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对伴有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结果 4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19例(19/47,40.4%),其中左冠状动脉扩张10例(10/19,52.6%),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4例(4/19,21.1%),右冠状动脉扩张2例(2/19,10.5%),冠状动脉瘤3例(3/19,15.8%)。经治疗后随访发现18例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能恢复正常,其中2例冠状动脉瘤患儿均为1岁以下婴儿,瘤体较小,瘤径分别为4.2mm和4.6mm,前者随访18个月恢复正常,后者随访2年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是目前随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最具价值的手段,但对冠状动脉远端损害的检出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以期早期诊治,减轻冠脉病变程度,改善预后.方法 总结我院2000年10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不完全KD患者47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典型病例比较.结果 不完全KD发生率婴幼儿较高.不完全KD临床诊断指标中的症状发生率较典型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完全KD组肛周充血脱屑发生率38.7%,卡介苗接种处红斑发生率29.0%,为较特征性表现.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小板、血沉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完全KD组二维超声提示冠状动脉受累率51.1%,典型组为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10d内联合阿司匹林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球蛋白(IVIG)可取得较好疗效.结论 不完全KD多累及小婴儿,较典型KD更易发生冠状动脉受损.诊断中应注意临床诊断指标以外的症状体征,其中肛周充血脱屑和卡斑处红斑可作为川崎病诊断的支持依据,结合实验室检查异常和及时应用超声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栓出可做出及时诊断.发病10d内应用大剂量IVIG可减轻冠脉病变程度,取得较好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19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性别、年龄、丙利,球蛋白开始治疗的时间、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因素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结果198例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41例,其中冠状动脉瘤9例,2例巨瘤形成。实验室检查(血小板、CRP、ESR)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未扩张组有显著差异;性别、年龄、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的时间、CRP、ESR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密切关系。年龄≤1岁和≥6岁KD患儿较1-6岁患儿更容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结论男性患儿,年龄小于1岁,CRP、ESR明显增高、IVIG治疗开始时间大于7d与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密切相关。而≥6岁KD患儿与≤1岁患儿一样更容易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诊断,典型病例并不困难,但不典型病例极易误诊,诊疗不及时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病变(CAL),即冠状动脉扩张(CAD)、冠状动脉瘤(CAA)、冠状动脉狭窄等.目前KD已成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为此,就本院2000年9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4例不典型KD患儿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72例川崎病临床及冠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KD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CAL发生的因素进行卡方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诊断典型KD 61例(84.7%),非典型KD (AKD)11例(15.3%).发病年龄6月至13.1岁(中位数2.73岁),5岁以下发病占87.5%.66例行超声检查,发现冠脉损害32例(48.5%).②卡方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CRP)与CAL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是否使用静脉注入免疫球蛋白(IVIG)、IVIG使用时间、IVIG使用剂量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CRP增高、未使用IVIG或IVIG使用过晚、剂量小为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IVIG)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将 3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IVIG治疗组 (n =15 )和对照组 (n =15 ,常规治疗组 )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冠状动脉内径。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 ,IVIG治疗组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川崎病的复发率为 0 ,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早期大剂量IVIG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剂量的丙种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方案对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70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给予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剂量为1g/kg,对照组剂量2g/kg,通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发热、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充血改善时间比较(P0.05),对照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22.86%,与观察组的20.0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种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患儿疗效确切,1g/kg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可达到2g/kg剂量的临床效果,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类似,临床可选择1g/kg作为丙种免疫球蛋白首选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川崎病(KD)及冠状动脉病变(CAD)的影响.方法 1.对198例KD患儿为KD组和100例无出疹性和肺部疾病患儿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MP-IgG抗体和MP-IgM抗体.2.在川崎病组根据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否,分成支原体感染组和非支原体感染组.行组间:在IVIG治疗前后对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CRP、血沉、冠脉病变发生率、发病到出院时间的比较.3.在川崎病组根据是否发生冠状动脉扩张(CAD)分为CAD 组和非CAD组,行组间MP感染率的比较.结果 1.KD组M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2.KD组中MP感染组的中性粒细胞、CRP、血沉、发病到出院时间、及冠脉扩张率均高于非MP感染组( P均〈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CAD组MP感染率高于非CAD 组(61.29% vs 36.52%,P〈0.05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病,并且对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26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推测与感染有关。部分患儿可侵犯冠状动脉(冠脉),形成冠脉瘤(CAA),导致冠脉狭窄、血栓,甚至心肌梗死[1]。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急性期KD、预防冠脉损害(CAL)发生,已被学者公认。其应用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初次治疗川崎病(KD)的疗效。方法 124例典型川崎病患儿根据病情分别给予4种治疗方案。A组给予IVIG 2 g/kg治疗;B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乌司他丁治疗;C组给予IVIG+乌司他丁治疗;D组给予IVIG+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观察初次治疗后各组患儿体温及冠状动脉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52例患儿(81.25%)治疗后体温在48 h内正常,3例(4.76%)出现冠脉瘤(CAA)。B组所有患儿体温均在48 h内正常,7例(15.56%)治疗后出现CAA。随访3月,A组与B组治疗方案对患儿发生CAA的风险无显著差异(P0.05)。C组7例患儿治疗后48 h内体温均正常。D组6例(75%)患儿在治疗后48 h内体温正常,未发生冠脉扩张。结论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川崎病能更好地控制体温,且治疗后发生冠脉损害的风险与IVIG方案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631例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合并其他病原学感染情况。方法选取自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起病10 d内接受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631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初治有效者为敏感组,无效者为无反应组。对两组患儿合并不同病原感染的发生率,影像学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31例患儿中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者591例,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者40例,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发生率为6.34%。2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组与敏感组相比,无反应组合并支原体感染、腹腔积液和冠脉扩张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敏感组(P0.05)。40例无反应KD患儿再次治疗的过程中,11例同意继续追加IVIG 2 g/kg治疗,另外的29例接受激素治疗,发热现象消失。3丙种球蛋白无反应者追加IVIG治疗和激素治疗的两组之间冠脉病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VIG无反应型的川崎病发生率约6.34%,并发支原体感染、出现腹腔积液以及出现冠脉扩张的发生率等较高。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组的再次治疗选择中,激素治疗和追加IVIG治疗均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期川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IVIG)对急性期川崎病 (KD)的疗效 ,以寻求最佳方案的IVIG治疗KD。【方法】对三家医院 5年余收治的KD分别给予 3种不同方案的IVIG加用相同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 4组患儿在预防冠状动脉瘤及控制临床炎症方面的差别 ,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IVIG 2g/kg和 1g/kg一次使用的疗效均明显优于IVIG 4 0 0mg/(kg·d)连用 5d的方案 ;而IVIG 2 g/kg和 1g/kg两组的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IVIG一次性使用比连用数天更能有效地预防冠状动脉瘤及控制临床炎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临床特点;观察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KD患者冠状动脉的影响。方法以中日友好医院儿科收治的57例K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和CAL组,并对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NCAL和CAL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52例KD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NCAL者32例,CAL者20例,包括冠状动脉扩张(CAD)16例,冠状动脉瘤(CAA)4例。CAL组口腔黏膜病变及肛周皮肤脱屑的发生率低于NCAL组(P<0.05);发热时间、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NCAL组(P<0.05);在CAD患者中,左冠状动脉脉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P<0.01)。IVIG治疗后6~18 d复查超声心动图,CAD患者左、右冠状动脉直径均明显缩小(P<0.05);CAA患者冠状动脉内径变化不明显(P>0.05)。33例KD患者进行随访,18例NCAL者无新发病变,13例CAD患者冠状动脉直径恢复正常,1例CAA冠状动脉直径增加,1例CAA病变明显减轻。结论热程长、血WBC、CRP及AST升高是KD患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和PLT与CAL无关,大剂量IVIG可促进KD患儿CAL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预防和治疗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72例川崎病惠儿按入院时间分为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组46例(治疗组)和未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组26例(对照组),利用彩色超声系统时2组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情况进行检测并对其心脏损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2例中有25例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损害,占34.7%(25/72),其中治疗组在入院前已发生冠状动脉损害10例.入院后治疗组未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36例患儿中有6例发生冠状动脉损害(16.7%,6/36),其中冠状动脉扩张率为13.9%(5/36),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为2.8%(1/36);对照组26例出现冠状动脉损害9例(34.6%,9/26),其中冠状动脉扩张率为26.9%(7/26),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为7.7%(2/26);2组冠状动脉扩张率、冠状动脉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5、7.91,P<0.05、0.01).不同给药时间对丙种球蛋白预防冠状动脉损害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与26.7%,χ~2=3.58,P<0.05).治疗前已有冠状动脉损害10例经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其转归与时照组相比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组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川崎病合并其他心脏损害表现的影响亦好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且治疗愈早效果愈好,但对已发生冠状动脉损害者无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阗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2):314-315
[目的]①川崎病患者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否检测出冠状动脉(冠脉)病变;②不典型川崎病患者中冠状动脉扩张(CAD)和(或)动脉瘤(CAA)是否比典型性患者更频发;③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川崎病能否减少CAD和(或)CAA.[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住院治疗的117例KD病例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冠脉病变的阳性率高达92%.不典型川崎病患者的治疗时间较典型川崎病患者显著较晚(P=0.018).不典型川崎病CAD和(或)CAA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患者(P值分别为0.001,0.022).[结论]川崎痛患者的首次超声心动图常能检测出冠状动脉病变.不典型川崎病患者CAD和(或)CAA比典型性患者更频发;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川崎病可减少CAD和(或)CA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王艳珍  桑美丽  续无香 《全科护理》2013,11(19):1769-1769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如果未经及时诊断、治疗,其中15%~30%的患儿会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形成,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目前,川崎病已经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7例KD患儿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治疗组(17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大剂量IVIG,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总热程、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和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急性期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CAL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早期联用大剂量IVIG治疗KD,能迅速缓解急性临床症状,明显降低CAL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IVIG 2 g/kg单次和400 mg/kg多次静脉注射,观察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总热程、住院时间、冠状动脉扩张(CAD)发生率及恢复情况。结果单次2 g/kg IVIG组治疗后临床表现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400 mg/kg IVI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g/kg IVIG组治疗后随访1年内无一例发生CAD,而400 mg IVIG组治疗后随访中有6例发生CAD,但在随访至1年时CAD均消失。结论 IVIG 2 g/kg单次静脉注射KD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住院时间,降低CAD发生率,与IVIG 400 mg/kg多次静脉注射比较具有明显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KD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道,近年来该病有增多趋势,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现将我院2002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40例KD中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127(37.4%)例,进行临床诊治及随访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KD)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必要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收住的49例非典型KD患儿,分A组(26例)IVIG加阿司匹林治疗,B组(23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对其冠状动脉损害(CAL)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病程6~21天时发生CAL例数:A组3例(11.54%),B组9例(39.13%),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CAL例数:A组0例(%),B组5例(21.74%),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非典型KD急性期应用IVIG能降低CAL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