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出血病人发病时平均血压水平、出血量、年龄与预后的关系 ,以了解发病时的平均血压水平能否判断预后 ,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发病后 2 4h内经头颅CT证实脑出血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关于脑出血诊断标准的病人 ,对死亡组和存活组不同出血部位的平均血压、年龄、血肿平均体积进行统计。结果 :壳核和丘脑出血的病人 ,死亡和存活组比较 ,平均血压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死亡和存活组病例的年龄、脑出血后血肿体积比较统计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壳核和丘脑出血的病人 ,患病时平均血压越高病人预后越差 ,脑出血后血肿的体积越大 ,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
杨从华  姚群梅 《吉林医学》2013,(29):6014-6015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升高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方法:将61例连续入院发病在6 h内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时血压水平高低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在治疗方法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统计三组患者发病半月内死亡率,并将血压最高组死亡率与另外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死亡率各不相同,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水平越高其死亡率越高,血压最高组与最低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血压越高死亡率越高,预后越差,但积极降血压治疗不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控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记录166例患者脑出血急性期(发病1-7天)的平均血压,评定发病3个月的恢复情况,分为生活自理组、生活依赖组与死亡组,根据出血量分别对各组患者的急性期平均血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小量、中等量及较大量脑出血近期预后各组的急性期平均血压有显著性差异,大量脑出血近期预后各组的急性期平均血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过度控制血压会使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超早期(发病1 h内)强化降血压治疗[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对血肿扩大的影响。方法:整群选取发病6 h内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对照组24例。观察组要求将入院1 h内患者收缩压控制在140 mm Hg以下,对照组要求患者入院1 h内将收缩压控制在165 mm Hg以下,两组患者在入院时以及入院治疗后24 h都需查头颅CT,计算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血肿增加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强化降血压24 h后血肿增加量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发病6 h内强化降血压可显著缓解脑出血患者脑血肿扩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水平对血肿扩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时血压分为收缩压升高组(SBP>140 mm Hg,68例)、收缩压未升高组(SBP≤140 mm Hg,37例)、舒张压升高组(DBP>90 mm Hg,76例)、舒张压未升高组(DBP≤90 mm Hg,29例),对4组患者血压与血肿扩大以及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SBP/DBP升高组,年龄>60岁者比例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SBP/DBP未升高者(P<0.05).SBP升高患者组发生血肿扩大的比例(35.3%,24/68)以及30 d内患者病死率(29.4%,20/68),均高于SBP未升高组(P<0.05).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升高患者病情较未升高者严重,发生血肿扩大和预后不良者比例较高,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肌酸激酶浓度在劳力性热射病早期判别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血清肌酸激酶(CK)值作为劳力性热射病患者预后判别指标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9月-2007年8月6所部队医院的11例EHS病例.以预后为标准,将11例患者分为两组,死亡组(n=4)及存活组(n=7),比较两组病例入院后0 h、12 h、24 h、36 h、48 h、60 h、72 h的CK数值,并描绘48 h CK值的ROC曲线,分析CK值在发病早期判别预后的意义.结果:在人院后各时间点死亡组CK值持续升高,存活组CK值略升高后保持稳定并逐渐下降,两组CK值在48 h、60 h、72 h有显著差异(P<0.05),48 h CK值的ROC曲线AUC(area under the Roc curve)为0.893.结论: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CK值的变化趋势显著不同,CK值可以在发病早期(48 h)判别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压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患者入院时、入院24h时、入院后3天及入院后7天的血压水平,并对患者进行三个月随访,分析血压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入院24h内的收缩压介于140mmHg-159mmHg之间及舒张压介于90mmHg-99mmHg之间的预后较好,三个月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血压正常组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随访三个月的NIHSS评分(3.1±0.6)及BI评分(73.7±2.3)明显优于低血压组及高血压组;患者年龄、入院时血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影响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期脑梗死血压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会对患者预后造成影响,而年龄越大,入院时血压越高,入院时病情较重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三个月发生死亡的风险也越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脑出血患者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压水平进行动态观察,总结规律,而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健康体检人群资料各38例,分别将其定义为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对3组研究对象的24小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下降率进行测定。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研究对象的24小时收缩压均值、24小时舒张压均值、夜间舒张压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1组24小时收缩压均值明显高于观察2组,观察1组收缩压夜间下降率明显低于观察2组,观察1组舒张压夜间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脑出血患者和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压水平在某些特定时间段的变化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该充分掌握并利用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9.
关丽萍 《吉林医学》2012,33(4):736-73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时的特征,关注抢救及治疗的要点、随机血糖及乳酸脱氢酶的表达及预后的关系,以积累经验,为临床诊疗服务。方法:选取90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发病急性期的临床特点进行观察,同时应用甘露醇降颅压,合理调整血压,气管插管,加强监护、手术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疗,并观察患者急性期随机血糖、乳酸脱氢酶的含量与患者预后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患者均被急诊转送入院进一步综合治疗,本组死亡1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随机血糖和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随机血糖与乳酸脱氢酶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中线移位情况及脑出血量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多见,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及时急诊抢救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患者急性期检测随机血糖和乳酸脱氢酶的含量可能有助于指导治疗及早期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时血清心肌酶变化的意义。方法:检测45例,无心脏,肝脏病史,在发病48h内就诊且发病24h后存活,经CT证实的脑出血病人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和乳酸酶,用38例健康体检作对照。结果:急性脑出血时血清心肌酶水平升高,出血量较大和死亡病例的心肌酶水平也较高。结论:检测急性脑出血病人的血清心肌酶有助于判断疾病严重程度,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入院7d内(第1、3、7d)血压动态变化规律,血压与卒中7d预后的关系,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控制及脑血流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ICU急性脑卒中患者41例,利用心电监护仪观测急性脑卒中动态血压变化及预后关系。结果:①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首次血压增高者约占87.1%,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并且存在自发性下降趋势,在无特殊降压措施的情况下与第24h相比,第72h、第7d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明显的下降。②出血性卒中组急性期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组。③缺血性卒中者入院时收缩压与7d预后呈U型,舒张压与7d预后呈L型,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收缩压与7d预后呈U型,舒张压与7d预后呈J型。结论:①脑卒中急性期多伴有血压明显升高,伴随着时间的变化有自发性下降的倾向及趋势,出血性卒中组血压要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组。②脑卒中急性期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受损。③脑出血可将血压控制在160/90100mmHg,而脑梗死将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而脑梗死将血压控制在(160180)/(90180)/(90100)mmHg水平为宜。  相似文献   

12.
赵丰 《吉林医学》2013,(34):7211-7212
目的:观察急性期强化降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期强化降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观察脑出血血肿变化及3个月后生活质量。结果:急性期强化降压治疗24 h后脑出血血肿变化统计学有差异,但3个月后两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强化降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减少血肿增大,但改善预后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原发性脑出血(ICH)患者发病24h内平均动脉血压(MA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近5年间住院治疗的ICH患者病历,共641例患者符合入组织条件,有发病24h内血压(BP)、血肿大小的记录。以第一天最高的一次血压记录计算MAP。结果:基底节及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与发病24h内MAP及血肿大小均有明显关系。MAP较高,血肿较大者预 后较差。结论,发病24h内MAP及血肿量是影响丘脑、基底节出血患者预后的两大因素,但还不能作为急性期ICH患者抗高血压治疗的依据。还需进一步研究影响急性期BP变化的因素以及抗高血压治疗及BP下降速率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及独立的危险因素,在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对照研究已经证实对已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长期的治疗,有效控制血压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生率。脑中风发生后80%以上的患者24 h内血压值偏高,血压能否调控在一个合理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转归及预后[1]。因此,在脑卒中急性期治疗中血压调控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治疗。1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脑卒中后血压短时升高,数日后随病情稳定血压可有不同程度下降。脑卒中等水平80%以上的患者24 h内血压增高,而在4 d~10 d后血压下降趋向稳定。脑卒中后血压升高有卒中类型及种族特异性。L iP等用动态血压监护急性脑卒中的患者,发现脑出血组收缩压明显高于脑梗死组,黑人收缩压较高无性别差异性[1]。脑卒中后血压升高的病例中有半数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初时的血压往往高于非高血压患者,同时这些患者常伴有其他器官的高血压损害表现,如眼底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大、肾功能损害等。非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出现的血压升高原因较多,部分原因是颅内压增高引起的代偿性血压升高,部分原因是由于各种刺激导致的短暂性,反应性升高,如焦虑、紧张、“白大衣”效应、缺氧、持续疼痛、睡眠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血肿量、脑水肿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转归的相关性.方法:40例脑出血患者检测急性期血清hs-CBP和血浆FIB含量,计算入院时及发病3~7天脑内血肿和脑水肿的体积,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以发病30天患者的生存或死亡作为患者的短期转归;对照组为体健者40例.结果:脑出血组hs-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死亡组与生存组的hd-CRP、血肿量和NDS有最著性差异;FIB差异无显著性.hs-CRP与脑内血肿量、膝水肿程度及NDS呈正相关,FIB与三者无统计学相关.he-CRP与FIB之间无量著相关.同一患者发病12h内和12-24h之间的he-CR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发病12~24h之间血清he-CRP是对脑出血继发性损伤程度的敏感反映,对早期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FIB的检测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郝艳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4):1786-178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调控对血肿扩大的影响。方法 9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时收缩压情况分为3组:Ⅰ组收缩压≥180 mm Hg,Ⅱ组160≤收缩压≤179 mm Hg,Ⅲ组140≤收缩压≤159 mm Hg。根据入院后血压控制情况分为2组,A组收缩压≥160 mm Hg,B组收缩压<160 mm Hg。于24 h内复查头颅CT,计算血肿量。结果各组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分别为:Ⅰ组56.25%,Ⅱ组26.32%,Ⅲ组0.05%;A组54.55%,B组18.97%。Ⅰ、Ⅱ、Ⅲ组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比较及A组、B组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积极适当控制血压,可降低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对ICU危重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4月云浮市中医院收治的142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周内治疗结果分为死亡组(n=20)与非死亡组(n=122)。两组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平均血压、血压变异系数,分析动态血压各项指标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组24 h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非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 h平均舒张压、昼间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系数均大于非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系数为影响ICU危重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危重症患者平均血压较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血压变异以瞬时波动为主,且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系数是ICU危重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动态血压监测可作为预测预后不良风险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急性时相蛋白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急诊科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1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部感染休克组64例,胸部感染休克组53例,治疗28 d死亡19例、存活98例,比较所有患者入科时、治疗24 h、48 h和72 h后的血清PCT及急性时相蛋白的水平。结果腹部感染休克组在入科时、治疗24 h、48 h和72 h后的血清PCT、CRP水平均显著高于胸部感染休克组,前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胸部感染休克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在入科时、治疗24 h、48 h和72 h后的血清PCT、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前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腹部感染休克组、胸部感染休克组、存活组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在治疗48 h时达到高峰,而前白蛋白浓度水平在治疗48 h时达到最低水平,后逐渐恢复;死亡组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前白蛋白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动态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PCT、急性时相蛋白的水平变化可以对患者感染原因、病情严重程度及转归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入RICU的4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测定入住RICU后0、6、24、48 h动脉血乳酸水平,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入住RICU时,动脉血乳酸水平均高于正常范围,随治疗开始乳酸水平逐渐降低,存活组患者入院后0、6、24、48 h动脉血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存活组6 h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结论动脉血乳酸水平较高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差,入院ICU后6 h乳酸清除率较低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彭建涛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110-111,13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I临床特征及CT特征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来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8例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分析患者出血量、出血部位及在发病就诊时的血压、意识状态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调查对象中59.6%为男性,40.4%为女性。出血比例最大的为幕上脑实质出血,占72.2%(143/198);与存活患者的出血量比较,死亡患者的出血量明显较多(P〈0.05)。与三组的死亡患者比较,存活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就诊时的意识状态均为昏迷。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出血量、血压及就诊时患者的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