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为六淫之一。湿是一种(氵弥)漫性的重浊水气,这种水气羁于人体,可出现重、痛等症,故名“湿病”。临床颇为常见。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多因阴雨连绵,空气中的湿度增高,或久居卑湿之地,或劳汗衣湿,或雾露晓行等感而得之,使阳气受阻、水液不得蒸发而停滞体内所致,以头重如裹、发热身重、骨节疼痛、四肢浮肿为主证。内湿则因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过用寒凉而导致的脾肾阳虚、运化障碍、水湿停滞所致,其病状为胸膈痞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不渴等。外湿与内湿每每相互影响。外湿伤人多犯脾胃,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使脾失健运,故外湿不除必致脾虚而生内湿,脾虚内湿之人又易感受外湿。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中的湿病,是以致病因素而命名的,一般有外湿和内湿之分,然本篇所论以外湿为主,故《金匮》论湿病证治五条六方,皆以发汗为主。但证之临床,往往内外之湿相互影响而致病,故其治疗若外湿较重,病偏于表,应用汗法为主;若内湿突出,病偏于里,则应首先利小便,若表里湿邪俱盛,两法同用亦佳。  相似文献   

3.
湿性重浊、粘滞,故为阴邪。《内经》谓“秋伤于湿”,雷氏则认为“四时皆有湿病”。其《时病论》称“春雨潇潇,夏雨淋淋,秋雨霏霏,冬雨纷纷,人感之者,皆有湿病”。故除在《秋伤于湿篇》中详述六种湿病(伤湿、中湿、冒湿、湿热、寒湿、湿温)外,并有风湿、霉湿、暑湿、湿泻、风温夹湿等散见于四季时病篇中,爰予归纳研讨。阐发病因病机一、推论时气阐明经旨:雷氏认为  相似文献   

4.
张苍 《北京中医药》2019,38(11):1059-1062
皮肤湿病是指以湿为核心病机,以湿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疾患。皮肤湿病发生之前必有蕴湿藏于皮之下肌之外。蕴湿或被六淫邪气诱发,或被体内伏火蒸腾,造成皮肤湿病的急性发作,前者轻,后者重。皮肤湿病急性发作之后会有多种转归,若湿邪滞表,形成湿痹,则会变为皮肤顽症。针对皮肤湿病的不同发作状态可以选用疏风除湿汤、除湿胃苓汤、清热除湿汤、清脾除湿饮等治疗。针对湿痹,搜风除湿汤全面反映了赵老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漫谈湿病     
<正> 湿是六淫之一,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与气候环境有关,如淋雨浸水,居处湿地,就容易生湿病;内湿多因恣食油腻生冷,损伤脾运,产生内湿。古人称脾为湿脏,一切湿病,都责之于脾。我认为与肾的关系亦很密切,肾为水脏,负气化蒸发作用,如果肾的气化蒸发作用失职,也是引致湿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归类分析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关湿病本证以及类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指出湿病外湿和内湿分别应用微汗法和利小便法治疗;湿病寒湿表实证使用麻黄加术汤,湿病风湿表虚证使用防己黄芪汤;湿热谷疸使用茵陈蒿汤;风湿历节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浸淫疮使用黄连粉等,临证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综合各种治法,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7.
腻苔为湿浊内蕴的表现。湿邪属阴 ,性质重着粘腻。发病缓慢 ,缠绵难愈是其致病特点。湿邪侵犯人体 ,常因人体脏腑功能不同、素质差异等而转化。若湿从寒化 ,则苔多薄白滑而腻 ;湿从热化则多黄厚燥而腻。湿邪致病 ,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致病 ,多由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 ,临床常见身重疼痛 ,头重如裹等症 ;内湿则由脾失健运 ,水湿停聚而致 ,症状兼有胸闷脘痞 ,身困肢倦 ,脉湍缓等。诸症出现在暑湿雨季 ,为湿温初起 ,卫气同病 ,三焦被湿邪阻遏所致 ,属于湿病湿温范畴 ;病发于其他时令 ,则属内湿为之。但就病因而言 ,均系湿邪为病 ,笔者选用三…  相似文献   

8.
一、病机湿之为病,有外、内之分。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所致;内湿则系脾虚所生,多因酒食过度,过食肥甘,恣食瓜果,而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外湿和内湿虽有区别,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往往互相影响。伤于外湿而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可以导致湿邪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易榴致外湿侵袭。湿邪侵袭人体以后,因其侵犯的部位及病理变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病证。湿邪袭表,可导致外感表湿证或湿痹证;伤于里,可困阻脾胃,影响运化,产生腹满、泄泻、水肿等证。温为  相似文献   

9.
川蜀地区天地与人交感而生内外之湿,湿邪为川人致病主要病邪,广义湿病为川人主要疾病,甚至百病皆由湿作祟。湿邪的生成和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故治湿当重脾胃。治法取东垣、仲景、温病学说精华以健脾运脾补脾,常施以升散、芳香、淡渗、温燥之品。关注易被忽略的湿闭病证,此常为临床疑难病之关键病机,以除湿开闭为要务。强调湿病治疗应立足培补调拨机体自我祛湿机制,绝不可忽视中医养生康复在湿病调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王贯中辨治慢性肾病蛋白尿的经验。认为蛋白尿的病位在脾肾两脏。病因可分为主因和诱因。病机为脾肾亏虚为本,湿浊内停为标。此病证以虚为主或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病久则气、血、风、浊、瘀交杂为患,故蛋白尿迁延难愈。治疗当健脾益气、补肾固精、降浊化湿,自拟消降汤治疗。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为湿病、痰饮、水气病确立的共同治疗法则:宣通阳气,恢复三焦气化。在具体的方药应用上,则存在以下共同点:麻黄、桂枝等入肺宣通上焦,白术、甘草、生姜等入脾胃温运中焦,附子等入肾振奋下焦。湿病、痰饮、水气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动态联系,层层递进,不断发展:从主论外湿的湿病,到水液停聚于体内局部的痰饮病,再到水液泛溢于周身的水气病,由外到内,由轻到重,呈现动态的发展规律。痰饮病实为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枢纽所在,因本篇的治法方药论述最为详实完整,而湿病与水气病的论述则有省略之处,而这些省略之处皆可在"痰饮病篇"找到相应内容,如治疗内湿可用五苓散,水气病之下法可用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等。"痰饮病"详实完整的论述正是其沟通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坚实基础所在。因此,三病虽然分篇论述,但可前后合参,将湿病、痰饮病、水气病作为一整体来学习,将对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湿”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一种重要因素,“湿”分内外,外湿为六淫之一,为长夏的主气;内湿则是体内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湿邪致病范围十分广泛,临床上许多病证的发生均与之有密切的关系。兹根据个人在学习中的体会,将湿邪的性质、特点,湿在体内的代谢,以及湿病的辨治方法,作曲碎之论,清同道们指正。一、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湿性重浊、粘滞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如湿邪外袭肌表,则清阳不升营卫不和而见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倦怠身重;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气不布,而见肌肤麻木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浊”即污浊。指湿邪致病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泄,小便浑浊,妇人白带过多,湿疹流水,舌苔厚腻或垢浊等。粘滞即粘腻、停滞,指湿邪致病往往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二)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湿邪致病和季节有较大的关系。湿是长夏之主气。长夏是指夏末秋初,正当溽暑  相似文献   

13.
论湿     
湿为浊邪,外湿易困阻清阳,蒙蔽清窍;阻于皮肤,逆于腠理;流注肌肉关节,阻痹经络。内湿源于脾胃,待其既成,多以脾胃为中心,以三焦为通路,蒙上、滞中、闭下,使气、水运行通路受阻。内湿与外湿在病因上虽截然不同,但二者相召相引,常相兼为病。湿邪外袭常易内归脾胃,脾失健运又易滋生内湿;脾运不健、内湿素盛之体,又每每容易招致外湿而发病。最后,湿浊常随环境气候和体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兼化。湿之为病首当辨其病位所在,其在上、在肌表者宜宣发为主;在中上焦,清阳阻滞者宜芳香化湿为主;在中焦者宜苦燥为主;在下焦者宜渗利为主,同时辅以行气、健脾诸法。湿无定体,病因复杂,证候变化多端,临证审因辨证的同时尤须注重辨舌苔脉象。湿邪致病,舌苔多腻,观其厚薄、部位、颜色可辨湿之多少、部位、寒热;其脉象多濡,或见滑缓、滑数。在治疗上,要着眼三焦,重视湿邪之所在,灵活运用表散、宣上、畅中、渗下、健运、行气诸法,因势利导,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4.
周叔平 《光明中医》2008,23(3):375-377
妇科疾病,因有其特殊的解剖与生、病理特点,故病位处于下焦;而湿性粘滞、重浊下趋,故经产之时湿邪极易侵犯妇人肌体而下注冲任胞宫,发为妇科病、下焦疾病。闽南地区,纬度低,又沿海多湿,故妇科湿病极为多见。笔者根据妇女特殊的解剖与生、病理特点;根据湿邪的特性、致病特点;根据中药升降沉浮原理,结合探讨“诸花皆升”之说,将花类药用于妇科疾病的湿证治疗中,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在湿病篇、中风历节病篇及痰饮病篇等对风湿病的成因、病机、脉证论治辨证方面,已有全面的论述。如在湿病篇中,将湿病分为外湿、内湿和内外俱湿三种类型。发汗与利小便为治疗湿病的两大法则。外湿用微微发汗,照顾阳气,使风湿俱从汗而解,禁用大汗、攻下、...  相似文献   

16.
湿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湿病的特点主要根据湿邪本身的性质而定,表现为发病隐匿、湿盛阳微、阻遏气机、重浊晦滞、易袭阴位、兼夹难测、病位广泛、缠绵黏滞8个方面。路志正认为湿邪害人最广,易感人群以脾虚或痰湿体质为多,内湿外湿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提出祛除湿邪有七法,即芳香化湿、祛风除湿、苦温燥湿、清热利湿、淡渗利湿、辛开利水、活血利水;扶助正气有六法,即益肺利水、健脾利湿、疏肝化湿、温肾化湿、强心利水、养阴逐湿;扶正祛湿有两法,即祛湿佐以扶正、扶正佐以祛湿。  相似文献   

17.
介绍余瀛鳌辨治急慢性肾病经验。认为急性肾炎治重肺、肾,可归属为"风水"辨治,并根据临床症状、病程进展拟定风水三方;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等多种慢性肾病治重脾、肾,病机为脾肾虚衰、湿浊内留,治疗当益肾健脾、利水泄浊,自拟益肾化浊汤治疗。  相似文献   

18.
1湿邪特点 湿邪多见于长夏雨湿季节,外感雾露或久居潮湿之地,长时间涉水淋雨为外湿.另外,过食生冷或酗酒过多、过长、过频,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则为内湿.空气中湿度越大,水分子越多,水分子漂游空中病毒和细菌资生内含种类越多,人感受湿邪,有不同程度干扰人体的平衡,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易阻碍人体阳气.  相似文献   

19.
洪佳璇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30余年,学验俱丰,取中西医之长,以提高疗效为临床目的,尤其精于小儿哮喘的治疗.在治疗小儿哮喘中,除了常规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外,在哮喘发作期的治疗中注重化湿降气平喘之法,每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其从"湿"论治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湿、痰、哮喘三者的关系 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气道阻滞而发为哮喘.湿为阴邪,阴盛则阳病,故最易耗损人体阳气,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痰浊内生,复感外邪,则哮喘作也.湿性粘滞,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故哮喘为病多病程长而易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肝衰竭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因前期过用苦寒药物治疗,或因素体脾肾阳气不足,湿浊瘀毒内蕴,故疾病晚期易形成阳虚瘀毒的病理状态。其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毒瘀胶着”,导致肝功能失代偿。常占杰提出温中逆挽法,重在挽救脾肾阳气衰败,祛瘀化湿,从而改善慢性肝衰竭晚期出现的多种并发症,并通过逆转脾肾阳气虚损的病理状态,挽救肝功能失代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