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儿诸某,男,14岁,以“右眼进行性突出5年,加重并伴视力减退1年”于2008年1月23日入院。患儿曾因“右跟进行性突出1年”2004年在他院行经右侧鼻腔筛窦眶内肿瘤切除术。后来,又因复发于2007年7月在同一医院再次经眶上缘切口行眶内肿瘤切除术,两次术后病检报告均为“脑膜上皮瘤”。第二次术后6个月再次复发故来我院诊治,门诊以眶内“脑膜上皮瘤”收治。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Mikulicz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59岁 ,双眼睑浮肿 ,眶外上方包块 2 0多天于 1 996年 1 1月来我院初诊。 1 996年 6月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下颌肿胀 ,不红不痛 ,可扪及肿块。因包块逐渐增大到华西医科大学口腔科就诊 ,同年 1 0月行双颌下腺切除术 ,病理诊断为“淋巴上皮病损(Mikulicz综合征 )” ,并给予免疫治疗。以后患者感眼干、口干。双侧腮腺肿大 ,双眼睑浮肿 ,眶外上方可扪及包块 ,同年 1 1月在我院眼科门诊诊断为“Mikulicz综合征” ,给予泼尼松 1 2 0mg顿服 ,逐日递减 1 0mg ,1周后改为 50mg口服维持 ,同时口服消核浸膏片 4片 ,每…  相似文献   

3.
“眶八穴”是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前人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而发现的新穴位。“眶八穴”是由眶缘上四眶角点和四眶缘中点八个刺激点组成,故称“眶八穴”。这八个刺激点,沿眶壁刺到球后的眶上裂和眶下裂交会处,直抵鞍背和鞍旁附近。对治疗眼部和某些颅内病变收到奇效。一、“眶八穴”的组成与名称“眶八穴”由上穴、下穴,内穴、外穴、  相似文献   

4.
曾红文  刘悦 《新中医》2001,33(12):44-44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梅花针治疗眶上神经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患侧新攒竹穴、上明穴及同侧合谷穴行针刺及电针治疗,配合梅花针叩刺患处眶上缘。结果:59例患者全部在1疗程(10次)内治愈,均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结论:电针配合梅花针治疗眶上神经炎有行气活血、通经活络止痛之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 1 999年 3月~ 2 0 0 2年 3月应用DY -1型多功能眼病治疗仪脉冲针灸 (简称针灸仪 ,由西安华亚电子公司生产 )治疗眶上神经痛 3 6例 ,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本组 3 6例单纯性眶上神经痛均是我院眼科门诊患者 ,主要症状为头痛、眼眶眉正中压痛 ,已排除眼部病变及头部病变。单侧眶上神经痛 3 0例 ,双侧眶上神经痛 6例 ,其中男 1 1例 ,女 2 5例 ;年龄最小 1 6岁 ,最大 46岁 ,平均年龄 3 1岁 ;病程最短 2天 ,最长 1 2天 ,平均 6天。治疗取穴 :攒竹、鱼腰、阳白、睛明、丝竹空、迎香为主穴 ;合谷、中渚、印堂、承泣、太阳为配穴。患者…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 ,5 0岁 ,农民 ,因左眼下睑包块切除后复发 4 0天于 2 0 0 0年 8月 2 2日入院。 4 0天前 ,因“左眼睑包块两周”在上级医院局麻下行“左下睑包块切除术” ,并行眶骨局部刮除 ,病理诊断 :左眼肉芽肿伴感染。入我院检查 :视力右 1 0 ,左 0 9。右眼正常 ,左眼球未见异常 ,左眼下睑外侧眶沿处皮下包块约 1 5cm× 0 8cm ,表面有溃疡合并感染 ,下方眶内扪及 1 0cm× 0 8cm包块并延伸至眶深部 ,有压痛 ,固定 ,质较硬。CT平扫 :左眼眶外下壁 1 5cm× 0 7cm梭形软组织块影 ,局部骨质粗糙。结合病史考虑炎性肿块。在局…  相似文献   

7.
1 资料和方法4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 ,年龄 2 2~ 63岁 ,其中女性 2 9例 ,男性 1 3例。病程最短 1周 ,最长 7年。左眶上神经痛 2 1例 ,右眶上神经痛 1 6例 ,双侧眶上神经痛 5例。患者均排除青光眼和屈光不正以及鼻窦炎等疾病 ,患者发病时前额及眉弓部抽搐样及刀割样疼痛 ,眶上切迹压痛明显 ,重者头痛剧烈 ,伴有恶心、眼胀、烦躁不安。发作后多有周身乏力、头晕、局部麻木感。多数发病往往与情绪有关 ,其中有 1 1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史 ,有 4例曾有脑外伤后偶发轻度癫痫的病史。部分患者已经在不同医院或相关科室接受过中西医药物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自1991年8月始,我们收治眶上神经痛患者30例,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治疗组疗效较优,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3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8~39岁,一侧痛27例,双侧痛3例,病程1周~5年,随机分组各15例。二、诊断依据多在受凉、感冒后出现一侧或双侧眶上缘及前额部的刺痛或麻痛,病侧眶上切迹压痛明显,病侧眶上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或过敏。本组病例多在眼科及耳鼻  相似文献   

9.
眶上神经痛在祖国医学中称之为“眉棱骨痛”。临床表现各异 ,严重时可引起患者难以入眠 ,常伴见头前额痛以及眼胀痛等症状。笔者采用刮痧配合拔罐治疗眶上神经痛 2 1例 ,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2 1例患者均来自门诊 ,年龄最大 45岁 ,最小5岁。病程最长 2年 ,最短 2天。男性 7例 ,女性1 4例。女性多于男性。双侧痛者 1 0例 ,其余为单侧痛。起因多见外感 ,沙眼 ,神经衰弱等疾病之后 ,也有无明显诱因者 ,多与情绪 ,风寒有关。2 治疗方法2 .1 刮痧法 :取头、面及颈部经脉。头部以督脉经为主 ;面部取眶周、前额 ;颈部取三条线 ,一条…  相似文献   

10.
例1 鱼腰穴透眶上孔治疗眶上神经痛针刺方法取25mm 毫针从鱼腰穴进针,用手指引导朝眶上神经孔方向透刺,用雀啄法寻找最佳针感(即有触电感向前额放散)。留针15分钟,中间行针2次。病例介绍刘×,女,34岁,于1993年9月4日初诊。右眼眶连及前额部疼痛2天,痛时如刀割,且伴有流泪,眼睛不适等症状。神经内科检查未发现异常。诊为右眼原发性眶上神经痛。经用上述方法针治1次后诉疼痛及流泪等症状明显减轻,继针治5次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按本病发作突然,疼痛剧烈,采用针眶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眶上神经痛是眼科常见病 ,是以患侧眶上缘及眶上神经分布区为主的疼痛。重者牵扯至患侧头颈部 ,不能抬头、视物不清、流泪、恶心呕吐、夜不能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几年来 ,笔者采用针刺、穴位注射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此病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4例中 ,男 9例 ,女 2 5例 ;年龄最大 6 7岁 ,最小 2 2岁 ,以 30~ 4 0岁者居多 ;病程最短 1周 ,最长 1a。全部病例均经眼科及神经科检查 ,诊为原发性眶上神经痛。1 2 治疗方法1 2 1 取穴 针刺组取患侧阳白透鱼腰、攒竹、太阳、头维、合谷、内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眶壁击出骨折重建的方法。方法对41例伴有眼球凹陷、睑裂变小及复视等症状、眶部CT(水平+冠状)扫描均显示眶内壁或下壁击出骨折的患者,在确定骨折移位程度及范围后,经鼻内窥镜重建眶内壁或下壁,手术采用常规Meeserklinger入路,由前向后将内移的纸板外推复位,或由内向外复位眶下壁,用钩突、筛泡骨片或鼻中隔软骨修复眶内壁骨折缺损区后局部碘仿纱条填塞支撑,2~3周去除填塞纱条。结果经0.5~1 a随访,术后41例均无眼球凹陷及复视,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鼻内窥镜眶内壁或下壁击出骨折重建具有眶内侵袭少、无面部瘢痕、不遗留异物等优点,效果确切,是治疗眶内壁或下壁击出骨折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资料 患儿诸某,男,14岁,以"右眼进行性突出5年,加重并伴视力减退1年"于2008年1月23日入院.患儿曾因"右眼进行性突出1年"2004年在他院行经右侧鼻腔筛窦眶内肿瘤切除术.后来,又因复发于2007年7月在同一医院再次经眶上缘切口行眶内肿瘤切除术,两次术后病检报告均为"脑膜上皮瘤".第二次术后6个月再次复发故来我院诊治,门诊以眶内"脑膜上皮瘤"收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眶内及眶外针刺对兔眼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组织Bax/Bcl-2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抗NAION细胞凋亡的机制,验证选择眶内腧穴治疗的必要性。方法:雌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眶内针刺组、眶外针刺组、眶内+眶外针刺组,每组5只。以右眼为实验眼,光动力法制备兔眼NAION模型,选取模型组5只左眼为正常组。眶内针刺组腧穴选取"睛明""承泣""球后",眶外针刺组腧穴选取"攒竹""鱼腰""窍明",眶内+眶外针刺组腧穴即为以上两组之和。造模成功后次日,3个针刺组开始针刺干预,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d。通过TUNEL免疫荧光检测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调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ax、Bcl-2及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视网膜神经节的细胞凋亡个数、Bax及Caspase-3阳性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P0.05),Bax/Bcl-2值增高(P0.01),Bcl-2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眶内针刺组细胞凋亡个数显著降低(P0.01),Caspase-3阳性表达降低(P0.05);眶外针刺组细胞凋亡个数、Bax/Bcl-2值均显著降低(P0.01),Bcl-2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0.01);眶内+眶外针刺组细胞凋亡个数、Bax/Bcl-2值及Caspase-3阳性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Bcl-2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眶内针刺组比较,眶外针刺组及眶内+眶外针刺组Bcl-2阳性表达增高(P0.05),Bax/Bcl-2值降低(P0.05)。与眶外针刺组比较,眶内+眶外针刺组Caspase-3阳性表达降低(P0.05)。结论:针刺对NAION组织Bax及Caspase-3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Bcl-2表达有促进作用,以眶内+眶外针刺为优。  相似文献   

15.
炎性突眼指眼眶蜂窝组织炎、眼球筋膜炎及外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等所致的突眼。本病多单眼发病 ,起病急 ,来势猛 ,严重时可引起眶内脓肿。笔者自 1 998年 2月以来采用仙方活命饮为主治疗本病 2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导如下。1 一般资料2 0例 2 0只眼中 ,感染性 1 3例 ,其中眼眶蜂窝组织炎 6例 ,眼球筋膜炎 7例 ;外伤性眶上裂综合征 7例。住院 1 2例 ,门诊 8例。右眼1 2例 ,左眼 8例。年龄最小 9岁 ,最大 45岁。病程最长 6天 ,最短 6小时。临床表现有目珠胀痛 ,脱出眶外 ,伴眼睑、球结膜充血水肿 ,眼球转动失灵 ,或有上睑下垂 ,瞳孔散大。或见发…  相似文献   

16.
<正> 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称颅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颅骨纤维增殖性疾病。我院于1996年7月收治1例病人并行手术切除病变修补颅骨缺损.取得满意效果。根据本病例特点,我们做了相应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叙述如下。1临床资料 男,学生,17岁,左前额包块进行性增大7年,由花生米大小发展成鸡蛋样大,无头痛呕吐及头部外伤史.查体.神志清,发音正常,营养中等,双侧瞳孔等大,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左前额及眶下缘隆起包块约5cm×8cm.硬而无压痛.嗅觉与视力均正常.左眼球略向下外突.X线检查示:左前额眶上缘及眶板板障明显增宽.内板变薄,外板弧形隆突.视神经孔大小形态正常.CT示;左额板障呈毛玻璃状.CT值500~600Hu,内板变薄.外板外突,累及眶上缘、前额窝底及蝶骨嵴。血生化及常规正常,在全麻下行病变切除,眶上板、眶缘颅骨成形术(修补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住院20天.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现已继续上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针刺眶周穴位组和眶内穴位组治疗干性黄斑变性来比较组间的临床疗效差别,并同时评估其针刺安全性。方法将35例干性黄斑变性患者(7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眶周穴位组36只眼,眶内穴位组34只眼。眶周穴位组取穴为太阳透瞳子髎、攒竹透丝竹空、合谷、养老、光明以及太冲;眶内穴位组取穴为睛明、球后、合谷、养老、光明以及太冲。每周针刺2次,4周(8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对于干性黄斑变性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针刺眶周穴位组或眶内穴位组疗效相近。结论针刺治疗干性黄斑变性可以眶周穴位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眶壁击出骨折重建的方法。方法对41例伴有眼球凹陷、睑裂变小及复视等症状、眶部CT(水平+冠状)扫描均显示眶内壁或下壁击出骨折的患者,在确定骨折移位程度及范围后,经鼻内窥镜重建眶内壁或下壁,手术采用常规Meeserklinger入路,由前向后将内移的纸板外推复位,或由内向外复位眶下壁,用钩突、筛泡骨片或鼻中隔软骨修复眶内壁骨折缺损区后局部碘仿纱条填塞支撑,2~3周去除填塞纱条。结果经0.5~1a随访,术后41例均无眼球凹陷及复视,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鼻内窥镜眶内壁或下壁击出骨折重建具有眶内侵袭少、无面部瘢痕、不遗留异物等优点,效果确切,是治疗眶内壁或下壁击出骨折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张高发 《广西中医药》1996,19(5):11-11,13
<正> 眶上神经痛的病因尚未明了,故治疗上没有满意的方法。近年来作者根据眶上神经的解剖特点及中医理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眶上神经痛,取得较为确切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6例病人中,男6例,女30例,男女之比为1:5。年龄最小12岁,最大72岁,中位数42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0年,中位数3年。诊断标准:眶上神经孔和枕大神经处压痛明显,患侧睑裂变小并有溢泪,睑结膜充血,视力下降1~2行;椎间孔压迫试验阳性,颈椎横突偏向痛侧且有压痛;脑血流图见患侧血管紧张度增高或降低;颈椎X线示齿状突不居中,环齿间隙左右不对称。  相似文献   

20.
眶上神经痛表现为眶上神经所分布区域的阵发性疼痛,常由洗脸、用脑过多、劳累等诱发。我院自1079年以来,采用小针刀治疗30例取得满意疗效。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均为眶上神经痛,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8~63岁;病程1天~16年;双侧发病者7例,单侧者23例。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