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祖国医学认为皮炎、湿疹类疾病病因多以湿、热、风、虫为主。如《理瀹骈文》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外用药亦选用清热、除湿、祛风、杀虫之品。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大黄加减药物外用治疗皮炎、湿疹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肛肠病术后切口换药对手术成功与否至关重要。遵循祖国医学理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结合二十余年临床实践,现将肛肠病术后的辨证换药体会介绍如下。1突出中医辨证,强调中西结合1.1创面辨证根据创面判断其阴阳虚实等情况,对明确预后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胁痛”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证候,多与肝、胆、脾、胃有关。内经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证治汇补》:“足厥阴肝经之络令人胁痛,然亦有少阳胆经病者,亦有肝乘脾经者,有肝侮肺经者,有肝肾同治,当推原之”。内治之法,历代医家论述极详,而外治一法略也。余十年来,诊求于古训,得吴师机先哲“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启示。将内治之方药改型外用,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将“胁痛”外治法临床运用简述如下。1 外感胁痛《诸病源候论…  相似文献   

4.
清·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笔者依此理,对一些疾病,使用外治法,均获良效。如用苍术、麻黄煎蛋以治小儿喘咳数百例,屡见奇功。现将药物配制及验案一则介绍如下: 药物配制:苍术、麻黄各50克(一帖量),鸡蛋一个,加水500毫升。以文火煎约30分钟(务  相似文献   

5.
浅谈《理瀹骈文》的思想方法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理瀹骈文》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医外治法的著作,其中蕴藏许多中医外治思想和方法,如“外治须求其本即明阴阳,识脏腑”的治病求本思想,要“审阴阳,察四时五行,求病机,度病情,辨病形”的辨证施治思想,“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的思想,三法应三部的“三焦分治法”等,对目前的外治法临床工作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师机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笔者对一些小儿常见病,采用外治法获效。一、中寒腹泻:张×,女,6个月。1984年7月就诊。腹痛腹泻三日,服用婴儿素、小儿胺、痢特灵等无效。改用白胡椒7粒,  相似文献   

7.
我国很早就有中药外治法治疗疾病的记载,如《礼记》中说“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说明头和身体的疾病可以通过沐浴即外治法来治疗,外治法和内治法治疗机制是一致的,只不过给药途径不同,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在所发现的92枚武威汉代医简中,  相似文献   

8.
前人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也就是说中医药之外治疗法是有特殊价值的一种独特疗法,且有治法简便、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等优点。倘适时用之,则疗效立竿见影。现介绍敷脐与敷涌泉穴疗法。  相似文献   

9.
中医外治法在外科杂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除具备丰富的内治经验外,古今医家还总结了各种各样的外治疗法."治虽在外,无殊治内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中医的外治与内治法一样,均是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药物施于皮肤、孔窍、俞穴等部位,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使失于平衡的脏腑阴阳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试论影响艾灸疗效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灸是以艾叶为原料的灸治疗法 ,其疗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艾灸的疗效 ,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加以研究。1 灸治的刺激量《理瀹骈文》云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也。”故笔者认为艾灸疗法亦应同内服药一样 ,重视“量”的研究。《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旨》云 :“凡灸诸病 ,必火足气到始能愈。”说明灸疗必须要有足够的“灸量” ,即医者应根据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寒热虚实及患者耐受力的大小 ,决定艾灸的刺激量 (如艾炷的大小、壮数、灸治时间的长短等 ) ,使之直达病所 ,“火气充足 ,始能去痼冷疾”(…  相似文献   

11.
乳腺炎多是由哺乳期妇女乳房部细菌感染,乳房挤压,或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厥阴之气失畅致疏泄障碍,胃热壅滞与阳明之热蕴结,经络不通,气血郁滞,郁而化热成痈。属于中医“乳痈”范畴。《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临床治疗以清热解毒通络为原则。中医外治法在乳痈的治疗中有独特疗效,现归纳近几年的外治法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医内病外治法 (下称“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 ,千百年来它以简、便、廉、验等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据有关方面资料考证 ,中医外治法起源于远古 (《内经》时代 ) ,发展于中古 (汉、晋、唐、宋、元、明 ) ,成熟于明清。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在其《理瀹骈文》(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内病外治法专著 )中明确指出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 ,法耳。”此语对中医内病外治之阐述可谓开宗明义 ,为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确立中医外治法的理、法、方、药时均沿用此理论 ,其…  相似文献   

13.
中医鼻内给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鼻内给药治疗疾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几千年来,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给药方法,使之不仅用于治疗鼻科疾病,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全身性疾病和危急重症的治疗。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中医鼻内给药的作用机理,给药剂型和方法、临床应用等,以供临床研究时参考。一作用机理清代名医吴师机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因此,根据鼻腔的生理特点,鼻内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眼药面、眼药膏、眼药锭、滴眼液、熏洗药、枕药(药枕)以及现代发展起来的中药眼罩、中药药膜、药囊、眼局部中药注射液、喷雾及离子导入液等,都属于眼科外用中药范畴。清·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强调内服与外治有“殊途同归”之妙,确定了外用药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地位。为了加强眼科外用中药的临床与科研,下面试就两方面的问题作一论述,供同道参考。1 眼科外用中药的现状 眼科外用中药的现状不容乐观,它主要表现在生产、供销、临床使用与科研诸方面。1.1 货源缺乏 定州眼药如“八宝眼药”、“拨云散”等从问世到建国前的两百年间,以它卓越的疗效,传统的配方面蜚声中外,经久不衰;其他如白敬宇眼药、马应龙眼药也同样享誉海内外。解放初期,这些眼药尚有生产、销售,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眼药逐渐减少,直至货源缺乏,目前已近消声匿迹。  相似文献   

15.
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中医药外治法在治疗膝骨关节炎(下称膝痹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目前临床上多"以痛为腧"进行痛点外敷,并未建立系统的膝骨关节炎外治辨证体系。这不利于提高中医药外治的疗效。膝痹病内治法的辨证(即内治之理)是以气血脏腑、三焦卫气营血等整体辨证为主。然而膝痹病多以局部病变为主,或仅表现为局部病变。故我们认为在指导外治上,应正确理解"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重视发挥局部辨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熏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中药加水煎煮,煎好后,使热气蒸腾上熏人体,具有简、便、效、廉、捷等优点。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一书中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的著名论点。周天寒主任医师为重庆市名中医、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善用“先熏后服疗法”治疗面部疾病。周天寒主任医师将内治外治两法结合,先用中药熏蒸头面部,然后内服该药液,独创“先熏后服疗法”,临床上多有效验。  相似文献   

17.
吴师机《理渝骈文》云:“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则神奇变换上可以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下亦扶危救急层见叠出不穷。”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可应用临床各科,方法简便,收效迅捷。现就笔者临床应用本法于急诊方面的治疗概况举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浴体法起源于《内经》,是外治法的一种。《小儿药证直诀》亦有用此法治疗小儿病的记载。而后世吴师机则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笔者据此在临床运用本法治疗儿科疾患,收到一定效果。兹举例介绍如下:例一:高热案高×,男,7个月。1986年8月15日初诊。发热三天,体温在38.5℃—40.1℃之间,  相似文献   

19.
<正>小儿便秘,主要是指孩子排便规律的改变,如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时间间隔较久,或虽有便意而排不出大便。小儿便秘的诊断主要看患儿大便的性质,即大便干燥、坚硬,其次看患儿排大便的感觉,即使患儿大便正常,但排大便时特别费劲,也可以称之为便秘,至于大便间隔时间,则可因人而异。《理瀹骈文》是清代医家吴师机所著,吴氏在该书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  相似文献   

20.
药物外治法是将中药制成一定的剂型,用于体表的某一部位,使药物通过肌肤、经络的传导,达到病所,起到治疗作用。历代医家对药物外治法非常重视,不仅为后世创立了外治的理论依据,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说:“就病以治病,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达脏腑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说明外治与内治机理一致,殊途同归。在对患儿的治疗中,因服药困难,采用外治方法,更为便当。笔者近年来,对小儿几种常见病,采用吸、吹、敷、洗等法,疗效较为满意,现录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