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电话传输心电图(TTM)与动态心电图(DCG)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比较两者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为临床合理使用TTM提供指导。【方法】采取自身对照,对比分析80例因心悸、胸闷、胸痛等不适住院患者的TTM及DCG检出结果。【结果】①TTM对偶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及ST-T改变的检出率比DCG高(P〈0.05);②TTM对频发房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与DCG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TTM可随时随地将病人的心电信息发送到医院监护中心,及时对所发生的心血管事件进行处理;④少数TTM图形欠清晰,自动化分析结果有偏差,需通过人工分析补充完善。【结论】TTM对发作元规律、间歇发作、持续时间短暂的心律失常及一过性心肌缺血有独到价值,非常适合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突发事件高危人群的院外监护。  相似文献   

2.
张立涛  张静梅  张国华 《临床荟萃》2007,22(15):1133-1135
众所周知,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是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诊断的参考依据。传统12导联心电图系统要求10个电极非常准确地放置在胸部和四肢。然而这种导联结构用来监护走动的患者是不切实际的,Holter发明的动态心电图解决了持续监护的问题。持续12导联心电监护远比Holter常用的1个或2个导联所获得的心电信息丰富。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aVL导联QRS波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患者的心电图aVL导联QRS波群变化能否作为罪犯血管的判定标准。方法 比较 6 0例下壁AMI患者aVL导联QRS波群变化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 ,分析aVL导联QRS波群两种模式 (Ⅰ型 :S/R≤ 1/ 3,ST段抬高≤ 1mm ;Ⅱ型 :S/R >1/ 3,ST段抬高 >1mm)对判断下壁AMI罪犯血管的临床价值。结果 aVL导联的Ⅰ型QRS波群改变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LCX)闭塞组出现率为 89% ,右冠状动脉 (RCA)闭塞组为 2 4 % (P =0 .0 0 1)。Ⅱ型改变在LCX组出现率 11%、RCA组为 76 % (P =0 .0 0 1)。Ⅰ型心电图变化预测LCX闭塞的敏感度为 89% ,特异度为 76 %。Ⅱ型心电图改变预测RCA闭塞的敏感度为 76 % ,特异度为89%。结论 aVL导联的Ⅰ型QRS波群变化是判断LCX型AMI敏感、特异的预测指标 ,而Ⅱ型QRS波群变化是RCA型AMI有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2导联心电图部分误诊病例的原因。方法:对所选择的400例病例进行自动分析诊断和人工心电图诊断,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全病病例中有99例自动分析异常与实际心电图诊断不符,误诊率占24.75%。结论;只有经过人工编辑修改的心电图报告才具有诊断效应。  相似文献   

5.
动态心电图检出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和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蕴文  孙爱民  郑晓霞 《临床荟萃》2003,18(15):876-877
动态心电图 (Holter)自应用于临床以来 ,在心律失常、ST T变化及反映起搏器功能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但因其通道数少 (一般为二通道或三通道 )对ST T变化反映不全面 ,以致对ST段偏移的诊断率较低。变异型心绞痛由于疼痛发作时间短 ,难以在发作时记录到心电图 ,故确诊困难。 12导Holter可以完整准确地描记到变异型心绞痛发作过程 ,记录其起病时间 ,在病变程度上能加以比较 ,12导联同步记录还能对心肌损伤加以定位 ,对确诊、治疗变异型心绞痛有独特意义。本文研究分析了我院 12导Holter所检出的 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变化 ,…  相似文献   

6.
郭蕊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2):2882-2883
目的:提高动态心电图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总结工作体会。结果:熟悉识别动态心电图的误差与误判的方法,明确成因,总结防范措施。结论:明确误差与误判成因是提高动态心电图诊断准确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改变。方法选取已住院并明确诊断为COPD,且不同时患有其他老年性疾病的患者共98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无明显症状体征及慢性病史的门诊就诊的6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与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心率变异性。结果病例组患者心率失常的诊出率(100%比91.8%)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病率(68.4%比8.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2,χ2=4.378,P0.05);两组患者的ST-T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男女患者严重心率失常及ST-T改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指标:SDDN、SDNNI、SDANN、r MSDD、PNN50与对照组相比均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合并症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8.
心电图aVR导联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表心电图是一种快速、廉价、无创的检查方法。在心电图12导联的构成中,一般认为aVR导联是一个没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导联,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这一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本就aVR导联的临床应用价值予以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非心脏手术患者伴有心功能异常 ,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 ,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成败、术中操作及术后康复。但由于常规心电图记录时间短 ,不能反映心电异常的全貌 ,尤其是对阵发性、复杂性及恶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肌缺血、复合性心电异常 ,ECG既不能确定质和量 ,又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 ,为弥补其不足 ,本组对 12 0例在围手术期给予 ECG及 DCG监测 ,并进行对比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院 1992 - 0 8~ 2 0 0 1- 0 8,住院准备施手术的患者 ,共计 12 0例 ,其中男 6 9例 ,女 5 1例 ,年龄 2 9~ 90岁 ,平均 5 7.35岁± 10 .5 6岁。…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征.[方法]搜集1998年6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进行的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3 260份,按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进行统计归纳,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阻滞的发生率,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P<0.05或P<0.01).[结论]老年人较非老年人容易发生多种心律失常,有必要进行定期院内、外监测,以减少老年患者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ARVC)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并对其心电图按病变程度加以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已确诊的ARV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资料。按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所示的病变累及部位将34例患者分为3组:A组(右心室局部病变组)11例、B组(右心室弥漫病变组)15例和C组(双心室病变组)8例,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6种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晕厥、室性期前收缩≥1000次、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VT)、非持续VT的发生率在A、B、C 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与A组比较, C组Epsilon 波(4/8 vs.2/11)、V1~V3导联QRS波时限≥110 ms(3/8 vs.1/11)、病理性Q波(3/8 vs.1/11)和V1~V3 S波升支≥55 ms(4/8 vs.2/11)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A组比较,B组和C组V1导联T波倒置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3/15、1/8 vs.5/11),超过V3导联的T波倒置发生率均明显增加(6/15、6/8 vs.1/11, P<0.05和P<0.01)。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10例患者为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29.4%(10/34),无不良事件出现;24例患者为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70.6%(24/34),8例出现不良事件。结论根据心电图中T波倒置的导联位置可以判断ARVC的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而临床症状并无诊断其严重程度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导联网步全息动态心电图、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将3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监测系统(12-DCG)监测报告、冠状动脉造影(CAG)及12导联常规心电图(12-ECG)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AG、12-DCG、12-ECG对CHD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065(29.32)、65.65(21.32)和46.8%(15.32)。12-DCG与12-ECG相比、12-DCG与CAG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2-DCG具有心肌缺血的定位依断功能,在诊断CHD心肌缺血方面明显优于12-ECG,有实际应用价值,对尚不能开展CAG的医院或难以接受CAG患者,12-DCG是一种安全、重复性强、较准确、无创伤诊断HD心肌缺血的较好手段。  相似文献   

13.
对我院12导联同步描记心电图心律失常漏诊55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16~93岁。冠心病21例.高血压心脏病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脑梗死3例.十二指肠溃疡3例,糖尿病2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7例,其他原因引起的心慌、胸闷8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小婴儿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的小婴儿8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心电图(ECG )和动态心电图(DCG )检查。【结果】阳性检出率普通ECG为23.2%,DCG为77.9%,DCG的检查效果明显优于ECG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DCG对小婴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现将我院2004~2005年冠心病患者98例24h动态心电图(DCG)观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昼夜分布规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马立青  高峰  艾文  王营忠 《临床荟萃》2004,19(17):970-973
目的 探讨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机制及规律。方法 采用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诊断。结果 ① 72 %无痛性心肌缺血ST段下移发生于轻体力和脑力劳动时 ,发作高峰位于上午 6∶0 0~ 12∶0 0时(P <0 .0 1) ,下移程度及阵次以日间为著 (P <0 .0 1) ,90 .7%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 (P <0 .0 1) ,缺血发作的最高心率与 2 4小时内最高心率值差距很小 ,与ST段压低相平行 (P <0 .0 1)。②无痛性心肌缺血ST段弓背抬高幅度及阵次以夜间为著 ,发作高峰位于 1∶0 0~ 6∶0 0 (P <0 .0 1) ,心率减慢时ST段弓背抬高 (P <0 .0 1) ,夜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增高、心率变异性低频 /高频比值降低、ST段下移和ST段抬高持续时间延长 (P <0 .0 1) ,缺血发作的最低心率发生于夜间 ,与ST段弓背抬高相平行 (P <0 .0 1)。结论 缺血阵次、ST段移位幅度、缺血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心率变异性低频 /高频比值可了解心肌缺血时耗氧水平、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冠状动脉张力的高低 ,是冠心病患者随访和各种治疗疗效的有价值的指标。交感神经兴奋致心肌耗氧量增加为缺血发作的重要机制 ,主张给 β受体阻滞剂。冠状动脉张力增加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异常引起相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主张给钙离子拮抗剂或硝酸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发作、持续、终止的节律变化,及诱发PAF的可能因素。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分析PAF各时段发作、终止的次数和持续时间的节律变化;研究PAF发作与窦性心室率、前5分钟窦性心律的心率变异、房性期前收缩及其配对间期的关系。结果 ①PAF的发作于凌展3:00增多,4:00~6:00达高峰,终止与发作的节律变化基本一致,持续高峰在11:00~16:00;②PAF发作前心率<60次/min者78例次(32.09%),伴低频成分/高频成分(LF/HF)<1.5者68例次(87.18%);心率>90次/min者52例次(21.3%),伴LF/HF>2.0者43例次(82.69%);③诱发PAF的房性期前收缩配对间期及配对间期<500ms者与对照组比较尸<0.05,<0.01。结论 DCG对分析PAF发作、持续、终止的节律变化,PAF发作与窦性心率、自主神经介导、房性期前收缩及配对问期的关系,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检查方法,能为临床预防PAF的发生及复律等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庆华  李莉 《临床荟萃》2006,21(13):945-946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MI)单独出现者少见,多合并其他部位心肌梗死,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合并ARMI患者最为常见,据报道约50%AIMI患者合并ARMI,合并ARMI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对其早期识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仔细而快速的阅读体表心电图,能早期对右室心肌梗死做出判断,本研究观察此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特征,评价各项心电图指标对ARMI的诊断价值,探讨产生心电图不同变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是威协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冠脉造影能准确地对冠心病进行诊断,但检查费用较高,难以普及。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查具有无创伤性、记录时间长、简便、快捷、重复性好、患者乐于应用等优点。本资料旨在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