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腔中味觉异常是一种主观感觉,如口淡、口甜、口酸、口苦、口辣、口咸、舌麻等。《素问玄机原病式》谓:“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或口淡者,胃热也。”《素问·奇病论》谓:“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有病口苦……病名为可?何以得之?……病名为胆瘅。  相似文献   

2.
一、藏象《素问·五脏别论》: “……女子胞……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络予肝。”《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咏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治未病”的理论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论》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伤寒杂病论》原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  相似文献   

4.
口苦为患者的自觉证状,临床较常见,前贤多认为属实热有余之证。《素问·奇病论》:有“病口苦……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曰胆瘅。”王冰注:“亦谓热也。”马莳注曰:“此病乃胆气之热也。”《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柯韵伯曰:“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现在有关著作亦多谓口苦多属肝胆有热。口苦属实者固多,但属虚者亦屡有所见。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即  相似文献   

5.
1 血瘀致病的各类血瘀致病最早源于《内经》,有血瘀腰痛(《素问· 生气通天论》)、血瘀痹证(《素问·痹论)》)、血瘀成痈(《素问·痈疽》)、血瘀(《素问·举痛论)》)、血瘀腹痛(《素问·举痛论》)等;气血病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擎之。”《素问·针解》则针对经脉中的血瘀明确提出:“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汉·张仲景,创立了“瘀血”病名,创制了许多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大黄度虫丸、大黄牡丹皮汤等。初步奠定了血瘀证辨证论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口苦不尽属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人味觉正常,未进任何食物之时,口中当无异味。对于口中常有苦味者,《素问·奇病论》论述较详:“帝曰:‘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胆瘅。  相似文献   

7.
“泾溲不利”出自《素问·厥论篇》及《素问·调经论》。《厥论篇》曰:“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瘦不利……”《调经论》云:“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调经论》王冰注:“泾,大便。溲,小便也。”《素问识》则云:“泾溲即是小便。溲者,二便之通称,  相似文献   

8.
《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病有“是动”、“所生”之分,其含义历代医家争论颇多。有以气、血分者;有以本经、他经分者;有以脏腑分者;有以病因内、外分者。众说纷纭,都只能说明其中某一方面的病候,不足以概括其全部病候。我们认为,根据《内经》原旨,“是动病”为正经自病,“所生病”为五邪所伤。理由如下:考《灵枢·经脉篇》,“是动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厥证。“所生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该经联系脏腑病证,以及该经络脉之病证。对其病因病机,《素问·脉解篇》、《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厥论》、《素问·举痛论》等有详细解释。概括地说,“是动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9.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10.
《素问·热论》与《伤寒论》的源流关系陈志强,曹枫(050091)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写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阐明了《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笔者就《素问·热论》与《伤寒论》的源流...  相似文献   

11.
《内经》中关于五味之功能,归属脏腑及治疗宜忌等论述甚丰。散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脏象论》、《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味》等篇章。由于言简意奥,每致阅者困惑。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  相似文献   

12.
浅论“甘温扶阳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扶阳”为中医临床上最重要的治法之一,因其用途广泛,疗效卓著,自成体系,法中有法,故倍受历代医家推崇。其论最初源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也说“寒者热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这些都起到了阐明要旨...  相似文献   

13.
<正> 齐①通脐(qí)。《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杜预注:“若噬腹齐,喻不可及。”〔例〕《素问·腹中论》:“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素问·奇病论》:“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②通剂(jì)。调剂;药剂。《韩非子·定法》:“医者齐药也”。《礼记·少仪》:“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郑玄注:“齐,谓食羹酱饮有齐和者也”。〔例〕《素问·汤液醪醴论》:“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素问·玉版要论》:“其见深者,必齐主治”。反通返(fǎn)。回,归。《国策·卫策》:“智伯果起  相似文献   

14.
试论《内经》理论思维的深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思维的深层结构问题,是一个具有永久魅力的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揭示,是理解中医理论的一把钥匙。在此,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作一尝试性的探索,并盼就教于医界同仁。 一、《内经》理论思维的时空框架 首先,我们注意到在《内经》中,时间因素远比空间因素受到更多的“青睐”。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与人体相关的时间因素是《内经》理论思维的重心。所谓“天有五行御五位”(《素问·天元纪》)、“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素问·宝命全形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素问·咳论》)、“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素问·平人气象论》)、“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灵枢·卫气行》)等等,便是明证。  相似文献   

1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祖晓  管利民 《河北中医》2003,25(11):838-839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 ,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大黄、茯苓、桂枝、龙骨、牡蛎、铅丹等组成。具有开郁泻热、镇静安神之功。我们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多种神经精神疾病 ,收效颇佳 ,略陈管见如次。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理论基础1 .1 肝气郁结、风火扰动是神经精神疾病的重要病机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 :“肝者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云 :“肝者 ,罢极之本 ,魂之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更明确指出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诸暴强直 ,皆属于风。”这里的“…  相似文献   

16.
一、养阴法的确立养阴理论首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盛则阴病,”“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素问·调经论》谓:”阴虚则内热……。”《灵枢·决占》篇谓:“精脱者,耳聋……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这些论述,为养阴法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汉·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指出误汗,误下或妄用灸法、火针,可耗伤人体阴液而造成“坏病”,创立了“急下存阴”,“釜底抽薪”等法以保存阴液,设立了炙甘草汤以补心营之不足,黄连阿胶汤治阴虚阳亢之证,竹叶石膏汤治气阴两虚之证等,至今仍被视为养阴法之楷模。金元时期,朱丹溪从相火立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相似文献   

17.
略论湿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湿证溯源  湿证 ,《内经》早有记载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地之湿气 ,感则害皮害筋脉 ,”“湿胜则濡泻。”《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因于湿 ,首如裹”。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湿证》曰 :“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 ,雨雾之属是也 ,多伤人脏气 ;有出于地气者 ,泥水之属是也 ,多伤人六腑 ;有由于汗液者 ,以大汗沾衣不皇解换之属是也 ,多伤人肌腠 ;有湿从内生者 ,以水不化气 ,阴不从阳而然也 ,悉由脾肾之亏败。”2 湿证分类  湿之为病 ,有从外感而来…  相似文献   

18.
刘丽坤 《光明中医》2003,18(1):20-22
老年胸痹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关于胸痹治疗的报道甚多 ,多以活血化瘀为法。然胸痹的发生除瘀血外 ,与痰浊的关系亦十分密切 ,临床上在化瘀的同时加祛痰药 ,往往可获意外之效。痰浊与瘀血同样在胸痹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 痰浊、瘀血均是老年胸痹发病的重要因素心脏为五脏之首 ,心主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 :“心者生之本 ,……其充在血脉” ,《素问·痿论》云 :“心主身之血脉”。血脉运行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心的功能。痹者 ,痹阻不通也 ,胸痹病位在心 ,即心脉不通也。《素问·痹论》谓“心痹者 ,脉不通”。对于心脉不通的原因 ,…  相似文献   

19.
《素问》“术数”浅释河南省汝州市人民医院(467500)张全兴关键词素问,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何谓术数,迄今为止,未见有较为满意的注释。《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谓:“术数,调养、锻炼身体的方...  相似文献   

20.
“黄疸”之名,由来已久,古亦称黄疽、黄病。《素问·平人气象论》记载:“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指出:“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可见,当时已认识到,黄疸所必备的三个主症即目黄、肤黄、小便黄。而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湿热相交,民当病疸”。这里概括地说明了黄疸的病因病理与湿热搏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