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腺病毒感染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不同型别腺病毒感染临床特征, 明确腺病毒分型的临床必要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 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9 022例次患儿呼吸道标本, 经直接免疫荧光(DFA)和(或)核酸检测确定为腺病毒阳性者进行五邻体、六邻体及纤维蛋白基因扩增并测序, 构建系统进化树区分腺病毒型别。收集并分析腺病毒主要型别感染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等临床资料, 采用t检验、U检验、χ2检验进行型别间临床特征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9 022例次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腺病毒阳性检出率为4.34%(392例次), 成功分型205例, 其中男131例、女74例, 年龄22.6(6.7, 52.5)月龄, 3型腺病毒阳性102例(49.76%), 7型86例(41.95%), 1、2、4、6、14、21型共17例。7型与3型腺病毒感染患儿临床特征比较, 在出现喘息[10例(11.63%)比25例(24.51%)]、白细胞计数>15×109/L[4例(4.65%)比14例(13.73%)]、白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E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CSF)中VP1序列分子分型研究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采用通用引物和VP1段分子分型引物分别对63例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惠儿急性期和恢复期的CSF标本进行扩增,对VP1分型引物扩增阳性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分型研究.结果 采用通用引物经2次PCR检测急性期患儿的CSF标本共47例(47/63,74.6%)阳性,恢复期仅3例(3/57,5.3%)阳性.采用分型引物经2次PCR检测通用引物扩增阳性的47例急性期的CSF标本共3l例(62.0%)阳性,其中4例脑炎和20例脑膜炎进行了序列测定.测序结果通过BLAST软件进行同源性对比分析,发现同-型别内序列同源性在97%~99%,不同型别之间同源性只有74%~76%,其中COX B3(9例)、ECHO 12(7例)、ECHO 30(3例)、COX A7(2例)、COX A9(1例)、COX B5(1例)、COX A11(1例).所有CSF进行病毒分离,11例(11/63,17.5%)阳性,阳性率明显低于VP1段分子分型的检测结果,除1例CSF标本病毒分离为ECHO7的患儿,通用引物扩增阳性而VP1分型引物扩增失败外,其余血清型别与VP1段分子分型研究结果完全-致.结论 EV是儿童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最重要的病原体;采用通用引物所建的RTPCR是快速检测E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有效方法;分型引物扩增VP1部分序列并测序,与GENBANK中的EV标准毒株进行对比,根据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进行EV分型,为EV的分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腺病毒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腺病毒(ADV)感染特点.方法 选择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6227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对患儿鼻咽部分泌物进行ADV等7种病毒抗原检测,同时进行痰细菌培养和测定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MP)抗体滴度(采用ELISA方法).结果 6227例标本中ADV抗原阳性64例,阳性率1.03%,1~7岁阳性检出数49例(76.56%),其中1~2岁14例(21.88%).每年3~9月份均有ADV检出,4~8月份检出率较高.64例腺病毒感染病例中,诊断为肺炎25例,扁桃体炎11例,咽结合膜热4例,支气管炎5例,咽炎2例.上呼吸道感染17例;高热60例(占93.75%),热退均表现为骤降;44例(68.75%)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42例(65.63%);1例(1.56%)混合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13例(20.31%)混合细菌感染,30例(46.88%)混合肺炎支原体感染.结论 ADV感染在苏州地区每年春夏季高发,1~7岁是ADV感染的好发年龄,ADV感染后血白细胞、CRP升高多见,易混合肺炎支原体感染,混合病毒感染少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的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标本中腺病毒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腺病毒六邻体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LAMP引物,使用实时浊度仪对所建立的LAMP方法进行特异性与灵敏度评估后,对3、7、14型腺病毒分离株共11株进行了检测,随后对经直接免疫荧光法(DFA)鉴定为腺病毒阳性的呼吸道标本36例、腺病毒阴性的呼吸道标本72例分别应用巢式多重PCR和LAMP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所建立的LAMP方法最低检出腺病毒DNA浓度为1.9×102拷贝/ml;方法特异性好,与其他病毒间无交叉反应;11株腺病毒分离株应用LAMP方法检测全部为阳性;36例已经过DFA鉴定为腺病毒阳性的标本中,应用LAMP法共检出腺病毒DNA阳性34例;72例DFA鉴定为腺病毒阴性的标本应用LAMP方法检测5例阳性.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与DFA的总符合率为93.5%;与巢式多重PCR的总符合率为98.1%.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耗时短、灵敏度好、特异性高、操作简便,适用于儿童呼吸道标本中腺病毒的实验室快速检测,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人副流感病毒(HPIV)的感染状况。方法(1)根据HPIV血凝素蛋白(HA)的基因保守区序列,合成能够区分HPIV 1~4型的多重巢式PCR引物,并用多种呼吸道病毒的标准毒株确定多重PCR方法的特异性;(2)收集2003年8月-2006年4月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标本3519例,应用逆转录多重PCR方法,对标本同时进行HPIV 1~4的检测。(3)随机选取不同型别的HPIV基因检测阳性标本共10例,对其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将所测到的序列与GenBank中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结果(1)多重PCR方法的特异性检测显示,HPIV的分离株cDNA有预期大小的扩增片段,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无交叉反应性。(2)3519例标本中多重PCR检测阳性的为349例,占本组检测标本的9.9%(349/3519),明显高于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和(或)病毒分离4.8%的阳性率(170/3519);应用多重PCR方法还检测到HPIV1与HPIV3以及HPIV3与HPIV4的混合感染;在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中均有较高的HPIV阳性检出率;季节性分布分析显示,HPIV感染无明显的规律性,以HPIV1、3为主,HPIV2、4仅散发存在。(3)序列分析结果提示,所选取的多重PCR方法检测阳性的10例标本确实是HPIV阳性,其中有两份分别属于HPIV4A、4B亚型。结论HPIV在儿童感染中除了单.亚型感染外还可存在混合型感染。未发现其感染的季节性特点。所应用的逆转录多重RT-PCR方法不仅检出率高于常用的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和病毒分离),而且能够直接进行亚型分析。除了检出常见的1、2、3型外,还检出了较少见的4型,属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婴幼儿人类杯状病毒感染状况及型别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目的 研究人类杯状病毒与北京地区婴幼儿急性腹泻的病原关系。方法 用RT-PCR检测了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的杯状病毒核酸,并用地高辛标记的不同型人类杯状病毒的cDNA(NLV基因型Ⅱ型探针CR840和SLV探针A141)作为探针,用斑点杂交对阳性标本进行分型。结果 从233份标本中检测出阳性标本58份(阳性率24.9%):6个月以下的幼儿阳性19份,占阳性标本总数的32.8%,7-12个月的婴儿阳性15份,占总阳性标本总数的25.9%,1-2岁的幼儿阳性9份,占总阳性标本总数的15.5%,2-3岁的阳性5份,占总阳性标本总数的8.6%,3-4岁的阳性4份,占总阳性标本总数的6.9%,5岁以上的儿童的阳性6份,占总阳性标本总数的10.2%,杂交阳性标本共29份,占50.0%:A141探针杂交阳性的标本14份,占24.1%,CR840探针杂交阳性的标本8份,占13.8%,A141和CR840探针杂交均为阳性的标本7份,占12.1%。结论 我国婴幼儿腹泻与人类杯状病毒感染有关,北京地区儿童中存在多种型别杯状病毒的感染,同时显示不同基因型的杯状病毒基因序列之间的差异可以用杂交分型的方法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腺病毒(AD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合理诊治ADV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35 529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AD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5 529例患儿中,ADV总阳性检出率为1.24%(440/35 529)。男女儿童ADV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 vs 1.34%)。< 1岁、1岁~、3岁~、7~14岁组患儿AD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39%(71/18 002)、1.12%(103/9 191)、3.14%(201/6 398)、3.35%(65/1 938),ADV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升高(P < 0.01)。春夏秋冬四季AD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5%(160/8 658)、2.20%(189/8 606)、0.30%(27/8 952)、0.69%(64/9 313),其中春季和夏季患儿ADV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秋季和冬季(P < 0.01)。结论 苏州地区该组病例呼吸道ADV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升高,但与性别无关;春季和夏季节为ADV感染的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8.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26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方法对天津市儿童医院2002年1月~2004年3月的264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呼吸道病毒检测。结果共有1523例标本为病毒阳性,总阳性率57.56%。病毒阳性标本中腺病毒(ADV)为首位,共836例,占31.59%,并以ADV3亚型为主。结论呼吸道病毒是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ADV是天津地区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毒病原,呼吸道病毒检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更加简便的A组人轮状病毒(HRV)核酸斑点杂交VP7分型方法,以便用于对HRV流行情况进行调查。方法在HRV VP7编码基因各G基因型间高度变异而型内高度保守区域设计分型探针,在该区域的两侧相对保守区域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利用PCR分别将地高辛标记HRV 5种常见型别(G1~4,G9型)的DNA探针,建立基于VP7的斑点杂交方法;选取经抗原检测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均为HRV阳性的2006至2008年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200份,RT-PCR扩增VP7全基因,并对扩增阳性产物应用斑点杂交方法进行G型别分析。结果建立的斑点杂交方法在5种型别探针间无交叉反应,各型探针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0 pg。200份PAGE阳性标本中162份RT-RCR扩增VP7基因阳性,斑点杂交显示G1型41例(25.3%),G2型2例(1.2%),G3型63例(38.9 %),G9型35例(21.6%),混合感染19例(11.7%),杂交未分出型2例(1.2%),未检测到G4型HRV。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斑点杂交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强,适合在HRV大规模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时应用。通过该方法的初步应用,发现北京地区婴幼儿HRV除了常见的G1、G2和G3型外,还有G9型感染。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北京地区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对2000年秋冬至2002年夏收集的1402份临床标本进行了病原分析。所有标本接种Hep-2和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鼻咽洗液脱落细胞涂片后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RT-PCR鉴定RSV亚型;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鉴定流感病毒型别;nested-PCR检测肠道病毒。1402份标本中672份咽拭子标本取自门诊患儿,730份鼻咽洗液标本取自住院患儿,结果:共有614份标本为病毒阳性,阳性率为43.8%。病毒阳性标本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占66.1%。并以A亚型为主;RSV阳性标本中91.4%来自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住院患儿。2001-2002年冬春季RSV感染比2000-2001年同期高25.1%。流感病毒阳性标本占总阳性标本的24.4%,其中89.3%来自门诊患儿;2000-2001年以乙型流感病毒为主,2001-2002年以甲3型为主,在冬春季还可检测到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夏季检测不到以上几种呼吸道病毒,利用nested-PCR方法检测2002年夏季收集的标本,发现7月份肠道病毒感染率相当高。提示RSV是北京地区冬春季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首要病毒病原。流感病毒是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首要病毒病原,肠道病毒是夏季婴幼儿呼吸道感染主要病毒病原,病毒分离,免疫荧光和PCR等方法的并用提高了病毒检出率,病毒病原的诊断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09至2010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除流感病毒外的其他几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 方法 设计并建立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A/B亚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腺病毒(ADV)和人博卡病毒(HBoV)在内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阴性的咽拭子标本进行上述呼吸道病毒的核酸检测。 结果 新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最低可检测的目标基因含量为10~300拷贝数,未见与其他非目标病毒的交叉反应。本研究共检测标本849份,病毒检测总阳性率为39.0%(331份),5岁以下占87.6%(290/331份)。各病毒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RSV-A亚型1.4%(12份),RSV-B亚型8.4%(71份),PIV-1型8.2%(70份),PIV-2型0.5%(4份),PIV-3型3.9%(33份),ADV 13.9%(118份),HBoV 2.7%(23份)。 RSV检出以B亚型为主(85.5%),流行高峰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PIV检出以PIV-1型及PIV-3型为主,PIV-1型的流行高峰在2009年7月至2009年10月,PIV-2型及PIV-3型的流行高峰在2009年6~9月。ADV病毒在研究期间均有较高检出率(平均为13.9%),HBoV的流行高峰在2009年9~12月。 结论 除流感病毒外,ADV、RSV-B及PIV可能也是2009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比较以往的资料可见各病原在2009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的流行季节性及检出率基本未受到新型流感病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腺病毒(ADV)感染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方法连续5年对因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8 197例儿童进行病毒病原学监测。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ADV抗原,同时收集2006—2010年苏州地区月平均气温、湿度、雨量、日照时间、风速等有关气象资料。采用Spearman检验和逐步回归法研究ADV活性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2006—2010年间,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ADV检出率为1.28%(105/8 197),年检出率分别为0.97%(16/1 646)、0.95%(16/1 682)、1.45%(21/1 444)、1.91%(36/1 883)、1.04%(16/1 542),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6,P=0.046)。ADV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夏季(2.73%),其次为春季(1.66%),冬季最低(0.45%)(χ2=45.47,P<0.001)。ADV检出率与月平均气温、日照时间呈正相关,与风速呈负相关性(r=-0.36~0.39,P均<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仅气温对ADV检出率有影响(P=0.01)。结论 ADV是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之一,其活性与气候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Wang F  Zhu RN  Qian Y  Deng J  Zhao LQ  Sun Y  Sha L  Liao B  Huang RY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11):820-823
目的 从北京患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标本中分离人偏肺病毒(HMPV),推动对该病毒的深入研究.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收集门诊和病房因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标本,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核酸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原筛选到HMPV阳性标本后接种传代的恒河猴肾细胞(LLC-MK2),经37 ℃和33 ℃孵育后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内的HMPV抗原,得到阳性结果后经RT-PCR进一步确定基因型.结果 从1092例病房和门诊收集的急性呼吸道患儿标本中用RT-PCR技术检测到81例为HMPV阳性,总阳性率为7.4%(81/1092).取其中33例接种到LLC-MK2细胞进行HMPV分离,有5份标本的接种细胞中可检测到HMPV抗原,并经RT-PCR检测进一步证实,分离株与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抗体无交叉反应.24 h内新鲜接种的标本更易分离到病毒.分离到的毒株有4株为A基因型,1株为B基因型.结论 从北京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标本中分离到两种基因型的HMPV,将进一步推动对该病毒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武汉地区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取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12 125例住院患儿的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9种呼吸道感染非细菌病原体的IgM抗体。结果 3 597份标本(29.7%)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检测阳性,其中肺炎支原体(MP)的阳性率最高为21.6%,其次为腺病毒(ADV)和乙型流感病毒(Flu B),阳性率最低为肺炎衣原体(CP)和Q热立克次体(COX);混合感染563例,其中主要是2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各年龄组(0~30 d、~6个月、~1岁、~3岁、~9岁)的总检出率分别为30.4%、18.7%、35.4%、68.4%、55.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5,P<0.05)。冬季非细菌病原体检出率最高(53.4%),秋季最低(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3,P<0.05)。结论武汉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非细菌病原体主要是MP、ADV和Flu B;MP和其他非细菌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比较普遍;1~3岁幼儿感染率较高;冬季更易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毒病原学情况,及其与年龄、呼吸道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3年1月~2005年1月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的儿童2073例,取其鼻咽分泌物,采用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7项呼吸道病毒抗原,分析其结果。结果2073例患儿送检标本,阳性1006份,阳性率48.5%。阳性标本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798例(79.3%),副流感病毒Ⅲ型(PIVⅢ)106例(10.5%),腺病毒(ADV)31例(3.0%),流感病毒A型(IVA)26例(2.6%),流感病毒B型(IVB)6例(0.6%),副流感病毒Ⅰ型(PIVⅠ)15例(1.5%)、RSV和IVA混合感染18例(1.8%),RSV和PIVⅢ混合感染3例(0.3%),RSV和PIVⅠ混合感染3例(0.3%),PIVⅡ未检测到。结论温州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以RSV为主要病原,婴幼儿(尤其<6个月)病毒感染率较高,好发于冬春季节,以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检出率最高(61.3%)。  相似文献   

16.
Twenty-nine cases of pediatric acute lower respiratory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denovirus genome type 7h were evaluated retrospectively. They constituted 2.4% of 1233 cases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treated in five hospitals in Buenos Aires, between September 1984 and September 1988. Pneumonia and bronchiolitis were the principal diagnoses. The mean age of patients was 8.8 months and 82.7% of the children were less than one year of age.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previously been exposed to measles or was immunocompromised. A mixed infection, viral or bacterial, was demonstrated in 8 of the 29 patients. Sixteen children developed a severe pulmonary disease which required intensive care. Ten with a clinical diagnosis of multifocal pneumonia and necrotizing bronchiolitis died. Extrapulmonary manifest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most severe cases. Observations suggest a possible high pathogenicity of adenovirus type 7h and emphasize the need for adequate control and case management programs.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六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偏肺病毒感染   总被引:85,自引:7,他引:78  
Zhu RN  Qian Y  Deng J  Wang F  Hu AZ  Lu J  Cao L  Yuan Y  Cheng HZ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6):441-444,i001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与人类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的关系。方法对2002年11月~2003年3月,收集的247份经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和病毒分离排除了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鼻咽洗液标本进行了HMPV基因的检测。用针对HMPV N基因序列设计的特异引物对这247份标本进行RT-PCR扩增,扩增片段经1.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挑选10份阳性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将所测序列在GeneBank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47份标本中共检测到74份RT-PCR阳性扩增产物,阳性率为30.0%(74/247)。74例中临床诊断为肺炎者36例,占48.6%;其次为毛细支气管炎21例,占28.4%;年龄2个月~5岁7个月不等,≤2岁者占83.8%。所挑选的10份N基因扩增产物与GeneBank中同源性最高的均为HMPV(87%~99%)。10份标本中9份标本的扩增产物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在95.8%~100%和98.6%~100%,1份标本的扩增产物与其他标本同源性较低,仅为87.3%~89.7%和95.8%~97.2%。结论 (1)北京地区部分儿科患者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与HMPV有关;(2)北京地区的HMPV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Adenoviruses account for 5-10 per cent of respiratory illnesses in children. To analys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 temporal frequency in acute adeno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in southern Taiwan, a total of 4333 children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Kaohsiung Municipal Hsiaokang (KMHK) Hospital, with clinical evidences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between January 2001 and December 2002 were studied. Adenoviruses were isolated from 317 patients with an isolation rate of 7.67 per cent. Serotyp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or 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 in 186 specimens. In 2001, adenovirus type 4 was found in the majority (57 per cent), followed by type 1.5.6 (15 per cent), type 2 (13 per cent), type 14 (8 per cent), type 3 (5 per cent), and type 7 (2 per cent). In 2002, type 3 became the major type (46 per cent), whereas the previously predominant type 4 decreased to 6 per cent, and type 7 increased from 2 to 19 per cent. The symptoms and signs included fever (98.7 percent), cough (77.6 per cent), abnormal breathing sounds (crackles and/or wheezing 23.3 per cent), abdominal pain (18.9 per cent), vomiting (21.8 per cent), and diarrhea (25.2 per cent). The mean duration of fever was 4.8 days (range 0-19 days). In the 186 cases in whom serotypes were analysed, pharyngitis and tonsillitis (47.8 per cent) were the most common presentation, followed by pneumonia (25.2 per cent), bronchitis (12.9 per cent), and 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 (PCF) (7.6 per cent). Children between 4 and 8 years old were the most comm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adenoviral infections. Our patients all had good prognosis. This adenoviruses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study provides information that helps physicians in clinic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adenoviral infection in children in southern Taiw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