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任拥军  郭春霞  陈文秀 《河北医药》2012,34(16):2458-2459
目的 观察孕期抗病毒治疗对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河北省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携带者36对孕妇、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孕期、产后抗病毒治疗,观察阻断效果.结果 治疗组经抗病毒治疗,HBV-DNA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经抗病毒治疗后,新生儿HBsAg阳性发生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孕期抗病毒治疗可降低孕妇血清HBV病毒载量,从而有效降低母乳HBV病毒载量,有效控制经母乳喂养造成HBV的母婴传播,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杨翠丽  焦瑞芬  王斯 《河北医药》2009,31(4):431-432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效果,探讨孕期是否应用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37年4月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随访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且乙肝病毒(HBV-DNA)阳性母亲及新生儿99例,根据孕期肌内注射HBIG前后母血HBV-DNA含量变化程度分组:HBV—DNA转阴组(5例);HBV—DNA含量下降组(76例)(不合转阴组);HBV—DNA含量升高组(18例),观察3组新生儿免疫失败情况。结果孕期肌内注射HBIG后母血HBV-DNA转阴组及HBV-DNA含量下降组占82%,2组均无新生儿免疫失败病例:HBV-DNA含量升高组占18%,新生儿免疫失败5例。结论孕20周后肌内注射HBIG对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是有效的,观察肌内注射HBIG后孕妇静脉血HBV—DNA含量的变化可以预测HBV母婴传播的高危人群;母亲血HBV.DNA〈10^3拷贝/ml,孕期可不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后接受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即可;母亲血HBV-DNA〉10^3拷贝/ml,孕期宜注射HBIG预防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及HBV携带孕妇初乳中HBV感染性标志物(HBV-DNA)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5月至2006年7月在我院产科门诊定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300例,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80例(HBsAg携带者58例、小三阳57例、大三阳65例)于孕28、32、36周肌注HBIG200U,对照组120例(HBsAg携带者40例、小三阳43例、大三阳37例)不用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新生儿乙肝五项指标,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法检测产妇初乳中HBV-DNA情况。结果(1)两组产妇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12.8%和2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乙肝大三阳产妇两组新生儿的脐血HBeAg阳性率为6.2%和10.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产妇初乳中HBV-DNA感染率分别为36.1%和45.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IG能够阻断小三阳和乙肝携带者孕妇的母婴传播,但不能阻断大三阳孕妇的母婴传播;HBIG对HBV携带产妇初乳中的HBV-DNA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LdT)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妊娠后期慢性乙肝患者60例,其中30例(观察组)口服LdT至分娩后一个月,30例(对照组)不服用抗病毒药物,观察治疗前后母体HBV-DNA水平变化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入组时至分娩前较对照组血清HBV-DNA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在新生儿1个月龄和6个月龄时随访HBsAg阳性和宫内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后期服用替比夫定可显著阻断慢性乙肝孕妇宫内HBV感染,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且安全性好,对孕妇不良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期乙型肝炎活动患者抗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8月至2011年4月就诊于北京地坛医院妇产科、妊娠8~24周发现肝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3×正常值上限)且HBV DNA≥5 lg拷贝/ml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抗病毒治疗(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组和保肝治疗(多烯磷脂酰胆碱、腺苷蛋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肝喜乐片、利肝康片等)组,比较2组患者的妊娠期肝病结局、严重不良事件和新生儿结局。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抗病毒治疗组56例,保肝治疗组46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失访3例,53例完成生育;保肝治疗组失访5例,2例终止妊娠,2例妊娠失败,37例完成生育。抗病毒治疗组产前ALT复常率和HBV 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保肝治疗组[90.6%(48例)比18.9%(7例),58.5%(31例)比8.1%(3例);均P=0.000];自然/人工终止妊娠率和非生育住院率均明显低于保肝治疗组[0比9.8%(4例),P=0.020;7.5%(4例)和26.3%(10例),P=0.023];因肝功能异常住院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抗病毒治疗组53胎新生儿中46例完成全程免疫,无一例阻断失败;保肝治疗组37胎新生儿中30例完成全程免疫,3例(10.0%)HBsAg阳性。2组新生儿HBV母婴阻断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 HBV感染女性妊娠期发生活动性肝炎选择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治疗对母亲和胎儿是安全、有效的,可有效抑制HBV复制,降低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减少HBV母婴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陈少华 《抗感染药学》2019,16(7):1281-1283
目的: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联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其对不同HBV-DNA载量的孕妇对母婴传播阻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94例资料,按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50例和B组44例,其中干A组孕妇实施孕期干预阻断(于孕妇孕期28周后每隔4周注射HBIG,连续注射3次),B组孕妇孕期内未实施干预阻断;比较两组孕妇在分娩后6 h给予新生儿注射HBIG,并按照0、1、6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随访新生儿12月,检测其乙肝标志物水平(HBs Ag、,HBsAb)阳性率的差异;另根据孕妇乙肝病毒基因(HBV-DNA)载量的不同将其分为C组28例和D组66例,比较C组和D组HBV母婴传播HBsAg阻断的差异。结果:A组和B组孕妇婴儿12月月龄时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阳性率高于B组(P<0.05);D组孕妇母婴传播阻断率高于C组(P<0.05)。结论:采用联合接种HBIG和乙肝疫苗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但其阻断效果与母体HBV-DN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同时血HBV-DNA阳性的母亲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所产婴幼儿的免疫效果。方法 214例双阳性孕妇分为孕期阻断组(A组)(126例),孕妇于孕28周始每4周肌内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200U,共3次;孕期未阻断组(B组)(88例),孕期未进行任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所有分娩的新生儿于出生6h内注射HBIG100U,并按照0、1、6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5μg/次。随访至12个月,检测婴儿血清乙肝标志物。另外,根据孕妇HBV-DNA载量不同分为:HBV-DNA>1E+5copies/ml组(C组)和HBV-DNA<1E+5copies/ml(D组),分析其婴儿免疫阻断效果。结果 A组孕妇所分娩婴儿12月龄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5.56%,HBV阻断率为94.66%,HBsAb阳性率89.68%;B组88例婴儿中,婴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1.36%,阻断率为88.64%,HBsAb阳性率为78.41%;2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2.39,P=0.132;χ2=5.178,P=0.023)。然而,孕妇组婴儿12月龄时乙肝感染率为14.29%,HBV阻断率为85.71%,显著低于C组的94.7%(χ2=4.91,P=0.027)。结论 HBsAg伴HBV-DNA双阳性孕妇HBV母婴阻断成功与否与孕妇HBV-DNA高病毒载量有关,而与母亲孕期应用HBIG阻断是否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韩玉平 《河北医药》2014,(3):389-390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与替比夫定在孕期抗病毒乙肝母婴阻断的疗效。方法选取分娩的母婴资料均完备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90例,按照服用药物的差异分为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比较3组在抗病毒乙肝母婴阻断的疗效差异。结果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临产前的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拉米夫定组与替比夫定组临产前的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3组婴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出生时及生后1年HBsAb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婴儿生后1年HBsAg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拉米夫定组和替比夫定组婴儿在HBV感染率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在孕期抗病毒乙肝母婴阻断的疗效显著,且两种药物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HBV携带产妇血清、乳汁及脐血中的HBV-DNA含量与其血清HBV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探讨HBV携带产妇乳汁的传染性。方法:对207例HBV携带产妇,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产妇的乙肝五项及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携带产妇血清、乳汁及脐血中的HBV-DNA含量。结果:125例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产妇,其乳汁HBV-DNA阳性率为9.6%,82例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的产妇,其乳汁HBV-DNA阳性率为2.4%。两组乳汁HB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7,P=0.045);血清HBV-DNA〈106 copies/ml的产妇其产妇乳汁及脐血中HBV-DNA均为阴性。血清HBV-DNA≥10^6copies/ml的产妇其乳汁HBV-DNA阳性率为12.5%、其新生儿脐血阳性率为15.17%,与血清HBV-DNA〈10^6copies/ml的产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对于HBsAg阳性的产妇,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产妇乳汁传染性高于HBsAg单阳性的产妇,血清HBV-DNA≥106copies/ml的产妇乳汁传染性高于血清HBV-DNA〈106copies/ml的产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母婴阻断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95例HBsAg及HBV-DNA双阳性的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分为阻断组65例和对照组30例。阻断组孕妇于孕28、32、36、39周分别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照组无任何治疗。2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h内肌内注射HBIG200U,并于生后常规接受乙肝疫苗主动免疫,即分别于出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分别肌内注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结果阻断组新生儿HBsAg及HBV-DNA6h、1月龄及6月龄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断组新生儿HBsAb1月龄、6月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DNA阳性孕妇有必要采用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方案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1.
廖华  朱琳燕 《中国药房》2014,(32):3010-301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4例HBV携带妊娠期妇女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妊娠期妇女于产前3个月给予HBIG 200U,肌肉注射,1次/月+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肌肉注射乙肝疫苗1次;观察组妊娠期妇女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于妊娠第28周开始给予拉米夫定100 mg,口服,qd,至胎儿分娩后30 d。观察两组妊娠期妇女妊娠中期及临产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HBV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新生儿HBV标志物(HBVM)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妊娠期妇女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妊娠期妇女妊娠中期、临产前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妊娠期妇女妊娠前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妊娠期妇女妊娠中期、临产前HBV-DNA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妊娠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HBV表面抗原(HBsAg)、HBV表面抗体(HBsAb)、HBV e抗原(HBeAg)、HBV e抗体(HBeAb)、HBV核心抗体(HBcAb)阳性者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妊娠期妇女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拉米夫定联合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较单用HBIG疗效更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295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效果。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分娩,随访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且乙肝病毒(HBV-DNA)阳性母亲及新生儿295例,按照孕期内注射HBIG前后母亲血HBV-DNA含量的变化分为三组:HBV-DNA升高组(55例);HBV-DNA下降组(227例);HBV-DNA转阴组(13例)。观察3组新生儿免疫失败情况:结果 HBV-DNA含量升高组占19%,新生儿免疫失败15例,注射HBIG母亲血HBV-DNA转阴组及HBV-DNA含量下降组占81%。无新生儿免疫失败病例。结论孕妇在孕期20周后肌内注射HBIG对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具有一定的效果,并可通过孕妇注射HBIG后HBV-DNA的含量变化,筛查HBV母婴传播的高危人群,制定阻断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干县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收集新干县2009年(对照组:仅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和2011年(研究组:采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各100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在周岁时采血进行HBsAg和HBsAb(乙肝表面抗体)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小孩至1岁时HBsAg阳性率为10.0%;HBsAb阳性率为90%。对照组HBsAg阳性率为84%;HBsAb阳性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P〈0.01)。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明显降低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HBV的感染率,提高HBsAb阳性率,从而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9月至2013年2月产前检查的妊娠合并HBV-DNA阳性的15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阻断Ⅰ、Ⅱ组,每组53例;对照组46例。阻断Ⅰ组于妊娠28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肌内注射HBIG干预,阻断Ⅱ组仅在妊娠28周开始肌内注射HBIG干预,对照组孕期未采用任何干预措施。3组分娩的新生儿均于出生24 h内注射HBIG,并于0、1、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在新生儿12月龄时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DNA。结果阻断I组母婴阻断率分别与阻断Ⅱ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阻断Ⅱ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孕晚期拉米夫定联合接种HBIG和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能够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5.
《抗感染药学》2017,(2):462-464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对妊娠期孕妇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乙肝病毒(HBV)阻断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妊娠期慢性乙肝孕妇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5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患者不给予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孕妇给药后的临床疗效和对HBV阻断作用,以及给予两组孕妇娩出的新生儿主动、被动联合免疫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乙肝病毒-DNA(HBV-DNA)测得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前观察组患者的ALT、HBV-DNA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HBs Ab阳性率、HBV母婴阻断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Bs 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娩出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和安全Apgar评分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未发生胎儿窘迫症、发育异常和畸形等情况。结论:替比夫定对妊娠期孕妇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地阻断母-婴HBV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LAM)和替比夫定(LDT)阻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 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双阳性孕妇36例,按患者意愿分为LAM组16例及LDT组20例,同期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2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自孕28周至分娩后3月口服LAM 或LDT,观察各组在孕28周、分娩时和分娩后3个月血清HBV DNA水平及婴儿出生、8月龄血清HBsAg及HBV DNA的阳性率。结果 LAM及LDT组孕妇分娩及分娩后3个月HBV DNA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但LAM和LDT组HBV DNA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时P>0.05;产后3月:P>0.05)。出生及8个月龄LAM、LDT组婴儿HBsAg和HBV D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在妊娠晚期服用LAM或LDT均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2种药物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雄  王冰  高志鑫 《江西医药》2009,44(3):250-25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妊娠晚期HBVDNA〉10^6拷贝/ml的孕妇HBV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血清HBsAg、HBeAg、HBcAb均阳性及HBVDNA〉10^6拷贝/ml的孕妇41例,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17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从孕33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至分娩后1个月停服,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和产后1年肝功能、二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定量及婴儿1岁时二对半结果。结果拉米夫定治疗组孕妇分娩前HBVDNA下降明显(P〈0.05),对照组观察期间血清HBVDNA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HBV母婴传播的阻断率分别为100%和83.3%(P〈0.05),2组孕妇及婴儿均随访1年,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能降低孕妇HBV DNA载量,减少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和分析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及其病毒携带者对产妇分娩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妊娠合并HBV感染患者100例,包括肝功能受损患者50例(乙肝组)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50例(携带组).同时选择经体检后正常妊娠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的围生期结局以及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的剖宫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的患者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早产的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gar评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组患者与对照组新生儿围生期结局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组患者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患者的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窘迫、早产和产后出血等发生率明显更高于其他2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胎膜早破发生率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组患者妊娠期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及其病毒携带者对患者分娩预后与母婴结局有不良影响,尤其是肝功能损伤患者.临床治疗应重视产前检查和围生期监测,尽早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及时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9.
妊娠糖尿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妊娠期管理方法。方法:对妊娠期血糖异常9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认识糖尿病合并妊娠与妊娠糖尿病对母儿不良影响及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妊娠糖尿病组羊水过多及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率与糖尿病合并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糖尿病合并妊娠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与妊娠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血糖异常经饮食、运动、胰岛素治疗后孕产妇的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感染率及早产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较非治疗组有明显差异。结论:在孕期对有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筛查,早期发现妊娠期糖尿病,并采用饮食、运动、胰岛素治疗;且对糖尿病合并妊娠者在孕前、孕期严格控制血糖,可有效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对母婴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携带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产妇血清表面抗原(HBsAg)含量与乳汁中HBV-DNA含量的相关性,并指导母乳喂养.方法 对140例产妇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乳汁中HBV-DNA和化学发光法测定表面抗原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乳汁HBV-DNA阳性组表面抗原含量为(58 183.2±39 147.8) IU/ml,B组HBV-DNA阴性组表面抗原含量为(1848.8±2458.3) IU/ml.A组血清中表面抗原含量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汁中HBV-DNA含量与血清中表面抗原含量呈正相关(r=0.799,P<0.01).结论 慢性HBV感染孕产妇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的定量的测定及检测其乳汁中HBV-DNA含量,对阻断母婴传播和预防家庭内水平传播及对HBV感染孕产妇的诊治和疗效评估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为HBV感染产妇选择是否母乳喂养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