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凝血因子的改变,探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检测凝血因子,特别是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g)定量检测,酶法测定尿酸、肌酐、胆固醇、三酰甘油和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与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患者 PT,APTT,TT和 Fg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0.42,0.31~0.44,0.65~0.96,1.09~1.58,均P>0.05);而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脑梗死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P<0.05)。心功能Ⅰ~Ⅱ级组与心功能Ⅲ~Ⅳ级组的TT,PT,APTT和 F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0.78,P>0.05),而心功能Ⅲ~Ⅳ级组患者 D-二聚体水平明显比心功能Ⅰ~Ⅱ级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9,P<0.05)。结论凝血因子含量变化与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关系,特别是D-二聚体检测对脑梗死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检测纤维蛋白单体对诊断血液透析患者是否发生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血液透析患者依据是否发生冠心病而分为两组,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冠心病组依据冠脉造影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 组28 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 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组12 例。对所有血液透析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 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单体(FM)定量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分别与血液透析患者有无冠心病组的TT,PT,APTT 和FD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 ~ 0.48,均P ﹥ 0.05)。而D-D 和FM 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 ~ 8.68,均P ﹤ 0.05)。血液透析患者有无冠心病组间TT,PT,APTT,FDP 和D-D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7 ~ 0.58,均P ﹥ 0.05)。而FM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5,P ﹤ 0.05)。血液透析患者AMI 组比SAP 和UAP 组的D-D 和FM水平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 ~ 13.75,均P ﹤ 0.01)。SAP 和UAP 组D-D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 ﹥ 0.05)。而纤维蛋白单体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4.06,P ﹤ 0.01)。结论 FM 是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指标。该指标可界定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检测纤维蛋白单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脑梗死组、无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or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D二聚体(D dimer,DDI)和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FM)定量检测,测定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胆固醇(cholesterin,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心功能分级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理学(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标准。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无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TG(LSD-t=9.701,P0.001)、TC(LSD-t=5.779,P0.001)、HDL(LSD-t=4.742,P0.001)和LDL(LSD-t=3.15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TG(LSD-t=9.791,P0.001)、TC(LSD-t=13.509,P0.001)、HDL(LSD-t=5.251,P0.001)和LDL(LSD-t=3.152,P0.001)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无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TT、PT和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TT、PT和APTT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FDP(LSD-t=8.524,P0.001)、DDI(LSD-t=16.269,P0.001)和FM(LSD-t=31.14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FDP(LSD-t=49.621,P0.001)、DDI(LSD-t=16.757,P0.001)和FM(LSD-t=46.445,P0.001)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无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比较TG、TC、HDL和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比较FDP(LSD-t=1.607,P=0.175)和DDI(LSD-t=1.734,P=0.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比较F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15.017,P0.001)。无脑梗死患者心功能Ⅰ~Ⅱ级组与Ⅲ~Ⅳ级组比较F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97,P0.001)。脑梗死患者Ⅰ~Ⅱ级组与Ⅲ~Ⅳ级组比较F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19.769,P0.001)。结论 FM水平可能是判别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无脑梗死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651-5652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宫颈癌患者75例作为A组,宫颈良性病变患者72例作为B组,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C组,采用乳胶颗粒免疫浊度分析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水平,采用免疫浊度分析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 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A组血浆D-D、FIB水平均明显高于B、C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浆APTT、TT、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组宫颈癌血浆D-D、FIB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组宫颈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组与Ⅲ~Ⅳ期组宫颈癌血浆APTT、TT、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改变,监测血浆D-D、FIB水平变化有助于为宫颈癌病情程度与临床分期的评估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止凝血功能指针的变化,了解宫颈癌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意义。方法将78例宫颈癌患者按病理分期分为Ⅰ~Ⅱ期组(49例)、Ⅲ~Ⅳ期组(29例),采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不同分期的宫颈癌患者和62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宫颈癌患者的FIB、D-dimer水平与健康体检者和宫颈良性病变患者相比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T、TT、AP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恶性程度分期为Ⅲ~Ⅳ期患者血浆FIB、D-dimer水平均高于Ⅰ~Ⅱ期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TT、APT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常伴随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改变,监测患者体内FIB、D-dimer的改变可作为预防血栓形成及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凝血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且能为宫颈癌的病情进展与临床分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ACL-TOP测定43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和114例卵巢癌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采用Beckman Coulter机计数血小板(PLT)。结果卵巢癌患者Fib及PLT水平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PT、TT水平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Ⅲ~Ⅳ期患者Fib及PLT水平均高于卵巢癌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TT水平与卵巢癌Ⅰ~Ⅱ期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的测定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监测血栓的形成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疾病分型中血浆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的鉴别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5日~2月24日在荆州市中心医院诊断为COVID-19的52例患者住院期间检查的101份血凝标本,将样本按采血时患者的疾病分期分为轻症(n=31)和重症(n=70)。应用非配对t检验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 曲线)分析探讨凝血指标以及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其中凝血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结果 101份血凝标本中,重症组凝血指标中的APTT,TT和PT以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PT,D-二聚体,APTT+TT,APTT+PT和TT+P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05,0.749,0.760,0.949,0.764,0.758和0.865。结论 单独D-二聚体、凝血指标联合使用对COVID-19疾病分型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可辅助临床诊疗,进一步推广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TAG02检测52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和52例卵巢癌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卵巢癌患者Fib水平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卵巢癌患者PT、APTT、TT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卵巢癌患者Fib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期卵巢癌患者的TT明显短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理分期患者AP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测定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其中Fib水平升高对卵巢癌有一定的预测作用,TT较短可能是晚期卵巢癌的指征。  相似文献   

9.
妊娠高血压疾病妇女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妇女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非妊娠妇女组Ⅰ;健康临产妇女组Ⅱ和子痫前期组(轻度、重度)Ⅲ;子痫组Ⅳ;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组Ⅴ;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组Ⅵ妇女的血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组Ⅱ妇女的PLT、APTT测定值较组Ⅰ妇女的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Ⅱ妇女的PT测定值较组Ⅰ妇女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Ⅱ妇女的FIB、D-二聚体测定值较组Ⅰ妇女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Ⅲ妇女的PLT、PT、APTT测定值较组Ⅰ、组Ⅱ妇女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Ⅲ妇女的FIB、D-二聚体测定值较组Ⅰ、组Ⅱ妇女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Ⅳ、组Ⅴ、组Ⅵ妇女的PLT、PT、APTT测定值较组Ⅰ、组Ⅱ妇女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Ⅳ、组Ⅴ、组Ⅵ妇女的FIB、D-二聚体测定值较组Ⅰ、组Ⅱ妇女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前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指标,对预防、诊断和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妇女在分娩前、后可能出现大出血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凝血四项、D-二聚体(D-D)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D水平,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凝血四项、D-D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 肿瘤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低分化程度乳腺癌患者PT、TT、APTT短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患者,FIB水平高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低分化程度乳腺癌患者D-D水平高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凝血四项、D-D水平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存在密切关系,临床可通过检测凝血功能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不同预后患者凝血功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50例心搏骤停后CPR患者,依复苏最终结果分为3组.复苏失败组25例,患者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ROSC)≥72 h,但最终死亡;存活组10例,患者复苏成功,康复出院;死亡组15例, CPR 30 min后无效死亡,或虽复苏成功但ROSC<2 h.于CPR过程中及ROSC 24、48、72 h取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vWF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死亡组CPR过程中PT、APTT、TT、D-二聚体、vWF均高于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Fg、PLT、ATⅢ均低于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P均<0.01);而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ROSC 24 h起PT、APTT、TT、D-二聚体、vWF水平升高,Fg、PLT、ATⅢ降低,均于ROSC 48 h达峰值或谷值(P<0.05或P<0.01);ROSC 72 h存活组各项指标较ROSC 48 h明显改善(P均<0.01),而复苏失败组则改善不明显(P均>0.05).复苏失败组ROSC 24、48、72 h PT、APTT、TT、D-二聚体、vWF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Fg、PLT、ATⅢ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或P<0.01).结论 心搏骤停和随后CPR患者存在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内/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纤溶功能紊乱;其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CD_(62P)和TpP对严重脓毒症高凝状态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CD62P)和血栓前体蛋白(TpP)对严重脓毒症高凝状态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08年3月本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严重脓毒症的患者入选严重脓毒症组(Ⅲ组),存在感染但未发生脓毒症同期患者设为一般感染组(Ⅱ组),同期门诊体检者或健康自愿者设为正常对照组(Ⅰ组),病例的选取均遵循随机的原则,3组的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3组均在入院第1天清晨空腹取外周静脉血测定CD62P、TpP、PT、APTT、Fib、TT、D-D聚体。结果入院第1天,PT、TT在3组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意义,APTT在严重脓毒症组和一般感染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b、D-D、CD62P和TpP在严重脓毒症组中的表达均较一般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在一般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早期诊断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依次为CD62P、TpP、Fib、D-D、APTT、PT、TT,而特异指标依次为TpP、CD62P、Fib、APTT、D-D、TT、PT;相关性分析显示:CD62P、与TpP呈明显正相关(r=0.931,P<0.001)。结论严重脓毒症的早期就存在血小板活化和微血栓形成,2者共同参与了早期的高凝状态;CD62P和TpP均能较常规凝血指标更具早期诊断价值,联合试验有助于提高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growth stimulationexpressed gene 2,ST2)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患者心功能I~II级43例,III~IV级57例。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ST2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结果 脑梗死组ST2水平和IM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12.385~15.374,均P<0.05)。脑梗死患者有斑块组血清ST2水平58.74±5.81 ng/ml,颈动脉内膜1.89±0.41 mm。无斑块组ST2水平18.31±3.38 ng/ml,颈动脉内膜1.12±0.31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14~21.531,均P<0.05)。心功能Ⅰ~Ⅱ级脑梗死患者组ST2水平22.53±2.95 ng/ml,心功能Ⅲ~Ⅳ级脑梗死患者组ST2水平65.32±3.65 ng/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148,P<0.05)。结论 血清ST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可作为脑梗死及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张琳  唐沪强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66-167,169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128例胃癌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并与67例胃溃疡患者、84例胃炎患者及6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胃癌患者PT、APTT、TT较胃溃疡、胃炎患者和健康人明显延长(P<0.05),Fib、D-D明显增高(P<0.05),AT-Ⅲ则明显减低(P<0.05).结论 PT、APTT、TT′结果延长,提示胃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D-D结果增高可致胃癌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胃癌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在肺癌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肺癌患者115例作为肺癌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tago-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进行检测。结果肺癌患者PT、APTT、TT、FIB、D-二聚体、FDP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转移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肺癌局限者(P〈0.05)。肺癌患者抗凝血酶Ⅲ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对肺癌的转移及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血流细菌感染致脓毒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63例血流细菌感染致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血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组(G+菌血流感染组)22例和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组(G-菌血流感染组)41例,并随机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Ⅱ(ATⅡ)、血栓弹力指标最大振幅(MA)及凝血综合指数(CI)水平。结果G-菌血流感染组的血清炎症因子PCT水平、CRP水平明显高于G+菌血流感染组和对照组,G+菌血流感染组的血清炎症因子PCT水平、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SD-t分别=3.47、6.92、5.86、7.02、7.24、7.97,P均<0.05)。G-菌血流感染组的D-D水平、PT、APTT、TT、MA明显高于G+菌血流感染组和对照组,而FIB、ATⅡ、CI明显低于G+菌血流感染组和对照组(LSD-t分别=6.94、5.68、3.74、2.75、6.32、2.96、3.06、4.02;9.26、8.95、7.92、7.95、7.95、6.25、8.74、8.46,P均<0.05);G+菌血流感染组的D-D水平、PT、APTT、TT、MA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B、ATⅡ、CI明显低于对照组(LSD-t分别=8.96、7.96、6.83、7.06、7.03、5.38、8.36、7.90,P均<0.05)。G+菌血流感染组和G-菌血流感染组中的重症脓毒症患者的PCT、CRP、D-D、PT、APTT、TT、MA水平均高于非重症患者,而FIB、ATⅡ、CI水平则低于非重症患者(t分别=2.18、2.63、8.17、4.93、12.02、7.68、5.02、2.17、4.63、3.97;4.01、9.18、9.00、6.19、13.50、10.78、4.63、3.90、6.19、4.62,P均<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PCT、CRP以及凝血指标D-D、PT、APTT、TT、FIB、ATⅡ、MA、CI的水平与血流细菌感染致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生长激素(growth horlnone,GH)抑制脂多糖(Lipopolysaceharide,LPS)诱导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typeⅡcell,AEC Ⅱ)凋亡的口I能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成年雄性SD大鼠AECⅡ细胞,按如下方式分5组(每组8个复孔):I组:对照组(仅加DMEM培养基);Ⅱ组:LPS10ug/ml损伤组;Ⅲ组:GH1组(UPS 10 ug/ml+GH 50 ng/ml);Ⅳ组:GH2组(LPS 10 ug/ml+GH 100ng/ml);V组:GH3组(LPS 10 ug/ml+GH 200 ng/ml).IPS在其他试剂均加入并置37℃5%CO2培养箱培养1 h后再加入.培养24 h后,分别对AECⅡ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免疫组化法检测Fas蛋白表达.统计方法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Ⅱ~V组的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率均明显高于I组(g凋亡率Ⅰ.Ⅱ=12.26,q坏死率Ⅰ,Ⅱ=18.34,q调亡率Ⅰ.Ⅲ=9.63,q坏死率Ⅰ.Ⅲ=5.75,q凋亡率I,Ⅳ=9.15,q坏死率Ⅰ,Ⅳ:5.39,q凋亡率Ⅰ.Ⅴ=10.87,q坏死率Ⅰ,Ⅴ=5.91,P<0.05).但Ⅲ~Ⅴ比Ⅱ组均有明显下降(q凋亡率Ⅱ,Ⅲ=15.24,q坏死率Ⅱ,Ⅲ=16.38,q凋亡率Ⅱ.Ⅳ=15.95,q坏死率Ⅱ.Ⅳ=16.95,q凋亡率Ⅱ.Ⅴ:14.57,q坏死率Ⅱ,Ⅴ=15.61,P<0.05).(2)Ⅱ~Ⅴ组Fas阳性率明显高于Ⅰ组(qⅠ.Ⅱ=35.67,qⅠ,Ⅲ=14.32,qⅠ.Ⅳ=13.87,q Ⅰ,=26.16,P<0.05),但Ⅲ~V组Fas阳性率比Ⅱ组有明显降低(qⅡ,Ⅲ=12.54,qⅡ,Ⅳ=13.02,qⅡ,Ⅴ=6.96,P<0.05).结论 GH可能通过降低AECⅡ细胞的Fas抗原的表达而使LPS所诱导的AECⅡ细胞凋亡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正常孕妇妊娠各期及产科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单体(FM)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对照组妇女、90例正常妊娠妇女(妊娠早期30例、妊娠中期30例、妊娠晚期30例)及10例产科早期DIC患者的PT、APTT、TT、FIB、D-D及FM水平。结果正常孕妇组妊娠早期的PT及妊娠中、晚期的APTT、TT、FIB、F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产科早期DIC组与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差异(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中、晚期PT、APTT较妊娠早期明显缩短(P〈0.001),FM水平明显升高(P〈0.001);TT、FIB、D-D水平在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中均有差异(P〈0.05、P〈0.001)。结论妊娠不同期,正常孕妇凝血机制会发生改变。一旦有早期DIC的发生FM水平会有较明显的升高,因此,FM指标的检测相对于D-D检测在确定早期DIC有着较明确的标识。对发现早期凝血异常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