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曼不动杆菌产AmpC酶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142株鲍曼不动杆菌分布科室、感染部位及对13种抗生素耐药性进行分析,并通过酶粗提物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结合PCR法检测AmpC酶。结果 标本来源主要为患者的痰液、创口分泌物、尿液、血液等,科室以重症监护室为多,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耐药性较高的抗生素为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等,142株鲍曼不动杆菌中产AmpC酶菌株共23株,产AmpC酶阳性率占总菌株数16.2%,产AmpC酶菌株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比不产AmpC酶的明显增高,治疗首选泰能。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率高,应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耐药机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丹东市中心医院临床分离到的阴沟肠杆菌132株,通过双抑制剂扩散协同试验法检测AmpC酶及ESBLs,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32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产AmpC酶的有34株,占25.76%;产ESBLs的有23株,占17.42%;同时产AmpC酶及ESBLs的有8株,占6.06%。产不同类型β-内酰胺酶其耐药性有所不同,产酶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并呈现多重耐药现象。结论临床应加强对产酶阴沟肠杆菌的检测及耐药性监测,根据不同类型产酶菌株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控制医院感染流行。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感染应首选碳青霉烯类药物。  相似文献   

3.
重症监护病房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致病菌之一,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其仍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为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的治疗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鲍氏不动杆菌AmpC酶初筛及确证检测意义,了解医院鲍氏不动杆菌产AmpC酶的情况.方法 对分离出的细菌采用BD 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分别用头孢西丁三相试验进行产AmpC酶初筛试验,三维试验进行产AmpC酶确证试验,并对两者进行比较,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在62株作AmpC酶检测鲍氏不动杆菌中,头孢西丁三相试验和三维试验两种方法 检出率为38.7%和25.8%;与三维试验比较,头孢西丁三相试验敏感度为87.5%,准确度为80.6%,特异度为78.3%,AmpC酶阳性株均呈多药耐药,其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AmpC酶阴性株.结论 临床实验室对鲍氏不动杆菌建立AmpC酶检测初筛制度,对控制鲍氏不动杆菌多耐药株出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近年来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分离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的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收集2016年1-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离自临床标本的阴沟肠杆菌,采用Vitek-2 Compact进行常规药敏试验,采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采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 结果 共收集非重复分离阴沟肠杆菌107株,主要来源于呼吸内科(26/107,24.3%)、骨伤科(21/107,19.6%)、中心ICU(20/107,18.7%)等科室,以痰液(38/107,35.5%)和伤口分泌物(29/107,27.1%)等标本为主;阴沟肠杆菌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和头霉素类高度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3.1%、22.4%、0.9%。共检测出单产ESBLs菌株30株(28.0%),单产AmpC酶的菌株35株(32.7%);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株14株(13.1%);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不产酶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产ESBLs、AmpC酶是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阴沟肠杆菌产酶株的检测,对指导临床抗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医院两年来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所致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医师提供用药依据.方法 收集临床标本所检测出的革兰阴性杆菌528株,用Bio-Fosun-Ⅰ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用头孢西丁纸片对产AmpC酶菌株进行初筛,然后用EDTA纸片法进行确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28株革兰阴性杆菌共检出产AmpC酶菌136株,检出率25.75%,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柠檬酸杆菌属为主,分别占产酶株的32.35%、28.67%、18.38%、8.09%、5.15%;病区分布以ICU最高,占38.9%,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痰液标本占60.3%,产AmpC酶菌株对第一~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达71.3%~94.1%,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结论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的检测和报告,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从而有效控制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引发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7.
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及ESBLs的检测及耐药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检测引起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去阻遏XmpC酶。探讨各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及耐药性,为临床制定合理使用抗生素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lek-32)作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用三维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Is)和高水平表达染色体编码的AmpC酶。结果:104株革兰阴性杆菌Amp酶检出率为10.6%,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ESBIs检出率为17.3%,主要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大肠杆菌。上述细菌均对三代头孢菌素、磺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耐药,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机理主要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这些产酶菌株均出现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了解临床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的药敏变化,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93株进行比较分析,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三维法检测AmpC酶,药敏试验K-B纸片法,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93株,其中ICU分离出21株占22.58%,其他科室72株占77.42%;其对头孢唑林、阿膜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ICU和非ICU耐药率均达100.00%。结论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ICU,且呈多药耐药性,因此应加强监测临床感染菌的药敏变化,有针对性地选用敏感性强的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β-内酰胺类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细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多,其主要耐药机制是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β-内酰胺酶不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其中又以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也给细菌性感染的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对革兰阴性杆菌(G-)AmpC酶的检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AmpC酶检测主要有纸片法和三维实验法.采用三维试验法对革兰阴性杆菌AmpC酶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肠杆菌属的耐药调查及抗感染用药探讨   总被引:48,自引:8,他引:48  
目的:了解肠杆菌属的耐药现状,为阴沟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引起的菌血症,肺炎和泌尿道等严重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测定了5年中每个患者初次分离的892株阴沟肠杆菌,212株产气肠杆菌,42株阪崎肠杆菌和210株聚团肠杆菌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等15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结果:易产诱导型染色体Bush 1群β-内酰胺酶的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和阪崎肠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1-14%,6%-31%,13%-29%,10%-36%,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对很少产生诱导型染色体Bush1群β-内酰胺酶的聚团肠杆菌有极好的活性,其耐药率为2%-9%,结论: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对所研究的肠杆菌属有较高的活性,系易产诱导型染色体Bush1群β-内酰胺阴沟杆菌和产气肠杆菌严重感染治疗最有效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阴沟肠杆菌产碳青霉烯酶、AmpC酶、产ESBLs的情况及对1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阴沟肠杆菌112株,采用改良的Hodge试验对碳青霉烯酶进行检测,采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对AmpC酶进行检测,采用表型确证试验对产ESBLs进行检测,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12株阴沟肠杆菌主要来自痰液,占60.7%,其次为分泌物及尿液,分别占16.1%、13.4%;从112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碳青霉烯酶阳性2株,阳性率1.8%,AmpC酶阳性60株,阳性率53.6%,产ESBLs菌46株,阳性率41.1%,其中有28株仅携带ESBLs,42株仅携带AmpC酶,18株同时携带产ESBLs和AmpC酶.结论 应加强对产碳青霉烯酶阴沟肠杆菌的控制和检测;阴沟肠杆菌产ESBLs和AmpC酶携带率高;临床治疗应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产酶株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型。方法采用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测序确定AmpC酶基因型。结果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41.90%、AmpC酶阳性率0.95%、ESBLs AmpC酶阳性率2.8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酶抑制剂复合剂、氨曲南、氟喹诺酮类均有较高耐药,亚胺培南敏感率100.00%;AmpC酶阳性菌株为质粒介导DHA型AmpC酶。结论可见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已经出现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其耐药基因可在同种或不同种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分析临床分离的肠杆菌产AmpC、ESBLs酶的情况.方法 通过冻融法获得酶粗提物,然后作三维试验,从狭缝与抑菌环交界处是否出现扩大的长菌区域来判断试验的结果.结果 220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或中介的肠杆菌中产AmpC酶株有48株(占21.8%),产ESBLs株有33株(占15.0%),产SSBL 13株(占5.9%).药敏谱分析亚安培南对肠杆菌的总敏感率为100.0%,而头孢吡肟对产AmpC酶的肠杆菌敏感性较好,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产ESBLs株敏感性较好.结论 AmpC及ESBLs酶已成为肠杆菌耐药的两大主要因素.提示临床开展细菌耐药性检测与监控是必要且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烧伤创面肠杆菌属细菌感染株的耐药性,为烧伤创面抗感染治疗时抗菌药物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药敏试验采用K-B法,ESBLs和AmpC酶检测采用三维试验.结果 2010年1月-2011年12月从住院的烧伤患者创面标本中共分离获得72株肠杆菌属细菌,主要菌种是阴沟肠杆菌(ECL)54株,占75.00%,产气肠杆菌(EAE)12株,占16.67%;ECL和EAE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98.15%;第三代头孢耐药率为35.20%~66.67%,头孢吡肟为7.41%和33.33%,1株ECL对亚胺培南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较低;三维试验证明ECL和EAE的产ESBLs检出率分别为25.93%和41.67%,AmpC酶阳性率为31.48%和33.33%,10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结论 烧伤创面感染的肠杆菌属细菌主要是ECL和EAE,感染菌耐药率严重,产酶率较高,临床应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实验室应及时向临床提供细菌产酶的信息,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5.
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与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了解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方法采用双纸片法检测了493株革兰阴性杆菌的AmpC酶,并用仪器法测定了产酶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结果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总阳性率为38.3%,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为主,分别占产酶菌的54.0%和24.3%;病区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为最高(34.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多见(55.6%);产AmpC酶菌对青霉素类和一至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达37%~100%;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在9%~28%之间;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各有差异. 结论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有较严重的耐药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71株多重耐药不动杆菌高产AmpC酶和ESBLs流行病学特征及61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方法 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和ESBLs,用K-B法作药敏。结果 71株不动杆菌检测出高产AmpC酶40株、ESBLs23株、SSBL6株、非AmpC酶和非ESBLs广谱酶2株,61株产酶鲍曼不动杆菌除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外,对其余所试各药耐药率均超过80%:结论 不动杆菌产AmpC酶检出率高于ESBLs,治疗产酶株不动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为亚胺培南。  相似文献   

17.
鲍曼不动杆菌产AmpC酶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某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产酶特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采用纸片协同法对鲍曼不动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进行检测;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AmpC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鲍曼不动杆菌染色体DNA的ampC基因进行扩增。结果从临床分离的46株鲍曼不动杆菌均不产ESBLs;有22株细菌在AmpC酶三维试验中呈阳性;细菌DNA的PCR扩增,有39株菌为阳性。结论本次研究的鲍曼不动杆菌DNA上普遍存在有ampC结构基因,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主要是由于产AmpC酶所致,而与ESBLs无关。  相似文献   

18.
医院感染产AmpC酶鲍氏不动杆菌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产AmpC酶的分离情况、分布特征及耐药性。方法对医院感染42株鲍氏不动杆菌分布科室和感染部位分析,并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结果42株鲍氏不动杆菌中产AmpC酶18株,产AmpC酶阳性率为42.86%;而非医院感染40株鲍氏不动杆菌中产AmpC酶6株,产AmpC酶阳性率为15.00%;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在临床科室的检出主要以烧伤科为主,而感染部位则是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两者共〉90%;医院感染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明显高于非医院感染。结论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产AmpC酶的分离率高,耐药率也较高,应针对它的易感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该菌引起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9.
肠杆菌科产AmpC酶的研究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106株肠杆菌科中产AmpCβ-内酰胺酶的情况,并对其耐药性和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 对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检测耐药性,然后用多重PCR、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 106株肠杆菌科中PCR检出AmpC酶阳性为35株(33.02%);药敏结果中,35株产酶株有34株对头孢西丁耐药,1株中度敏感;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68.5%和97.1%。结论 在弗氏柠檬酸杆菌发现质粒介导的新AmpC酶;耐药株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医院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情况及其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收集该院2007年8月-2008年7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阴沟肠杆菌98株,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AmpC酶初筛,酶提取物三维试验确证阴沟肠杆菌高产AmpC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mpC酶基因。以K 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98株阴沟肠杆菌中有36株携带AmpC酶,检出率36.73%。在36株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中,检测到仅携带DHA基因株6株(16.67%);仅携带ACC基因株20株(55.56%);同时携带ACC和MIR基因株8株(22.22%);同时携带ACC、MIR和FOX基因株2株(5.56%)。产AmpC酶菌株对头孢西丁全部耐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抑酶剂、氨曲南、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均有不同程度耐药(44.44%~91.67%);对头孢吡肟及亚胺培南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27.78%、0.00%。结论阴沟肠杆菌AmpC酶携带率高,是导致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重要原因;治疗阴沟肠杆菌感染应以药敏检测结果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