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劼  韩君勇  张红雨 《中国医药》2010,5(9):788-78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活化分子标记物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CD62p的变化及其与纤维蛋白原(Fg)的关系.方法 用三色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36例AMI患者(AMI组)外周血中血小板PAC-1、CD62p的表达水平,并检测患者Fg水平,与32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相关项目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PAC-1、CD62p、Fg均高于健康对照组[(79.53±11.23)%比(47.02±5.98)%,(44.76±6.85)%比(29.13±4.38)%,(4.72±0.98)g/L比(3.38±0.48)g/L,P<0.01].AMI组PAC-1与Fg呈正相关(r=0.56,P<0.01),CD62p与Fg呈正相关(r=0.42,P<0.05).结论 AMI患者血清Fg增加、血小板明显活化,其血小板活化程度与Fg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陈峰  李司鹏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9):1372-1373
目的 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出生的足月新生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在生后半小时内与母体接触,按需哺乳,纯母乳喂养.观察组母乳喂养外出生后2h始服酪酸梭菌活菌散500 mg/次,2次/d,口服,连用5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血清胆红素峰浓度、黄疸持续时间及排胎粪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胆红素峰浓度及黄疸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儿均于生后24h内开始排胎粪,观察组72 h内第1次排黄色粪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 =5.23,P<0.05).结论 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剂可减少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升高,缩短黄疸持续时间,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的改变,并评价丹红注射液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 4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治疗组(21例)和常规治疗组(21例),两组病例在冠脉介入术前和术后次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丹红治疗组介入治疗术后即静脉滴注注射液14 d后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和两组间比较.结果 ACS患者血小板强化指标CD62P、CD63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经丹红注射液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丹红注射液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临床上可用于冠脉介入术后预防和治疗冠脉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以及换血对机体内环境影响.方法 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2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并观察患儿换血前后胆红素、血常规、电解质、血糖等变化.结果 换血前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换出率分别为53.76%,5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红蛋白及血钾、钠、钙、血糖无明显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血小板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法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具有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 同时检测高胆红素血症组104例及对照组新生儿60例血清总胆红素和心肌酶谱.高胆红素血症组经治疗后,再次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和心肌酶谱值.结果 高胆红素血症组与对照组的心肌酶谱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组与重度组的心肌酶谱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肌酸激酶同功酶(CK-MD)增高尤为显著;高胆红素血症组经治疗总胆红素值正常后心肌酶谱的各项指标均接近正常值.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心肌细胞暂时性、一过性损伤.  相似文献   

6.
黄鹏  曾绮丹  童锋 《中国药师》2014,(1):114-116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布拉酵母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调查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其中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1 g,po,tid,布拉酵母菌250 mg,po,qd.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和经皮测胆红素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6%和96%,均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布拉酵母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应用催产素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选择32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根据孕母产前是否使用催产素分为两组,观察组(使用催产素)108例,对照组(未使用催产素)212例,在出生后分别检测两组新生儿胆红素的水平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胆红素的均值(287.73±41.27) 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84.73±62.70) μmol/L(u=17.58,P<0.01),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为38.89%,高于对照组的25.00%(X2=6.6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分娩时使用催产素可增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早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  相似文献   

8.
谢健  张慧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3336-3338
目的观察妈咪爱和四磨汤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45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几分为治疗组(229例)和对照组(228例),两组均进行高胆红素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妈咪爱和四磨汤.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值、日均胆红素下降值、血清胆红素值降至102.6 μmol/L的天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妈咪爱和四磨汤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及对照组(基础治疗和蓝光治疗),每组41例.比较分析治疗前后患儿血清胆红素量及黄疸消退时间.结果 治疗后血清中总胆红素水平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84.3μmol/Lvs 256.7μmol/L,P<0.05);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5.1 h vs 39.8 h,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5% vs 64.5%,P<0.05).结论 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枯草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收集8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通过随机抽样分为两组,治疗组在蓝光照射治疗基础上加用枯草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口服;对照组采用常规酶诱导剂及蓝光照射治疗.结果 治疗组胆红素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枯草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辅佐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故枯草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治疗新生儿早期高胆红素血症优于酶诱导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本地区正常足月新生儿的黄疸发生时间、血清胆红素峰值(SB)及峰值出现时间,并寻求部分因素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国产HD-368型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对960例足月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进行生后1~7d的监测,并且用改良J-G法对所测胆红素浓度进行间断复核。结果发现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峰值平均为(232±57)μmol/L,峰值出现时间为生后5d,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102.6μmol/L者占27.84%,血清胆红素峰值〉205.2μmol/L者占47.22%,〉256.5μmol/L者占12.15%,〉307.8μmol/L者占1.47%。并指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下列因素相关:剖宫产(χ2=27.08,P〈0.01)、母亲使用催产素(χ2=21.56,P〈0.01)、新生儿体重下降偏多(≥7%)(χ2=38.31,P〈0.01),而与性别无关(χ2=1.12,P〉0.01)。新生儿窒息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并不增加(χ2=l.02,P〉0.01)。结论新生儿保质、保量、合理的母乳喂养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关键之一,孕母慎用催产素为其二。但是,对正常新生儿和窒息儿的黄疸治疗标准是否可适当增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108例新生儿黄疸病例按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剂),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变化,分析布拉氏酵母菌在治疗新生儿黄疸中的作用.结果 治疗后第3天血清胆红素水平对照组为(150.5±40.6)μmol/L,观察组为(127.8±48.5) μmol/L,两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5天血清胆红素水平对照组为(66.0土32.5)μmol/L,观察组为(42.0±26.2)μmol/L,两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平均(5.8±1.4)d,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平均(4.1±1.1)d,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在对胆红素的降低时间和降低程度上都优于对照组.结论 布拉氏酵母菌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具有促进作用,其有利于胆红素的排泄,能够使患儿住院时间缩短,在临床上可用于新生儿黄疸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金双歧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方法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随机分成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4例,在常规治疗下,治疗组加用金双歧口服,每次0.5 g,每日2次,连续6天为一疗程;对照组予一般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金双歧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患儿随机分为Bilibed婴儿蓝光床治疗(A组)18例、传统温箱加双面蓝光照射治疗(B组)18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含量变化并比较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光疗前后血清胆红素较治疗前下降(P<0.05),A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下降较B组明显(P<0.05);A组副作用小于B组(P<0.05~0.01);两组光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libed婴儿蓝光床副作用小,疗效优于传统光疗法,对甲状腺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及其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测定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治疗前后的全血中血小板表面糖蛋白(CD62p/PAC-1)的表达率,采用自身对照分析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影响。结果:冠心病组治疗前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PAC-1、CD62p的表达率分别为(10.4±6.2)%和(10.7±7.1)%,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经以阿司匹林为基础的抗血小板治疗后CD62p、PAC-1的表达率下降至(4.3±2.1)%和(4.9±2.4)%(P<0.01),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CD62p和PAC-1是血小板活化的敏感和特异指标,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抑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胆固醇血症与血小板活化指标FIB—R、CD62P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FIB—R和CD62P的阳性表达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 高胆固醇血症组FIB—R、CD62P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正常老年对照组FIB—R、CD62P表达也高于正常对照组的参考值。结论 老年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增强,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  相似文献   

17.
张亦男 《黑龙江医药》2012,25(1):140-141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是否有损害.方法:分别对5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治疗组)、32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进行肝功能和心肌酶谱检测.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心肌酶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心肌酶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能造成心肌损害,但随着胆红素血症的治愈心肌酶逐渐降至正常,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时应动态观察心肌酶变化,注意应用保护心脏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左卡尼汀注射液能否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及治疗术后的急性肾损害.方法 将12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的患者随机分组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相应疾病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注射液3 g·d-1,疗程10 d.观察造影前及造影后24 h血清肌酐(Scr)、血胱抑素C(Cys C)、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情况.结果 造影前两组血Scr、血Cys C、尿β2-MG无统计学差异.造影后两组血Scr水平较造影前均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造影后血Cys C、尿β2-MG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造影后血Cys C、尿β2-MG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后两组间血Cys C、尿β2-MG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左卡尼汀可能有助于减少对比剂肾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心肌酶和C反应蛋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传雨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0):2779-2780
目的 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血清心肌酶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方法 将6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观察组)和同期健康新生儿(对照组)40例比较.测定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和对照组患儿血清中的心肌酶和C反应蛋白的含量,分析二者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心肌酶、胆红素和CRP等各项指标均正常,而观察组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心肌酶均有所降低(均P<0.05),而CRP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黄疸能够引起心肌损害,临床应加强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20.
银杏叶提取物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书芝  平芬  李贤 《河北医药》2007,29(1):49-51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及银杏叶提取物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选择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0例,随机分常规治疗组(A组)和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B组)2组.所有受试对象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胞浆内游离钙离子、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同时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观察上述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慢性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血小板胞浆内游离钙离子、血小板表面CD62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NO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B组治疗后血小板胞浆内游离钙离子、血小板表面CD62p明显低于A组,NO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含有强有力的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可阻止血小板活化因子介导的血小板聚集,能有效对抗肺心病患者肺动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