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赛勇 《河北医学》2011,17(3):341-34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对治疗效果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10月住院高血压患者126例,仔细询问病史并体检,对危险性进行分层,并给予相应的治疗.3个月后复诊,与治疗前进行对比,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26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高危组73例(57.9%)、中危组40例(31.8%)、低危组13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5年9月收治的135例高血压患者,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68例与对照组67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给予钙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合并症患者给予对症处理;治疗组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及低危三种等级,给予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方法 .对比2组的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得到一定改善,治疗组患者的舒张压及收缩压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P<0.05).结论 根据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高血压,可提高治疗的针对性,缩短治疗时间,明显改善患者血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10月住院高血压患者68例,仔细询问病史并体检,对危险性进行分层,并给予相应的治疗.6个月后复诊,与治疗前进行比对,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该组120例高血压患者,在采取治疗措施之前,高危、中危以及低危患者数分别为40例(58.8%)、21例(30.9%)以及7例(10.3%);经规则治疗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明显降低,心血管危险分层很高危百分比由58.8%下降为14.7%(P<0.01),低危百分比由10.3%上升为20.6%(P<0.05).结论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可以指导高血压病的治疗,有利于高血压及其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高迎华 《大家健康》2016,(10):109-10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10例,随机均匀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常规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主要在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基础上进行对症治疗。结果:在患者血压指标和治疗效果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者心血管危险性情况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进行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非常有效,能促进患者病情快速痊愈。  相似文献   

5.
项连慧 《中外医疗》2012,31(25):46+48-46,4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治疗情况。方法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对于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入住该院的12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向该组患者认真、仔细地询问发病历史,同时进行全身体检,对危险性进行分层,然后根据各个层次危险性的情况,提出具体的治疗对策。结果该组120例高血压患者,在采取治疗措施之前,高危、中危以及低危患者数分别为71例(59.2%)、34例(28.3%)以及15例(12.5%);治疗之后,上述3组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2例(18.3%)、76例(63.3%)以及22例(18.4%)。治疗后,高危组患者所占比例出现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中危组与低危组患者所占比例在治疗之后有了明显地提高,两者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性分层,能够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减少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对于高血压疾病临床医治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收治的78例高血压病患,对其危险性实行分层,开展针对性的医治措施,对比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结果:78例高血压病患,治疗之前高度危险性组有25例(32.05%),中度危险性有35例(44.87%),低危险组18例(23.08%);通过治疗之后高度危险性组有10例(12.82%),中度危险组有20例(25.64%),低危险组有48例(61.54%)。治疗后危险程度明显低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血管危险性分层能够有效指导病患的临床治疗方式,减少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产生率。  相似文献   

7.
李智梅 《当代医学》2012,18(22):59-60
目的 探讨分析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对高血压临床治疗效果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取门诊确诊并收治的140例高血压患者,对危险性进行分层,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14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高危组82例(58.57%)、中危组46例(32.86%)、低危组12例(8.57%).治疗后高危组22例(15.71%)、中危组90例(70.64%)、低危组28例(20.00%),治疗前后高危组所占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明显降低;低危组所占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明显升高.结论 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可以指导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对降压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将220例高血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为11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降压治疗,观察组采用心血管危险性层次指导下的降压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压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4%、81.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血管危险性层次指导降压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10.
高血压急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鲁端 《浙江医学》2003,25(4):195-197
高血压急症是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 ,可引起心、脑、肾、视网膜、大动脉等靶器官明显损害的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 ,具有血压显著增高、症状多而明显和靶器官损害或相关疾病严重等临床特征 ,其发病率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 %左右。1.1有明显靶器官损害 (1)急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意外 ) ,包括脑出血、脑动脉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高血压脑病和高血压危象 ;(3)高血压伴急性冠脉综合征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型冠心病 ;(4)高血压伴主动脉夹层 ;(5)高血压伴急性左心衰竭 ;(6)急进型恶性高血压 ;(…  相似文献   

11.
12.
13.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诊断与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常见于老年人.大量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试验证实,收缩压及脉压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肯定关系,能更准确地预测各种原因所致的死亡、心衰以及脑卒中等.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强调,50岁以上成人,收缩压≥140mmHg是比舒张压更重要的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1].65~74岁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病患者与血压正常者相比,心血管病危险性增高3倍,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增高2倍,心血管病病死率增高2倍.青年和中年人中,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与心血管危险性有关,而老年人中ISH比舒张期高血压(DH)更能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2].美国高血压监测和随访(HDFP)研究多元回归分析表明,60~69岁组除外其他危险因素,SBP每升高1mmHg,年死亡率增加1%.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铭 《辽宁医学杂志》1999,13(4):169-170
目前,我国将血压≥160/95mmHg确定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1998年9月在日本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高血压大会上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得到最终确定。1 高血压病的定义与分类WHO-ISH治疗指南委员会同意采用JNCVI(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病全国委员会第六次报告)为临床诊断与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指导。1.1高血压病的定义 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今后国内将根据该标准诊断高血压病,意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CDD)和血管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EIDD),探讨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原发性高血压危险性分层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0例正常人作对照,根据《199年WHO/ISH高血压诊疗指南》中的危险性分层标准将EH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四组。采用Celermajer油等的方法,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EH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静息状态下、加压充血后和服用硝酸甘油后的脓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①高血压患者各组EDD功能都低于对照组(P<0.01—0.05),高危组与极高危组要低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余组间无明显差异。②EIDD只有在极高危组和高危组与对照组、低危组、中危组间有差异(P<0.01—0.05),余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EDD和EIDD可反映EH的危险性分层,可作为EH危险性分层的指标之一。超声是检测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简便、无创、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肥胖与高血压及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中朝 《医学综述》2000,6(3):123-125
<正>肥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关于肥胖与高血压病尽管有大量研究调查证实肥胖是高血压的易患危险因素,在高血压病的发病过程中不少患者出现了肥胖,而限制热量摄入,减轻体重,可使动脉血压下降。但在临床学、流行病学和病理学机制上,肥胖与高血压病及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潜在联系还所知甚少。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国外不少学者开始对肥胖合并高血压病的心脏、血容量、血管外周阻力、内分泌激素及呼吸功能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观察,揭示了肥胖合并高血压病的心血管、内分泌、呼吸等系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黄雨晴  冯颖青 《循证医学》2014,14(6):323-332
2013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报告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约24%,且年增长率约3%[1],估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大约2.7亿,即每5个成年人中至少有1个高血压患者[2],而且我国高血压呈现“四低”特点[3],即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和治疗依从率较低,分别约为48%、40%、10%和30%,未控制的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导致靶器官损害,甚至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由于血压和心血管危险之间直接相关,随着血压升高,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就增大,因而高血压的定义通常采用检出与治疗利大干弊的血压水平。WHO/ISH治疗指导委员会于1998年10月确定,采用JNC6所提出的高血压定义和分类方案,把高血压下限定为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将正常血压值确定为140/90mmHg,是因为血压超过该水平,心血管危险就大幅增加。我国的  相似文献   

19.
20.
陈庆荣  董德长 《上海医学》1989,12(4):230-233
肾动脉缺血性高血压为一常见病、多发病。据1979~1980年全国血压抽样调查,我国≥15岁患高血压者为5000万人。据统计肾动脉缺血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占高血压总数的4~37%,以平均10%计算,目前我国有550万人患肾动脉缺血性高血压,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