兔上颌窦都有新鲜成熟骨形成,在同期植入的种植体稳定与新形成骨紧密结合,同时材料本身完全吸收。结论:自体骨复合多孔支架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具有简便高效易行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临床组织形态学检测来评估运用100% Bio-Oss充填材料进行上颌窦外提升的实际成骨率。方法 对12例上颌窦区的剩余垂直牙槽骨量不足(平均<3 mm)的患者(平均56岁)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术后6.5个月用Trephine牙钻分别从这12个术区钻取骨质标本,且同期将12颗Bego种植钉植入取骨区。钻取标本参照Donath & Breuner (1982)的标准方法进行切片及染色处理。结果 组织形态学分析测定表明样本的新骨生成量为4.33%~24.05%,平均12.56% ±5.03%;Bio-Oss颗粒平均存余量为26.78%±6.19%;Bio-Oss颗粒表面平均有57.03% ±8.07%的区域与新生骨组织有直接接触。二期手术时植入的12颗Bego种植钉负重1年后的存活率为100%。结论 Bio-Oss是一种理想的、成骨性能较稳定的骨替代材料,适合我国人群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的心得与体会。方法选择2010~2013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5例患者,均为由于上颌后牙区(单侧或双侧)剩余骨量不足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牙种植体的患者。在围手术期我们采取系列针对性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口腔种植健康教育、心理安抚支持、术中医护配合等,并参与术后定期随访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5例患者共计植入28颗种植体,其中NobelAcitve植体12颗,Groovy植体10颗,Replace植体6颗。所有患者均成功配合顺利完成种植手术。围手术期患者心理相对平稳,术中能主动配合。术中良好的医护配合也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随访(7~36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良好,牙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均成功接受后期义齿修复。结论对于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的患者,正确的口腔健康宣教、充分的术前准备、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和良好的术中医护配合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口腔种植临床中,种植体值入成功的关键在于种植体有足够的长度并与周围骨组织形成良好好的骨融合,这就要求种植体周围有 骨组织支持。上颌后牙区因上颌窦的存在及骨质疏松,加这牙槽骨的吸收,不仅使上颌窦底骨高度降低,难以取得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同时种植体易皮上凳窦粘膜进入窦腔,引起感染导致种植失败。因此该区域一直被视为种植的危险区,其远期的种植成功率很低。。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生物膜技术同时应用于这一区域使得种植成功率大大提高,成为常规修复的安全区域,也为大多数无牙颌患者的种植修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就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移植材料的选择、同期或延期种植体植入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同期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种植体植入术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纳入病例是否伴有囊肿分为囊肿组23例植入种植体31枚,与非囊肿组23例植入种植体32枚,囊肿组行保留假性囊肿的上颌窦底侧壁开窗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非囊肿行不伴有上颌窦假性囊肿的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种植术,对比观察囊肿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过程中窦底黏膜穿孔不植入骨移植材料,同期进行种植体植入修复上颌磨牙缺失的临床疗效.方法:11例上颌磨牙缺失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时不慎发生窦底黏膜穿孔,同期行13颗种植体植入术,随诊观察半年.结果:一期手术6个月后,X线片显示种植体与骨结合紧密,种植体周围无骨吸收及炎症表现,行常规种植修复,随诊半年无不良反应,种植牙行使功能良好.结论:上颌窦内提升窦底黏膜穿孔不必修补破损区,可直接植入种植体,但需要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改良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种植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病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后牙区骨量不足患者29例,进行侧壁开窗外提升配合骨挤压同期种植,共涉及36侧上颌窦42个缺牙位点。术后6~12月完成修复并随访1~2年。结果: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月影像显示术区骨高度平均提升6.6 mm;6~12月41枚种植体形成良好骨结合并完成修复,随访1~2年咀嚼功能良好,无明显颈部骨吸收。结论:改良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种植术能够缩短疗程、减少手术次数,具有较好的初期稳定性和较高的临床成功率,有效促进窦底成骨,随访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87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其中66例窦底牙槽嵴高6~10 mm者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手术,其余21例骨高2~5 mm者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术,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手术3~6个月后拍X光曲面全景片,确定骨结合后行上部修复.修复后6~52个月观察评价骨结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上颌窦炎症,在98枚种植体中,1枚种植失败,其余97枚种植体稳定,未见明显骨吸收影像.种植体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结论] 临床上应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上颌窦内提升技术提升上颌窦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在临床上是可行的.由于ITI种植体本身的特点,同期植入,可以保证其初期稳定性,利于种植体-骨结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对高龄老年患者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护理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8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二门诊行上颌后牙缺失种植修复治疗的高龄老年患者4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针对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性情绪、义齿修复满意度和自我效能的差异。  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35.38±5.84 vs. 30.67±5.55)与抑郁自评量表(SDS,32.52±5.01 vs. 29.24±5.10)得分均明显下降(均P < 0.01),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 < 0.05)。同样,干预后2组患者功能修复(4.46±0.25 vs. 4.66±0.29)、美观改善(4.27±0.77 vs. 4.61±0.29)及舒适度(4.29±0.60 vs. 4.72±0.31)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更大(均P < 0.05)。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也明显高于干预前(30.19±5.14和35.02±5.59),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更为明显(P < 0.05)。  结论  针对性护理可明显缓解高龄老年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患者负性情绪,改善其满意度,提高患者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萎缩牙槽骨牙种植中的成功率。【方法】22例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37颗短种植体,术后六个月行临时义齿修复,临时修复半年后行永久修复。【结果】种植体术后观察8~24个月,种植体均稳定无松动,无疼痛,能负担固定修复体的咬合力。X片显示所有种植体周围及底部均有硬组织包绕,垂直骨吸收量〈1 mm。【结论】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短种植体植入可以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就诊时间,是上颌后区萎缩牙槽骨种植修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和不使用植骨材料情况下种植体根尖新骨形成情况及种植体存留率。方法 对共60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在2~4 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30例患者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对照组30例患者未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术后2周和3年分别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分析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的骨量情况,并统计术后3年种植体存留状况。结果 在手术过程中,实验组1例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对照组未发现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实验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4.46±0.98)mm,对照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3.36±0.73)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0颗种植体未见松动脱落,3年种植体存留率100%;对照组30颗种植体中1颗在术后2个月时因种植体松动取出,3年种植体存留率96.7%,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植骨材料的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效果比不使用植骨材料者更为理想,但3年后种植体存留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2种上颌窦内提升后种植修复3年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经2种不同的上颌窦内提升方式后种植修复3年的临床情况,如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等.结果 2种不同的上颌窦内提升方式后种植修复3年的种植体存留率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加骨与否可能对种植修复的远期临床效果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量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为上颌窦外提升术前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60例螺旋CT资料(男女性各30例),在Mimics10.01软件测量。于上牙槽嵴顶上25mm处的横断面测量前后D1、D2、D3和D4上颌窦外侧壁厚度。结果D3>D2>D1>D4;在D1、D2、D3和D4处男性比女性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越靠近颧牙槽嵴的上颌窦外侧壁越厚,男性比女性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三维测量研究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后窦内骨高度和骨体积的变化,分析影响窦内骨增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38例牙列缺损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后不植骨同期植入44 枚种植体。比较分析术前和术后9~68 个月拍摄的CBCT, 测量种植体颊侧、腭侧、近中和远中位点的窦内新增骨高度,通过Mimics软件建模配准,布尔(Boolean)运算计算出上颌窦内新增的骨体积,并且分析影响窦内新增骨高度和新增骨体积的相关因素, 根尖片追踪监测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 术前上颌窦底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 (residual bone height, RBH)为(3.41±1.23) mm,种植体突入长度(protruded length, PL)为(3.41±1.28) mm, 种植体周围各位点窦内新增骨高度远中为(2.44±1.23) mm、近中为(2.88±1.20) mm、颊侧为(2.83±1.22) mm和腭侧为(2.96±1.16) mm,术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为(2.78±1.13) mm,窦内新增骨体积为(122.15±73.27) mm3。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等因素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与术前RBH呈负相关, 而窦内新增骨体积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观察期内种植体成功率100%,平均边缘骨吸收为0(0~1.41) mm。结论: 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可增加种植体周围窦内骨高度,不植骨亦可以获得窦内一定体积的新骨形成,RBH、PL及成骨时间均是影响窦内成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