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依据影像学评价标准及颈前路手术减压方式的选择探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具有完整资料的175例行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行融合手术145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30例.依据术前影像学评价标准对患者进行不同手术:(1)椎间隙减压融合术;(2)游离型椎间盘突出超过相邻椎体后缘高度1/2者,先通过椎间隙摘除游离的间盘组织碎块,再通过椎体次全切除确认是否将游离的间盘组织碎块完全摘除;(3)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4)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单节段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按融合术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分组,比较两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统计并分析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运动范围.结果 单纯椎间盘突出、轻度椎间盘钙化、椎体后缘有较小骨赘形成的颈椎病可以通过椎间隙达到彻底减压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椎体后缘有巨大骨赘形成、严重椎间盘钙化、相应椎间隙严重狭窄或融合、后纵韧带骨化、广泛的椎管狭窄需行椎体次全切除才能达到彻底减压.JOA评分平均改善率:融合术者为66.05%,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者为67.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术后1、3、6、12个月运动范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只要能通过前路椎间隙达到彻底减压就可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近期手术疗效均良好,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使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得到保留.  相似文献   

2.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1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3例失访,15例获随访的患者在15-17周内均获得牢固骨融合。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10例,良5例,中1例,无效2例。结论 颈椎前路开窗减压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单间隙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31例,均采用前路减压单间隙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年.按Odom评分,优17例,良11例,满意3例,优良率90%.[结论]颈前路减压单间隙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钢板椎间融合器系统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前路手术在颈椎间盘疾病中已广泛应用,手术方法主要为颈前路减压加椎间植骨融合术。但不管是早期的自体骨融合的颈前路手术,还是后来进一步发展的颈前路钢板以及椎间融合器技术,都存在着诸如融合失败率高、植骨块移位、塌陷、螺钉断裂、钢板松动等并发症,造成手术疗效不佳以致于二次手术。自2002年2月-2004年1月采用颈椎间盘摘除、颈椎前路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后均无前述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有上肢局部水肿的颈椎病患者的发病机理和与手术颈椎减压的关系。[方法]总结分析4a来收治的10例伴有上肢局部水肿的颈椎病人,其中脊髓型颈椎病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后纵韧带骨化型1例,7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1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单间隙间盘摘除植骨内固定,2例行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观察患者水肿消退情况。[结果]10例病人上肢局部水肿不同程度消退,前路手术者较后路手术者消退快。[结论]颈椎病患者上肢水肿的发生与颈交感神经受激惹有关,通过前路或后路颈椎管减压,去除颈椎不稳、椎间盘突出、骨赘等交感神经受激惹因素,水肿可逐步消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3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行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评价其疗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90min,出血量200ml,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年,植骨全部获得骨性愈合,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16.7分,改善率92%.结论 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风险小、减压彻底、术后并发症少、植骨愈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术,其中1个间隙融合5例,2个间隙融合12例,3个间隙融合4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及X片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34.5±24.7)min,术中出血量(92.6±65.7)ml。术后随访12~47个月,平均26个月,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优6例,良1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0.4%;JOA评分由术前的(10.3±1.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3.9±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植骨均融合,椎间融合器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椎间融合器无沉降,颈椎前凸曲度保持良好。结论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13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3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进行分析。方法9例行颈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3例行C3-7,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术;1例行前路减压术,术后2a因效果不佳,再行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术。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8个月。采用颈椎病脊髓功能状态评定标准,优良率76.9%.有效率92.3%。结论手术可充分减压,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椎间植骨融合是恢复脊柱稳定性的关键;应强调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4例环钻取出颈椎椎间盘单纯植骨,颈托固定;6例行颈椎间盘刮除,椎间隙植骨融合钢板固定,颈托固定;2例颈椎间盘刮除,人工椎间盘置换,不需固定。随访2个月~15年。结果 12例术后神经压迫症状都得到明显缓解,颈前路减压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中2例患者诉颈椎左右活动受限;取骨区残留疼痛和局部皮肤麻木。X光显示植骨融合未加固定,植骨间隙有轻微塌陷,患者无不适表现,2例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颈椎生理弧度恢复良好。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相比:患者恢复快无颈椎活动受限缺陷。  相似文献   

10.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病的常用手术方式,它可以同时进行脊髓及神经根减压和重建颈椎稳定性。但颈椎间隙融合后,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易导致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加速退变,部分病例需要再次手术。,为此我们应用颈椎全人工椎间盘假体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例.取得了初步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前后路手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比较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后路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99年以来治疗的 5 6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 ,其中前路手术组 37例 ,采用摘除病变椎间盘、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及前路钢板固定 ;后路手术组 19例 ,采用全椎板减压、侧块钢板固定。 结果 前路手术者术后随访 6个月~ 4年 5个月 ,平均 2年 10个月 ;后路手术者随访 1年 5个月~ 5年 1个月 ,平均 3年 8个月。两组 JOA评分及硬脊膜囊矢状径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 ;术后改善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并发症例数前路手术组略多于后路手术组。 结论 前路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后路手术组。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手术近期并发症及其预防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我院从1988年4月至1994年6月经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94例,本文重点对颈椎前路手术的近期并发症及其预防进行探讨。临床资料194例中随访149例,男性110例,女性39例。手术时年龄30~68岁,平均49.2岁。获得3~6个月以内短期随访。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融合术中,摘除一个椎间盘者36例,2个椎间盘者74例,3个椎间盘者31例,4个椎间盘者1例,l个椎体次全切除者7例。均同时取自体骼骨进行植骨融合。在开展此项手术早期,术后拆线时给予领围或石膏围领固定颈部,并发症多发生在这一时期,以后改为头颈胸石膏固定。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65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手术治疗回顾分析,评价前后路手术的价值。方法:65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中,40例施行前路减压融合钢板固定术,植骨方式有自体髂骨植入、同种异体骨支架和颈椎Cage等;25例施行后路单开门减压椎板成形,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采用JOA分评分标准(17分法)评价其手术效果。结果:40例前路手术均没有出现钢板螺钉脱落、植骨块移位、食道损伤、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8例出现取骨并发症;25例后路单开门减压椎板成形术没有出现硬膜外血肿、门轴滑向椎管等并发症,6例术后3个月出现第5颈神经麻痹症状。40例前路手术患者症状均于术后第1周得到缓解,术后1周、3个月、1年其症状缓解率均优于后路手术。结论: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施行前路手术,能直接去除压迫物,起直接减压的作用,手术效果优于后路间接减压。  相似文献   

14.
内窥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技术的可行性、临床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颈椎骨折脱位7例及颈椎间盘突出症16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3~64岁,平均41.5岁。在全麻下取右颈前偏外侧横切口(长1.6cm),通过工作通道,在电视监控下切除颈椎间盘,扩大椎间隙。颈椎骨折脱位者采用颈前路钛钢板固定5例、高分子聚合材料GBK颈椎Cage固定1例,螺纹状钛合金Cage固定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者采用颈前路钛钢板固定2例,高分子聚合材料GBK颈椎Cage固定12例,螺纹状钛合金Cage固定2例。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2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椎间骨融合率100%。颈椎骨折脱位伴不全瘫或全瘫患者疗效评估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2例全瘫者术后分级无变化;3例不全瘫者术前均为C级,术后半年随访时2例恢复到D级,1例恢复到E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分析采用Odom评估标准;优10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4%。结论 通过对椎间盘手术设备和技术的改进,可将其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颈前路减压术后颈椎重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前路减压后重建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及稳定性对保证手术疗效、避免手术并发症较为重要.文中综述了颈前路经间隙椎间盘切除减压和椎体次全切减压后的颈椎重建.经间隙减压后颈椎重建有单纯骨块植骨、骨块植骨钛板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椎间融合器植骨钛板内固定以及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椎体次全切减压颈椎重建有单纯骨块植骨、骨块植骨钛板内固定、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椎间融合器和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颈椎融合术后部分患者存在椎间高度丢失和植骨不融合是两个主要的问题.人工椎间盘可保留椎节运动,但适应证较窄.颈椎彻底减压后应选择最合适的方式重建颈椎椎间高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颈椎间盘突出症86例报告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8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同时椎体间植骨融合术54例,颈椎前路钢板17例,椎间融合器和钢板15例。结果:86例均经随访,经术后2年6个月~12年7个月随访,平均4年7个月。年龄27~61岁,平均44.7岁。症状消除22例(25.5%),明显改善38例(44.2%),部分改善26例(30.6%),优良率为69.7%。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不同于颈椎病,当有临床症状或轻微体征,或虽无临床体征而症状不见改善者,经保守治疗3个月不见好转,宜行颈前路摘除突出颈椎问盘和植骨固定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1):2006-2009
[目的]探讨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1月2012年6月共收治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9例(MRI上至少一个节段椎间盘突出致椎管侵占率≥50%)。全部病例均采用一期前路手术入路。其中23例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2例行单间隙髓核摘除减压、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1例行双间隙髓核摘除减压、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2例行单间隙髓核摘除+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1例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复查颈椎MRI,致压物均完全去除,脊髓形态恢复正常。[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手术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患者症状改善满意,JOA评分平均提高5.6分。[结论]对于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为防止脊髓损伤进一步加重,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一期前路手术可以彻底去除致压物,同时不会造成脊髓继发性损伤,并且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和患者费用。  相似文献   

18.
颈椎间盘突出的动态MRI测量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颈椎间盘突出的动态MRI测量,了解突出椎间盘及椎管内软组织在颈椎过伸、中立、过屈三位置下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1例中立位MRI扫描发现颈椎间盘突出者,行过屈、过伸位扫描。测量三位置下硬膜囊前间隙、脊髓中矢径、硬膜囊中矢径、突出椎间盘大小及椎管/椎体矢径,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14例椎管、椎体比值小于0.75,占45.2%。31例颈椎间盘突出的硬膜囊、脊髓中矢径及突出的椎间盘大小在三位置变化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硬膜囊前间隙大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易患颈椎间盘突出,且好发于C4~C7节段,动态MRI可为治疗颈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前路非广泛减压植骨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盘摘除分段减压结合钛网植骨及椎间植骨融合加长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16例患者全部采用单个或相邻两个椎体次全切加单纯椎间盘摘除分段减压钛网植骨及椎间植骨融合加长钛板固定术.[结果]16例6个月全部达到骨性愈合.JOA评分优10例,良4例,好转2例,由术前平均9.5分上升至15.5分.[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盘摘除分段减压结合钛网植骨及椎间植骨融合长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疗效可靠,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临床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共对20例颈椎疾患患者施行Quadrant通道下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36~61岁,平均48.5岁;病程6~20个月;病变节段单间隙13例,双间隙7例,其中C3~C4例,C4~56例,C5-68例,C6-72例。其中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3例,脊髓型颈椎病1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后纵韧带骨化症1例。结果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4.3个月。手术时间50—14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量30—150mL,平均90mL。本组无术中并发症,术后无咽喉部刺激症状(疼痛、吞咽困难)。术前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症状改善优良率为95%。结论Quadrant通道下实施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具有颈前软组织牵拉轻、术后咽喉部创伤反应小及手术视野清晰等特点,适用于C3~4~C6~7区域内的不超过两个间隙的椎间盘摘除或单间隙的椎体次全切除颈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