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文正教授乃山东省名老中医,其治疗胃痛以健运为要,所谓“健运”即健脾(胃)运脾(胃)之意,经过60载临床经验积累总结出治疗胃痛健运10法,分别是:健运散寒止痛法,健运消食导滞法,健运和血温通法,健运清热利湿法,健运疏肝和胃法,健运益气和胃法,健运养阴和胃法,健运益气养阴法,健运暖脾温胃法,健运双补脾肾法。  相似文献   

2.
王思雨 《光明中医》2011,26(3):557-558
肝炎病位在肝胆,病交在脾胃。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湿热内郁,肝失疏泄条达,导至于胁痛。治法分健脾、疏肝、运脾、利湿退黄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基本病机有人认为是病在脾胃,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致,治疗应重在健脾和胃化湿利小便;也有人认为是病在肝胆,肝胆疏泄功能失调而致,治疗重在清肝利胆,调畅气机。  相似文献   

4.
<正> 急性黄疸型肝炎(下简称急黄肝)是病毒性肝炎中常见的一型,祖国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有身目发黄,小便色黄等特点,而把其归入黄疸证的范畴。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脾失健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顾护与恢复脾脏正常的运化功能便应成为防治本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一、脾失健运与急黄肝发生发展的关系黄疸证在临床上,根据其性质可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型,阳黄是湿热蕴伏所致,阴黄则是寒湿阻遏而发,其中均需有湿邪作祟,离开了湿邪,单纯的热邪或寒邪均不致于发生黄疸。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  相似文献   

5.
脾乃后天之本,居中州,运水谷,生气血,衡气机,灌四傍,统四脏。脾的功能健运,是保证人体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文中基于中土五行学说阐述脾主四时、脾养四脏,以及脾通过化生气血、调节气机来实现“常以四时长四脏”。一年四季,脾气健运,化源充足,五脏得养,则正气存内,腠理固密,御邪于外,即“四季脾旺不受邪”,对中医治未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尤以目黄为特征。其病因病理主要是饮食所伤或外感湿热疫毒之邪,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失健运,湿邪壅滞中焦,脾胃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则肝气郁结不能正常疏泄,胃气不降则胆汁排泄输送失常,以致胆汁浸入血液,溢于肌肤,而成黄疸。故黄疸发病的病理机制,主要责之于湿邪为患。正如  相似文献   

7.
比色法测定儿童尿液中D-木糖排泄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小儿厌食脾失健运证患者进行D-木糖排泄率的测定。方法:将中医辨证属脾失健运证患儿纳入实验,空腹口服D-木糖,留2h全部尿,用比色法测定D-木糖排泄率。结果:小儿厌食脾失健运证患者的D-木糖排泄率为(14.11±4.07)%,明显低于正常值。结论:D-木糖排泄率可用于诊断和评价小儿厌食脾失健运证患者,是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的一个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8.
马月香 《河南中医》2009,29(7):717-718
黄疸之治多从阳黄和阴黄辨证,以清热利湿为治,张珍玉教授认为肝失疏泄,必疏泄胆汁不力,胆汁泛溢于肌肤而成黄染,且木不疏土,脾失健运使湿邪内阻而发黄疸。所以,肝气郁结,湿热内阻是本证的基本病机,疏肝解郁,清热利湿退黄为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9.
提高中医药治疗肺原性心脏病的疗效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的发病原因,为素有疾饮,复感外邪;病理机制,乃是庆瘀热结,肺失宣降,脾失健运,病久及肾。以清热化痰、活血清心治其标,以健脾补肾固其本。  相似文献   

10.
从脾论治小儿厌食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厌食其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以运脾法为主线,佐以疏肝、消积、补气、养胃之法使脾实而健运,临床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介绍薛征教授采用温阳运脾除湿法治疗先天性胆道闭锁术后黄疸病案1则。案中患儿先天禀赋不足、脾失健运以致湿邪阻遏,本虚标实,发为黄疸;其色黄晦暗,属阴证,腹胀便溏,属寒证。治疗时以温阳运脾、除湿退黄为思路,扶正祛邪,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脾主运化水谷,布散精微。血脂亦由水谷化生,并依赖脾气散精,经“脉道”布散周身。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时,痰浊内生,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脉道不利”。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可影响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促使异常代谢的脂质在血管内膜下沉积,形成脂质条纹,导致血管管腔变窄,结构异常,即“脉道不利”。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吸收与排泄障碍,稳态失衡,使得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形成泡沫细胞,这一病理过程的使动环节与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从“泡沫细胞”形成机制入手,探讨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状态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可为厘清“脾失健运”与“脉道不利”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亦为中医临床“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丛方方  石秀丽  李霞 《山西中医》2011,27(10):29-29
新生儿黄疸中医称之为胎黄。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为孕母感受湿热传于胎儿,或婴儿于胎产之时、出生之后感受湿热邪毒,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运不健,感受湿热之邪未能输化,而透发于外,则皮肤面目发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健脾消食汤治疗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脾失健运证厌食症患儿采用自拟健脾消食汤加减治疗,2天1剂,6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20例,好转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结论:健脾消食汤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属中医学"肝癖"范畴,其发病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失调、脾虚失运等因素密切相关,病位在肝、脾,久则可累及肾脏,病性多虚实夹杂,以湿、痰、瘀、毒为实为标,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固藏为虚为本,辨证应从疏肝健脾补肾、化痰消瘀降脂立法,标本兼顾,虚实并举。  相似文献   

16.
脾主运化水谷,布散精微。血脂亦由水谷化生,并依赖脾气散精,经"脉道"布散周身。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时,痰浊内生,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脉道不利"。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可影响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促使异常代谢的脂质在血管内膜下沉积,形成脂质条纹,导致血管管腔变窄,结构异常,即"脉道不利"。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吸收与排泄障碍,稳态失衡,使得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形成泡沫细胞,这一病理过程的使动环节与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从"泡沫细胞"形成机制入手,探讨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状态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可为厘清"脾失健运"与"脉道不利"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亦为中医临床"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脾主运化的生理病理机制探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机。通过文献记载、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医家经验等方面阐述脾失健运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提出脾失健运、湿热瘀毒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活动期及缓解期的治疗均需重视健运脾胃。  相似文献   

18.
王瑞平教授认为卵巢癌是在肾阴亏虚的基础上,外邪内侵、七情饮食内伤,脏腑经络功能进一步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紊乱,血行瘀滞,痰饮内停,有形之邪阻于冲任督带,结聚胞宫而成,提出卵巢癌应以滋肾养阴、调理冲任固其本,活血化瘀、化痰祛湿祛其邪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医理论,结合分析49例糖尿病便秘患者的临床表现认为,脾失健运是糖尿病便秘发病的基础与病机关键,临床上胃肠积热型和阴虚火旺型便秘糖尿病便秘患者非常少见,糖尿病便秘的各种证型均是在脾失健运基础上发展而来,应该以此为指导思想治疗糖尿病便秘。  相似文献   

20.
唐艳 《河南中医》2013,33(8):1319-1320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捏脊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患儿采用小儿推拿手法配合捏脊疗法治疗,同时给予预防调护.结果:25例患儿中治愈18例,好转5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2.0%.结论:推拿配合捏脊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