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谈中医之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熊杰 《江西中医药》1999,30(4):60-60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之阴谓之汗。”汗为五液之一,是阳气蒸腾津液从腠理出于体表的代谢产物。而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中的生理现象,如《灵枢·决气篇》所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兹就生理、病理之汗等浅谈如下:1 生理之汗《素问·评热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言谷气化为精,精气胜乃为汗。可见汗为津液所化生,以津液为物质基础,是津液的组成部分。有云:“汗为心液。”源于《素问·宣明五气》:“心为汗。”乃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所泄,故大汗不但散热过多而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损于心血。…  相似文献   

2.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五液之一,是阳气蒸腾津液从腠理出于体表的代谢产物.而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中的生理现象,如《灵枢·决气篇》所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现就生理、病理之汗等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先师仲景以六经辨伤寒,脏腑论杂症,立论处方言简意赅,造诣极深。《伤寒论》中对汗的精辟剖析和对汗法的临床应用独具匠心,诚为两千多年来临床医家之准绳。 《伤寒论》全书398条,其中112条论及汗(包括16条注脚),提出“汗出”、“自汗”、“无汗”、“盗汗”、“头汗出”5种病。汗法的应用在条文中也一一明列,“应汗”、“宜汗”、“可汗”、“再汗”、“发汗不当”,并明确提出了汗法禁忌和用法要点等。 汗液是五液之一,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素问·宣明五气》谓“心为汗”,即汗为心液。亦有称汗为营卫之余气,因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外泄,汗出的多少与卫气的开阖作用有密切关系。《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汗对人体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如夏日炎热,人体靠出汗而调节体温,是生理性调节作用;如招致风寒之邪的侵袭,则恶风无汗,为风寒束表皮毛闭塞之故;如感受风寒而兼汗出者则由于卫气虚弱表阳不固腠理疏松,而津液外泄濈然汗出。  相似文献   

4.
《内经》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素问·阴阳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即阳气,“阴”即阴液。就是说汗乃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汗、津、血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所以《灵枢·营卫生会篇》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如经常见到血...  相似文献   

5.
局限性多汗症多由脏腑气血失去平衡,营卫之气失于协调津液外泄所致。笔者谨将几种常见类型的局限性多汗症治疗举例如下。【心肾阳虚,津失固摄】《素问·宣明五气论篇》曰:“心为汗。”《素问·逆调论》曰:“肾  相似文献   

6.
刘渡舟“人体津液链学说”的临床意义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渡舟医学全集》曰 :“中医学认为体内有一种比较重要的物质叫津液。实际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们皆可统称之为津液。津液是一个相互联接又能相互转化的有机体 ,好像一条链联在一起 ,所以 ,我把它叫做津液链。”津液的来源 ,是从饮食分解出来的。例如 :《灵枢·邪气篇》说 :“五谷入于胃 ,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可见饮食变成津液而带有原始物质的意义。严格地讲 ,津与液还有分别。《灵枢·决气篇》说 :“何谓津 ?腠理发泄 ,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为液 ?骨入气满 ,淖泽注入骨 ,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 ,皮肤…  相似文献   

7.
谈谈人体的津液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一种比较重要的物质叫津液.实际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们皆可统称之为津液.津液是一个相互联接又能相互转化的有机体,好像一条链联在一起,所以,我把它叫做津液链. 津液的来源,是从饮食分解出来的,例如:《灵枢·邪气篇》说:“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可见饮食变成津液而带有原始物质的意义.严格地讲,津与液还有分别,《灵枢·决气篇》说:“何谓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为液?……谷入气满,淖泽注入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相似文献   

8.
五液辨证     
一、何为五液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五种体液分泌物。《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张志聪《素问集注》注云:“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五液来源于水谷,通过脾气的输布,分别归藏五  相似文献   

9.
血和水同属阴液,均为饮食水谷精气所化,它们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脏腑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必须得到血、水的充养滋润,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血证论·吐脓篇》说:“血得气之变蒸,亦化而为水。”指出在生理状态下,一部分血液经过脏腑气化作用,渗出脉外,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而成为津液,血足则津液亦充,如出血过多,则可影响到津液,即所谓“血不足以济水则气热。”另一方面,《血证论》说:“水与血相为倚伏”,血水“互相维系”,提示水能生血。《灵枢·邪客篇》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灵枢·痈疽篇》亦云:“津液和调,  相似文献   

10.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此指汗证或因阳气蒸发津液所致,或因腠理不密导致津液外泻而来,笔者根据这这些理论用调节阴阳和固密腠理之法治疗汗证,颇觉得心应手。现举验案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内经》关于汗出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英 《河北中医》2008,30(2):188-188
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的一种生理现象,《内经》对此已有深刻认识。如《素问·阴阳别论》中“阳加之于阴谓之汗”,《灵枢·决气篇》中“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明确阐明了汗出的机制。《伤寒杂病论》所创汗法亦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世历代医家提出的“阴虚盗汗”、“阳  相似文献   

12.
芦少敏  张雅娴 《新中医》2014,46(4):241-243
<正>中医学认为,汗属阴液,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津血化生而来。关于汗液,古人论述颇为详尽。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汗者,精气也";《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清·徐定超《内经注》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津渗于孔窍,留而不行者,是为液",故有"津血同源"、"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又"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脾统血","肾  相似文献   

13.
正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寐中汗出津津,醒后自止者为盗汗~([1])。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汗的生理和病理论述。《素问·宣明五气》篇载:"心为汗。"《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这些论述为后世认识和治疗汗证奠定了基础。《张氏医通·杂门》  相似文献   

14.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又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相似文献   

15.
《内经》中五气一词出现在很多篇章中 ,但名同义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含义 :1 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  《素问·天元纪》说 :“五气运行 ,各终期日 ,非独主时也。”《素问·至真要》说 :“五气交合 ,盈虚更作。”《素问·六节脏象》说 :“五令更立 ,各有所胜。”《素问·五运行》说 :“正五气之各主岁尔 ,首甲定运。”以上诸篇所言五气是指五运之气。五运之气是《内经》中运气学说的一个概念 ,除了上述篇章中直称五气外 ,另外关于五运之气的内容还见于《素问》之《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等 7篇大论中 ,…  相似文献   

16.
经络:“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柩·海论篇》)。“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藏篇》)。“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篇》)。“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篇》)。病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剌法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风论》)。  相似文献   

17.
涎为津液之一,《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脾为涏”。何以言涎为脾液?诸医家皆以脾开窍于口、涎为口中之液为据,此乃一也;其二,津液在体内之调节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其中脾贵在于“制”,其既勿使水分过盛,也勿使水失敷布,口中之涎则仗脾之制约,  相似文献   

18.
一、汗为心液 1.汗与心的关系。汗是由津液变化而成的。《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阐明了体内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毛者谓之汗。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为心所主,故古人云:“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医宗必读》)正常人皮肤时时有汗液排泄,其排泄量常随机体所处的高、低温环境不同,而有各异,以调节体温、保持机体和环境的相对稳定,汗液这种滋润皮肤和调节体温的作用,是靠肺宣发卫气的结果。如《景岳全书》云:“汗发于阴而出于阳,……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可见,汗液的生成、排泄及其调节与心、肺有关。  相似文献   

19.
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安,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对于本病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籍中论述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篇有:“上气不足”,《灵枢·海论》篇有:“髓海不足”,《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等病因论述。《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  相似文献   

20.
浅谈《内经》之“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荣  徐天景 《陕西中医》1997,18(9):430-430
<正> 《内经》对汗有许多论述,《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可知汗出是津液被阳气蒸发而成。活动过度,精神紧张或饮食过饱等原因而使阳气蒸腾均可出汗。且汗出的情况与五脏有密切的联系。《素问·经脉别论》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无论是生理,或是病理,出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内经》对汗的生理、病理以及发汗的治疗作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