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1月我们收治的19例HC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HCM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主要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非典型心绞痛、频发的一过性晕厥,以劳力性呼吸困难常见,T波倒置、巨大负性T波及Q波存在对HCM诊断有重要价值;19例中超声检查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16例,经β-受体阻滞剂或(和)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治疗17例,2例行DDD起搏治疗,1例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结论 HCM预后较差,临床应提高警惕,对可疑患者及时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控制患者症状,预防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本文3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24例、占70.6%,女13例、占35.3%,34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60岁,PING平均32.9岁。34例患者,梗阻型25例(73.5%),非梗阻型9例(26.5%)其中有一例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34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肥厚梗阻型与非梗阻型心肌病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2003—2006年入院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112例,其中肥厚梗阻型心肌病54例,非梗阻型58例,对比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平均追踪随访(4.5±2.8)年。结果:肥厚梗阻型与非梗阻型心肌病病人在年龄、家族史、合并症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梗阻型患者中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梗阻型。梗阻型患者胸闷、心脏杂音等表现较为多见,其他症状、体征及临床转归在梗阻型和非梗阻型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SAM征)、左心室流出道最大压差(LVOT)、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二尖瓣返流等方面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与非梗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临床事件发生率低,且两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肥厚梗阻型与非梗阻型心肌病病人在年龄、家族史、合并症等方面差别不显著。通过积极、以β阻滞剂为主的药物治疗,临床事件及心脏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辅助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曲美他嗪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曲美他嗪进行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疗效(χ2=5.89,P<0.05)、左室射血分数(t=6.45,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改善情况(t=8.21,P<0.05)及心排出量(t=13.45,P<0.0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取阿托伐他汀钙辅助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较好,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是一种遗传异常所致,以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非对称性肥厚,动态性左室流出道梗阻为特点的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差,心源性猝死率高,治疗困难,预后差。临床表现为心悸、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律失常、晕厥、猝死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由于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外科治疗的手术风险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碎裂QRS(fQRS)波在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检测分为无fQRS组和fQRS组各100例,对2组患者进行20个月的随访,比较2组患者心源性死亡与心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2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心血管事件85例,占42.5%.fQRS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发生心源性猝死、非猝死性心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无fQR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心源性猝死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3.245,非猝死性心性死亡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2.761,再发心肌梗死相对危险度为2.664,恶性心律失常相对危险度为2.897,心力衰竭相对危险度为3.209.fQRS波与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变支数、高血脂病史以及糖尿病等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心肌梗死预后和fQRS有密切的关系,是对心源性死亡以及心血管事件进行独立预测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对深圳市南山区青壮年外来工猝死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心源性猝死病例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检测,观察其在心肌的分布特征,探讨其分布变化与猝死的关联性。方法筛选尸检案例30例,分为冠心病心肌梗死组(5例)、心脏传导系统病变组(5例)、肥厚型心肌病组(6例)及对照组(1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组别Cx43阳性单位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其阳性表达在各组间的差异,所得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心肌梗死组、心脏传导系统病变组和肥厚型心肌病组共占猝死患者的53.3%,这3组患者Cx43染色在心肌闰盘处明显减弱或缺失,胞质内散在或心肌边缘处可见少量着色;对照组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冠心病心肌梗死组、心脏传导系统病变组和肥厚型心肌病组占猝死较高比例,且这3组患者Cx43分布发生了变化,推测是猝死性心律失常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8.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利芳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208-2210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高危因素、并发症及其与母婴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90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29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初产妇185例(占63.8%),经产妇105例(占3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P<0.05);居民98例(占33.8%),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192例(占6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5,P<0.05).文化程度低,多无系统产前检查(F=13.8,P<0.05)、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的发病率明显增高(F=8.5,P<0.05).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组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及剖宫率明显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χ^2=11.7、30.6、23.6、17.7,均P<0.05)和轻度子痫前期组(χ^2=8.0、5.7、11.8、5.27,均P<0.05).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组的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早产、围生儿死亡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χ^2=29.5、14.7、12.0、29.3,均P<0.05)和轻度子痫前期组(χ^2=20.1、10.8、14.4、4.6,均P<0.05). 结论 加强孕期保健,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症,适时终止妊娠是降低孕产妇、围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李放  刘东  张从辉 《中国基层医药》2014,(22):3453-3454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治疗三阴乳腺癌的安全性及临床预后特点。方法157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其受体表达情况分为非三阴乳腺癌组(非三阴组,n=76)和三阴乳腺癌组(三阴组,n=81),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术后5年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生存情况。结果三阴组年龄<35岁患者占17.3%,显著高于非三阴组的7.9%(χ^2=5.331,P<0.05);三阴组肿瘤大小≥5 cm患者占79.0%,显著高于非三阴组的59.2%(χ^2=7.022,P<0.05);三阴组有家族史和淋巴结阳性患者分别占9.9%和28.4%,均显著高于非三阴组的2.6%和17.1%(χ^2=6.283、4.865,均P<0.05);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5年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559、2.829、2.361,均P>0.05);三阴组5年无病生存率为80.2%,显著低于非三阴组的94.7%(χ^2=6.572,P<0.05)。结论三阴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轻、肿瘤体积大、家族史比例高,行保乳手术后患者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5年总生存率与非三阴组相当,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表现。方法选取已经确诊的肥厚型心肌患者46例,其中肥厚梗阻型18例,肥厚非梗阻型28例,进行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大多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病理性Q波、电轴偏转伴发心律失常及典型超声表现。结论重视超声心动图表现与心电图改变及临床表现相结合可以提高肥厚型心肌病的检出率和诊断率,尤其对无症状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同时对临床随访观察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并分析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方法40例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患者,对其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等检查,然后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患者发生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心脏骤停、自发性持续性室速、猝死家族史、晕厥、负荷或运动后收缩压反应异常、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左室流出道梗阻等。结论通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一系列检查和分析发现,引起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有很多种。  相似文献   

12.
邓宇平  罗伟良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202-2203
目的 探讨舒张压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时舒张压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低血压组(舒张压<70 mm Hg,16例),正常血压组(舒张压70~90 mm Hg,24例)及高血压组(舒张压>90 mm Hg,160例),观察三组患者的预后差别. 结果 低血压组死亡8例(50%),正常血压组死亡4例(17%),高血压组死亡60例(38%),低血压组和高血压组病死率均高于正常血压组(χ^2=3.993、3.046,均P<0.05),低血压组与高血压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9、0.328,均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舒张压低于70 mm Hg及高于90 nm Hg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20例符合诊断的单纯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浆NT-proBNP的水平,将患者分为≤中位数血浆NT-proBNP浓度组(A组)和>中位数血浆NT-proBNP浓度组(B组),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情况.结果 B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大于A组患者[(58.80±6.90)mm比(54.32±8.00) mm,P=0.035],而B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则明显低于A组患者[(29.16±8.31)%比(33.80±6.90)%,P=0.037];B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1.63%)明显高于A组(1.67%)(P<0.05).经多变量(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钾水平及血浆NT-proBNP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相关(OR=5.28,95%可信区间3.54~9.26,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可预测其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和预后。方法肥厚型心肌病患者80例根据挂号单双号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倍他乐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汤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LVPWT和IVS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VD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7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肥厚型心肌病能有效改善心肌指标,提高治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沈建宏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208-1209
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无痛性心肌梗死(A组)33例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诊治的典型急性心肌梗死(B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年龄(χ^2=5.72,P〈0.05)、就诊时间(t=30.98,P〈0.05)及预后(χ^2=32.1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χ^2=1.63,P〉0.05)、既往史(χ^2=4.88,P〉0.05)及就诊至确诊的时间(t=1.44,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且年龄大、就诊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以供参考。方法将本院心内科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15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引起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并探讨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引起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最常见,吸烟、饮酒、用力排便、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是导致心源性猝死常见的临床危险因素。结论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病情进展,做好风险预后评估,规避危险因素,减少心源性猝死等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糖尿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糖尿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非糖尿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心率较慢、血压和中心静脉压升高、水肿较重、血浆白蛋白偏低、血肌酐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会加重患者心脏前后的负荷,削弱患者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部CT扫描预测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和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胰腺炎患者102例,均行X线片、超声、实验室等临床基本检查,其中62例患者行16层多排螺旋CT扫描,本组设行16层多排螺旋CT扫描患者为观察组(62例),其余患者为对照组(40例),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检出率及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检出率96.8%(60/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24/40)(χ^2=8.741,P<0.05);观察组病死率1.6%(1/6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6/40)(χ^2=5.224,P<0.05).结论 腹部CT在预测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和病死率方面诊断准确可靠,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猝死的防治 ,仍然是心内科领域的难题。自动态心电图应用于临床以来 ,对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机制逐步有所认识 ,为防治这一高危疾患提供较好条件。我们在动态心电图检查的300例中 ,发现10例有心源性猝死倾向 ,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0例临床诊断包括冠心病劳累后心绞痛3例 ,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IHSS)1例 ,正常体格检查1例。二、方法 :患者佩带Holter24小时 ,在此期间活动量与平常无差异。三、结果 :10例动态心电图检查所见各种心律失常有如下表现 :(1)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2013年3月31日该院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的61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心脏超声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经超声和经导管测得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显著降低(P <0.01),术后即刻室间隔厚度无明显差异(P >0.05);(2)随访期间,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 <0.01),室间隔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P <0.05)。与术前比较,随访期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左心房内径明显减小(P <0.05),术后1年减少更为显著(P <0.01);(3)住院以及随访期间,30例术中出现一过性传导阻滞,1例术后出现持续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中出现间隔支—后降支交通支开放,2例术后梗阻复发,术中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能显著降低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厚度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改善患者症状,近期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