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0例男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中阵发性房颤、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分别占12%、22%、66%;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心功能明显差于阵发性房颤心功能P<0101;其左房内径显著大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左房内径,而射血分数显著低于阵发性房颤的射血分数P均<0101;慢性房颤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类型的其它心律失常;60例老年房颤患者均用过抗凝剂,4例患者发生脑栓塞,2例患者发生下肢或上肢动脉栓塞.结论:随着房颤的发展、心功能逐渐恶化;房颤常合并其它形式的心律失常,脑栓塞,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2.
曹喆  陈曼华  周玮 《人民军医》2014,(8):853-855
目的:观察消融术联合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阵发性房颤伴OSAS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导管消融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PAP治疗。术后12个月随访,进行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比较两组房颤复发和抗心律失常药使用情况,以及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术后12个月随访,观察组房颤复发率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率1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8%(P〈0.05);左心房内径(34.17±2.33)mm,显著小于对照组的(37.42±2.54)mm(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61.42±3.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46±2.96)%(P〈0.05)。结论:消融术联合CPAP可显著降低阵发性房颤伴OSAS患者房颤复发率,减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并可改善心脏结构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B型利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连续诊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9例,根据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ECG将患者分为房颤组(AF组,105例)及无房颤组(NAF组,104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结果 AF组中阵发性房颤48例,持续性房颤24例,永久性房颤33例。AF组患者的BNP[(198.66±118.85)ng/L与(86.37±66.96)ng/L]与LVMI[(127.19±28.04)g/m2与(83.70±17.23)g/m2]明显高于NAF组(P<0.01)。永久性房颤患者BNP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242.45±134.36)ng/L与(178.95±102.73)ng/L,P<0.05],而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患者BNP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hs-CR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房颤患者BNP与患者LVMI、LA、房颤持续时间成正相关,与LVEF成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BNP水平升高,房颤的可能性增大。hs-CRP与房颤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BNP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房颤之间关系密切。BNP可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心肌肥厚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联合卡维地洛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8例)、依那普利与卡维地洛联合治疗组(观察组,42例)、依那普利治疗组31例和卡维地洛治疗组29例。4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均使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输出量(CO)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后4组LVEDD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LVEF和CO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LVEF和CO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老年CHF患者的基础上,加用目标剂量的依那普利联合卡维地洛,对CHF患者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167例,均使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根据患者是否加用替米沙坦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1年后,观察和比较两组的心衰住院率、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心功能分级、窦性心律维持率、房颤复发率等。结果:治疗组房颤的复发率、慢性房颤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心衰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肺纤维化和低血压)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对于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能较好地维持窦性心律,降低心衰住院率,对心脏重构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美托洛尔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瑛 《航空军医》2004,32(3):112-113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 36例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口服美托洛尔 3个月 ,用药前后观察心率、血压改变及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心排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充盈分数。结果 经美托洛尔治疗后 ,心率、血压显著下降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 ,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充盈分数及心排出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结论 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3个月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减少 ,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 ,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7.
卡维地洛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QT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1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ACEI/ARb、利尿剂、地高辛);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两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观察QTd、QTcd、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QTd、QTcd及VA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LVEDD和LVESD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明显缩小(P〈0.05),LVEF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长期应用卡维地洛可显著降低QTd、QTcd及VA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素治疗老年充血性心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状腺素片对老年充血性心衰的治疗效果.方法:30例老年充血性心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状腺素片,20-40mg/d,并以30例作对照,观察4个月,对比治疗前后的功能改善情况,甲状腺素水平、左室舒张未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CO)心排出量,E/A观察,心率、心律失常情况.结果:两组的心功能均有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血T3、T4恢复至正常范围,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1)心功能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甲状腺素长期治疗老年充血性心衰能显著改善心功能,无甲亢表现,不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心脏超声临床特点及其与房颤发生的关联关系。方法对在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研究组)和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均进行胸心脏超声测量,对比两组患者收缩期左房前后径(Lad)和右房上下径(Rad)、舒张期左室内径(LVIDa)和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有无明显的二尖瓣返流(MR),并进行心超指标与房颤发生的关联关系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中有MR者25例,其中中度MR 5例,轻度MR 20例,而对照组7例均为轻度MR,经统计研究组的MR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15.32,P0.05);另外,研究组的Lad、IVSd及E/A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两组患者的Rad、LVIDd、LVEF比较则无明显差异(t=1.95、0.15、1.36,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Lad、IVSd及MR发生率均与房颤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心脏超声检查可发现其较单纯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显著扩大、室间隔显著增厚和二尖瓣返流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患者左房扩大意义与心房纤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房内径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心房纤颤(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360例EH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及三导心电图仪,动态心电图仪,测定患者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射血分数(EF)值、E/A比值及房颤的检出。结果:EH组LAD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者LAD较高血压无LVH及对照者显著增加(P〈0.05),LAD与EF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EH患者伴左房扩大者中62.2%发生心房纤颤,EH伴心房纤颤患者中左房扩大者占97.53%。结论:EH患者LAD较正常者增加,35.0%EH患者伴有左房(LA)扩大。LA扩大与EH伴LVH及心功能减退有关,LA扩大与心房纤颤的发生有关。LA扩大可能是EH病情进展、心功能减退及心房纤颤发生的危险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胶原表达的变化,探讨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的机制及其在房颤发生、持续中的作用.方法 7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接受换瓣置换手术者分为3组,其中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慢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约100 mg,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胶原沉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房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mRNA水平.结果 (1)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纤维化程度与左心房内径(r=0.390, P=0.001)、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320,P=0.005);(2)与窦性心律 组比较,Ⅰ型胶原的mRNA在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慢性房颤患者(P<0.001)心房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加;房颤患者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与左心房内径(r=0.336,P=0.004)、房颤持续时间 (r=0.339,P=0.003)呈正相关.结论 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Ⅰ型胶原的分子重构可能是房颤时心房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与房颤的发生和持续有关.  相似文献   

12.
李琳  李兴国  边晓菊  刘品 《西南军医》2009,11(6):1022-1023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病伴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62例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病人用胺碘酮加厄贝沙坦控制心律和血压。对照组用胺碘酮加倍他乐克控制心律和血压。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有7例(21.9%)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78.1%)。对照组有14例(46.1%)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53.9%)。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可以明显减低心房颤动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2型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SK2)的功能亚基由KCNN2(Potassium intermediate/small 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channel,subfamily N,member 2)基因编码。本研究通过分析持续心房纤颤(以下简称房颤)患者的KCNN2基因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心胸外科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25例风湿性心脏病实施二尖瓣置换成形术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作为持续房颤组,其中2例患者既往合并脑栓塞;将同期收治的窦性心律患者20例作为窦性心律组。取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插管前的新鲜右心耳组织,分别用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与持续房颤组比较,窦性心律组患者的二尖瓣狭窄病变较少,左房内径及心胸比率则较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持续房颤组的KCNN2与内参基因表达水平的比值明显低于窦性心律组(P<0.05),表明持续房颤组患者心房组织的KCNN2基因表达水平降低。结论与以往的动物实验结果截然不同,人发生持续房颤后KCNN2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在防治动物阵发性房颤中显示有效的特异性阻断剂对持续性房颤患者是否有效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EnSite3000指导下7字线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46例,持续性房颤22例)在EnSite三维标测系统和肺静脉造影联合指导下重建肺静脉和左心房模型,后采用7字线消融术式予以射频治疗,观察并记录围术期和出院后患者房颤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月,59例消融成功,总消融成功率86.8%,术中出现急性心包填塞1例,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例,穿刺点血肿1例,经有效抢救后均脱离危险。结论:EnSite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的房颤7字线射频消融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赵宏坤  沈彬  蒋逸风  赵峰  陆传新  张倩 《临床军医杂志》2013,(12):1227-1228,1236
目的评估2010年6月—2011年12月我科持续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栓治疗状况。方法查阅2010年6月—2011年12月我科116例持续性房颤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应用CHA:DS2-VASc评分系统评估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风险,统计患者抗栓治疗用药情况,同时应用HAS-BLED出血风险评估方案评估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结果CHA2DS2.VASc积分1分者4例,均口服阿司匹林。积分t〉2分者112例,口服阿司匹林54例(48.2%),口服华法林39例(34.8%),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8例(7.1%),口服阿司匹林+华法林3例(2.7%),口服氯吡格雷2例(1.8%),未服抗栓药6例(5.4%)。其中口服华法林出院时INR〈1.5者14例,INR在1.5~2.0者20例,INR在2.0—3.0者8例。CHA2DS2-VASc积分≥2分,且HAS-BLED积分≥3分共45例(40.2%)。结论我科持续性房颤住院患者的抗栓治疗与指南要求尚有差距,口服抗凝治疗明显不足。血栓栓塞高发人群通常也是出血高危人群,因此抗栓治疗更应规范并谨慎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YP2C9-1601A/C基因多态性在广东地区特发性房颤患者中的分布及其对华法林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广东地区特发性房颤患者150例为病例组,正常人群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CYP2C9基因,比较两组CYP2C9-1601A/C基因型分布特征,并对不同基因型的特发性房颤患者华法林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YP2C9基因1601位A碱基突变为C后,能够被KpnⅠ内切酶识别,产生134 bp和18 bp两个片段。特发性房颤患者中,CYP2C9-1061 AA型105例(70.0%),AC型40例(26.7%),CC型5例(3.3%)。AC型比例显著高于正常人群(χ2=13.3259,P=0.0003),AA型比例显著低于正常人群(χ2=14.5200,P=0.0000),CC型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χ2=0.2218,P=0.6377)。AC型及CC型患者华法林用量(3.62±0.58)mg、(3.12±0.16)mg均显著低于AA型的(4.28±0.63)mg(P〈0.01);CC型患者低于AC型(P〈0.05)。结论广东地区特发性房颤患者中存在较多的CYP2C9 1061A/C基因多态性,并且CYP2C91061A/C突变使患者的华法林用量减低,可作为临床个体化用药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环肺静脉线性前庭隔离术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介入治疗技术,该技术要求术者对真实解剖结构的准确理解。64层螺旋CT(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提供详细的术前、术后解剖学信息,并对两侧前庭区进行观察与分析。本研究对二组大样本患者进行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获得前庭区形态学分析,用以指导房颤消融术并评估预后。方法:对232例患者(房颤组146例,对照组86例)行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显示双侧前庭区,进行解剖学分析,并比较房颤组及对照组前庭区的周长、面积及形态。结果:两组患者两侧前庭均为不规则状。房颤组前庭周长:左侧(119.61±24.71)mm,右侧(128.84±24.77)mm;对照组前庭周长:左侧(97.83±9.37)mm,右侧(107.56±4.79)mm;房颤组前庭面积:左侧(1053.79±561.57)mm2,右侧(1246.07±542.64)mm2;对照组前庭面积:左侧(621.13±89.80)mm2,右侧(849.20±59.03)mm2。结论: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在环肺静脉线性前庭隔离术术前提供详细的肺静脉前庭区解剖数据,且在房颤组和对照组中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所得出的各项形态学分析结果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78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男830例,年龄(57.7±9.3)岁,女448例,年龄(50.3±10.5)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4例合并主动脉瓣损害(钙化或增厚),35例合并二尖瓣损害,4例合并肺栓塞,5例合并主动脉壁内血肿,1例合并主动脉夹层,房颤63例,房性早搏27例,室性早搏13例,均经DS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6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485例心率小于75次/min,503例心率在75~85次/min之间,290例心率大于85次/min,最高心率127次/min。平均心率小于75次/min的患者,最佳重建时相在40%~80%R-R间期内。平均心率大于等于75次/min的患者,最佳重建时相在20%~80%R-R间期范围内。1278例扫描图像中,1例由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血管显影淡,不能满足诊断。6例心律不齐患者图像质量差,不能满足诊断。60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灵敏度89.23%,特异度91.75%,阳性预测值92.06%,阴性预测值88.83%。结论 DSCTA基本不受心率限制,可清楚显示由于钙化或纤维斑块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可作为冠心病筛查首选,特别是对合并有心律不齐或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  相似文献   

19.
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的临床和CT、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李光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099-1101
目的:分析中青年和老年脑梗死(CI)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CT、MRI特点。方法:112例成人脑梗死按年龄分为中青年CI组(〈60岁)和老年CI组(≥60岁),并对比分析其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CT、MRI改变。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比较:中青年CI组48例,以男性(72.92%)和45~59岁年龄段患者(85.42%)为主;老年CI组64例,以男性(73.44%)和60~79岁年龄段患者(87.50%)为主。两组危险因素比较:中青年CI组以吸烟和生活不规律为主(P〈0.05~0.01),老年CI组以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为主(P〈0.05~0.01)。两组临床特征比较:中青年CI组主要是活动中发病和进展性卒中更多见(P〈0.05);老年CI组主要是静态下发病、完全性卒中、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和痴呆更多见(P〈0.05~0.01)。两组CT与MRI特点比较:MRI检出两组的腔隙性脑梗死病例均显著高于CT(P〈0.05~0.01),而MRI检出两组的非腔隙性脑梗死病例与CT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青年和老年CI在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CT、MRI改变等方面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特点,正确认识并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