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我院1986~1996年手术治疗35例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经平均3.5年的随访观察,临床效果满意。手术的要点是在下胫腓关节上方截断并向外下翻转胖骨下段,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踝穴和下胫腓关节分高处的瘢痕组织,在内踝复位固定的基础上,再以一枚长加压螺钉经腓骨在下胫骨关节面的上方穿过下胫腓关节面,将下胫腓关节和外踝复位固定,稳定踝关节。认为对于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无论有否临床症状,应尽早施行手术复位。  相似文献   

2.
踝部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踝穴的完整性受到破坏,需手术恢复踝穴的完整和关节的稳定。总结我院1986~1995年间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损伤83例,随访62例,认为重度踝关节损伤的下胫腓联合分离,以手术固定下胫腓联合仍是其适应症,以期获得踝穴的稳定,恢复良好的动力对合,这对踝关节功能恢复非常重要。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62例,女21例,年龄16~70岁,平均32岁,右侧38例,左侧45例。 2.损伤类型:内翻外旋型Ⅳ度36例,外翻外旋型Ⅲ度23例,Ⅳ度12例。 3.治疗:踝关节骨折先行外踝或腓骨的复位固定,根据损伤情况,使用钢板或是做成和外踝皮质方向一致约15°的钩形钢板,腓骨或外踝的骨折应复位恢复其长度和方向。内踝固定采取螺丝钉或克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并胫腓联合分离手术治疗特点及关键步骤。方法:回顾下胫腓联合分离并内、外、后踝骨折21例,其中外踝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5例,双踝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0例,三踝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6例;在手术治疗上,根据胫腓联合微动关节的特点,通过一枚螺丝钉在距踝关节平面上1.5cm处,通过三层骨皮质将腓骨和胫骨固定,保证踝关节活动时有一定的微动,使固定更接近踝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结果:术后1~3年随访优良率为85.7%。结论:内踝、外踝与下胫腓联合损伤具有它的特殊性,主张应手术复位内固定,早期治疗优于后期治疗,手术复位应达到解剖对位。  相似文献   

4.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选择和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针对不同的踝关节骨折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0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伤后到治疗时间平均7.5h。随访时间1~8年。结果:运用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Mazur,1979),Weber-DenisA型187例,手法治疗优良率92%,手术治疗优良率95%;Weber-Denis B型207例,外踝远端骨折线在踝线下双踝、三踝手法治疗优良率78%,手术治疗优良率86.9%;外踝远端骨折线在踝线上双踝、三踝手法治疗优良率52%,手术治疗优良率85.2%;Webei-Denisc型106例,手法治疗优良率30%,手术治疗优良率83.9%。结论:①踝关节骨折中腓骨的解剖复位和下胫腓联合的复位是治疗的关键。②手法复位治疗的成功率与外踝的骨折移位位置和下胫腓联合的完整有很大的关系。③Weber-Denis A骨折和Weber-Denis B中外踝远端骨折线在踝线下双踝、三踝手法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踝部旋前型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踝关节旋前型骨折脱位的特点。治疗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1990-2000年,本院手术治疗踝部旋前型骨折脱位72例,其中随访43例,所有病例均行外踝4-6孔钢板螺丝钉固定,内踝克氏针张力带或松质骨螺丝固定,下胫腓联合不做常规固定而根据术中情况决定。结果:43例患者随访1-9年,平均3年按陆氏标准主客观表现及X线表现进行评分。其中;优良38例,可3例,结论:踝部旋前型骨折脱位要想取得优良的疗效。内外踝骨折必须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同时对下胫腓分离者无需做常规固定。  相似文献   

6.
暴力致下胫腓关节分离的处理(附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暴力致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损伤机制及骨蚴栓在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4-1999年24例下胫腌联合分离患者,综合分析损伤机制,进行手术复位、骨螺栓固定术,术后早期功能练习。结果:所有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8周去除螺栓后,踝穴稳定,踝关节功能无障碍。结论:踝关节多因暴力致下胫腓联合分离,常合并有踝关节骨折,骨螺栓固定治疗胫腌联合分离,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有利于踝关节早期负重和功能练习。  相似文献   

7.
踝部骨折的治疗及距骨生物力学观察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本组通过离体小腿标本,对距骨在踝部骨折中生物力学关系做简要观察,并对95例踝关节骨折治疗后的临床及X线加以分析。其中65例进行了随访,认为踝关节骨折不论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复位内固定,均应注意距骨在踝穴内解剖关系,并注意下胫腓关节间隙距离。恢复踝穴和距骨的解剖关系是极为重要的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22例踝部骨折脱位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病人进行手术治疗。18例下胫腓联合做了加压螺钉或骨栓固定,外踝骨折应用4孔钢板或髓内针固定陈旧性骨折脱位需作下胫腓关节加压融合,同时作纵轴穿针稳定距骨。随访1~6年,优良率达90.9%。认为Laugehansen分类法符合临床实际、实用,手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对踝关节稳定性、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其治疗关键在于处理好下胫腓关节分离和腓骨骨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踝关节损伤时胫腓下联合分离的机制及胫腓下联合固定的利弊。方法:伴胫腓下联合分离的踝天节损伤共31例,其中19例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10例用螺钉困定胫腓下联合,2例用下胫腓钩固定。内踝骨折以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以螺钉或钢板固定,后踝用松质骨螺钉加压固定。结果:胫腓下联合固定患者中2例松动,2例术后1~2年取出固定螺钉,其余10例均6~12周取出胫腓下联合固定螺钉。未发生胫腓下联合螺钉断裂。内外踝及后踝骨折内固定于6~29个月取出。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的病例均未出现胫腓下联合分离。结论:胫腓下联合的稳定性不仅仅取决于胫腓下联合本身,胫腓下联合韧带损伤时,只有同时伴有踝关节内侧骨韧带复合体损伤,才会出现临床上的胫腓下联合分离,因此踝关节骨折脱位时,只要内外踝或后踝解剖复位,固定,牢固,胫腓下联合分离即可自动复位,一般不必做胫腓下联合的固定。  相似文献   

10.
踝部骨折和下胫腓联合分离 ,踝穴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需手术恢复踝穴的完整或关节的稳定 ,自 1 986年~ 1 999年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损伤 1 2 8例 ,随访 98例 ,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性 6 2例 ,女性 36例 ,年龄 1 6~ 70岁 ,平均 32岁 ,右侧 4 6例 ,左侧 5 2例。损伤类型 :内翻外旋型Ⅳ度 4 1例 ,外翻外旋型Ⅲ度 33例 ,Ⅳ度 9例 ,外翻外展型Ⅲ度 1 5例。1 2 治疗 外踝关节骨折先行外踝或腓骨的复位固定。根据损伤情况 ,使用钢板、螺钉或与外踝角度一致约 1 5°的钩型钢板 ,恢复腓骨或外踝的长度和方向。内踝骨折固定采取…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nkle diastasis, and effect of treatment of the ant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avulsion fracture (Wagstaffe fracture) combined with the Weber type B lateral malleolar fracture. METHODS: This study reviewed 94 cases of ankle fractures treated with operative methods. RESULTS: There were 52 cases of Weber type B lateral malleolar fractures and 13 cases of Wagstaffe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them (25%). Ankle diastases were diagnosed in 20 cases (38.5%) in all Weber type B fractures and 11 (84.6%) of the 13 Wagstaffe fractures. CONCLUSION: The Wagstaffe fracture can be a good diagnostic clue of ankle diastasis in Weber type B lateral malleolar fracture. The accurate reduction and fixation of the avulsed fragment is important for restoration of the stable distal tibiofibular joint and to prevent the chronic ankle joint pain caused by impingement of the avulsed fragment.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Pilon骨折在治疗中评价踝关节功能,诊断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前后脱位的影像学依据。方法:35例正常成人,男21例(42踝),女14例(28踝);年龄21-48岁,平均31.6岁。踝关节常规摄正、侧位X线片;测量踝关节主动跖屈、背屈运动的最大角度,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宽度,胫骨外侧与腓骨的胫侧重叠影宽度,距骨踝关节面几何中心偏离胫骨中轴线的距离。结果:跖屈主动运动的最大角度,男(40.8°±3.1°),女(43.9°±4.8°);背屈主动运动的最大角度,男(27.6°±5.2°),女(26.5°±6.1°)。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宽度平均(3.2±0.5)mm。胫骨外侧与腓骨的胫侧重叠影宽度平均(6.9±2.2)mm。踝关节的跖屈下胫腓联合有逐渐变窄的变化,平均2 mm。距骨中心中轴距:男性跖屈最大值2.4 mm、背屈2.5 mm,女性跖屈最大值1.9 mm、背屈2.0 mm,最小值均为0 mm。结论:男女之间无论是背屈还是跖屈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踝关节在运动灵活性上无性别差异。踝关节主动跖屈、背屈运动的最大角度为Pilon骨折术中踝关节功能评定提供参考,下胫腓联合宽度>3.5 mm为下胫腓联合分离,胫骨外侧与腓骨的胫侧重叠影宽度<5.5 mm时,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可能。距骨中心中轴距>2 mm提示踝关节前后脱位。Pilon骨折在恢复骨折解剖复位的同时要注意这两个指标,对于恢复踝关节的侧方稳定、前后方向稳定有重要意义,能指导踝关节骨折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13.
Irreducible ankle fracture-dislocations are very rare entities. The present case report demonstrates an unusual finding of tibialis posterior and flexor digitorum longus tendons interposed in the tibiofibular joint impairing successful closed reduction of ankle fracture-dislocation. A 45-year-old patient presented with a bimalleolar pronation-external rotation ankle fracture-dislocation after a motorcycle accident. Attempts to perform closed reduction before surgery were unsuccessful. Subsequent urgent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surgical management revealed interposition of the tibialis posterior and flexor digitorum longus tendons in the tibiofibular joint. In irreducible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ankle with severe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the talus, on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possibility of soft tissue interposition of the tibialis posterior and flexor digitorum longus tendons in the tibiofibular joi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踝关节骨折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集国人新鲜足标本一具,截取踝关节以上15cm下肢小腿横行截断,暴露下胫腓前韧带。载荷实现分级加载,选用小腿极限载荷(踝关节负重力为4.5BW)20%作为生理载荷,即以0、100、200、300、400、500N为分级载荷。万能材料试验机(WD-5)的加载速率为1.40 mm/min,以准静态方式加载,载荷施加于下肢胫腓骨上。并模拟足运动中立位、跖屈位(30°)、背屈位(20°)、旋后外旋位等四种生理运动状况,正常足及切除下胫腓前韧带测定踝关节的应力变化、距骨的移位变化及轴向刚度数据。结果标本在正常足及切断下胫腓前韧带的不同功能位上,踝关节的应力变化、距骨的移位变化及轴向刚度,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内、外踝满意固定后,下胫腓前韧带的修复能更好恢复踝关节的生物弹性,最大限度恢复其原来的结构和功能,避免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5年3月在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37例,根据AO-Weber分型:B型11例,C型26例。通过关节镜修整软骨缺损的关节面,取出游离体,1/3管型钢板固定外踝,螺钉固定骨折的内踝和后踝。在关节镜监视下准确复位仍有残存不稳的下胫腓联合,并用螺钉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4~36个月(平均21.4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1~15周,平均13周。无感染、断钉及下胫腓联合再分离等并发症,根据AOFAS评分:优23例,良10例,可或差4例,优良率为89.1%。结论通过踝关节镜可更准确判断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并更精确地将其复位、固定,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87例。结果 82例获随访,时间1-3年。优57例,良15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达87.8%。结论 外踝骨折和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复位及固定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关节。  相似文献   

17.
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41例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41例均获随访,时间9—24(16.5±0.4)个月,切口愈合时间7—20d。全部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1)个月,无下胫腓螺钉断裂发生。踝关节功能按Leedsetal临床评定标准:优17例,良22例,差2例,优良率95.1%。1例开放性骨折术后6d出现感染,经局部换药、反复冲洗2周后切口愈合。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分别于术后2、4周发生切口周围无菌性积液,经积极处理未并发伤口感染,关节功能无影响。结论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采用手术治疗可恢复并稳定踝穴和距骨的解剖关系,踝关节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踝关了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0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韧带分离患者按Bonnin分度法,Ⅱ12例,Ⅲ度8全和加压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术,使踝穴结构恢复正常。结果 随访8~18个月,平均14.5个月病人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优良率达85%。结论 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韧还分离的患者在治疗骨折的同时注意修补下胫腓韧带以恢复正常踝穴结构,避兔创伤生骨关节炎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踝部骨折的治疗方法,强调外踝、下胫腓联合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重要性,并分析如何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1996年-2000年期间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踝部骨折43例。结果:经6-36个月随访,优良率达88.38%。结论:(1)对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手术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2)重视外踝与腓骨的整复;(3)正确处理下胫腓联合分离并在术后3个月应取出内固定材料;(4)解剖复位,可靠的内固定,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减少和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胫腓下关节分离的手术治疗(附9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报告手术治疗胫腓下关节分离92例,除固定内、外、后踝骨折及修补三角韧带外,均常规用长螺丝钉或骨栓固定胫腓下联合.随访6个月~5年,优59例(64.1%),良26例(28.3%),可5例(5.4%),差2例(2.2%),优良率92%.结果表明,损伤后应力下摄X线片,可避免胫腓下关节分离的漏诊;固定时保持踝关节于中立位,应注意螺丝钉的松紧度及外踝正常的向外15°倾角,以维持踝穴的正常宽度;对陈旧性损伤,复位前彻底清除关节内疤痕,有利于胫腓下关节的复位及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