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通过平板初筛和摇瓶复筛,从371株菌中筛得一株有工业生产价值的胆固醇酯酶产生菌,并对它进行了发酵条件的研究。用所获得的胆固醇酯酶配制的三酶试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验证实,由球孢子链霉菌(streptomyces globisporus)菌体中提取的胆固醇氧化酶制品中,含有少量的胆固醇酯酶。它的存在,不影响总胆固醇的测定。但对游离胆固醇的测定,会发生干扰。通过改进工艺,使除去胆固醇脂酶的胆固醇氧化酶,能成功地用于游离胆固醇,脂蛋白-x(Lp-x)及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头孢噻肟(CTX)对细菌广谱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三唑巴坦(TAZ)和舒巴坦(SBT)的抑酶效应。方法:用超声破碎法提取60株本院附属医院临床分离菌的β-内酰胺酶,用三维试验法检测β-内酰胺酶酶型;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酶活性及酶对CTX的水解率。结果:60株细菌中产超广谱酶者31株,产广谱酶者29株;两类酶的活性为非正态分布,其中位数分别为3 094 U和528 U(P<0.05)。3种常见菌的酶活性高低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中位数分别为2656 U,1185 U和165.5 U,P<0.05)。超广谱酶对CTX的水解率(中位数20.10%)显著高于广谱酶(中位数3.15%)(P<0.05)。TAZ和SBT均能显著抑制两类酶对CTX的水解作用,但两种酶抑制剂的作用无差异(P>0.05)。结论:超广谱酶(ESBLs)对CTX的水解作用较广谱酶强,TAZ和SBT能有效抑制两类酶对CTX的水解,但其抑制作用强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浩  夏霖 《药学进展》1997,21(4):193-199
酰基辅酶A:胆固酰基转移酶可将体内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酯,并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病理条件下ACAT能诱发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其抑制剂则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本文介绍ACAT抑制剂的发展概况,分类和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5.
老年病医院产AmpC酶及ESBLs酶肺炎克雷伯菌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军 《中国医药指南》2009,7(23):129-130
目的对老年病医院产AmpC酶及ESBLs酶肺炎克雷伯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B),根据NCCLS2002年颁布的判断标准分析结果。结果251株肺炎克雷伯菌,检出产ESBLs和高产AmpC酶154株,检出率61.4%,其中单产ESBLs143株,单产AmpC酶8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3株。单产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都耐药,对碳青霉希类、头孢吡肟敏感。结论产酶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碳青霉希类敏感性最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产ESBLs和AmpC酶细菌的耐药性。方法对产ESBLs菌和产生AmpC酶菌进行表型的筛选和确证,测定21种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268株菌中检出ESBLs菌136株,检出率50.75%,AmpC酶菌116株,检出率43.28%。单产AmpC酶菌,单产ESBLs菌及产AmpC和ESBLs的菌对青霉素、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的耐药率,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重耐药及泛耐药常见。结论 ESBLs与Amp酶已成为我院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成为我院治疗院内感染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7.
随着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的增多,噬菌体的潜力逐步被发掘。裂解酶在噬菌体裂解宿主菌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外源纯化蛋白使用时,防控效果更为显著。现有研究中,针对革兰阳性菌噬菌体裂解酶的表达更多,因其不具有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的肽聚糖层,而对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的噬菌体裂解酶研究仍较为罕见。但已有研究表明,多种策略可以克服其肽聚糖层带来的阻碍。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用于防控肺炎克雷伯菌的噬菌体裂解酶及其作用机制和防控优势,旨对其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Ⅰ类整合酶基因存在情况。方法根据美国CLSI/NCCLS2004年版要求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应用PCR技术对AB菌进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Ⅰ类整合酶基因检测。结果AB菌对13种抗菌药物耐药严重。27株AB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I阳性23株(85.2%)、aac(6′)-I阳性18株(66.7%)、ant(3″)-I阳性22株(81.5%)。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总检出率为85.2%。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阳性23株(85.2%)。结论我院AB菌不仅具有多重耐药性,而且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Ⅰ类整合酶基因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9.
胡军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8):113-114
目的了解老年病医院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测定高产AmpC酶菌,并测定15种常用抗菌素对这些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435株受检菌中共检出质粒介导AmpC酶76株17.47%。产AmpC酶对15种常用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亚胺配南敏感性最高。耐药率最高为氨卞西林,(97.37%)与非产AmpC酶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哌啦西林/他唑巴坦等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AmpC酶组,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产AmpC酶呈多重耐药性,临床可采用碳青霉希类抗生素作为产AmpC酶菌的经验治疗,也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药物。  相似文献   

10.
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yl-Co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ACAT)在生物体内催化胆固醇与长链脂肪酸连接形成胆固醇酯,在胆固醇的吸收、运输和贮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制ACAT可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防止胆固醇酯化,减少胆固醇酯在动脉壁上积蓄,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A-CAT抑制剂可能成为一类新型的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综述近几年来ACAT抑制剂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肠杆菌科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β-内酰胺酶(AmpC)酶检测结果,分析其耐药情况.方法 抽取本院自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68例患者标本培养的135株肠杆菌,分别经双纸片确证试验与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检测细菌ESBLs和AmpC酶,并经相关药敏试验观察其耐药性.结果 135株肠杆菌中检出ESBLs菌82株,AmpC酶菌53株,其中单产AmpC酶菌、单株ESBLs菌、产ESBLs及AmpC酶菌对头孢噻肟、氨曲南等药物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AmpC酶菌,P<0.05;所有肠杆菌耐药率均较高.结论 ESBLs菌和AmpC酶菌作为肠杆菌科细菌耐药重要因素,临床诊断及检测时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C酶检测结果与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间我院患者标本培养的肠杆菌236株,分别采取用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和双纸片确诊试验对AmpC酶与ESBLs表型进行检测,并展开相应的药敏试验。结果本组236株菌株中检出AmpC酶菌102株,检出ESBLs菌120株;单产AmpC酶菌、单产AmpC酶菌和产ESBLs和AmpC酶菌对氨曲南、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非产AmpC酶菌高(P〈0.05);所有肠杆菌对青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ESBLs和AmpC酶为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的主要因素,临床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3.
王忠义 《中国药业》2010,19(12):30-31
目的探讨腹腔与胆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方法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法检测80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和AmpC酶的情况,并采用纸片扩散(K-B)法检测大肠埃希菌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从80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检出单产ESBLs25株,单产AmpC酶8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4株,检出率分别为31.25%,10.00%,5.00%。产酶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不产酶菌株(除哌拉西林他巴唑外)。结论腹腔与胆道感染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应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Amp C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部分肠杆菌属及铜绿假单胞菌可以产生染色体介导的Amp C酶而引起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在缺乏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剂时,阴沟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只产生少量的β-内酰胺酶,但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剂存在时,Amp C酶的产产量明显增加。然而,在缺乏调节基因amp R的大肠杆菌中,Amp C酶却不能被诱导。Amp C酶诱导调节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认为与amp R、ampE  相似文献   

15.
对一种β-D甘露聚麦产生菌黑曲霉ASP,NigerWX96菌的产酶酶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原酶液的主利用HPLC,SephadexG-25对3种底物的酶水解产物分析,发现酶系中主要有两种甘聚糖酶及糖化型淀粉酶,PH5.5时添加Ca^2+对β-D甘露聚糖酸疼的激活和热保护作用较糖化型淀粉酶显著,提出应用该复合酶系时需充分考虑各种酶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C酶检测检测结果 ,并探讨其耐药性。方法收集本院近年来收治患者标本培养的150株肠杆菌作为对象进行研究,AmpC酶与ESBLs表型分别采用双纸片确诊试验及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检测,同时对菌株对10种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观察。结果 150株肠杆菌中检出ESBLs菌79株,AmpC酶菌65株;头孢曲松、氨曲南、哌拉西林、头孢噻肟耐药性:单产AmpC酶菌〈非产酶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重耐药率、8重耐药率:高产AmpC酶菌〈非产酶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BLs和AmpC酶是导致肠杆菌细菌耐药的重要因素,可根据具体药敏结果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实现抗菌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革兰阴性杆菌的产酶表型及耐药分析。方法 分别用纸片扩散法及双纸片协同法检测5282株革兰阴性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a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头孢西丁初筛试验筛选头孢菌素酶(AmpC酶)。再应用头孢西丁提取物三维试验确认AmpC酶。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用K—B琼脂扩散法。结果 282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ESBLs 146株,占51.8%,其中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多见,分别为41株(28%)、28株(19.2%)、15株(10.3%)。检出AmpC酶41株,占14.5%,以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多,分别为12株(29.3%)、6株(14.6%)、5株(12.2%)、3株(7.3%)。同时检出ESBLs和AmpC酶者21株,占7.4%,其中大肠埃希菌7株、肺炎克雷伯菌6株、阴沟肠杆菌5株、不动杆菌3株。大部分产酶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耐药。结论 当前耐药产酶菌株已成为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确证法检测ESBLs,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AmpC酶。并检测60株大肠埃希菌对18种抗菌药的耐药率。结果:60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产酶菌株38株(63.3%),其中单产ESBLs27株(45.0%),单产AmpC酶8株(13.3%),同时产AmpC酶和ESBLs3株(5.0%)。大肠埃希菌产酶菌株对18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均高于平均水平(除亚胺培南)。结论:我院尿路感染中段尿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重症感染临床经验用药首选碳青霉烯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病学状况及其酶的表达调控。方法选择临床中分离到的疑似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30株,对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并行转移接合试验。用6组引物对提取的细菌质粒DNA进行多重PCR扩增,从而对质粒介导的AmpC酶的表达调控进行分析。结果流行病学调查,共检出20株产p-内酰胺酶菌株,其中有5株菌株同时产AmpCp-内酰胺酶和超广谱p-内酰胺酶,12株只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3株只产AmpCp-内酰胺酶,5株转移接合成功。PCR扩增试验后,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有6株扩增产生质粒介导的AmpC基因,其中CIT型4株,DHA型2株。结论产质粒AmpC酶大肠埃希菌在临床上广泛传播,把握其持续高表达的调控机制,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牛素。  相似文献   

20.
儿童感染革兰阴性杆菌中产AmpC酶的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岚  郑玉强  谢伟  景春梅  赵昕 《中国药房》2006,17(21):1635-1637
目的:研究儿童常见革兰阴性杆菌ampC基因和AmpC酶发生率,分析其产酶与非产酶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对2002年~2004年我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4 022株进行细菌鉴定,K-B法进行药敏试验;选择确认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108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mpC基因;用酶粗提物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菌,对产酶株与非产酶株的药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08株ESBLs菌中检出70株ampC基因阳性株(占64.8%),7株细菌产AmpC酶(占6.5%)。产AmpC酶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氧哌嗪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5.7%、85.7%、71.4%、79.4%、79.4%;非产AmpC酶菌株对头孢曲松钠、氧哌嗪青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0.8%、55.6%、55.6%、70.3%、54.0%;2种菌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都最低,环丙沙星次之。结论:ampC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产AmpC酶,而产AmpC酶菌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高于非产AmpC酶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