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并探讨NLR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A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1 055例,其中741例冠心病组病人又根据Gensini评分或SYNTAX评分的三分位数进一步分为三组,另外314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冠心病组NL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把冠心病组病人根据Gensini评分或SYNTAX评分的三分位数进一步分为三组,与对照组进行四组间的比较,四组间NLR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相关分析显示NLR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Gensini评分和SYNTAX评分呈正相关(分别是:r=0.213,P<0.01;r=0.12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高血压、吸烟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NLR的曲线下面积为0.644(95%CI:0.609-0.678)。当NLR诊断临界值取3.062 5时,其诊断效能最高,敏感性为40.6%,特异性为80.8%。结论:NLR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并对冠心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以作为临床医生对冠心病的诊断及评估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张淑琴  王艳  阚耀东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2):1669-167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的比例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入选病例为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住院155例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41例、不稳定心绞痛62例,稳定性心绞52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用XS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并分类检测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比例,并计算N/L比值。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N/L比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N/L比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UAP组、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单核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淋巴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N/L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的比例、N/L比值的变化对于评估冠心病的病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CHD患者96例(CHD组),按照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分组(稳定组40例,易损组56例);选择同期行冠脉CTA检查结果显示无斑块形成者46例(对照组).收集一般材料及检测血生化数据,应...  相似文献   

4.
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疾病,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炎症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5]。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7月~2014年6月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有慢血流现象但冠脉无明显病变的患者40例作为CSF组,并随机选取同期行CAG显示冠脉完全正常且血流正常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并计算NLR,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F组NLR[(3.25±0.73)比(2.72±0.67)]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LR(OR=2.53、95%CI 1.42~3.61,P<0.01)、hs-CRP(OR=1.42,95%CI 1.22~1.96,P<0.01)和吸烟(OR=3.34,95%CI 1.06~8.62,P<0.05)是CS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在CSF患者中升高,是CS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升高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0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1例。分别测定血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值。结果血WBC计数AMI组明显高于UAP组和SAP组(P<0.01),后两者相比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性粒细胞值AMI组明显高于UAP组和SAP组(P<0.01),而后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WBC计数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86例三种疾病(高血压病60例、冠心病67例、糖尿病59例)的患者,用Logiq400彩色多普勒动态检测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ECA)、颈外动脉(ICA)的内膜-中膜厚度变化参数和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结果:发现186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见于颈动脉的分叉部(球部)和ICA起始段2.0 cm范围内,易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80%分布在此处),斑块直径约2 cm~2.2 cm,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结论:临床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增厚,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形成影响了心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超声彩色多普勒动态观察可以尽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检测出小的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的位置,从而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 NLR)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Gensini评分将患者分成对照组24例、轻度狭窄组60例、中度狭窄组35例、重度狭窄组41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不同狭窄程度与NLR水平的关联。以受试者工作特性( ROC)曲线分析NLR预测冠脉病变程度的最佳切点及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狭窄组NLR水平呈升高趋势,其中重度狭窄组较对照组增加(P<0.01)。 NLR与白细胞计数(r=0.635)、肌钙蛋白I(r=0.535)、Gensini积分( r=0.211)明显相关(均P<0.01)。肌钙蛋白I是NLR的影响因素之一(β=0.367, t=4.409, P<0.01)。 ROC曲线分析证实NLR诊断冠脉重度狭窄的最佳切点是3.966,特异性74.58%,敏感性60%,曲线下面积与肌钙蛋白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NLR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可作为早期预测因子,为临床胸痛患者及时分层治疗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3种炎性标志物与心脏结构变化及房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自200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心内科的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对照组,提取两组外周血中CRP、NLR和WBC检测水平信息,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3种炎性因子与左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右心室内径和右心房内径五种心脏结构指标的相关性,以及与房颤发生的关联性和关联强度.结果 房颤组CRP和NL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且高水平的CRP和NLR与房颤发生显著相关[OR=2.25,95% CI=1.13 ~4.47,P=0.02;OR=1.41,95% CI =1.06 ~1.89,P=0.02].WBC水平在房颤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且与房颤发生无显著相关性.房颤组中,NLR水平在高左房内径组和高左室后壁厚度组中均较高(P<0.05).但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CRP、NLR、WBC与心脏结构指标之间有显著关联.结论 外周血中高水平的CRP和NLR水平与房颤发生有显著关联,可能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RP、NLR、WBC与心脏结构重塑之间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颈动脉斑块特征与危险因素及与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病人205例,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硬斑块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比较病人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斑块组吸烟病人构成比、内膜厚度以及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均高于非斑块组(P < 0.05~P < 0.01)。回归分析显示,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内膜厚度、NLR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硬斑块组、混合斑组和软斑组在性别、低密度脂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内膜厚度、NL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吸烟、高脂血症、高血糖与颈动脉斑块及性质有关,同时作为新兴的炎症指标NLR也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tic index of plasma,AIP)、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风险预测和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首次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分为ACS组(n=288)和非ACS组(n=93)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评估AIP、WBC计数和NLR对ACS的预测价值及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CS组AIP、WBC计数和NLR高于非ACS组(t/Z=3.623、6.697、-6.16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IP、WBC计数和NLR 3个指标均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排除混杂因素后,AIP、WBC...  相似文献   

12.
刘林琼  唐学文 《重庆医学》2011,40(11):1088-1089,1092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及其亚类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初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冠心病患者,测定外周血白细胞及亚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白细胞及其亚类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共纳入340例患者,中位数年龄64岁,61.0%为男性。白细胞中位数为6.34×109/L[(2.74~25.30)×109/L]。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淋巴细胞绝对数(OR=1.053,95%CI:1.010~1.132,P<0.05)和单核细胞绝对数(OR=6.553,95%CI:2.425~20.236,P<0.05)对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75%冠脉病变有预测作用;单核细胞绝对数(OR=8.35,95%CI:4.468~18.234,P<0.05)对多支血管病变有预测作用。结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增高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性质斑块冠心病患者外周循环中树突状细胞(D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DCs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方法 人选病例总共40例,依据临床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分为稳定心绞痛(SAP)组(1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0例)和正常对照(CTL)组(10例).血管内超声(IVUS)确定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流式细胞4色分析法检测DCs及亚型的比例和数量;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查DCs功能.结果 IVUS确定SAP组患者8例为稳定斑块、2例不稳定斑块,UAP组不稳定斑块7例,稳定斑块2例,破裂斑块1例,而ACS组破裂斑块6例,不稳定斑块3例,稳定斑块1例.不稳定斑块组DCs、mDCs、mDCls的占外周血白细胞比例及绝对数均比稳定斑块组显著增多;破裂斑块组患者的DCs、mDCs、mDCIs、pDCs比例及绝对数均显著减少.体外培养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源性DCs后,测定不同性质斑块冠心病中患者中DCs功能:培养第7天,不稳定斑块组DCCD83表达高于稳定斑块组,破裂斑块组显著高于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CTL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培养第7天,在DCs数量为2×105/ml时,不稳定斑块、破裂斑块组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CT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上清液中IL-12、IFN-α浓度:不稳定斑块组、破裂斑块组IFN-α、IL-12显著高于稳定斑块、CTL组,SAP、CTL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外周血DCs数量、比例及功能可以反应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普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 (10 m g/ d)对动脉硬化斑块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方法 :5 7例冠心病患者 (4 4例男性、13例女性 ) ,年龄 (5 8.4± 11.3)岁 ,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在冠脉造影当晚起口服普伐他汀 10 mg/ d,经平均 7.3个月随访 ,复查冠脉造影和血脂。 结果 :(1)普伐他汀具有明显调脂作用 ,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 C)和甘油三酯 (TG)分别下降 15 .0 % (P<0 .0 1)、18.0 % (P<0 .0 1)和 6 .0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升高 10 .6 % ;对照组 TC和 L DL - C有下降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直径无明显变化。(3)治疗组急性心肌梗死、需行 PTCA或 CABG的反复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 (P<0 .0 5 )。 (4 )普伐他汀对心率、血压和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影响。结论 :普伐他汀能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这一作用可能与其调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0例,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根据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106例)、不稳定斑块组(261例)与稳定斑块组(133例),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结果:500例患者中发现无斑块106例(21.2%),颈动脉斑块394例(78.8%);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无斑块组明显升高;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相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明显升高;易损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组;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呈正性相关关系,OR 为1.23,95% CI 为1.02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紧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计数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胞(WBC)计数和血脂水平变化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的关系.方法 对ACS患者、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健康对照者WBC计数和血脂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其中67例冠心病(CAHD)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按照造影结果 分为单支和多支病变组.比较其WBC数和血脂水平.结果 ACS组WBC计数与血清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脂)、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均P<0.05),而HDL-C水平则显著低于后两组(P<0.05).CAHD患者WBC计数与血清TC、TG、LDL-C水平呈正相关.而与血清HDL-C水平呈负相关.多支病变组WBC计数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外周血WBC参与了ACS的发生与发展,并且WBC数升高与冠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密切相关,为临床评价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提供了一个简单、方便、价廉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Gensini积分对观察组冠状动脉情况进行评分.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的92例患者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CHD)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145例疑诊CHD先后作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和观察粥样斑块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非CHD 44例,CHD 101例,IMT为(0.75±0.10)mm和(0.99±0.29)mm;颈部斑块发生率25%(11/44)和77.22%(78/1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硬斑块组发生CHD最高96.55%,软斑块组次之83.33%,无斑块组最低41.07%,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以IMT≥0.85mm或出现斑块来预测CHD,敏感性77.22%,特异性81.81%,阳性预测值83.72%.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内中膜厚度增加与CHD密切相关,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预测CHD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EMMPRIN)表达量与斑块特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含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 年6 月-2015 年 10 月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的69 例患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47 例患者分别纳入SAP 组 和ACS 组,选择同期体检的57 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判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 性质,采集外周血并测定EMMPRIN 的表达量以及MMP-1、MMP-2、MMP-3、MMP-9、MMP-14 的含 量。结果 SAP 组和ACS 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EMMPRIN 的荧光强度以及血清中MMP-1、MMP-2、 MMP-3、MMP-9、MMP-14 的含量高于对照组,SAP 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EMMPRIN 的荧光强度以 及血清中MMP-1、MMP-2、MMP-3、MMP-9、MMP-14 的含量高于ACS 组;SAP 组和ACS 组患者斑 块性质越不稳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EMMPRIN 的荧光强度以及血清中MMP-1、MMP-2、MMP-3、 MMP-9、MMP-14 的含量越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EMMPRIN 的荧光强度与血清中MMP-1、MMP- 2、MMP-3、MMP-9、MMP-14 的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EMMPRIN 表达量上调与粥 样斑块性质不稳定、MMPs 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