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俊峰  山峰  刘淑红 《山东医药》2009,49(17):58-59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并探讨乌司他丁对此类患者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36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组各18例,对照组18例为健康体检者。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抗感染治疗,乌司他丁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静脉注射乌司他丁30万U,2次/d,连用5d;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5d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ICAM-1水平,同时检测对照组血清ICAM-1水平。结果脓毒症患者治疗前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5dI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但乌司他丁组下降较常规治疗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ICAM-1水平明显升高,应用乌司他丁能有效降低脓毒症患者ICAM-1水平。  相似文献   

2.
将发病24 h内入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亚低温 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两组于入院后第1、3、7天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和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于入院当天及第30天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亚低温组血清IL-6和sICAM-1水平在发病不同时间内均低于对照组,二者血清水平均随时间递减;亚低温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第30天时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认为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梗死患者IL-6和sICAM-1表达,改善发病第30天的预后,推测亚低温降低IL-6和sICAM-1的表达是其减轻脑缺血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将72倒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静舒氧组37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静输氧组在此基础上静滴静舒氧250ml/次,2次/d,连用15d。检测治疗前后两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浓度变化及疗效。结果静舒氧组基本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sVCAM-1和sP-selectin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认为早期对脑梗死患者行静舒氧治疗可减轻缺血脑细胞的损害,有利于病情恢复;其对脑缺血神经元的保护机制可能是抑制sVCAM-1和sP-selectin的产生,从而阻断白细胞向缺血区的漫润。  相似文献   

4.
李守贵 《山东医药》2009,49(17):84-85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0例ACS患者(ACS组)、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SAP组)及26例正常人(对照组)sICAM-1、sVCAM-1、sP选择素水平。结果ACS组血清sICAM-1、sVCAM-1、s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均〈0.01)。ACS组血清sICAM-1、sVCAM-1与sP选择素呈显著正相关(r=0.432、0.501,P均〈0.05)。结论ACS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和sP选择素共同作用促进AC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留取32例份鼻息肉组织(首发组19例、复发组13例,嗜酸性粒细胞型25例、中性粒细胞型7例)及11例份正常鼻黏膜组织,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标本中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P-选择素(CD62q)。结果显示,鼻息肉组织中ICAM-1和CD62q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鼻黏膜(P均〈0.01);原发和复发鼻息肉、嗜酸性粒细胞型和中性粒细胞型鼻息肉组织中的ICAM-1和CD62q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ICAM-1和CD62q在鼻息肉中高表达,但在鼻息肉分型中不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的水平。方法选择老年心房颤动患者238例(研究组),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19例与持续性心房颤动组119例。另选老年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于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浆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组血浆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含量明显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患者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联合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单项指标。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血浆水平明显升高,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CAM-1、TNF-α和P选择素浓度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0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10例,健康对照组10例,分别在患者入院后第1、3、5天抽取血清,检测血清中TNF-α、ICAM-1、P选择素水平。结果SAP患者第1天ICAM-1, TNF-α,P选择素血清水平与MAP患者及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第3、5天SAP患者ICAM-1,TNF- α,P选择素血清水平与MAP患者及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CAM-1、TNF-α、P 选择素浓度升高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CAM-1、TNF-α和P选择素浓度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0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10例,健康对照组10例,分别在患者入院后第1、3、5天抽取血清,检测血清中TNF-α、ICAM-1、P选择素水平.结果 SAP患者第1天ICAM-1,TNF-α,P选择素血清水平与MAP患者及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第3、5天SAP患者ICAM-1,TNF-α,P选择素血清水平与MAP患者及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ICAM-1、TNF-α、P选择素浓度升高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sICAM-1)及P-选择素(GMP-140)的表达规律,探讨中药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组(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脑梗死患者起病后1d、4d、7d、14d时的血清sICAM-1及GMP-140浓度。结果入院后第4天、第7天治疗组血清sICAM-1及GMP-140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对缺血性脑组织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与其阻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抑制sICAM-1及GMP-140表达,减轻脑缺血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测定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 1(sICAM 1)和E 选择素 ,分析ICAM 1、E 选择素在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前后的变化以及与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IL) 1β和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以了解黏附分子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30例活动期RA患者和 15名正常人血清 ,17例患者服用甲氨蝶呤 (MTX) ,13例服用阿克他利 (ACT) ,连续半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检测ICAM 1、E 选择素、IL 1β和TNF α,并测定血沉、类风湿因子 ,同时记录RA患者采血时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RA患者中男性 4例 ,女性 2 6例 ,年龄 18~ 6 2岁 ,平均 (4 3± 12 )岁 ,病程 3个月~ 8年 ,平均 (4± 5 )年。关节功能Ⅱ级 18例 ,Ⅲ级 12例。X线分期 :Ⅰ期 10例 ,Ⅱ期 11例 ,Ⅲ期 9例。治疗前RA患者血清ICAM 1和E 选择素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治疗半年后RA病情缓解 ,血清ICAM 1和E 选择素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0 1) ,MTX组较ACT组下降明显 ,但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ICAM 1、E 选择素和TNF α、IL 1β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且与血沉 (ESR)明显相关。 结论 ICAM 1和E 选择素参与RA发病 ,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后可使其水平下降 ,不论治疗前后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2型塘尿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内皮细胞猫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糖尿病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38例)、颈动脉增厚组(40例)和颈动脉斑块组(46例).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①颈动脉正常组血清ICAM-1,IL-6及CRP较对照组升高,颈动脉增厚组ICAM-1、VCAM-1、IL-6及CRP水平高于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斑块组ICAM-1、VCAM-1、E选择素高于颈动脉增厚组,上述指标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②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HbAlc)(r=0.472)、ICAM-1(r=0.501)、VCAM-1(r = 0.484)、E选择素(r=0.289)、IL-6(r=0.425)及CRP(r=0.381)呈正相关.患者HbAlc与ICAM-1、VCAM-1、IL-6及CRP呈正相关.ICAM-1、VCAM-1、E选择素、IL-6、CRP间呈正相关,均P〈0.01或P〈0.05.结论 炎性反应参与了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喉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可溶性 P-选择素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s ICAM- 1 )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对 32例老年喉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 s ICAM- 1和可溶性 P-选择素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 老年喉癌患者血清 s ICAM- 1和可溶性 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 期老年喉癌患者血清 s ICAM- 1和可溶性 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 ~ 期 ;颈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转移组 ;根治性喉癌切除术后 2 w,血清 s ICAM- 1和可溶性 P-选择素水平明显低于术前 (均 P<0 .0 1 )。结论 血清 s ICAM- 1和可溶性 P-选择素水平与老年喉癌侵袭转移有关 ,其水平变化可作为喉癌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脑梗死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含量变化.方法 随机将收治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在发病后1、3、7、14 d进行NO、ET的测定,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采用Fugl Meyer评价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thel指数评分.结果 在治疗后第3、7、14天亚低温组NO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为P<0.01),在治疗后第7天亚低温组ET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第3、14天亚低温组ET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athel指数和Fugl Meyer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亚低温组NIHSS评分比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亚低温组Bathel指数和Fugl 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物质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73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分为亚低温组36例及常规组37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加用脑局部亚低温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管活性物质神经肽(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降压素(NT)、内皮素(ET-1)水平,并与32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行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 73例患者治疗前NPY、CGRP、NT、ET-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7、15d逐渐下降;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30d亚低温组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 血管活性物质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改善预后;其可能机制为调节血管活性物质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含红花血清在缺氧复氧条件下对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RPAECs)P-选择素(Ps)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肺栓塞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取SPF级雄性大鼠(18只)RPAECs原代培养后分为四组,常氧组持续通入空气12h;缺氧组通入95%N2、5%CO2混合气12h;复氧组在缺氧1h后通95%O2、5%CO2混合气复氧12h;干预组在缺氧再复氧条件下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含红花血清2ml。观察不同条件下1、6、12h RPAECs中P5、ICAM-1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常氧组各时间点Ps及ICAM-1 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缺氧组各时间点Ps及ICAM-1 mRNA水平有所上调,但与常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复氧组各时间点Ps及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红花干预组各时间点Ps及ICAM-1 mRNA上调水平明显低于复氧组,P〈0.05。结论缺氧复氧条件下Ps及ICAM-1 mRNA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肺栓塞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红花注射液可抑制缺氧复氧条件下Ps及ICAM-1 mRNA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 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 VCAM)-1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5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组,经体检证实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年人血清标本2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二组血清中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结果二组中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差别显著。观察组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与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性别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s ICAM-1和s VCAM-1高表达,二者的上调参与病变形成和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CD62P)和C反应蛋白(CRP)在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8例脑卒中患者血清ICAM-1、CD62P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的ICAM-1、CD62P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6例体检正常者),P〈0.05;ICAM-1、CD62P与CRP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血清ICAM-1、CD62P和CRP水平明显升高;其水平变化可指导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血清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和P选择素等黏附分子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收集176例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CAM-1、VCAM-1、E选择素和P选择素水平;对患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的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黏附分子水平变化.结果 颈动脉增厚和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ICAM-1、VCAM-1、E选择素和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组血清ICAM-1和P选择素水平均较颈动脉增厚组显著升高(P<0.05).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清黏附分子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患者外周血中黏附分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内科常规治疗组、地塞米松组,各40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出血患者24 h、6 d、12 d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变化,并在各相应的时间点行颅脑CT检查,计算脑水肿体积。结果入院当天两组患者脑水肿体积及血清ICAM-1、MMP-9的表达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地塞米松组在治疗后第6、12天脑水肿体积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均减小(P0.05),血清ICAM-1、MMP-9表达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均减弱(P0.05)。结论地塞米松可明显减轻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可能与抑制ICAM-1、MMP-9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张文斗  杨晋生 《山东医药》2009,49(18):72-73
目的观察脑活素联合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79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采用脑活素和亚低温联合治疗。治疗24、72、168 h后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24、72、168 h时血清中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活素和亚低温联用治疗颅脑损伤效果良好,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