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脏病(DKD)不同CKD分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探索疾病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168例分属CKD1~5期DKD患者的中医证候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DKD各期本虚证分布差异明显,CKD1~2期以气阴两虚为主,CKD3~4期以脾肾阳虚证为主,CKD5期以阴阳两虚为主;(2)DKD各期标实证均以血瘀证最常见,标实证的兼证情况复杂;(3)各本虚证的临床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明显。结论:DKD的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为特点,本虚证可能按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的规律演变,并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标实证中血瘀证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性贫血(renal anemia,RA)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方法:130例CKD3~5期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收集贫血、肾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证候辨证;将130例CKD3~5期并RA患者根据e GRF分为3组,应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多元回归法分析肾性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随着e GFR下降,血红蛋白、血清铁指标,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提示血红蛋白下降与肾功能进展呈正相关。肾性贫血患者的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亏虚;本虚证以阴阳两虚证比例最高(30.1%),标实证以湿毒最高(26.4%)。结论:CKD患者肾性贫血程度与e GRF下降呈正相关。中医病机以阴阳两虚证、湿毒症最多见,值得临床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血klotho蛋白、FGF23水平的关系,探究中医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规律。方法:296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根据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进行分组,按照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klotho蛋白、FGF23水平等指标,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各项参数的关系。结果:CIMT增厚组在本虚证型中以脾肾气虚最多(50.3%),依次为脾肾阳虚证(17.4%),气阴两虚证(16.1%),肝肾阴虚证(9.3%),阴阳两虚最少(6.8%),与CIMT正常组对应的证型分布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增厚组在邪实证以湿浊证最多(36.6%),依次为血瘀证(33.5%),水气证(13%),湿热证(9.9%),浊毒证最少(6.8%),与CIMT正常组对应的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增厚组血klotho蛋白明显较CIMT正常组降低,FGF23水平较CIMT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虚证型中脾肾气虚组血klotho蛋白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FGF23水平明显升高(P0.05),邪实证中湿浊组及血瘀组分别与其他组比较FGF23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FGF23和Hs CRP、伴发糖尿病、脾肾气虚证、血瘀证、湿浊证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动脉硬化与血klotho蛋白、FGF23水平密切相关,在脾肾气虚证、湿浊证、血瘀证表现最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Ⅳ型心肾综合征(CRS)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规律,尝试临床理化指标与中医辨证理论相结合,探索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为Ⅳ型CRS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1年0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及心血管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Ⅳ型CRS患者154例,分为正虚和邪实各5个证型。归纳Ⅳ型CR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Ⅳ型CRS在正虚证候中:气虚证在CKD2期、心功能Ⅱ级多见,阳虚证在CKD5期、心功能Ⅲ级多见,气阴两虚证在CKD3期、心功能Ⅳ级多见,阴阳两虚在CKD5期、心功能Ⅳ级多见;在标实证候中:湿浊证、水气证、血瘀证、痰饮证在CKD5期、心功能Ⅳ多见,湿热证在CKD3期、心功能Ⅱ级多见。正虚证积分与心、肾功能相关性分析表明:阳虚证积分与e GFR(P=0.002<0.05)呈负相关,气阴两虚证积分、阴阳两虚证积分与BNP(P=0.000<0.05)呈正相关。标实证积分与心、肾功能相关性分析表明:湿浊证积分、水气证积分、血瘀证积分均与e GFR呈负相关(P<0.05),水气证积分、血瘀证积分与BNP呈正相关,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气虚证是心肾综合征患者早期发病的主要证候表现,晚期以阳虚证及阴阳两虚证为主要证候表现,湿浊、水气、血瘀互结是造成病情恶化主要病因;CRS患者以肾功能加重为主时,阳虚证表现明显,以心功能加重为主时,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表现明显;水气证、血瘀证候贯穿疾病各个阶段,加速心、肾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综合性医院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临床分期、生化指标、生活质量指数的关系,为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现场调查方法,在上海地区7家三级综合性医院收集322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实验室检查资料以及生活质量指数SF-36量表,探讨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型与临床生化指标、生活质量指数的关系。结果:共调查成年患者322例,其中男169例(52. 4%),女153例(47. 6%),男女比为1. 1:1;年龄21~80(54. 8±13. 2)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82例(56. 5%),高血压肾损害82例(25. 5%),糖尿病肾病25例(7. 8%);其他病因33例(10. 2%);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口干目涩、大便不实、失眠多梦等症状是慢性肾脏病患者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分布以脾肾气虚证最多见(42. 8%),其次为脾肾气阴两虚证(18. 6%)及阴阳两虚证(18. 6%),而在兼证中以湿热证最常见(12. 9%);中医主证分布情况在不同慢性肾脏病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随着疾病进展,脾肾气虚、阴阳两虚证有上升趋势,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呈下降趋势;而中医兼证分布在不同慢性肾脏病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脾肾气虚证的e GFR-EPI值显著低于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及肝肾阴虚证,均P 0. 05,阴阳两虚证的e GFR-EPI值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分别为P 0. 05、P 0. 05、P 0. 01,阴阳两虚证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证,P 0. 01;脾肾气虚证的舒张压水平显著低于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证,分别为P 0. 01、P 0. 05、P 0. 05、P 0. 01;脾肾气虚证的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脾肾气阴两虚及肝肾阴虚证,分别为P 0. 01、P 0. 05;从生活质量指数来看,脾肾气虚及阴阳两虚证患者的总分显著低于其他证型(P 0. 01)。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疾病进展可能相关,脾肾气虚、阴阳两虚证有上升趋势,中医证型与尿蛋白、血红蛋白、肾功能损害、生活质量指数等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04月—12月在河北省中医院血液透析室行规律血液透析、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根据指南指导摄入适量蛋白质、能量,行规律血液透析等基础治疗。治疗组于此基础上加用艾灸,取穴为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干预时间为12周,观察记录两组人体测量学指标:身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MAC),SGA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等,分析艾灸对MHD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G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BMI、TS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可以降低MHD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其虚证证候;同时艾灸可提高患者SGA评分、BMI、TSF,改善其营养状态。因此艾灸可作为临床治疗MHD患者营养不良状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肾实质细胞早衰与IgA肾病气虚、阴虚向阴阳两虚证候演变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01月~2017年06月151例已行肾活检的IgA肾病患者,根据《IgA肾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临床调查表》进行中医辨证,分析各证型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指标,以及肾实质细胞衰老之间的关系。采用牛津病理分型评分分析肾组织病理损伤。利用免疫组化检测肾实质细胞衰老标志物P16和DcR2的表达。Spearson相关分析IgA肾病患者肾实质细胞早衰与中医证型之间关系。结果:151例IgAN患者脾肾气虚证患者比例最高,为51例(33. 8%);气阴两虚证患者为48例(31. 8%);肝肾阴虚证为30例(19. 9%);脾肾阳虚证为22例(14. 6%)。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牛津病理分型评分依次升高,分别为(4. 2±3. 3)、(5. 4±3. 6)、(8. 2±4. 2)、(12. 4±3. 2)。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P16肾小球阳性细胞比例依次升高,脾肾气虚证(42. 1±4. 6)%明显低于脾肾阳虚证(57. 2±5. 1%,P 0. 05)。这四种证型患者P16阳性肾小管细胞比例也依次升高,脾肾气虚证(25. 1±7. 6)%、气阴两虚证(35. 4±11. 2)%、肝肾阴虚症(53. 8±10. 6)%明显低于脾肾阳虚证(85. 1±13. 1)%(P 0. 05)。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DcR2阳性肾小管细胞比例依次升高,分别为(25. 1±7. 6)%、(35. 4±11. 2)%、(53. 8±10. 6)%、(85. 1±13. 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16、DcR2阳性肾实质细胞比例分别与IgA肾病中医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肾实质细胞早衰可能是IgA肾病气虚、阴虚向阴阳两虚证候演变的重要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慢性肾脏病(CKD)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CKD合并MS的证候特征,为CKD的个体化诊治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7年~2009年住院或门诊的CKD患者,其中CKD合并MS组121例,CKD非合并MS组123例,设计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对两组病人临床脉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CKD合并MS组男性患病人数明显高于女性,年龄大于CKD非合并MS组。两组病程及慢性肾脏病的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代谢综合征各组分比较:CKD合并MS组腰围(W)、BMI、高血压发生率、FPG、TG、LDL-C明显高于CKD非合并MS组(P<0.01)。HDL-C明显低于CKD非合并MS组(P<0.05)。(3)两组病人肾损害比较:Scr、BUN、24h尿蛋白定量、血尿及肾衰竭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合并MS组UA明显高于CKD非合并MS组(P<0.001)。(4)两组病人中医证候的比较:虚证中合并MS组以脾肾气虚多见,非合并MS组以气阴两虚多见;实证中合并MS组以血瘀、痰湿、热盛多见,非合并MS组以湿热、血瘀为多见;合并MS组实证中两证以上相兼的现象较非合并MS组常见;合并MS组血瘀证和热盛证兼夹、血瘀和痰湿证兼夹、血瘀、痰湿和热盛证兼夹多见,非合并MS组以血瘀和湿热证兼夹、湿热和热盛证兼夹多见。两组总的证候均以虚实夹杂为主要特征。结论:CKD合并MS的中医证候特点以虚实夹杂,多证相兼为主要特征。虚证以脾肾气虚为主,实证以血瘀、痰湿、热盛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伴继发性甲旁亢(MHD伴SHPT)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制定中医临床证候调查量表,以搜集到的80例MHD伴SHPT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依据,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MHD伴SHPT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脾肾阳虚、脾肾气虚证以及血瘀证均各占32.50%,水气证16.25%,肝肾阴虚证10.00%、气阴两虚证6.25%,湿热证与湿浊证各占1.25%。(2)在轻中度及中重度的MHD伴SHPT患者当中都是脾肾阳虚、脾肾气虚证所占比例高,分别为30.77%、42.86%;在极重度的患者当中血瘀证所占比例最高,为71.42%。结论:(1)血液透析伴继发性甲旁亢的主要中医证型为脾肾阳虚、脾肾气虚证及血瘀证。(2)血PTH水平对于血液透析伴继发性甲旁亢中医证候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血PTH水平越高,血瘀证的发生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1~4期慢性肾脏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探讨慢性肾脏病伴抑郁症状患者的中医证候。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18岁~70岁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调查一般资料、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医证候量表,使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262例CKD1~4期患者中伴抑郁症状者82例,文化程度较高的、不抽烟的CKD患者更易伴发抑郁症状。抑郁症状轻度组与重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两组中病程短的患者抑郁症状程度更重。(2)CKD1期患者抑郁症状发生情况37.5%,CKD 2期患者抑郁症状发生情况28.30%,CKD 3期患者抑郁症状发生情况28.21%,CKD 4期患者抑郁症状发生情况29.41%。(3)CKD伴抑郁症状患者中医证候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其次是肝肾阴虚证、肺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湿热证等。结论:与内科疾病伴抑郁症状相比,CKD患者伴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CKD1~4期各期患者抑郁症状发生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伴抑郁症状CKD患者中医证候以本虚为主,兼有标实。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证候分布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方法将60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CKD3期(肾小球滤过率30-59ml/min)、中医辨证均符合气阴(血)两虚证、肾络瘀痹、风湿内扰证或湿热内蕴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统一的标准对患者进行询问调查,并详细填写凋查表。结果60例患者中医证候主要以肾气阴(血)两虚为主,所占比例达60%,湿热内蕴证占2%。风湿内扰证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非风湿内扰证患者。肾络瘀痹较非肾络瘀痹肾功能下降明显。各证型组间血常规、血尿素氮、血尿酸比较无显著差异。中医证候总积分与24h尿蛋白定量、三酰甘油(TG)和总胆同醇(TC)水平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呈负相关。结论CKD3期中医证候分布和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州市高校男生慢性前列腺炎(CP)中医证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市4所高校男生1682例,统计561例CP男生的中医证型分布频率,并比较CP男生不同年龄、专业、居住区、生源地、经济状况、与同学关系、学业成绩中医证型的发生率。结果:单一证型占32.98%,湿热证、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肾阳虚损证的发生率分别为63.28%、47.59%、39.39%和33.69%。16~18岁组、19~21岁组、≥22岁组之间血瘀型和肝肾阴虚型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医学专业组血瘀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组(P<0.05),南方组湿热型、肝肾阴虚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北方组(P<0.05或P<0.01),乡镇组、县城组、市区组之间湿热型及肝肾阴虚型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经济情况较差组、一般组、较好组之间湿热型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同学关系较差组、一般组、较好组之间肝肾阴虚型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广州市高校CP男生的中医证型多见由基本证型组成的复合证,湿热型、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肾阳虚损型4个主证的发生率与专业、年龄、居住区、生源地、经济状况和同学关系融洽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中医证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方法 前瞻性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和湖北省中医院2018年1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20例因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阳虚衰证、气滞血瘀证4个证型,所有患者均检测组织ERK1/2 mRNA和ERK1/2 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不同证型患者ERK1/2表达差异。结果 120例患者的中医证型中肝肾阴虚型占比较高,其次为脾肾阳虚型、肾阳虚型,血瘀气滞型占比最低,男性多为肾阳虚型,女性多为肾阴虚型,气滞血型患者平均年龄髙于其他证型(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L2~4、股骨颈、转子区、Wards区骨密度值比较,血瘀气滞型<肾阳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ERK1/2 mRNA、ERK1/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血瘀气滞型<肾阳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受试者的L2~4、股骨颈、转子区、Wards区骨密度平均值与ERK1 mRNA、ERK2 mRNA、ERK1蛋白、ERK2 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251、0.306、0.318、0.270,P均<0.05)。结论 血瘀气滞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ERK1/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低于肾阳虚者,肾阳虚者低于肾阴虚者,且表达水平与患者骨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足细胞裂隙隔膜相关蛋白基因NPHS1、NPHS2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联。方法:收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200例,其中实验组(IMN)38例,对照组(非IMN)162例,两组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获得基因组DNA进行序列分析、测定,分析NPHS1基因G349A位点、NPHS2基因G686A,C695T位点的多态性及其与中医证型关联。结果:(1)两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NPHS1基因G349A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纯合突变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杂合突变GA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两组NPHS2基因G686A,C695T位点未发现多态性改变;(4)两组中医证型本虚证中气(阳)虚证、阴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标实证中湿热证和血瘀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未发现候选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明显相关性。结论:在PNS患者中IMN患者年龄偏大。NPHS1基因G349A位点基因型AA与IMN发病有相关性。IMN中医证型气(阳)虚证、血瘀证明显多于非IMN患者,阴虚证、湿热证明显少于非IMN患者。未发现候选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方法:将31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阳)、阴阳两虚4种本证组和兼湿证、兼瘀证、兼痰瘀证3种标证组,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T3、T4、FT3、FT4、TSH,分析中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关系。结果:随着糖尿病肾病中医本证证型从阴虚燥热型向脾肾气虚(阳)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的逐渐发展,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病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组与组间存在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其主证以阴虚燥热型为主,标证以无兼证为主;甲状腺功能减退者主证以阴阳两虚型为主,标证以痰瘀证为主。结论:甲状腺功能与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PD)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变化,分析影响证型的相关因素,为中医药治疗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共96例PD患者,记录病史、症状体征与舌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一患者当中医证型发生变化时进行连续性观察,并观察中医证型与透析龄、临床合并症及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结果:(1)证型分布: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分别占43.8%、26.0%,标实证依次为湿浊证、血瘀证、风动证、湿热证、水气证,以湿浊、瘀血证多见;(2)证型的变化:血瘀、湿热、湿浊等标实证可随病情发生变化;(3)证型与透析龄的关系:透析龄<24个月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证与湿浊证多见,透析龄≥24个月脾肾阳虚、阴阳两虚、血瘀、风动证较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5);(4)证型与临床合并症的关系:发生腹膜炎与非腹膜炎时比较湿热证增多,脾肾阳虚证减少,发生容量超负荷与非容量超负荷时比较水气证明显增多,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本虚证中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证患者血Hb明显下降,血CRP升高,阴阳两虚证血Alb下降,脾肾阳虚证血iPTH升高,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血TG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标实证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患者的中医证型本虚证以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证为多,标实证主要为湿浊、血瘀证,透析龄、临床合并证及某些实验室指标是影响中医证型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中医证型与握力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济南各社区及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质疏松门诊纳入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142例(骨质疏松组)、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症女性39例(非骨质疏松组).依照中医辨证...  相似文献   

18.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外科病人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项营养评价指标测定4642例外科非急诊住院病人的营养状况,按是否接受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分组,分析营养状况及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就各项指标分别进行营养评价,得出我院普外科非急诊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是:体重指数(BMI)21.0%,三头肌皮褶厚度(TSF)50.2%,上臂围(AC)20.3%,上臂肌围(AMC)21.4%,血清白蛋白(ALB)24.5%,前白蛋白(PA)35.3%,总淋巴细胞(TLC)55.5%,主观全面评价法(SGA)38.4%。823例(17.7%)属接受正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组,3819例(82.3%)病人属未接受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组。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相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14.3%比11.3%,P=0.062;2.4%比2.1%,P=0.126)。而若以两组中呈中、重度营养不良者作比较,则围手术期非营养支持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却明显高于接受营养支持组者(25.4%比14.5%,P=0.003;5.4%比2.8%,P=0.014),且住院时间也明显延长(24.2d比17.6d,P=0.042)。结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况良好病人的预后无影响,但能降低呈中、重度营养不良病人的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其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