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对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效果。方法:成立QCC小组,选定提高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为主题,对影响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开展QCC后老年患者外周静脉输液中留置针使用率和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均较开展QCC前提高(P〈0.01和P〈0.05)。结论:QCC有效地提高了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率和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陈玲 《中华全科医学》2011,(8):1323-1324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方法,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00例应用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留置针静脉穿刺,观察组采用降低输液瓶、升高调节器、反折输液管、改进的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外周静脉输液。结果两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回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留置针传统输液方法行外周静脉穿刺,静脉回血时间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而使用折管输液法及改进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静脉回血时间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结论采用折管输液法及改进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行外周静脉穿刺,静脉回血时间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可有效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的痛苦,此法更适用于较细的塌陷的血管患者的治疗和抢救。  相似文献   

3.
罗艳姣 《广西医学》2010,32(5):611-613
目的探讨特定部位逆向静脉穿刺的效果,提高血管利用率和穿刺成功率。方法对顺向穿刺不易成功或不便于固定的静脉采用逆向穿刺181例次,观察输液效果,并与顺向穿刺输液效果比较。结果逆向静脉穿刺或穿刺置管181例次,总体输液效果良好。头皮针逆向穿刺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输液顺畅率明显高于头皮针顺向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口部位不良情况发生率、肢体活动影响率明显低于头皮针顺向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一些特定部位进行逆向静脉穿刺其输液效果优于顺向穿刺输液,1次穿刺成功率高,值得在静脉穿刺困难的中老年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两种型号静脉留置套管针在疑难静脉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96例疑难静脉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8例,观察组患者使用BD安全型静脉留置套管针在腕部掌侧面浅静脉穿刺留置输液,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静脉留置套管针在腕部掌侧面浅静脉穿刺留置输液。对比观察操作者在两组输液时被针刺伤的次数,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所需的操作时间。结果观察组针刺伤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操作时间缩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疑难静脉的手术患者选择BD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明显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王凯 《河北医学》2013,(8):1261-1262
目的:探讨儿科门诊输液室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例儿科门诊输液室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家长的满意度以及护士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度。结果:20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儿有3例在家发生针头脱出,5例针头堵塞,穿刺部位周围红肿3例。患儿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好的占80%,评价一般的占10%,评价差的占10%。护士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支持率为90%,担心患儿在家中发生并发症等风险的护士占10%。结论: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为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要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护士技能,杜绝并发症的发生。保证输液顺利安全的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在艾滋病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艾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输液,对照组行四肢浅静脉穿刺留置针输液,比较两组留置针保留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成功平均所耗时间。[结果]观察组留置针保留时间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穿刺平均耗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行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高,安全可靠,留置时间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PDCA护理管程序改进小儿留置针固定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0—12月和2014年2—4月该院收治的280例患儿为观察对象,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同部位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固定方法进行标准设定,按标准对护士进行留置针固定方法培训,制定考核标准,逐级进行检查反馈,进行有效改进。结果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同部位小儿静脉留置针进行固定方法的改进,输液外渗、输液部位皮炎、静脉炎的发生率均得到明显减少,留置时间由24.8~120.5 h(平均时间为(84.2±10.5)h),上升至36.4~176.5 h(平均时间为(99.3±15.6)h)。结论 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的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了小儿留置针的安全应用和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静脉留置针和传统头皮针用于儿科输液的效果,并探索静脉留置针的合理穿刺部位。方法将964例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采用传统头皮针输液,调查患儿家长满意度、首次穿刺成功率和不良反应情况以比较两组的效果,同时比较试验组中穿刺部位为头部静脉(头部组)和手足部静脉(手足组)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患儿家长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发生渗漏、脱管、堵管和静脉炎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中,手足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头部组,发生渗漏、脱管的比例均低于头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传统头皮针相比,儿科输液护理中静脉留置针可减少穿刺次数,降低渗漏、漏管、堵管和静脉炎的发生比例,且应优先考虑手足部位。  相似文献   

9.
杨英  张小钰  阎东 《甘肃医药》2011,(12):761-762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不同夹管部位对化疗患者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0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化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在留置针输液结束封管后夹闭延长管远段(延长管后段任意处),观察组在留置针输液结束封管后夹闭延长管近段(延长管前1cm处);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针导管内回血、导管堵塞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留置针导管内回血率、导管堵塞率低于对照组,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疗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后,夹管部位在延长管近段明显提高留置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孙宝利 《中外医疗》2012,31(13):148-148
目的探讨加强静脉输液针柄固定,在防止活动时穿刺部位疼痛和针头滑出血管外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住院静脉输液的患者450例,连续2d在患者左,右手手背静脉对称部位各穿刺1次。第1天采用常规固定法固定针柄为对照组,第2天采用加强针柄固定法为实验组,观察穿刺部位疼痛和针头滑出血管外情况。2组观察指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加强患者静脉输液固定法,减轻了输液过程中穿刺部位疼痛,避免了针头滑出血管外,保证了输液顺利。  相似文献   

11.
罗三妹  霍咏红 《吉林医学》2012,33(25):5533-5534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门诊静脉输液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对256例门诊静脉输液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方式进行输液,然后进行临床观察。结果:256例患者留置时间3~7 d,平均5 d。穿刺成功率98.05%(251/256),并发症发生率5.86%(15/256),患者需求达到92.19%(236/256),仅有少部分人认为不需要或者无所谓,满意度97.26%(249/256)。结论:静脉留置针也适合门诊输液患者,减少了门诊输液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有利于保护血管;方便临床用药,接受门诊静脉输液患者欢迎;静脉留置针还可以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但应加强置针期间的护理以及了解其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赵婷  张姝 《当代医学》2016,(6):122-124
目的 探讨静脉治疗中外周静脉留置针预防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502例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流程、护理方法、纳入研究因素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502例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中,28例发生感染,其中5个研究因素年龄、性别、留置部位、留置季节、封管方式会影响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感染发生率大于年龄<65岁的发生率(P=0.039),男性大于女性发生率(P=0.022),手背浅静脉感染率大于肘正中静脉及手腕静脉感染率(P=0.14),快速封管造成的感染率大于脉冲式封管感染率(P=0.002),而输液量、留置季节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影响外周静脉留置针感染的因素有封管技术、穿刺部位的护理、无菌技术操作、药物渗透压及患者的自身因素等.规范的操作和管理可以预防外周留置针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两种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找出更有效的固定方法,使留置针保留时间更长。方法将100例进行静脉穿刺置管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采用小胶贴固定针眼、导管座后再用无菌透明敷贴覆盖固定的方法;50例对照组采用直接透明敷贴覆盖固定的方法。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留置针保留的时间长l-2d,不良反应少。结论实验组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后留置时间比对照组长1-2d,针头脱出,软管反折,对皮肤挤压的现象更少,实验组的固定方法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并分析本院传染病科静脉留置针使用状况及存在问题。方法选择2018年5月30日09:00~10:00我院12个收治传染性疾病科室共240例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静脉留置针应用情况、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结果本研究240例静脉输液患者中,钢针使用例数181例(75.42%),其中输注强刺激性药物1例(0.6%)、4 h以上补液6例(3.3%)。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59例(24.58%),其中使用密闭式12例(20.3%)、防针刺伤3例(5.1%),防堵管44例(74.6%);关节穿刺或下肢穿刺3例(5.1%);留置针维护固定欠妥43例(72.9%);输液接头连接不当1例(1.7%);再次使用前导管评估38例(64.4%);不同药物输注中冲管17例(28.8%);使用完毕未封管4例(6.78%)。临床护理应强化穿刺操作规程、输液护理、正确封管、妥善固定留置针及患者护理知识教育。结论我院传染性疾病科室需加强留置针推广,规范护理人员穿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不断提高静脉穿刺临床护理水平及留置针输液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白振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28-2329
目的探讨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用于新生儿静脉输液的护理及效果。方法对800例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行静脉输液的新生儿,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牢固固定,应用生理盐水封管。结果 800例新生儿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有效防止了感染和药物浪费,且无1例发生静脉炎及栓塞。结论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行新生儿静脉输液安全、经济、实惠,患儿痛苦少,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靳亚斌 《吉林医学》2014,(7):1496-1498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以提高其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调查600例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情况,分析留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结果:发现其不安全因素主要有用留置针穿刺留取血标本时易形成血栓、输液滴注不畅、留置时间短或意外脱落、输液外渗不易察觉、拔针不当、针眼机械摩擦后形成疤痕、封管液肝素剂量难把握等。结论:加强留置针留置期间风险管理,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可提高患儿在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影响因素、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技巧及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本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1000余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穿刺、置管要点、肢体固定等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总结了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几点体会,减轻了儿科护理人员的心里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产儿不同部位外周静脉留置留置针的优缺点。方法将406例孕32~35w早产儿按不同外周静脉部位分为两组,四肢静脉组203例,腋静脉组203例,分别观察两组不同部位静脉留置留置针情况和留置针留置时间,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结果腋静脉留置留置针后局部出现肿胀、渗液、静脉炎等均比四肢静脉少,留置时间更长。结论需要外周静脉营养的早产儿可以选择腋静脉留置留置针,这样可以减少穿刺频率和对患儿的不良刺激,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的经验。方法对200例患儿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采用单手送管的方法。结果单手送管成功190例,失败10例,成功率95%。结论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增进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药物临床试验采血中的适用性。方法在进行I药物临床试验(phase I clinical trial)时,对158例受试者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采血,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观察采血效果及受试者的适宜性和安全性。结果在静脉留置针平均保留时间为1天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临床试验的采血工作,受试者无明显不适主诉,仅有3例出现穿刺部位渗血,6例发生堵管,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静脉留置针用于I期药物临床试验的连续采血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