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内镜与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内镜表现与病理特征,探讨结肠镜和病理检查对IC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IC患者,均在入院后72 h内行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本组患者年龄>50岁36例(85.71%),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腹痛、腹泻及便血.内镜检查结果显示一过型IC 36例(病变呈纵行溃疡者16例,病变呈环形侵及肠腔全周者10例,病变呈散在点状红斑者6例),内镜特点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并可见溃疡,痛变处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狭窄型IC 6例,内镜特点为肠腔明显狭窄、全壁增厚及结肠袋消失.病变部位多位于左半结肠;IC病理特征为黏膜活组织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固有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出血及小血管内纤维素样血栓及巨噬细胞内有舍铁血黄素沉积.结论:中老年人突发腹痛、腹泻及便血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内镜结合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及了解病变程度及预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以减少该病的误诊和漏诊.方法 收集27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症状出现后近期内行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并于首次检查后2、3周内复查结肠镜,部分病例在痛变肠段再次病检,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内镜下特点、病理改变.结果 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且大多数伴有可能相关的基础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硬化及腹部手术史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及腹泻、腹胀等.内镜下突出特点是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病变部位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及溃疡,病理改变非特异性.B超可见肠壁增厚,彩色多普勒可直接显示肠系膜血管的情况、血流量.结论 对伴基础疾病或存在诱因的中老年患者,剧烈左下腹痛及便血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早期和动态的结肠镜检查以及彩色多普勒、钡剂结肠造影、腹部CT等是比较可靠的辅助诊断方法.IC病情预后与患者的年龄、伴随疾病、病变程度及是否早期诊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结肠血管病变2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老年人结肠血管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22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进行结肠镜检查,并对其临床特点、伴发基础疾病、内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大部分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和便血;内镜下观察到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黏膜糜烂和不规则溃疡;组织学上表现为黏膜糜烂、黏膜下出血、腺管破坏等。(2)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无痛性便血;内镜下观察到与周围黏膜界限清楚的红色、斑片状、蜘蛛状或向周围放射扩张的毛细血管丛,并见糜烂和新鲜出血。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和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在临床和内镜表现上各有自己的特点,早期行结肠镜检查,特别是在发病2d以内,对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分析1998年1月至2004年10月21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病理结果.结果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85.7%),男女发病率相当(11:10),绝大多数(85.7%)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泻和便血.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90.5%).内镜表现主要为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及溃疡,一过型最多(95.2%).病理改变无特异性.大多预后良好.结论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尽早做结肠镜检查是确诊该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23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经过及内镜表现。结果该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78.3%),女性多见(男∶女为1.0∶1.6),且多数(87%)伴有可能相关的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早期内镜表现主要为结肠黏膜高度水肿、充血、出血、糜烂及溃疡。病变大多为一过型,如能早期诊断与治疗,多数预后良好。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结肠镜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及结肠镜特征.结果 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人,多有相关基础疾病,女性多于男性(2.5%vs 1.4%,P<0.05),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便血及腹泻.结肠镜检查:结肠脾曲、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最容易受累.病变黏膜和正常黏膜分界清楚,表现为黏膜苍白水肿、瘀斑、黏膜下出血、糜烂以及溃疡.多表现为一过性,若能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具有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便血、腹泻,应考虑可能合并缺血性结肠炎,及时行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在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术后延迟性出血的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该院2008年6月-2018年6月因消化道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而发生术后延迟性出血的76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在每例发生术后延迟性出血的患者的治疗期间,选择在同等条件下经内镜治疗术后未发生延迟性出血的患者中,选取76例样本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以下相关因素:①患者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和抗凝剂服用情况;②病变相关因素:病变部位及大小、生长方式和组织类型;③操作相关因素:操作者熟练程度、手术时间等因素。结果 10年内该院发生术后延迟性出血的患者共76例,占全部内镜下治疗患者人数的1.25‰。术后延迟性出血多见于男性,且年龄普遍较大。基础疾病的存在,如肝硬化、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影响内外源性凝血系统以及凝血因子生成的相关疾病,增加了患者术后延迟性出血的风险。术后延迟性出血在结肠中的占比最高,病变大小与术后延迟性出血存在正相关,直肠、胃底等双重血供部位增加了其风险。相对于间质瘤、炎性病变和平滑肌瘤等病变,腺瘤性病变术后延迟性出血的风险最高。随着手术时间增加,发生术后延迟性出血的风险不断增加,这同时与术者的熟练程度关系密切。结论基础疾病、病变部位及大小、组织类型、手术时间及术者操作者熟练程度是内镜下治疗术后延迟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探讨老年与非老年患者结肠血管畸形出血的临床特点与内镜下钛夹止血的治疗效果。选取收治的60例结肠血管畸形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根据情况施行内镜下钛夹止血,并通过病历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两组需钛夹治疗患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夹治疗后再发出血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使用钛夹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结肠血管畸形患者的出血症状严重、合并其他疾病的可能性高,需要钛夹止血的几率大,使用钛夹次数多。而内镜下钛夹止血又可以有效对患者出血情况进行控制,且再发出血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和易患因素。方法 64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50例(年龄≥60岁)和对照组14例(年龄<60岁)。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多数患者表现为腹痛、便血、腹泻三联征,两组腹痛、血便、腹泻症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②结肠镜下以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为主要表现,病变主要发生于左半结肠,两组间病变部位比较无显著差异;③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患者,多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多数患者预后良好;④老年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老年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便血、腹泻;病变部位主要累及左半结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是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好发因素。贫血、低白蛋白血症是缺血性结肠炎重要的危险因素。CRP增高提示炎症反应也可能是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特征表现及内镜检查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39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人,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内镜检查提示病变好发于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结肠粘膜高度水肿、充血、糜烂坏死及溃疡.大多数病例呈一过性表现.结论 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便血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可能,及时内镜检查对其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肠息肉9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老年人(≥60岁)及30例中年人(45~59岁)大肠息肉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类型,并加以比较.结果:中年组与老年组大肠息肉在大小、个数、病理类型以及发生部位等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高,癌变机会大,老年人应尽量行结肠镜下全结肠检查,早期发现息肉,及早治疗,减少癌变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特征、诊断时的内镜与组织学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10年11月间诊治的64例缺血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指标包括:年龄、性别、组织学特征、发病的危险因素、内镜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64例患者平均年龄62.5±5.2岁,男性(30例)与女性(34例)发病率在无显著差异。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94.5%)、便血(92.1%)和腹泻(73.4%)。早期内镜检查(n=63)发现结肠黏膜水肿及局部出血(100%)。组织学表现为肠壁的急性缺血坏死(100%)。52例患者同时存在1或多个基础疾病,多因素分析表明:同时伴发的高血压病(73.4%)、糖尿病(20.3%)和心房纤颤(17.1%)是发生IC的危险因素。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支持治疗在数天内临床状况改善而且预后良好,仅少数(1.6%)患者需行部分肠切除治疗。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中老年,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和便血;结肠镜联合活组织病理检查是安全、有效的早期确诊手段。同时伴发高血压病、糖尿病或心房纤颤是发生IC的危险因素。大多数患者经过对症支持治疗能在数天内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警惕性。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65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95,平均年龄62.9岁,其中大于60岁者占84.6%;腹痛(93.8%)、便血(90.7%)、腹泻(64.6%)为最常见的3个症状;70.7%的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节断性分布的糜烂、表浅溃疡,降结肠脾曲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常见于60岁以上的患者,腹痛、便血见于大多数病人,内镜下表现为结肠黏膜一过损伤。  相似文献   

14.
198例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 通过临床住院病例分析,以期发现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方法 通过内镜、上消化道钡餐及病理组织学确诊,收集诊断明确的2002年6月~2005年6月同期在该院住院的患者,年龄≤59岁的为中青年组,≥60岁的为老年组。结果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以胃溃疡和肿瘤病因为主;中青年人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常见。结论 临床遇到老年人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应多考虑胃溃疡和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探讨其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26例经结肠镜发现、病理确诊的缺血性结肠炎的相关资料。结果 5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80.8%),22例(84.6%)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便秘及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或诱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及腹泻等,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早期内镜表现主要为结肠黏膜水肿、充血、糜烂及溃疡。病变大多为一过型(76.9%),如能早期诊断与治疗,多数预后良好。结论 48h内行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炎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及病理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平均年龄58.8岁;临床主要表现腹痛、便血及腹泻等;病变累及左半结肠27例(75.0%),未见累及直肠、升结肠和回盲部,也无全结肠受累。结肠镜下1例误诊为克罗恩病,2例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1例误诊为结肠癌;结肠镜确诊32例,确诊率为88.9%。根据Marston分型,一过型31例(86.1%),狭窄型5例(13.9%),无坏疽型。病理检查特征性改变为肠壁内微小血管闭塞、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等。经治疗均临床痊愈。其中19例在治疗后2周~2个月复查结肠镜,8例在原病变部位有轻度糜烂、血管纹理模糊或浅小溃疡,11例内镜下黏膜"正常"。结论缺血性肠炎有其特殊的临床、内镜表现以及病理特征;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巨大溃疡内镜下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98~2008年间内镜发现老年人巨大溃疡患者195例,分析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结果巨大溃疡恶性病变在胃窦幽门、胃底贲门、胃角和胃体的发生率分别是43.9%,50.0%,37.7%和44.4%,4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内镜诊断巨大溃疡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3%,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内镜下诊断老年人巨大溃疡的最佳界值为0.518(敏感度0.409,特异性0.626)。结论无论巨大溃疡的位置、大小还是形态等,在良恶性溃疡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内镜下诊断老年人巨大溃疡的可信度较低,存在误诊风险,目前内镜下诊断老年人巨大溃疡尚不能替代黏膜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并大出血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11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和中青年组(<60岁),比较两组的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老年组典型上腹痛、无症状、伴随发病率依次为11.8%、35.3%、30.9%;中青年组依次为43.8%、31.3%3、5.4%(P<0.05);老年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巨大溃疡(直径>2 cm)发生率依次为52.9%、19.1%、20.6%;中青年组依次为10.4%、60.4%、8.4%(P<0.05)。老年组出血量1 000 mL以上分别为22.1%,中青年组为8.3%(P<0.05)。结论老年组典型上腹痛少、无症状伴随疾病多,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多、异型增生多,大出血、中重度贫血多见,临床治疗难度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的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例曾误诊的IC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因腹痛、便血就诊,曾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消化道溃疡伴出血、肛裂及痔疮各1例,结肠肿瘤2例,急性胃肠炎3例,误诊时间1~20 d。入我院后经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并结合病史及症状、体征,诊断为IC。确诊后予补液、扩血管、改善微循环、抗感染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后症状均缓解出院。随访6个月,1例复发,余未复发。结论临床上对急性腹痛、腹泻及便血患者,尤其是有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要警惕IC的可能,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尽快完善结肠镜检查,以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20.
42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检查分析郭儒才上消化道出血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笔者对14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了紧急纤维胃镜(下称内镜)检查,将其分为老年组(≥60岁)与非老年组(59岁以下)进行对比,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以利早期诊断,及时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