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彩红 《吉林中医药》2009,29(4):279-281
湿气袭人而为病,变化多端,症状各具,其中既有湿气侵犯人体上下、在内在外之别,又有夹风夹寒之辨,侵及部位不同,症状也各异。治湿之法无外发汗、利小便二法,但也有温脾、宣肺、补肾之不同。湿邪袭上方用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湿气中下方用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湿夹风寒、流于经络方用桂麻各半汤,湿气干脾方用白术茯苓厚朴汤,湿气干肺宜小青龙汤,湿气下移肾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宜麻黄茯苓汤,湿夹风寒、外中于表则因所夹之邪不同治法也各异。  相似文献   

2.
宋景龄 《光明中医》2012,27(11):2288-2289
概述:湿邪是外感六淫之邪,湿邪致病称为湿病,外感、内生湿邪致病,病位广泛,遍布全身,证候繁多,按湿邪属性分析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则简明扼要,处方用药规律性很强,辨证辨病相结合,可提高疗效,也便于领会掌握。  相似文献   

3.
4.
湿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正常情况下,湿作为六气之一,与燥相对,但在异常情况下,湿则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现就湿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作一肤浅探讨,以期弘扬岐黄之道。  相似文献   

5.
湿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湿病的特点主要根据湿邪本身的性质而定,表现为发病隐匿、湿盛阳微、阻遏气机、重浊晦滞、易袭阴位、兼夹难测、病位广泛、缠绵黏滞8个方面。路志正认为湿邪害人最广,易感人群以脾虚或痰湿体质为多,内湿外湿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提出祛除湿邪有七法,即芳香化湿、祛风除湿、苦温燥湿、清热利湿、淡渗利湿、辛开利水、活血利水;扶助正气有六法,即益肺利水、健脾利湿、疏肝化湿、温肾化湿、强心利水、养阴逐湿;扶正祛湿有两法,即祛湿佐以扶正、扶正佐以祛湿。  相似文献   

6.
<正> 当归四逆汤证,乃血虚寒郁所致,即素体血虚,复因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致手足厥而寒冷,故寒邪只外伤于经,而未内伤于脏.以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则表邪散而营卫行手足自温矣.兹举风湿病例案四则: 例1 屈××,女,48岁,工人.1981年5月10日初诊. 平素胃纳不佳,肤胀便溏,饮食稍有过量或食生冷,便肠鸣泄泻,加之家务操劳,身体逐渐消瘦,体困乏力,经常感冒.近半年来,渐觉周身关节疼痛,走窜不定,喜温恶寒,每逢天阴落雨气候变化时,各关节疼痛加重,经西安某医院诊断为:“多发性风湿关节炎”,服西药后,疗效不显.面色不华,脉象浮缓.舌苔薄白. 证系风寒外束,湿邪内阻.风者善行而数变,故其疼痛走串.寒为阴邪,痛者阴也,是故四肢关节疼痛.脾喜燥而恶湿,脾为湿困,运转不灵,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故大便时溏  相似文献   

7.
血瘀喘息患者男性40岁煤矿采掘工人患矽肺并发慢性支气管炎症。染病以后,经常心慌气短,胸闷咳喘,动则加剧,体疲乏力,舌质黯紫,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虽经医者予以健脾丸、定喘丸、六味丸等药调治,症情仍时发时止,不能稳定。1978年入冬以来,气温下降,病人胸闷异常,心悸气短频作,尤以喘息为重,非但动则加剧,即使静坐亦不缓解,又增浮肿尿少一症。舌青紫,舌下青筋怒张,口唇紫绀,  相似文献   

8.
例1.涂×,男,10岁,学生。1984年10月2日入院。住院号:1137。咳嗽两月,20天前突然解鲜红色血尿,一天后尿虽转正常,昨日上午12时许又解淡红色血尿至今,伴少腹痛,但无尿频尿痛。尿检:红血球((?)),脓球2~3。舌淡红无苔,脉沉细。证属热郁膀胱,脉络损伤。治宜清热养阴,活血散瘀。处方:生地20克、木通10克,生蒲黄8克、五灵脂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白茅根15克、益母草10克、甘草4克。服药二剂,尿查正常,腹痛已平,上方出入1剂以资巩固。追访一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9.
10.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 ,或淋漓下血不断者 ,或经期延长达 2周以上者 ,统称崩漏。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 ,或见于生殖器炎症和某些生殖器肿瘤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疗效。今择验案数则 ,略谈诊治心得如下。1 气虚下陷 ,统摄无权谢某 ,女 ,4 5岁。 1998年 11月 2日初诊。阴道淋漓下血已 8天 ,昨日起血量猛增、色淡、质清无血块。精神困倦 ,腰膝无力 ,面色 白 ,动则气短汗出 ,微恶寒 ,手足冷 ,不思饮食。舌质淡红 ,边有齿痕 ,舌苔薄润 ,脉象浮虚。此因脾失统摄 ,肾失封藏、冲…  相似文献   

11.
内科杂病多有夹淤之证,而淤血致病症变多端,有证之可征之淤血,有无征可凭之淤血,有以淤血致病为主证者,有以它病兼夹淤血者,遣方用药,最宜讲究,临证辨析,尤须悟思,试举治案数例,略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金匮要略》湿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湿病微汗除湿与利小便两大治法理论依据及应用要领;重点提出了湿病分型辨证要点及方药配伍特色.  相似文献   

13.
湿乃六淫之一,是一种弥漫性的、重浊的水气,这种水气留着于人体,可引起发热不扬、头重身重、骨节疼痛等症,即名"湿病".本病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长刺节论>曰:"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调经论>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金匮>所论湿病,是在<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4.
对《金匮要略》有关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药进行了归类分析 ,阐述了本书中治疗湿病的特点。提出了病因方面的外湿、内湿 ,在辨治方面提出湿病本证、湿病变证及湿病类证 ,并对本书中的方药、治法等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
在临床上有些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比较复杂 ,如果采取常规治疗往往难以奏效 ,这就需要透过现象 ,抓住本质进行治疗 ,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现举例介绍如下。1 鼻  衄刘某 ,男 ,2 3岁。婚后不久 ,即断续鼻衄。前医治以凉血止血 ,但仍鼻衄不止 ,头不能动 ,头动则血出 ,致床被衣物皆血迹斑斑。今复鼻衄大作 ,流血甚多 ,病势危急 ,其家属乃于深夜邀余诊治。诊见神靡体倦 ,懒于语言 ,四肢厥冷 ,舌苔淡白 ,脉微细。此乃阴盛格阳之证。治宜回阳救逆 ,引火归元。用景岳镇阴煎加味 :熟地 12 g 当归 15 g 肉桂 3g 附片 15g(先煎 ) 淮牛膝 10 g 泽…  相似文献   

16.
1 幼女带下病曾××,女,9岁,学生,1986-9-10初诊:其母诉自8月7日阴道下血,量少,血色鲜红,质稀无块,一旦血净后阴道溢出赤黄带,量少,质粘稠,无异常臭味,绵绵不断。昨日始少腹隐痛,入夜手足心热,性情急躁,喜哭,溲黄便秘,面部烘热。查:五官端正,身体肥胖,胸廓饱满,乳房发育及身高均超出同龄儿童。未见异常毛发分布。  相似文献   

17.
龚世琳 《天津中医药》1992,(2):40-40,11
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采用温胆汤加味等治疗内科杂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病例1 患者,男,11岁,1991年8月27日初诊。主诉:间断发烧十余月,伴头痛、呕吐三次,未抽搐,近二日烧退后,咳嗽,痰多,心悸,恶心,口干不欲饮水,夜寐不安,时惊醒。查体:精神一般,咽部充血,心音规则有力,肺(-),颈软,舌苔黄腻,小便赤,大便正常,脉弦滑数。化验:白细胞19.000/m3,中性88%,淋巴10%核2%。  相似文献   

18.
一、阴虱疮:刘××,男,32岁,已婚,1987年7月20日就诊。自诉:阴部搔痒无度,心烦意乱,影响工作和睡眼,其妻亦患此病。诊见:阴毛丛中无数状如糠麸样小虱子,头钻入肉皮内,阴囊部皮肤充血破溃。余用《医宗金鉴·外科》银杏无忧散搽敷,其方即:水银、轻粉、杏仁、芦荟、雄黄、狼毒各5克,麝香0.5克,共研细末。  相似文献   

19.
一、脘痛陈××,女,29岁,1984年6月7日初诊。四天来胃脘疼痛胀满,其痛颇剧,呻吟不止。纳食极少,胃脘部自觉发热,口干欲凉饮,小便黄赤。按其心下,硬满拒按。舌稍红,苔略黄稍厚,脉滑数。近日适逢天气骤然反常炎热,气温波动在38℃左右,且湿度较大,闷热异常,又恰值端阳节前夕,  相似文献   

20.
一、风湿外袭龚某某,女,21岁,农民。因困倦嗜睡,头重如裹,恶寒发热,胸闷,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肢体关节酸楚烦疼,行走困难,于1988年9月7日以发热待查,疑为急性阑尾炎及化脓性关节炎,以急症收住某院外科。入院后体温38.5℃,心肺及大关节X摄片均属正常,腹部透视及腹部穿刺亦无异常,WBC 8600,N84%,L16%。经用大剂量青霉素等抗炎,阿斯匹林抗风湿及对症支持治疗4天,汗出而体温不降,肢体烦疼略有减轻,余症依然,于9月11日邀余会诊。证见:患者卧床不起,诉头重如裹,整日困倦嗜睡,大小便亦懒于下床,恶寒发热,胸闷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