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或内镜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为75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EST或EPBD取石成功后改全麻下行三孔法LC。结果:71例成功施行EST或EPBD联合LC同期手术,成功率94.7%。2例患者EST成功后因胆囊与周围组织形成致密粘连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术;2例患者EST取石未成功改LC+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2例患者出现急性胰腺炎,2例患者出现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2例患者术后鼻胆管造影发现残余结石,经二次取石后痊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13.25±3.45)个月,行腹部彩超及肝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指征的基础上,EST或EPBD联合LC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可显著减少患者住院次数、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不同序贯次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4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并将其随机均衡分为A组与B组,每组70例,A组先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并选择适当时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B组先行LC,再行EST。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等,于术后1年内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68例(97.14%)手术成功,2例中转开腹。B组59例(84.29%)手术获得成功,11例中转开腹。B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5,P=0.000);A组患者术后4例发生并发症,随访期内出现1例胆总管结石复发;B组术后12例发生并发症,随访期内4例结石复发,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序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各有自身优缺点,A组首先行EST,因此对患者胆囊三角解剖结构有所了解,避免LC时因对结构不了解导致的手术位置选择不当;B组在一次麻醉下完成,患者住院时间缩短,手术痛苦减少,因此手术时需根据患者自身状况进行手术序贯方案选择,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行腹腔镜联合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3例先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其中59例成功行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但术中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少量出血2例,术后发生胆道感染1例,出现可疑十二指肠漏1例;4例EST取石失败后1周内改开腹手术,术后并发腹腔感染1例,胆漏1例。23例顺利行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其中腹腔镜胆囊管探查取石5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18例。9例因疑诊胆总管结石而先行LC,术后2~4 d再行EST。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未出现反流性胆管炎、乳头狭窄等并发症,无胆管结石残留。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combined with endoscopic sphincterectomy,LC+EST)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with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资料。结果 LC+EST应用在2004-2006年与2007-2009年各3年度治疗效果对比:手术并发症、手术成功且无手术并发症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转开腹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LCBDE应用在2004-2006年与2007-2009年各3年度治疗效果对比:手术并发症、手术成功且无手术并发症及中转开腹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EST和LC+LCBDE在治疗效果上对比:手术并发症、手术成功且无手术并发症及中转开腹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石病的微创治疗方式与术者熟练程度有关。LC+EST、LC+LCBDE有着不同的适应证范围:LC+EST术式宜用于结石小于1.5cm,发生部位为肝胆管以下平面,并且胰腺段胆总管结石病人选择LC+EST术式更为合理;LC+LCBDE术式适宜于胆总管扩张超过1.5cm的较大结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最佳组合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为20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LC的临床资料。其中138例先行ERCP+EST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LC(ERCP+LC组);65例先行LC再行ERCP+EST(LC+ERCP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成功率、总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均无穿孔、出血及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ERCP+LC组住院时间短[(7.2±2.1)d vs.(8.1±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组术后胆管残余结石4例,发生急性轻型胰腺炎1例、胆管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低于LC+ERCP组的12.3%(P<0.05)。结论: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先行ERCP+EST取石,再行LC,手术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短,是较理想的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具有患者创伤小、康复快、疗效好等优点。2006年4月至2009年8月我院选择性地施行腹腔镜联合十二肠镜治疗47例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导管(输尿管导管)在腹腔镜内镜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胆囊管放置细导管应用于腹腔镜内镜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一次性内镜取石成功,结石取净率100%。无胰腺炎、胆道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发生高淀粉酶血症6例,经积极保守治疗后康复。术后平均住院(5.6±2.3)d。患者均获随访,B超检查未发现胆管残余结石,肝功能指标均正常。结论:腹腔镜内镜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经胆囊管放置细导管对于内镜操作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简化了内镜治疗过程,明显减少了内镜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中选取可耐受腹腔镜手术、ERCP且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成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危急重症胆囊炎、急性胆管炎及要求保守治疗的患者未纳入研究。分为两组: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30例行LC+LCBDE,其中2例中转开腹;46例行ERCP/EST+LC,其中2例因ERCP取石失败,不予统计。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LCBDE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优于ERCP/EST+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相当,但LC+LCBDE可能更加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 copic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与LC联合内镜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24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1例行LC+LCBDE,156例行LC+EST;对比两种术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残石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LC+LCBDE组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住院费用低,但住院时间稍长,两组中转开腹率、残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C联合LCBDE及LC联合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可靠。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病情允许时LC联合LCBDE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期两镜(腹腔镜+胆管镜)或同期三镜(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下一期缝合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符合入选标准的2 4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一期缝合的2 410例患者中有2 226例(92.4%)腹腔镜手术获成功,中转开腹一期缝合术获成功16例(0.7%);术后胆汁漏101例(4.2%),术后残石26例(1.1%),术后有其他并发症41例(1.7%),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0%(169/2 410)。 结论从本医院有限病例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同期两镜或同期三镜下一期缝合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道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治疗101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25例,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23例,53例行LC+EST+LCBDE,并对比分析3组患者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等。结果:"三镜"联合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亦不延长。结论:"三镜"联合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较好选择,是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微创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 2011 年 9 月至 2013 年 3 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 150 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119 例( 79.3% )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并一期缝合,住院时间为( 5.73 ± 1.21 ) d,24 例( 16.0% )经胆囊管探查胆总管并取石,3 例( 2.0% )留置"T"管引流,3 例( 2.0% )胆总管残石经内镜取石治愈,1 例胆管残石保守治疗,4 例( 2.67% )中转开腹,7 例( 4.67% )胆漏经腹腔引流管、或留置鼻胆管引流治愈.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是安全可行经济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术前危险因素,建立预测中转开腹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309例行LC联合L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中转开腹分为未开腹组290例,开腹组19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中转开腹的独立预测因素,应用RStudio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腹部手术史、BMI、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率、碱性磷酸酶、血清总胆红素、胆囊壁厚度、胆总管直径及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是LC联合LCBDE发生中转开腹的相对危险因素(OR=0.195,0.369,0.287,0.241,0.237,0.082,0.166,0.198,0.190;95%CI:0.073~0.517,0.114~1.195,0.096~0.859,0.085~0.682,0.092~0.613,0.023~0.287,0.058~0.475,0.073~0.537,0.056~0.6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10×10^9/L、碱性磷酸酶>150 U/L、血清总胆红素>17.1 umol/L、胆囊壁厚度>4 mm、胆总管直径>12 mm、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是LC联合LCBDE中转开腹的独立预测因素(OR=6.498,3.656,22.160,5.762,4.849,7.916;95%CI:1.434~29.442,1.095~12.203,4.485~109.496,1.491~22.262,1.384~16.988,1.366~45.884)。基于独立预测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随后采用Bootstrap重复抽样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校正曲线发现预测模型一致性良好,C-index为0.924(95%CI:0.857~0.990),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855~0.992),说明预测模型准确性高。结论基于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胆囊壁厚度、胆总管直径、白细胞、碱性磷酸酶及血清总胆红素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LC联合LCBDE中转开腹能力较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手术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将68例患者按其意愿分为两组,观察组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对照组行传统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中转开腹1例,对照组中转开腹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穿孔、出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急性胰腺炎均为轻度,且经及时治疗后痊愈;急性胰腺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情况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复查,均无结石复发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对照组发现残余结石1例,经胆道镜取石后痊愈。结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痛苦轻,双镜联合可取长补短,优势结合,充分发挥微创的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7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0例行传统开腹手术(对照组),85例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研究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143.72±10.31)min vs.(152.41±11.6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181.41±13.25)ml vs.(83.65±11.32)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97±0.53)d vs.(1.27±0.45)d]、肛门排气时间[(3.38±1.36)d vs.(1.39±0.83)d]、术后住院时间[(14.46±0.62)d vs.(7.91±1.21)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56%vs.8.23%)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有效、并发症少及利于术后康复等显著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为4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中转开腹。28例一期缝合胆总管,20例放置T管引流。手术时间平均(75.0±12.5)min。术后2例出现胆漏,3~5 d后自愈;2例结石残留,经T管窦道胆道镜成功取出。术后平均住院(5.5±1.6)d。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胆道镜经胆囊管途径进行胆总管探查、取石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对18例腹腔镜手术中经胆囊管途径行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胆囊管途径胆道镜成功取出胆总管结石共17例,失败1例,取石成功94.4%(17/18)。结论: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经胆囊管途径取出胆总管内结石的方法安全可行,较之腹腔镜术中胆总管切开取石的方法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外科手术方法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内镜组(78例)和开腹组(78例),内镜组行微创内镜手术治疗,开腹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术中、术后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内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腔镜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4%,开腹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9,P=0.045)。结论微创腔镜手术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较好,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病情恢复快,并发症低等特点,充分体现出了微创腔镜手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方法: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收治26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切开胆囊管或胆总管,行纤维胆道镜胆总管取石术。结果:26例患者均按常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例行胆囊管切开取石术,胆总管未放置"T"管;14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其中8例未放置"T"管,行一期缝合,6例胆总管内放置"T"管,术后6~8周行纤维胆道镜检查,2例发现残余结石,并取净,4例未发现胆总管残余结石,再次行胆道造影后未发现结石,拔除"T"管。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创伤小,康复快,安全有效。术中不能取净胆总管结石者,术后可通过"T"管窦道行纤维胆道镜取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微创保胆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胆石症的微创外科治疗新方法。方法:2008年7月至2012年9月为41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颗粒状结石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术后放置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drainage,ENBD),并行ENBD管造影以证实胆总管结石是否取尽,术后1~3 d行微创保胆取石术(end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cholecystolithotomy,EMIC)。结果:41例手术均获成功,ERCP胆总管取石时间平均(51±9.1)min,保胆手术时间平均(48±7.3)min,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2~5 d,平均(3.5±0.6)d。结论:ERCP+EST结合EMI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效率,扩大了保胆手术的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