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阳性发现率及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方法 对21例消化道出血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对有阳性发现的病例行栓塞治疗或药物灌注治疗。结果21例动脉造影阳性发现16例,发现率76%。对10例行栓塞治疗,栓塞成功止血率100%,6例行药物灌注止血,3例止血,3例48h后再出血,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动脉血管造影为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检查方法,介入治疗为消化道出血止血的非手术性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血管造影对胃肠道出血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消化道急、慢性出血而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经手术病理证实血管性病变的患者12例,认为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是肠道血管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对急性的、出血量0.5ml/min以上者有定位,甚至定性作用。对慢性“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提高诊断率,建议对于急性消化道出血者可急诊作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然后再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对慢性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可与同位素扫描结合确定腹部出血的区域再行造影检查以求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朱结辉  游箭  牟玮  李强 《重庆医学》2003,32(2):207-210
目的 比较选择性动脉造影和内镜检查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管造影、胃镜、结肠镜、病理结果,以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两者对出血的显示情况和诊断正确率。结果 整体上选择性动脉造影与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无显著性差异(P>0.05);选择性动脉造影在出血活动期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优于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选择性动脉造影与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在出血间歇期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无明显差异。结论 为明确消化道出血原因,急性大出血时选择性动脉造影是首选方法;慢性问断少量出血时,如果常规无创检查方法皆为阴性,行选择性动脉造影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张宗建 《四川医学》2007,28(8):841-842
消化道出血是急诊中比较危重的疾病。内镜和钡剂检查对胃肠道出血常用。但是仍有约10%~15%误诊或漏诊,并且对明确出血部位有一定难度。能直接显示出血的只有放射性核素扫描、内窥镜检查和血管造影检查。在这方面胃肠道血管造影检查具有一定优势。本文搜集15例原因不明的急慢性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作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良 《当代医学》2014,(26):14-15
目的分析和观察内镜辅助下止血失败后消化道出血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许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内镜辅助下止血失败后消化道出血患者30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并观察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经过血管造影,阳性25例,而22例患者均为内镜辅助下止血失败后动脉型消化道出血患者,同时在血管造影中造影剂存在外溢现象,出血征象较为显著,经过血管栓塞治疗,患者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经过1个月随访,4例患者通过血管造影显示有出血征象,给予适量去甲肾上腺素或垂体后叶素后,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1例患者治疗后1个月范围内出现复发症状;5例经过血管造影未显示阳性患者,给予血管栓塞手术联合内科止血措施,临床治疗效果较差。结论给予内镜下止血失败后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且血管造影与内镜检查在消化道出血诊治中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家知道,有效的止血前提是发现出血的准确部位。然而,能直接显示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只有放射性核素扫描、内窥镜检查和介入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作为筛选手段,适用于一些间隙性或少量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内窥镜检查虽可在直视下观察和治疗消化道出血,但对空肠和回肠出血就无能为力了;而介入血管造影不仅可诊断全消化道的出血,而且也是治疗消化道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18例消化道出血病例,男12例,女6例,分别进行急诊数字电影血管造影(DCM)检查,根据不同的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针对性采用缩血管药物灌注或/和选择性及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18例中阳性发现有15例,均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检出阳性率83.3%。灌注缩血管药物治疗11例,即时止血率62.5%,动脉栓塞治疗7例,即时止血率100%。结论 消化道出血急诊血管造影同时行针对性缩血管药物灌注或/和选择性及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上较多地依靠内窥镜诊断与治疗,但诊断率并不令人满意。Nusbsum于1963年首次报道用动脉造影的方法诊断胃肠道出血,数字减影(DSA)血管造影在临床的应用,对于消化道出血,尤其对于下消化道出血,DSA能明确出血部位,提示病变性质,大大提高消化道出血的诊疗水平,收集经治的消化道出血DSA血管造影检查9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结合术中内镜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4例小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期选择性肠系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10例,术中肠镜检查确诊4例,本组手术12例,2例行DSA栓塞成功,全组治愈率100%。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结合术中内镜是目前小肠血管畸形较理想的诊断方法,外科手术是治疗小肠血管畸形出血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DSA诊断下消化道出血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结果:100例中36例发现病变,阳性率为36%,其中小肠肿瘤15例,小肠炎症6例,肠道血管畸形15例。结论:DSA检查对下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戴志京  侯卓  徐建国 《河北医学》2005,11(2):159-160
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常见急诊,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通过临床病史分析,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器械检查,大多能够确诊。但一部分大出血病人病情危急,一时不能找到出血的原因和出血的部位,无法进行良好的治疗。对这一部分病人,作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十分必要,腹部血管造影及介人性治疗可及时发现出血部位,从而得以有效地控制出血,挽救患者生命。作者对22例消化道大出血采用介人栓塞治疗,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出血血管查找的方法。方法:对35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常规分别作腹腔动脉造影,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2例加作胃十二指肠动脉造影,2例加行胆囊动脉造影,16例加作节段性腹主动脉造影。结果:24例显示出血血管,其中单独从腹主动脉发出的变异血管5例,胆囊动脉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3例。结论:在按规范血管造影流程的同时重视变异血管及少见部位血管造影,有助于对消化道大出血出血血管的显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及筘疗价值。方法对38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行选择性出血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即时灌药、栓塞。结果经DSA检查38例均为阳性发现,34例即时行栓塞治疗成功止血,止血率89%。结论DSA在治疗消化道出血及诊断中有较高阳性发现率及定位定性诊断符合率。介入栓塞治疗有着可靠的即时止血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血管异常所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分析血管异常所致下消化道出血22例的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血便、黑便为主,12例入院时伴有贫血。经钡餐、电子内镜、血管造影多项检查,确诊为血管异常所致的下消化道出血。肠镜检出9例,肠系膜动脉造影检出13例。病理及手术证实血管发育不良13例,动静脉畸形6例,门脉高压相关肠血管病变3例。血管病变与出血灶位于小肠占72.7%(16/22)、右半结肠占18.2%(4/22),合并回肠结肠病变占9%(2/22)。3例内科治疗血止,19例经手术治疗,出血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早期肠镜检查与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及诊断。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对控制出血有效,复发再出血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辅助检查在Meckel憩室并间歇性下消化道大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Meckel憩室伴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辅助诊断作回顾性分析。结果:^99mTc标记红细胞核素扫描(TLRBCS)对含异位胃粘膜的Meckel憩室诊断率为88.24%。选择性血管造影68.42%的病例可明确出血部位。结论:TLRBCS和选择性血管造影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它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李斯锐  吴宁  林福煌  赵军  邢丽 《海南医学》2005,16(6):115-116
目的探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动脉性消化道出血41例,男33例,女8例。皆经内科治疗后行血管造影。经选择性插管造影,筛选出出血动脉后,留置导管于肠系膜上动脉或于出血动脉,必要时采用同轴导管法超选择性插管,行血管加压素灌注或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诊断出血的阳性率是70.73%。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33例中28例有效,2例复发;超栓塞治疗组有效率100%,无复发。有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在不明原因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中有着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超选择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性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及栓塞效果。方法:19例不明原因的老年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阳性者行超选择栓塞止血。结果:DSA能显示出血部位,其中14例进行栓塞治疗,栓塞后出血停止;栓塞后,其中6例进行了择期手术。结论:血管畸形和肿瘤性病变是老年性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选择性血管造影不仅可以明确出血的部位或原因,尚可及时进行栓塞止血。  相似文献   

18.
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治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经验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外科张建生,严轶群选择性血管造影对常规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1].方法和适应证:一般采用Seldinger法,即经皮股动脉穿刺,将导管插入支配某脏器的动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慢性下消化道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诊断与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35例急慢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造影检查,分析有无肿瘤染色、异常血管显现及造影剂外溢等影像资料,判断下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及原因。对30例阳性发现者,行超选择性造影确诊并介入灌注及栓塞治疗。结果本组35例患者DSA造影发现出血30例,其中15例肿瘤,11例肠血管发育不良,4例结肠溃疡,总阳性率为85.7%(30/35)。结论DSA检查对下消化出血有定位、定性诊断。其对阳性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达到止血的目的,部分患者可以根治,是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异常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12年3月诊治的17例血管异常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暗红色血便、血水样便为主,18例次行结肠镜检查,11例阳性;胶囊内镀检查7例,3例阳性;血管造影检查6例,4例阳性。7例内镜下治疗,3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栓塞止血治疗,7例手术治疗治愈。结论血管异常致下消化道出血,DSA、结肠镜、胶囊内镜均有助于诊断;DSA栓塞、内镜下治疗、手术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