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直肠癌切除后肠吻合前进行肠腔灌洗的临床作用。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至2007年2月期间连续56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吻合的病例在切除原发灶、行远端封闭吻合前行生理盐水远端肠腔灌洗,收集灌洗前、后2份标本分别涂片行细胞学检查。结果灌洗前收集液中观察到肿瘤细胞或核异形细胞者7例,中性粒细胞者24例,上皮细胞者4例;灌洗后所有患者的收集液中均未观察到肿瘤细胞(P〈0.05),19例仍有少许中性粒细胞或上皮细胞。结论低位直肠癌远端肠腔有可能存在脱落的肿瘤细胞。对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病灶后吻合前行远端肠腔灌洗的方法简单易行,可以显著减少或清除肠腔内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从而可避免此类原因所致的局部肿瘤复发,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2.
回肠膀胱双输尿管乳头缠绕梗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54岁.因"双腰部钝痛半个月伴恶心厌食"门诊于2005年3月8日以"回肠膀胱输尿管吻合口梗阻"入院.入院前3个月因反复发作膀胱肿瘤在本院行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术后恢复过程顺利,回肠膀胱引流尿液畅通,近半个月来腰部不适,四肢无力,恶心,厌食,偶有发热,入院体检无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 ,5 8岁。因反复无痛性肉眼血尿 1个月 ,门诊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顶部近前壁处有一 2cm× 3cm广基色红的新生物 ,表面呈菜花样伴糜烂。入院B超检查示膀胱顶部近前壁处有 4.0cm× 1 .0cm× 2 .3cm光团 ,血流丰富 ,膀胱壁破坏。入院后7天突现腹部剧痛 ,体检发现腹部有板样强直等腹膜炎体征 ,提示有穿孔可能。急诊B超示中腹肠腔扩张 ,宽达 4cm ,肠腔间有少量液性暗区 ,拟为肠梗阻可能。CT示肝脾肿大。在硬膜外腔麻醉下急症手术 ,发现空肠穿孔 3cm× 3cm ,肠系膜上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切除穿孔肠段 ,余下小肠作端端缝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肠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膀胱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57岁。膀胱回肠瘘3例、膀胱结肠瘘7例、膀胱直肠瘘2例。病因为肠道恶性肿瘤7例、Crohn病3例、膀胱癌和肠道憩室炎各1例。临床表现粪尿10例、反复尿路感染6例、腹痛4例、气尿3例。CT确诊5例(5/9)、膀胱镜确诊3例(3/6)、膀胱造影确诊2例(2/5)、钡剂灌肠确诊1例(1/5)。行手术治疗10例,其中病变肠段切除一期吻合加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病变肠段切除一期吻合加瘘修补术或单纯膀胱引流术各1例,一期横结肠造口、二期结肠癌根治加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姑息性近端结肠造口术3例。保守治疗2例。结果1例于入院后第10天死于感染性休克。9例随访3个月~16年,平均6.5年。肠瘘1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1例保守治疗者及1例姑息性手术者死于肿瘤转移,1例术后2年死于脑血管意外,此前随访肠瘘无复发;余5例手术治疗者生存良好,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膀胱肠瘘多继发于肠道恶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粪尿和反复尿路感染,CT和膀胱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后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16例男性膀胱尿路上皮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及其诊断和治疗。结果本组共15例(3.6%)发生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Ⅰ级狭窄(17F~22F)5例,Ⅱ级狭窄(〈17F)8例,Ⅲ级狭窄(针尖)2例。9例表现为排尿困难,3例表现为尿潴留,2例表现为泌尿系感染,1例表现为初发的充盈性尿失禁。7例初始行尿道探子或尿道镜扩张,其中2例无效改行经尿道狭窄钬激光或冷刀切开术,均恢复排尿通畅;3例初始即行经尿道狭窄钬激光或冷刀切开术,均恢复正常排尿;5例初始行单次或多次经尿道瘢痕切除术,4例能排空新膀胱,1例无效行新膀胱腹壁造瘘术。所有患者治疗后均定期随访,平均随访56个月,14例完全排空新膀胱,无患者出现新发的尿失禁。结论原位新膀胱术后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较低,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道扩张和腔内治疗是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5月至2011年10月应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180~360 min(平均240 min),术中出血量150~450mL(平均220 mL).术后4~8d恢复肠道正常蠕动功能,随访时间6~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30例术后均能恢复较满意的控尿功能,平均膀胱容量约398mL,平均夜尿1~3次;1例出现夜间遗尿;2例出现尿漏;膀胱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2例死于原发病转移.其余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血生化指标均正常,B超检查未见上尿路扩张积水.结论 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盆腔淋巴结清扫彻底、术后恢复快、术后控尿满意等优点,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改良低压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建立一种更接近生理的回肠代膀胱术。方法1991~1998年实施5例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与尿道吻合,由外括约肌控制,经尿道排尿的新手术方法。结果术后随访3~84个月,平均28.6个月。至随访日,5例无吻合口狭窄,排尿通畅。3个月后4例完全控制排尿,1例仍有不完全性尿失禁。结论该术式具有贮尿囊内压低(20~30cmH2O),容量略小(250~300ml),可控性和原位排尿的优点,且无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输尿管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的处理方法。方法:我科自2003年1月~2012年6月采用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395例膀胱癌患者。术后发生输尿管肠吻合口良性狭窄10例,采用输尿管镜扩张、内镜下逆行/经皮穿刺顺行球囊扩张、内镜下狭窄段内切开、开放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并留置双J管3~6个月。结果:本组10例中,1例(1处)因导丝不能通过狭窄段而改行开放手术,术后随访36个月,肾积水明显改善。其余9例(11处)采用腔内技术处理,其中3例(4处)采用输尿管镜扩张,2例(3处)采用内镜下狭窄段内切开,4例(4处)采用内镜下逆行/经皮穿刺顺行球囊扩张。术后随访9~72个月(中位25个月)。5例(7处)肾积水明显改善,2例(2处)肾积水长期随访无加重,2例(2处,狭窄段长分别为1.2cm、1.5cm)再发狭窄,遂采用开放手术,分别随访16及24个月,肾积水改善。结论:腔内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可作为输尿管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案。开放手术仍然是治疗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的金标准。对于狭窄段〉1cm的患者,应首先考虑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乙状结肠新膀胱手术方法。方法 浸润性膀胱癌患者4例。均为男性。年龄58—74岁,平均65岁。手术采用气管内全麻、膀胱截石位、头低15℃,下腹部置入5根套管,腹压设定12mmHg(1mmHg=0.133kPa)。在髂总动脉分叉处剪开腹膜,找到输尿管向下游离至膀胱,剪开髂血管鞘,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游离输精管及精囊,切开狄氏筋膜分离狄氏间隙;分离膀胱前间隙,切开两侧盆筋膜反折和耻骨前列腺韧带,缝扎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切断输尿管及膀胱前列腺侧血管蒂;剪断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及尿道,将前列腺及膀胱一并切除。距肛门15cm处切开乙状结肠,将标本经该开口从肛门取出;隔离15cm乙状结肠,将肠道吻合器经肛门插入,乙状结肠近远端作端端吻合。在隔离乙状结肠肠管的中点作一小切口,将该口与尿道断端吻合;插入Foley导尿管,左右输尿管种植在乙状结肠肠管两端,将输尿管末端插入乙状结肠内1cm,4-0可吸收线固定4—6针。关闭乙状结肠两端开口,用剪刀小心剪开前结肠带,形成去带乙状结肠膀胱。结果 手术时间7—9h,出血量200~350ml,术后第3天肛门排气,第2周拔除导尿管。术后1—3个月恢复控尿功能,膀胱容量200—300ml,无上尿路梗阻及返流,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技术可行,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原位M形回肠代膀胱术42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价原位M形回肠代膀胱的疗效。 方法 男性膀胱恶性肿瘤患者 4 2例 ,腹膜外切除膀胱前列腺 ,截取 4 5~ 5 0cm回肠纵行剖开后M形折叠形成贮尿囊 ,输尿管插入贮尿囊内 1cm作吻合 ,贮尿囊底部与尿道 6针吻合 ,将贮尿囊完全置于腹膜外。 结果 本组 4 2例 ,术后随访12~ 96个月 ,平均 4 4个月。白天控尿良好者 38例 (90 .5 % ) ,夜间控尿良好者 36例 (85 .7% )。术后 12个月代膀胱容量 (36 1± 4 8)ml,最大排尿压 (86 .8± 2 1.4 )cmH2 O(1cmH2 O =0 .0 98kPa) ,最大尿流率(18.4± 6 .1)ml/s,无明显输尿管梗阻及返流。未发现尿道残端复发肿瘤。 结论 腹膜外切除膀胱可减少腹腔被肿瘤污染 ,避免肠管进入盆腔而影响手术操作。插入式输尿管吻合法 ,操作简单 ,术后形成小乳头有良好的抗返流作用 ,输尿管狭窄发生率低。代膀胱置于腹膜外 ,可减少肠粘连、肠梗阻、输尿管梗阻、腹腔内感染等并发症。改良后的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式 ,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功能良好的特点 ,代膀胱在位置、形态、容量及输尿管抗返流等方面均接近正常膀胱。  相似文献   

11.
改良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96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总结改良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改良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治疗局部浸润性膀胱癌患者96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5岁。96例中移行细胞癌91例,WHO分级Ⅲ级39例、Ⅱ级51例、Ⅰ级1例;鳞癌3例;腺癌2例。肿瘤多发92例(移行细胞癌91例、腺癌1例),单发4例(鳞癌3例、腺癌1例)。TNM临床分期T2N0M088例,T3N0M06例,T3N1M02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输血量,对新膀胱功能、并发症、肿瘤控制和患者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96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190~330min,平均260min。术中出血150~1200ml,输血30例。病理分期T1N0M01例,T2N0M089例,T3aN0M、T3aN1M0和L3bN1M0各2例。随访5~58个月,平均31个月。无瘤生存94例,因肿瘤死亡2例。新膀胱白天控尿良好93例(97%),夜间控尿良好80例(83%)。剩余尿量0~80ml者87例,100~250ml者7例。主要并发症:切口裂开3例,二次缝合治愈;输尿管吻合151漏1例,再吻合后治愈;输尿管口狭窄2侧和输尿管口粘连4侧,经内镜下手术纠正;严重肠梗阻3例和慢性酸中毒低钾2例均经内科处理纠正。无严重远期并发症。结论 改良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后肿瘤控制满意,严重并发症少,新膀胱控尿良好,患者生活质量高,是目前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全直肠系膜切除双器械吻合治疗低位直肠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双器械吻合技术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和疗效. 方法在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基础上,应用双器械吻合技术,对53例低位直肠癌行低位或超低位吻合.随访3年,回顾性分析其根治性、术后排便功能、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 结果低位吻合12例,超低位吻合41例.无切端癌残留,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漏.本组均随访3年,6个月内每日大便次数5~10次者18例,余者均在5次以下,6个月后所有患者大便次数均在5次以下,无大便失禁.吻合口狭窄发生率3.8%(2/53),肿瘤局部复发率5.7%(3/53). 结论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利用双器械吻合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保持排便功能,减少并发症,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化学特性和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总结1例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肉眼血尿10 d入院。盆腔B超及CT增强扫描示膀胱前壁占位性病变。膀胱镜检可见顶壁4 cm×4 cm×5 cm肿物,表面缺血呈暗红色,病理活检疑为膀胱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结果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组织学表现为增生的梭形或长梭形肿瘤细胞囊状分布,间质小血管增生,伴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诊断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为瘤细胞平滑肌特异性肌动蛋白(+)、波形蛋白(+)、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随访6个月,患者无瘤存活。结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确诊依据病理学检查,应与横纹肌肉瘤、梭形细胞肉瘤等鉴别,治疗以膀胱部分切除或经尿道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4.
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泌外手术30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前胁列腺切除(PKRP)265例,术中监测中心静脉压及血电解质;行浅表性膀胱肿瘤切除(PKRBT)27例;行膀胱颈部等离子电切术(PKRN)8例。结果:PKRP手术时间15~120min,平均65min,无前列腺电切综合征,术后随访3~6个月,最大尿流率由术前8.2ml/s升到术后19.2m1/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由术前25分降到8分。PKRBT手术时间5~36min,平均23min,4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随访3~8个月无复发。PKRN手术时问10~15min,平均30min,随访1~6个月,最大尿流率由术前9.2ml/s升刮术后20.9ml/s。结论:等离子体双极电切行PKRP、PKRBT和PKRN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4月至2010年4月诊治的7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5.3(31~57)岁。高血压者6例,5例在排尿时血压明显增高;间歇性肉眼血尿者3例。血浆游离MNs和24h尿CA定性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7/7)和85.7%(6/7)。定位检查包括B超、CT、MRI、131I-MIBG和膀胱镜,其各自的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5.7%(6/7)、100.0%(6/6)、66.7%(2/3)、100.0%(5/5)和75.0%(3/4)。1例进行放射治疗,2例实施膀胱部分切除,4例进行肿瘤剜除。结果 7例膀胱嗜铬细胞瘤在膀胱内的位置为:前壁2例、三角区2例、后壁1例、左侧壁1例、右侧壁1例。平均手术时间131.2(110~190)min,平均出血量283(100~1 200)mL。良性者6例,恶性者1例。随访5个月~7年,1例于术后3年复发,2次手术行全膀胱切除术。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罕见且容易误诊,高血压、血尿、排尿时典型发作为其主要症状;血浆游离MNs和24h尿CA是重要的定性检查方法,B超、CT、MRI、131I-MIBG及膀胱镜是重要的定位诊断方法;膀胱部分切除或肿瘤剜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浸润性膀胱癌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63(51~74)岁。5个套管针法先行腹腔镜手术:游离输尿管后分侧清扫盆腔淋巴结;男性患者切除膀胱及前列腺,标本通过腹壁小切口取出;女性患者切除膀胱、子宫及双附件,标本经阴道取出。原位回肠代膀胱术:下腹正中4~8cm切口,将回肠拉出切口外,游离40~50cm回肠,剖开后W形折叠缝合形成贮尿囊;插入法植入双侧输尿管。16例患者在直视下进行新膀胱尿道吻合。6例缝合腹壁切口后重新开启气腹,腔镜下行新膀胱尿道吻合。结果:手术全部取得成功,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4.5~9h,平均6.3h;出血量400-1200ml,平均529ml。术后1~3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较满意的控尿功能。新膀胱平均最大容量约398ml。结论: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是治愈浸润性膀胱癌可行而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19  
目的评价中下段直肠癌低前切除结肠J型贮袋——直肠或肛管吻合对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作低前切除的连续67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根据重建消化道的方法分为2组,第1组(34例)行传统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直接端端吻合(直吻组);第2组(33例)断端结肠制成5~6cm的J型贮袋并与直肠肛管行端侧吻合(袋吻组)。分别于术后1、3、6、9个月和1年、1年半对排便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指标。结果直吻组和袋吻组发生吻合口狭窄分别为3例和1例,直吻组术后出血1例,两组均无吻合口瘘和死亡病例。直吻组和袋吻组术后局部复发分别为4例和3例,直吻组术后肝转移1例。直吻组和袋吻组的日平均大便次数术后6个月分别为5和2次(P<0.001),术后1年分别为3和1次(P<0.05),术后1年半均为2次(P>0.05)。袋吻组的定性排便控制能力和直肠测压指标均优于直吻组。结论中下段直肠癌低前切除结肠J型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在术后第1年内有明显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同时切除前列腺和膀胱肿瘤对膀胱肿瘤在膀胱颈部和(或)前列腺窝处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47例同时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膀胱肿瘤单发组26例和多发组21例,记录随访时间、肿瘤的复发时间、复发位置、复发数量以及肿瘤的进展,综合评价同时切除前列腺搜膀胱肿瘤和膀胱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4年,平均随访2、9年;膀胱肿瘤的平均复发率为68.1%,单发组复发率为53.8%,多发组复发率为85.7%,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肿瘤平均复发时间15.1个月,单发组复发时间17.5个月,多发组复发时间12.4个月;在膀胱颈和(或)前列腺窝肿瘤复发10例(21.3%):在前列腺窝膀胱肿瘤平均复发时间为21.3个月,在单发组为26.O个月,而在多发组为20.6个月。3例患者(6.3%)最后发展为浸润性膀胱癌而行膀胱全切术。结论:同时切除前列腺和膀胱肿瘤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术策略,对膀胱肿瘤在膀胱颈和前列腺窝处的复发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窄带显像膀胱镜能否减少膀胱肿瘤手术前后病理核分级的差异.方法 采用WHO/ISUP 2004病理分级标准并结合临床情况,对205例膀胱肿瘤术前活检病理、术后病理分级等进行分析.对接受保留膀胱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并观察膀胱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白光膀胱镜组109例,术前G0 23例,G1 60例,G2 22例,G3 4例;术后G0 15例,G1 41例,G2 31例,G3 22例;活检低估51例(46.8%),高估7例(6.4%),一致51例(46.8%).窄带显像膀胱镜组96例,术前G0 15例,G1 45例,G2 30例,G3 6例;术后G0 14例,G1 21例,G2 46例,G3 15例;活检低估45例(46.9%),高估14例(14.6 %),一致37例(38.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单独观察G1亚组,窄带显像膀胱镜G1组低估率高于白光膀胱镜G1组(62.2% vs 41.7%),窄带显像膀胱镜G1组一致率低于白光膀胱镜G1组(24.4% vs 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7,P=0.029).行白光膀胱镜者平均随访33个月(4~62个月),复发38例;行窄带显像膀胱镜者平均随访15个月(3~32个月),复发9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P=0.02).结论 窄带显像膀胱镜不能减少膀胱肿瘤术前活检分级低估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拖靠吻合法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原位新膀胱术中新膀胱与尿道吻合中的应用。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们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2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加原位新膀胱术,采用拖靠吻合法行新膀胱与尿道的吻合。结果 20例男性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缝合时间为10~18 min,平均15 min。术后第4天拔除引流管,因1例术后出现尿瘘,第7天停止并拔除引流管。常规术后2周拔除导尿管,20例患者均无尿潴留情况发生,无排尿困难。9例出现尿失禁,3例1周内恢复,4例4周恢复,2例8周恢复。8周后在膀胱镜下拔除双J管,见储尿囊尿道吻合处宽敞、光滑平坦,无狭窄。12周后行尿道造影提示吻合口处宽畅、平坦,无尿瘘;超声测残余尿均<15 ml,最大尿流率平均为19.3 ml/s。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12周后都恢复尿控,控尿情况均较理想;未出现尿道狭窄,吻合口无肿瘤复发。结论 尿道拖靠吻合法操作简便,可有效缩短新膀胱与尿道的吻合时间,学习曲线短,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