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全视网膜冷凝术(PRC)联合小梁切除,羊膜植入,并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与单纯睫状体冷冻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53例PRC联合小梁切除,羊膜植入,并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53例单纯睫状体冷冻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结果经1~18个月术后观察及随访,综合手术治疗的47眼眼压<21mmHg,成功率为88.7%,5眼+局部1~2种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30mmHg,1眼手术失败,单纯睫状体冷冻治疗的22眼眼压<21mmHg,成功率为41.5%,17眼加局部1~2种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仍不能控制,14眼眼球萎缩。结论PRC联合小梁切除,羊膜植入,并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确定,较单纯睫状体冷冻治疗成功率高,痛苦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虹膜激光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 46例(46眼)药物难以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随机分为2组(各23眼).A组行虹膜氪激光光凝联合复式小梁切除术,B组行睫状体冷凝术.术后观察眼压、眼前段反应及并发症等.结果 经过6~12个月随访,A组治疗成功16眼,显效4眼,成功率69.57%,总有效率95.65%,术中、术后无严重前房积血;B组治疗成功7眼,显效5眼,成功率30.43%,总有效率69.56%,2眼需要再次手术,2眼眼球萎缩.结论 虹膜氪激光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避免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滤过术中前房积血等问题,能有效降低眼压,控制病情进展,较睫状体冷凝术治疗成功率高,临床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方法 30例(3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随机分为睫状体冷凝组(17例)和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及丝裂霉素C(MMC)应用组(13例)。两组术后均局部应用典必殊滴眼液及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术后随访1个月~5a。结果睫状体冷凝组的治疗成功率为47.06%,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及MMC应用组的成功率为92.3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及MMC的应用是一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0.1g·L-1丝裂霉素C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近视的结果。方法将28例5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近视患者分为2组。A组:20例36眼,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0.1g·L-1丝裂霉素C,放置2min;B组:8例14眼,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4月,平均13月。结果术后1d、1周、1月2组眼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3月、6月、12月眼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10眼视力下降,B组8眼视力下降,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30眼、B组7眼有微小囊泡型和平坦、弥散型滤过泡,2组滤过泡构成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3眼、B组2眼术后早期有脉络膜脱离,A组5眼、B组1眼有轻度房水闪辉。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低浓度丝裂霉素C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近视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比三种不同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方法:对51例54眼NVG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和分析,根据患者的不同手术方式及治疗方法分为3组。A组27例28眼,行单纯睫状体光凝术;B组14例14眼,avastin玻璃体腔内注射1wk后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术中敷贴;C组10例12眼,avastin玻璃体腔内注射1wk后行玻璃体切割术+引流阀植入术。B,C两组均在治疗过程中尽早完成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结果:患者出院时平均眼压:A组为25.75±1.44mmHg,手术成功率为21%;B组为12.86±1.37mmHg,手术成功率为86%;C组为16.58±1.85mmHg,手术成功率为83%。结论:三种方法均不同程度降低眼压。但睫状体光凝术在术后1wk内多数患者眼压控制不在正常范围,故有视力眼不宜选择单纯睫状体光凝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类药物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可在1wk内有效控制眼压,对于保存患者视功能明显优于单纯睫状体光凝术。  相似文献   

6.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两种术式治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比较睫状体冷凝 小梁切除术及睫状体冷凝 小梁切除 脉络膜上腔引流术2种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7例(38眼),运用睫状体冷凝 小梁切除术治疗17例(17眼),睫状体冷凝 小梁切除 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20例(21眼).术后不用或仅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5~21 mmHg(1 kPa=7.5 mmHg),且视力稳定、角膜透明者视为手术成功.结果 随访时间均在1 a以上,平均随访(34.3±13.7)个月.末次随访,经睫状体冷凝 小梁切除术治疗成功10眼(58.8%);经睫状体冷凝 小梁切除 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成功17眼(80.9%).2种手术方式手术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5,P<0.05),运用后者治疗手术成功率高.结论 睫状体冷凝 小梁切除 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较睫状体冷凝 小梁切除术设计合理,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再手术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2,他引:1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再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21眼常规小梁切除无功能滤过泡、眼压失控再次手术的病例资料,手术方式为再次小梁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并术后随访1~3a.疗效判定标准:A疗效好:眼压<16 mmHg、视力≥0.3、视盘与视野损害无进展.B疗效较好:不用或仅用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 mmHg、视力0.1~0.25、视盘与视野损害无进展.C疗效差:眼压失控、药物不能控制在正常范围或手术治疗.手术成功判定标准:A B项为手术成功标准.结果:随访1α以上19例21眼(100%),随访3a以上16例(18眼)(76%).术后平均眼压16.3±4.1 mmHg.较术前眼压35.8±5.32 mmHg明显降低.(P≤0.001)、11眼眼压控制在13±2.7 mmHg,8眼局部应用抗青光眼一种药物眼压控制好,较术前眼压难以控制有显著意义.检眼镜观察杯盘比值与视野检查,术前术后无显著差异.术后裸眼与矫正视力为0.02~0.5,视力满意(>0.3)8眼(38%),17眼(0.1以上)保持有用视力(81%).根据上述标准:疗效好8眼、疗效较好9眼、4眼疗效差.1α手术成功率86%.3a手术成功率76%.本组病例术后早期并发症:角膜上皮损害6眼,低眼压、浅前房发生9眼,其中滤过强与渗漏4眼,2眼脉络膜脱离,1眼发生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3a随访晶状体浑浊加重5眼,2眼再一次出现眼压失控行抗青光眼联合手术.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手术成功率高,远期效果好,再次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 11例 15眼确诊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 ,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 ,术中为预防虹膜根部切除时发生出血应用肾上腺素。结果 随访观察 1~ 8个月 ,平均 5 .7个月 ,2例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8例保持不变 ,1例下降。 7例 11眼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其成功率 6 3.6 4 % .术后 2个月虹膜新生血管全部消退者 2例 ;5例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变淡或大部分消退 ,其余无明显改变。 1例 1眼术中前房出血 ,术后 7d自行吸收 ,4例 4眼术后眼压需药物控制。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我院近几年来用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丝裂霉素C治疗晚期难治性青光眼28例31眼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闲角型青光眼患者滤过术后浅前房、术前睫状体脱离与眼压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457例(472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入院时行UBM及眼压检查,将术前发生睫状体脱离且需行滤过手术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22例(26眼)列为A组,随机选取30例(32眼)非睫状体脱离且行滤过手术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B组,将A、B2组合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浅前房分为浅前房组(C组)和非浅前房组(D组).分析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滤过术后浅前房、术前睫状体脱离与眼压的关系.结果 A、B2组患者所有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浅前房者14例(17眼),C、D组患者术前眼压分别为(49.90±4.70)mmHg(1kPa=7.5mmHg)、(3.71±3.02)mmHg;术后第1天眼压:C组(9.75±0.98)mmHg;D组(15.76±1.74)mmHg;眼压下降幅度:C组(38.30±4.33)mmHg、D组(19.04±2.72)mmHg;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C组与D组的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小梁虹膜夹角为0°的象限个数及小梁睫状体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虹膜晶状体夹角(C组:14.53°±0.44°;D组:12.7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梁切除术前是否并发睫状体脱离与术后是否发生浅前房未见统计学相关性.术前眼压越高,虹膜晶状体夹角越大,治疗后眼压下降幅度越大,及术后第1天眼压越低,发生浅前房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加压泪道冲洗对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门诊治疗中对3mo以上的新生儿泪囊炎280例340眼进行泪道冲洗,随机分为2组,A组140例164眼采用常规方法冲洗,B组140例176眼进行加压泪道冲洗,对比并观察冲洗治疗效果。结果:A组冲洗1~3次通畅9眼(5.5%);冲洗4次以上通畅14眼(8.5%);需加泪道探通141眼(86.0%)。B组冲洗1~3次通畅128眼(72.7%);冲洗4次以上通畅31眼(17.6%),需加泪道探通术17眼(9.7%)。改良方法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方法。结论:加压泪道冲洗可明显提高新生儿泪囊炎泪道冲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俞秋丽  刘文斌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162-2163
目的:探讨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12/2010-06于我院治疗的各型青光眼45例57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29眼采用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滤过道及结膜下注入适量HealonGV),对照组21例28眼并与同期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30mo,观察组眼压控制率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滤过道及结膜下注入适量Healon GV)是治疗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每组各50例,A组行传统的泪囊鼻腔吻合术,B组行瓣膜悬吊联合放置引流管的泪囊鼻腔吻合术,并于术中使用丝裂霉素抑制胶原增生。术后随访6mo以上,比较2组手术方法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结果:2组术后无失访病例。A组治愈39例,好转6例,无效5例;B组治愈46例,好转4例,无效0例。2组比较,0.01相似文献   

14.
韦玉玲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9):1811-1812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将69例87眼复发性翼状胬肉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45眼行翼状胬肉切除后联合丝裂霉素C及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照组:34例42眼行翼状胬肉切除后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结果:术后随访观察了3~12mo。治疗组治愈44眼,治愈率98%,复发1眼,复发率2%;对照组治愈36眼,治愈率86%,复发6眼,复发率14%,两组复发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273,P=0.039)。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临床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取两种不同观察方式下手术治疗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观察原裂孔与垫压嵴的关系。方法:将35例35眼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17例17眼,在外路显微手术下完成巩膜外垫压的操作过程;B组18例18眼,在间接检眼镜下完成巩膜外垫压的操作过程;A,B两组术后患者点典必殊1wk,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1wk,术后随访1wk~6mo。结果:A组原裂孔位于嵴前坡患者15眼,成功率为88%,B组位于嵴前坡者15眼,成功率为83%,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两种不同观察方式下手术治疗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观察原裂孔位于嵴前坡的病例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无晶状体眼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3.5~9岁儿童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58例(71眼),随机分成2组:A组36眼,行后囊切开、前段玻璃体切除及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B组35眼,单纯行后囊切开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术后3月,矫正视力〉10.05者,A组30跟(83.33%),B组30眼(85.71%);≥0.3者,A组21眼(58.33%),B组20眼(57.14%)。脱盲率及脱残率2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两组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各种并发症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无晶状体眼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两种术式均是安全的、有效的,单纯的后囊切开更符合患儿的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泪囊鼻腔吻合术的吻合腔单纯以明胶海绵充填,与联合应用医用生物胶的明胶海绵充填,二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慢性泪囊炎50例50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眼。A组:单独以明胶海绵充填吻合腔;B组:联合应用医用生物胶的明胶海绵充填吻合腔。观察术后出血情况及泪道通畅情况。结果A组:治愈23眼(92.00%),术后出血4眼(16.00%)。B组:25眼全部治愈,无出血者(P〈0.05)。结论联合应用医用生物胶的明胶海绵充填泪囊鼻腔吻合术的吻合腔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火把花根片治疗虹膜睫状体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01/2007-12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虹膜睫状体炎患者89例,分为治疗组(火把花根片+糖皮质激素)45例,对照组(糖皮质激素+安慰剂)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为火把花根片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第14d时统计其治愈率分别为88%,6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mo,治疗组复发3例3眼,复发率8%;对照组复发5例5眼,复发率17%,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把花根片可用于虹膜睫状体炎的治疗,治愈率及复发率较单纯应用糖皮质激素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吻合环形置管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选取2013-05/2015-05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共同收治的泪小管断裂患者114例114眼,按照吻合环形置管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为泪道鼻腔环形置管36眼, B组为鼻内全泪道环形置管术33眼,C组为上下泪点间环形置管术45眼。观察三组术后1、3wk,1、3mo,1a的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A 组治愈31眼,好转2眼,无效3眼,有效率为91.7%;B组治愈27眼,好转3眼,无效3眼,有效率为90.9%;C组治愈40眼,好转2眼,无效3眼,有效率为93.3%。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眼部影响: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6.578,P=0.002),A组得分最高,C组得分最低,分别为3.5±0.8、2.3±0.7分,A组和B组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86,P>0.05);A组和C组及C组和B组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241、17.472,均P<0.05)。鼻部影响: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78.581,P=0.001),B组得分最高,C组得分最低,分别为6.6±0.8、0.9±0.7分;三组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7.262、18.247、16.647,均P<0.05)。外形影响: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1.113,P=0.002),A组得分最高,C组得分最低,分别为5.8±0.9、1.2±0.6分;B组和C组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87, P>0.05);A组和C组间及A组和B组间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362、27.532,均P<0.05)。拔出风险: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51.121, P=0.003),A组得分最高,C组得分最低,分别为6.5±0.7、1.5±0.7分;三组间两两的对比差异均有意义( t=19.642、20.153、18.345,均P<0.05)。 A组出现下睑外翻8眼,下泪小点扩张5眼,出现打喷嚏、鼻痒、流涕症13眼。 B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现打喷嚏、鼻痒、流涕症20眼。C组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三组的治疗方案疗效类似,对患者泪道的功能恢复安全有效,其中上下泪点间环形置管术治疗过程中材料使用少,且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术后药物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共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760例980眼。选取亚复发期的162例162眼进行观察,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滴1g/L丝裂霉素C+诺氟沙星滴眼液1~3mo;B组交替滴地塞米松滴眼液、双氯芬酸钠滴眼液1~3mo。结果:A组痊愈67眼(81.7%),亚复发12眼(14.6%),复发3眼(3.7%)。B组痊愈35眼(43.8%),亚复发29眼(36.3%),复发16眼(20.0%)。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无排斥反应、安全有效、术后复发率低,术后给予滴眼液后续治疗尤为重要,更能有效地抑制和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