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减低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是介于正常糖耐量及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两种糖代谢异常有病理生理学方面的差异。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较IFG、IGT在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析空腹血糖(FPG)正常与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的血糖值及与年龄的关系。方法2013年7-8月参加农村医疗保险体检人员1990人,无糖尿病病史及糖尿病症状,先抽取静脉血行FPG检查,结果小于7.0mmol/L者1829人(91.9%),分成正常血糖(NGR)组(A组)1595人、IFG组(B组)234人,结合健康体检、OGTT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OGTT后糖尿病(DM)检出率从8.1%上升至12.7%。两组不同年龄段人群OGTT 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 组OGTT 后DM检出率、糖耐量减低(IGT)检出率均明显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体检人群中提倡OGTT,以提高DM及IGT 的检出率,做好早期一级或二级预防,对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尿微量白(MA)蛋白浓度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比浊法检测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尿微量蛋白浓度。结果IFG组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Hs-CRP均比正常对照组增高显著(P〈0.05),尿MA增高不明显。IGT组的FBG、FINS、HOMA-IR及Hs-CRP、尿MA均比正常对照组增高非常显著(P〈0.01)。结论IFG、IGT患者Hs-CRP、尿MA增高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耐量受损者(IGT)胰岛素抵抗及胰岛B细胞功能的不同。方法参照2003年ADA专家委员会建议标准,选择正常糖耐量者(NGT)51例,空腹血糖受损者30例,糖耐量受损者27例。测身高、体质量、血压、血脂及OGTT5点血糖值及胰岛素值。采用HOMA-IR评价IR,HBCI、△I30/△G30、MBCI分别评价基础状态下及糖负荷后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校正年龄、性别、BMI后,IFG、IGT组HOMA-IR均明显高于NGT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HOMA-IR与IFG组比较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等因素后,IFG组HBCI较IGT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MBCI较IFG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I30/△G30与IFG组比较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与糖耐量受损人群均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主要表现为基础胰岛素分泌缺陷,而糖耐量受损人群为胰岛素早期分泌受损。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 (DM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本调查旨在早期发现糖耐量受损 (IGT)和空腹血糖受损 (IFG)病人 ,以便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防止或延缓DM的发生。1 临床资料1 1 对象 邹平县城区 1 2个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干部、职工 ,年龄 35~ 60岁 (46 3± 7 1岁 )。1 2 调查方法 从县医院抽医护人员 ,培训 ,统一标准。按照WHO调查方案及 1 999年公布的新诊断标准。初筛全部受检者用氧化酶法 ,以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5 5mmol/L者 ,则做 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于清晨空腹服糖后 2h取静脉血按上法行…  相似文献   

6.
北京某社区居民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糖代谢异常居民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做准备。方法用罗氏血糖仪对北京某社区≥20岁居民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结果此次共检测504人,糖耐量正常(NGT)290人,其余为糖代谢异常(Hyper-glycemia),分别为空腹血糖受损(IFG)43人,糖耐量减低(IGT)9人,空腹血糖受损(IFG)合并糖耐量减低(IGT)有32人,糖尿病(DM)130人。结论本社区糖代谢异常(Hyperglycemia)居民较高,尤其是糖尿病比例偏高与该地区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拜糖平对IGT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IGT者应用拜糖平为期一年的干预治疗,并以23例IGT者未接受拜糖平治疗为对照。结果:治疗组经一年的拜糖平干预治疗,OGTT均恢复正常;而对照组仅4例OGTT恢复正常,13例仍为IGT,6例转变为DM,后两者占82.6%。显示大多数IGT不会自然恢复正常。结论:对IGT患者需干预治疗。拜糖平治疗IGT疗效良好,有助于糖耐量异常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糖调节受损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糖调节受损患者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科就诊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488例患者行糖耐量试验,根据血糖水平分为空腹血糖受损组104例、糖耐量减低组87例、糖尿病组174例、糖代谢正常组123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糖调节受损患者对冠心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减低组、糖尿病组、糖代谢正常组平均弥漫病变血管支数分别为1.36、1.47、1.52、0.70,与糖代谢正常组比较,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是弥漫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结论 糖调节受损时冠状动脉已发生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病变呈弥漫性.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前期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前期是 2 型糖尿病的重要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我国糖尿病前期发病率达到15. 5% ,如不及时给予干预治疗,很快就会发展为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为胰岛素抵抗、β 细胞分泌缺陷和慢性炎症.该病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即饮食和运动治疗,是治疗的基本措施,药物干预包括双胍类药物、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GLP - 1 受体激动剂等药物.AACE 的专家共识认为,高危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药物治疗,同时要控制血脂、血压、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社区人群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患者血糖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流调1232人,隔夜禁食12小时以上,空腹采血5ml,测定血糖(BS)、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结果1232人中,糖尿病(DM)161例,首诊DM病人66例;糖耐量减低(IGT)93例.首诊和IGT病人空腹以及餐后血糖为6.1±2.4mmol/L、7.9±6.1mmol/L;TG、TC、LDL-C为2.3±0.8mmol/L、5.7±0.7mmol/L、4.8±0.9mmol/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HDL-C1.1±0.3mmol/L,低于正常对照组;空腹和餐后血糖与TG、TC、LDL-C水平成正相关,P<0.01.结论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患者存在血脂异常,加强糖尿病患者血脂相关知识教育及普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刘阳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6):186-18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空腹血糖正常者糖耐量试验情况。方法:对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空腹血糖(FPG)正常者48例在晚期妊娠时的葡萄糖耐受能力以及在不同年龄组的差别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病例组餐后2h血糖(2hP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且随着年龄增长2hPG水平逐渐升高,其中B组与A组、C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空腹血糖正常者葡萄糖耐受能力显著下降,年龄可作为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糖代谢障碍的预测因素,所以对于不同年龄孕妇进行糖耐量试验可作为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之一,而且易操作,经济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D M )是一类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老年人群发病较高。为了解贵阳市云岩区成人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现状及危险因素,我们利用“云岩区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糖尿病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为糖尿病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种标准空腹血糖受损人群高血压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3828例40岁以上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别对空腹血糖≥5.6mmol/L和空腹血糖≥6.1mmol/L的空腹血糖受损者的血压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以空腹血糖为6.1mmol/L为切点诊断的245例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1.43%,男性(34.55%)高于女性(28.89%),P〈0.05;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44.90%,男性(43.64%)低于女性(45.93%),P〉0.05;在以空腹血糖为5.6mmol/L为切点诊断的627例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1.74%,男性(34.54%)高于女性(29.89%),P〈0.05;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47.05%,男性(51.41%)高于女性(44.18%)(P〈0.05)。结论:分别以5.6mmol/L和6.1mmol/L为诊断切点的空腹血糖受损人群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总患病率分别为76.33%和78.79%.  相似文献   

14.
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fastingglucose,IFG)和糖耐量减低(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都是指患者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之间的一种中间糖代谢状态,又称为糖调节受损,同属于糖尿病前期。有研究结果表明,IFG是糖尿病独立高危因素,且IFG女性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更大。如果预防IFG的发生,可减少DM发生的风险。同时,IFG具有可逆性,在IFG时期采取有效措施,也可阻止或延缓其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本次研究对贵阳市城区正常血糖的老年人进行随访,探讨老年人IFG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为预防IFG和DM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耐量减低(GIGT)患者的血糖变化特点,指导GIGT患者的孕期处理。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糖耐量减低患者48例,收集其门诊75gOGTT结果、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监测结果、入院时随机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GHb)结果,并进行分析。同时随机抽取同期非GDM和GIGT产妇40例对照分析新生儿体重及胎儿窘迫等情况。结果 GIGT患者OGTT0、1h、2h、3h四点血糖异常率分别是:0%、20.4%、34.6%和44.9%,以2h和3h点异常为主,占GDM诊断依据的80.6%。48例患者中孕期空腹及餐后2h监测血糖果者24例,监测率50%,空腹血糖平均值(4.02±0.76)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值(6.26±1.53)mmol/L,入院随机血糖平均值(5.08±0.96)mmol/L,检测均未发现GIGT患者血糖监测值达糖尿病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羊水过多、先兆子痫、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巨大胎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新生儿体重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未监测到GIGT患者在妊娠期间发展为妊娠期糖尿病。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耐量降低(GIGT)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GIGT孕妇60例(GIGT)组,正常孕妇60例(对照组)的围产儿结局进行比较。结果:GIGT组巨大儿发生率,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窒息等并发症高于对照组。结论:GIGT是影响新生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在本院健康体检的2型糖尿病患者520例,依据空腹血糖水平将本次入选研究对象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在非糖尿病组中同时符合Hb A1c<6.5%者依据空腹血糖水平分为2个亚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亚组)和空腹血糖受损组(IFG亚组)。对比Hb A1c诊断糖尿病和IFG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结果对Hb A1c≥6.5%糖尿病进行诊断时,IFG敏感性为95.45%,特异性为95.18%,+LR为19.8,-LR为0.040;在诊断IFG时,IFG敏感性为25.41%,特异性为94.36%,+LR为4.6,-LR为0.81。结论 Hb A1c在糖尿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诊断IFG时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19.
袁汉怀 《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2):1275-1275
目的 探讨糖耐量异常 (IGT)诊断标准的临床意义。方法  16 2例实验者依据血糖水平分为三组 ,第Ⅰ组为血糖对照组 73例 ,口服糖耐量试验 (OGTT)糖负荷后 2h血糖低于 7 0mmol/L ;第Ⅱ组 4 2例 ,OGTT糖负荷后 2h血糖为 7 0~ 7 8mmol/L ;第Ⅲ组 4 7例 ,为OGTT糖负荷后 2h血糖为 7 9~ 11 1mmol/L。进行糖耐量试验并检测血脂水平和尿清蛋白排泄率。结果 Ⅱ组对象UAER明显高于Ⅰ组和Ⅲ组 (P <0 0 1) ,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 (Ⅱ、Ⅲ组高于Ⅰ组 ,P <0 0 5 ) ,但Ⅱ、Ⅲ组间无差异 ;其他指标三组间无明显差异。Ⅰ组、Ⅱ组和Ⅲ组异常心电图分别为 1%、8%、4 %。结论 从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考虑 ,将血糖水平在 7 0~ 7 8mmol/L的对象 (Ⅱ组 )归入IGT组可能是实用的。  相似文献   

20.
心血管病(CVD)是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所有死亡的40%~50%。目前、几项研究证实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CVD危险性增加,并且餐后血糖中度增加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在STOP-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研究中,已证实IGT患者用α-葡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来抑制餐后血糖浓度,可使糖尿病发病率降低。STOP-NIDDM研究另一观察目的是阿卡波糖降低餐后高血糖浓度能否减少CVD与高血压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