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是多因素的[1,2]。自Warren和Marshal[3]成功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scter pylor, Hp)后,众多研究揭示Hp感染作为环境因素,可能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4]。1 Hp感染与胃癌的流行病学1.1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Hp感染率明显高于胃癌低发区。我国[5]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p感染率与胃癌死亡率有着明显的地域相关性。Forman[6]对我国进行的胃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两者有明显相关性(r=0.34,P=0.02),而与其他…  相似文献   

2.
陈诗华  罗刚  刘英  邱启兰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4):443-443,445
胃癌的发病是多因素的,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诱发胃癌最重要的单一危险因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定为人类胃癌的Ⅰ类致癌原。我院消化科对54例行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及癌旁组织Hp感染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总结,目的在于探讨胃癌患者胃内Hp的检出情况与胃癌发生的部位、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和胃癌的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不同毒素分型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Hp感染的胃黏膜病变患者182例,根据病理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分为非贲门胃癌组(n=54)以及非胃癌组(n=128)。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非贲门胃癌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非贲门胃癌患者的非贲门胃癌家族史、喜好烫食、合并脂肪肝、高盐饮食、吸烟、情绪抑郁、高毒力菌株情况多于非胃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5.57、6.97、9.38、6.25、5.02、4.94、24.29,P均<0.05),胃蛋白酶原比值(PGⅠ/PGⅡ)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指标低于非胃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82、4.05,P均<0.05),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高于非胃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42、5.56、7.24,P均<0.05)。高毒力菌株、高TC以及高LDL-C是非贲门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OR分别=11.81、2.53、11.02,P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阳性和阴性胃癌组织蛋白质组特征。方法 收集Hp阳性和阴性胃癌患者肿瘤和癌旁组织样本各1例,每个样本分别取3个不同部位,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进行蛋白质组分析,通过统计学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功能分析,寻找关键信号通路。结果 基于LC-MS方法,在所有样本中共鉴定到5 536个蛋白质。统计学分析表明Hp阳性与阴性肿瘤的不同部位蛋白质表达具有明显差异,表现出肿瘤异质性,且与能量代谢、细胞增殖侵袭、细胞生存死亡、免疫反应、病毒感染等功能有关。在胃癌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分别有1 630和1 843个蛋白质的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Fold change|≥2),在Hp阳性与阴性两种胃癌肿瘤组织中发现了764个差异表达蛋白(|Fold change|≥2),这些蛋白质均与免疫反应、细胞迁移、细胞增殖侵袭、细胞生存与死亡等功能相关。特别的,在这两种肿瘤中发现与细菌生长有关蛋白质的表达变化。结论 胃癌肿瘤表现出肿瘤异质性。胃癌肿瘤与癌旁、Hp阳性和阴性两种肿瘤具有显著的蛋白质组特征差异,影响机体能量代谢、免疫应答、细胞增殖侵袭、生存死亡等功能。本...  相似文献   

6.
朱金照 《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2):1067-1068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复杂而且受多因素影响的过程 ,慢性胃炎在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之后 ,最终可发展为胃癌 [1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盐过量摄入、胆汁反流、N-亚硝基化合物和缺乏抗氧化剂等均与胃癌发生的不同阶段相关联。在这些危险因素中 ,Hp被认为是癌发生序列过程中的触发因子 ,许多研究证明 ,Hp感染是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发生肠化生的病因 [2~ 6 ]。目前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p列为与胃癌有关的 I类致癌源。本文对 Hp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Hp与胃癌流行病学流行病学调查最先证实了 H…  相似文献   

7.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合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纳入HP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用Meta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估计其综合OR值和95%CI。结果共纳入14个研究,其中以正常人为对照的研究11个,以胃炎病人为对照的研究3个。按对照来源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正常人与病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合并2.00,95%CI(1.25,3.20)],而胃炎病人与病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合并1.54,95%CI(0.68,3.50)]。按胃癌的部位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胃非贲门癌与对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合并3.60,95%CI(1.25,10.36)],而胃贲门癌与对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合并0.88,95%CI(0.56,1.39)]。结论HP感染与胃癌相关,导致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胃癌的部位和对照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进展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胃癌患者进行,了解HP感染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复发率的关系。结果 HP阳性(n=93)患者平均年龄显著低于HP阴性(n=41)的患者且中下段胃癌的发生率较高(P<0.05)。术后随访发现,HP阳性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HP阴性的患者(P=0.036)。结论对于合并HP感染的胃癌患者,术后行清除HP治疗可能具有预防复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 (Hp)在人群中有较高的感染率。目前研究表明Hp也是胃癌的起动因子 ,但胃癌患者Hp感染率各家报道不一。现将我院胃镜检查的371例胃癌Hp感染结果做一回顾性分析。1材料和方法371例胃癌均经胃镜下活检病理证实。男283例 ,女88例 ,男女比3.2:1。年龄25~84岁 (中位数54.5岁 )。Hp检查采用快速尿素酶法 ,所取组织置于试剂盒中5分钟变为红色为阳性 ,不变色为阴性 ,或者所取组织Gram染色后病理检查 ,高倍镜下找到Hp为阳性。组织取自癌旁。2结果371例胃癌Hp阳性255例 (68.7% )。…  相似文献   

10.
正幽门螺杆菌(HP)是医学界常见致病因子之一,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人类与HP共同进化达60 000余年。大量资料表明,HP感染与胃部疾病有紧密联系。目前,HP作为胃癌最常见致病因子,占全球胃癌的5.5%~([1]),HP感染与地理区域、年龄、社会经济状态、教育程度、生活环境及职业等因素相关,以发展中国家最为常见,其中80%的感染人群为中年人。相关临床研究报道称,HP是最常见细菌感染,感染全世界50%~  相似文献   

11.
罗攀  徐杨 《协和医学杂志》2021,12(3):391-395
胃息肉是内镜检查常见病变之一,具有恶变潜能,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某些病理类型的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存在相关性,Hp根除治疗对部分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而胃底腺息肉则与Hp感染呈负相关。明确胃息肉与Hp感染的相关性,特别是Hp根除治疗对各种病理类型胃息肉产生何种影响尤为重要。本文将对胃息肉与Hp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胃息肉及Hp感染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胃癌的一种癌前病变,可通过多种因素促进胃癌发生,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回顾相关研究进展,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CAG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旋杆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致病菌,参与急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胃肠肿瘤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 与胃肠外疾病也有密切联系。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子痫前期存在明确的流行病学因果关系,特别是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 cagA)阳性的幽门螺旋杆菌菌株诱导产生的抗cagA抗体可与滋养层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导致滋养细胞浸润异常。此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脂质代谢异常可造成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导致子痫前期。本文将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子痫前期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分析深圳地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分型与血清葡萄糖、脂类及同型半胱氨酸异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0~12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健康体检者共2 2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p抗体,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GLU)、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依据Hp抗体结果分析体检人群Hp感染的性别、年龄分布特点,同时把研究对象分为Hp抗体阴性组、II型Hp抗体阳性组、I型Hp抗体阳性组三组,并对这三组体检人群的血清GLU,TC,TG,HDL,LDL及HCY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体检人群Hp感染率男性(55.9%,618/1 106)与女性(44.1%,488/1 1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0,P<0.05); 阳性组平均年龄47.04±12.68岁与阴性组43.86±11.05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P=0.01<0.05)。②体检者Hp I型抗体阳性组与Hp抗体阴性组比,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2,P<0.05),GLU,TC,HDL,LDL及HCY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40.44,P>0.05); Hp II型抗体阳性组和Hp抗体阴性组以及Hp II型抗体阳性组和Hp I型抗体阳性组两两比较,GLU,TC,TG,HDL,LDL及HCY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12.65,P>0.05)。③体检者Hp I型抗体阳性组与Hp抗体阴性组比较,GLU,TC,TG和HDL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438.60,P<0.05),LDL和HCY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70.30,P>0.05)。Hp II型抗体阳性组与Hp抗体阴性组比较,TG和HDL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716.43,P<0.05),GLU,TC,LDL及HCY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21.26,P>0.05)。Hp I型抗体阳性组和Hp II型抗体阳性组各项目两两比较,GLU,TC,TG,HDL,LDL及HCY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89,P>0.05)。结论 深圳地区体检者Hp感染男性高于女性,I型Hp感染与GLU,TC,TG和HDL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II型Hp感染与TG和HDL异常相关,不同型Hp感染对血糖血脂的影响不同,Hp感染进行分型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lyori, Hp)的感染及治疗是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全球多数地区Hp耐药性增加且根除率下降。目前根除Hp的一线疗法为四联疗法, 使用的抗生素比三联疗法剂量更大、疗程更长, 这会造成胃肠道菌群失调, 胃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组成发生改变, 优势菌群减少, 甚至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艰难梭菌的定植等。上述改变很可能与在根除Hp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及根除后感染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关系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从组织库中选取943例非胃癌组织标本,应用W-S法检测Hp感染情况,并对依此形成的两队列随访,观测其胃癌发生情况,随访期5-10年,胃镜或胃钡透检测人群胃部情况,胃癌确诊依据,手术或胃镜病理。结果:平均随访5.54年,共5228人年,Hp阳性队列发生胃癌23例,阴性队列有7例,以累积人年计算,阳性队列患胃癌的相对危险度(RR)为阴性队列的3.95倍(95%CI 1.37-15.60 P=0.0019),COX模型分析显示,Hp感染,吸烟与胃癌发生有关,两者Haz.Ratio.(H.R.)分别为4.699(95%CI 1.637-13.487 P=0.004)和2.559(95% CI 1.132-5.785 P=0.024),结论:幽门螺杆感染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治的胃部疾病患者335例分为胃癌组(n=64)、胃癌前病变组(n=143)、良性病变组(n=69)和正常对照组(n=38),比较上述四组血清中和胃粘膜组织中HP IgG抗体检出率.结果:胃癌前病变组、胃癌组、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及胃组织中HP抗体的阳性率依次降低,胃组织HP IgG抗体阳性率虽略高于血清,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后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P感染可能参与胃癌前病变的发生,血清HP IgG抗体检测可作为胃癌的早期筛选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现况,并初步分析其发生Hp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通过发送电子问卷的方式对北京协和医院长期随访IBD患者及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北京社区居民展开调查。收集两组人群一般资料、Hp感染相关信息、环境因素等资料。比较两组人群Hp阳性率差异并分析IBD患者Hp感染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最终纳入本研究IBD患者122例、社区居民1739例。两组人群倾向性评分直方图高度一致。IBD患者Hp阳性率显著低于社区居民(13.1%比42.7%,P<0.001),且两组Hp阳性率均随年龄增高呈逐渐升高趋势,但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IBD患者中Hp阳性者长期共餐者Hp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Hp阴性者(43.8% 比18.9%,P=0.006)。  结论  IBD患者Hp感染率较社区居民降低,其发生Hp感染可能与长期共餐者Hp阳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