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津华 《职业与健康》2003,19(8):130-132
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具有临床病变的广泛性和病理表现的多形性的特点 ,虽属良性疾病 ,但其表现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类似 ,并且有一定比例的内异症发生组织学改变 ,成为癌瘤[1] 。因此 ,内异症的恶变及其与癌瘤的关系日趋受到关注 ,并对研究内异症有重要意义。1 内异症的恶性行为和恶变1 1 内异症恶变组织学上的连续性 目前内异症恶变的诊断标准 :①内异症和癌的组织学关系相类似 ;②有良性内异症向恶性过渡的组织形态 ;③在同一卵巢中 ,内异症和癌并存 ;④除外转移性恶性肿瘤。 2 0世纪 5 0年代后 ,内异症恶变特别是起源于内异症…  相似文献   

2.
唐秋全 《现代养生》2014,(4):160-160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活力的子宫内膜异位到肠道组织产生的一种非癌性病理变化,由此引起肛门坠胀、大便性状改变及经期便血等临床症状,临床上这种病不是很常见,易与肿瘤相混淆,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裴慧琳  于欢 《现代保健》2012,(19):116-117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整体恶变率在逐渐增加,而卵巢癌妇女中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比率也在增加。由于卵巢癌缺乏早期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为癌症晚期,故其在妇科恶性肿瘤死亡率中仍居首位。本文通过对卵巢癌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47个病例和同期诊断为卵巢癌的50个病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癌的关系,旨在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的机制及病理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卵巢癌提供依据及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阴道隔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5月至2010年12月17例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直肠阴道隔EM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行开腹或阴式直肠阴道隔EMs病灶切除术,纳入开腹/阴式组;12例行腹腔镜EMs病灶切除术,纳入腹腔镜组(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结果 开腹/阴式组手术时间为(25~276)min,平均为10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2000)mL,平均为464 mL.术后,4例患者盆腔痛症状改善显著,1例合并直肠刺激症状患者术后症状部分改善,1例术后6个月性交痛症状复发.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70~360)min,平均为188 min;术中出血量为(20~1500)mL,平均为253 mL.术后,1例发生直肠浆肌层损伤并发症;8例患者盆腔痛症状改善显著;2例部分改善;4例合并直肠刺激症状患者术后症状部分改善;1例不孕患者术后9个月时妊娠.结论 腹腔镜切除直肠阴道隔EMs病灶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手术应由有经验的医师完成,治疗安全性和远期有效性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阴道直肠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16例采用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手术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照。观察比较2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性交痛、排便痛发生率、手术并发症及阴道直肠隔异位结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年),完整切除病灶者均预后良好,未能完整切除病灶者症状、病灶仍持续存在,但不严重。结论应用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手术治疗阴道直肠隔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及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董丽君 《中国保健》2010,(8):134-134
患者,女,47岁,晚间8点突然下腹痛,4小时后急来我院,该患平素月经规律,有痛经史10余年,末次月经20天前,于1周前触及下腹部一包块,边界不清,近来无发烧及明显消瘦。16年前剖宫产一次,正常分娩一次。  相似文献   

7.
24例卵巢异位子宫内膜恶变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恶变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开选  孙亮  徐炼  万宇  宋波  姚先莹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4):2790-2791
[目的]探讨卵巢异位子宫内膜恶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卵巢异位子宫内膜恶变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卵巢异位子宫内膜恶变24例,其中23例(95.83%)为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恶变,腺癌形成;1例为异位内膜肉瘤变,宫内膜间质细胞肉瘤形成。[结论]当卵巢宫内膜囊肿近期迅速增大,疼痛加剧,CA125升高≥正常值2倍,提示恶变的可能。腺上皮非典型增生是异位宫内膜恶变的的癌前病变,其恶变与激素分泌紊乱,相关酶及其受体调节失调,相关基因表达异常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但具有恶性行为。有报道此病可能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后发展成恶性肿瘤,病例中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最为多见。目前对其恶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将近年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发生发展的研究近况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但具有恶性行为。有报道此病可能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后发展成恶性肿瘤,病例中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最为多见。目前对其恶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将近年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发生发展的研究近况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张女士年轻时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经治疗,在好不容易生了孩子后,张女士下决心动了手术。手术切除了右侧的输卵管和卵巢,剥除了左侧的卵巢上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术后10年左右,体检发现左侧卵巢又长出了约3厘米的囊肿。因囊肿不大,症状不明显,便没有太在意。可最近,张女士因腹痛行B超检查,却发现左卵巢囊肿已达8厘米,怀疑为卵巢癌。手术后病理:左卵巢透明细胞癌合并子宫内膜囊肿。  相似文献   

11.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恶变过程的连续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的随访,追踪反复发作的顽固病例,以观察其恶变情况。方法:将1991年1月~2003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各期EM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 519例。每年随访1次,对症状顽固的病例则密切追踪观察。结果:随访率79%~82%,恶变1例,占0.02%。此1例最初为阴道残端EMT恶变,之后发展为异位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最后转变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经历了从良性病变、癌前病变到癌变的完整演变过程。本例病变发展的特点是病灶顽固生长、反复发作,虽然患者激素水平一直处于绝经状态,但病灶仍然继续生长,最终恶变。结论:异位的子宫内膜可以发生恶性变,但恶变率很低,恶变前可以经历癌前病变的过程,其生长转变似乎不依赖卵巢分泌的性激素。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25岁,G0P0,因“阴道流血2^+d”于2006年7月14日入本院治疗。患者平素月经规律,13岁初潮(4d/26d),LMP:2006年7月7日,量中,轻度痛经0.5年,多自经前1d开始下腹坠痛,持续2d~3d,可以忍受,偶服止痛药。入院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流血,量多、伴血块,约为既往月经的4倍,无腹痛,伴头晕、眼花。血β-hCG为0,Hb84g/L(自诉平时Hb约为112g/L)。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6%~8%;在痛经的妇女中,其发病率为40%~60%;在不育的妇女中,其发病率为20%~30%。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女性的认识中比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糜烂要陌生的多,可近几年的发病率迅速增加,不能不引起女性重视。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育龄妇女发病率约为10%~15%。其持续存在和复发是目前治疗的难题。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也引起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现将我院近10年发生的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徐冰  李卫平  狄文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7):2434-2436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发病率在育龄妇女占5%~15%、绝经后妇女占3%~5%。内异症具有临床病变的广泛性和病理表现的多形性的特点,虽属良性疾病,但其表现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类似。Brinton,LA等曾对216851例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进行随访,平均年龄38.8岁(12—82岁),平均随访年限11.4年(1—21年),得出EMs的恶变率为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T)与卵巢癌的超声成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纳入60例经病理确诊为卵巢EMT和60例卵巢癌患者,比较经腹和经阴道超声图像特征。结果 60例卵巢EMT正确诊断51例(85.0%),漏诊2例,误诊7例;肿块最大直径平均(38.2±12.4)mm;Ⅲ型表现12例,Ⅳ型16例,Ⅴ型16例,Ⅵ型7例;收缩期血流速度(PSV)平均值为(22.5±10.3)cm/s,阻力指数(RI)平均值为(0.43±0.08)。60例卵巢癌正确诊断48例(80.0%),漏诊4例,误诊8例;肿块最大直径平均(32.7±14.5)mm;肿瘤分期I期25例,Ⅱ期30例,Ⅲ~Ⅳ期5例;Alaczar评分平均(8.2±3.5)分,Lemer评分平均(3.6±2.0)分;PSV平均值为(25.6±14.2)cm/s,RI平均值为(0.40±0.07)。两种疾病的超声诊断正确率、肿块最大直径、PSV和RI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诊断卵巢EMT和卵巢癌均有较高的正确率,囊肿的声像图和肿块的Alaczar及Lemer评分系统,在超声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具有恶变倾向。内异症恶变率为0.7%~1.0%,以卵巢内异症恶变多见。现认为内异症恶变可能与激素、年龄、病程、基因突变和缺失、酶功能丧失、乳糖代谢异常、受体、细胞凋亡和环境因素有关。目前内异症恶变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及孕激素等综合治疗。对有内异症恶变倾向的患者应手术治疗,做到早诊早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AOC)的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为EAOC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7年9月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人民医院接诊的300例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EC)和208例卵巢透明细胞癌(CCC)患者的基线资料,按是否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分为两组,其中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卵巢癌400例(NEMEAOC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卵巢癌108例(EM-EAOC组),分析EAOC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NEM-EAOC组年龄、初潮年龄>13岁、未绝经比例高于EM-EAOC组,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200U/ml、发病年龄≤50岁、月经紊乱、腹部不适、肿瘤直径>10cm、子宫内膜异位症史、避孕药具使用史、卵泡刺激素(FSH)≥10mIU/ml比例低于EM-EAO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临床基线资料、孕次、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潮年龄>13岁、绝经状态、月经紊乱、CA125>200U/ml、FSH≥10mIU/ml、肿瘤直径≥10cm与EM-EAOC发生呈正相关关系(P<0.05);患者年龄、腹部不适、子宫内膜异位症史、避孕药具使用史与EM-EAOC发生无明确相关性(P>0.05)。结论初潮年龄>13岁、绝经状态、月经紊乱、CA125>200U/ml、FSH≥10mIU/ml、肿瘤直径≥10cm是EAOC发生的高危因素;应加强EAOC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女性自我保健意识,定期开展EAOC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针对EAOC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干预,以降低EAOC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endometriosis associated ovarian cancer,EAOC)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妇产科32例EAOC患者(EAOC组)与45例同期未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卵巢癌患者(非EAOC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和血清CA 125水平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EAOC患者平均年龄为(48.32±6.97)岁,显著小于非EAOC组患者,且EAOC组年龄≤50岁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非EAO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潮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OC组患者有痛经、月经紊乱、阴道流血和不孕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非EAOC组患者[(53.13%vs 33.33%)、(46.88%vs 15.56%)、(31.25%vs 8.89%)、(31.25%vs 8.89%)],EAOC组患者血清CA 125水平位于≤35 U/m L、400~1 000 U/m L和1 000 U/m L之间的患者比例与非EAO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AOC患者较未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卵巢癌患者发病年龄早,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紊乱、阴道流血和不孕的发生率高,但其血清CA 125水平增高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原本位于子宫内的与子宫膜相似的组织(以下称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蔓延到腹膜、卵巢管等脏器或直肠子宫窝等子宫外的部位,经期组织增殖,症状加重。蔓延到卵巢部位的组织使卵巢内积存暗红色血液,被称为卵巢内膜异位囊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