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研究BRCA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突变情况,探讨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分析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57例乳腺癌BRCA1第2,5,11,18,20和21外显子基因突变情况。结果57例中共检测出7例突变,其中4例为11外显子的错义突变(3232A〉G),3例为20外显子的拼接点突变(IVS20—68insA〉A)。乳腺癌BRCA1的基因突变率为12.2%(7/57)。结论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研究宁夏地区回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2)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 方法:收集60例回族居民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及15例乳腺小叶增生或纤维腺瘤标本。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BRCA1基因第2、11和20号外显子和BRCA2基因第11号部分外显子突变情况。 结果:60例乳腺癌BRCA1基因有10例突变,突变率为16.7%,突变位点均位于BRCA1基因。15例对照均未检出突变且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组间BRCA1基因突变率差异(30.8%与5.9%)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RCA1基因突变可能与宁夏回族女性乳腺癌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3.
大约5%~10%的乳腺癌与遗传因素有关,在早发性乳腺癌(<35岁)中,25% ~ 40%由遗传因素所致,而在这些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乳腺癌中,60% ~ 75%为BRCA1/2胚系突变所致[1-2].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和克隆定位已证实,BRCA1和BRCA2是高外显的乳腺癌易感基因.在西方,一般人群到70岁时患乳腺癌的风险约为7%,但若携带BRCAI/2胚系突变基因,携带者到70岁时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增高[3].卵巢癌是遗传性乳腺和卵巢癌(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HBOC)综合征的突出表型,约48%和27%的遗传性卵巢癌分别由BRCA1和BRCA2突变所致[4].BRCA1/2胚系突变携带者终生患卵巢癌的风险也显著增高[5].此外,BRCA1/2胚系突变与其他一些肿瘤如前列腺癌、胰腺癌等风险增高也有关[5].因而,BRCA1/2基因突变外显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可用于评估突变基因携带者患某些肿瘤的风险,从而指导对遗传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预防.通常,外显率指突变携带者到70岁时患某种肿瘤的风险[6].本文将对BRCA1/2突变基因携带者70岁时患乳腺癌、卵巢癌、对侧乳腺癌、男性乳腺癌等肿瘤的风险研究作一综述,为遗传咨询双方提供参考,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00-01/2004-06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收集的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根治标本。其中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35岁,即定为早发性乳腺癌)22例。51例患者淋巴结转移。2例为双侧乳腺癌。另选32例维吾尔族乳腺癌旁非癌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作对照;上述标本为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及少量新鲜冰冻组织。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及用Evision二步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①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发现9例BRCA1突变的12个新位点。②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BRCA1的突变率为12.86%(9/70);其中22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35岁)BRCA1突变率为31.82%(7/22),高于维吾尔族晚发性乳腺癌(2/48),差异有显著性(χ2=10.295,P<0.01)。③2例双侧乳腺癌中均检测出BRCA1基因的突变。④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发现9例BRCA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位点。⑤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其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对照组,其发病年龄小于对照组。结论:BRCA1基因突变与新疆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及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且BRCA1突变相关性乳腺癌具有P53阳性率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淋巴结转移率高的趋势,这些特点有可能为基因检测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00-01/2004-06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收集的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根治标本。其中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35岁,即定为早发性乳腺癌)22例。51例患者淋巴结转移。2例为双侧乳腺癌。另选32例维吾尔族乳腺癌旁非癌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作对照;上述标本为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及少量新鲜冰冻组织。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及用Evision二步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①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发现9例BRCA1突变的12个新位点。②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BRCA1的突变率为12.86%(9/70);其中22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35岁)BRCA1突变率为31.82%(7/22),高于维吾尔族晚发性乳腺癌(2/48),差异有显著性(χ^2=10.295,P〈0.01)。③2例双侧乳腺癌中均检测出BRCA1基因的突变。④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发现9例BRCA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位点。⑤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其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对照组,其发病年龄小于对照组。结论:BRCA1基因突变与新疆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及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且BRCA1突变相关性乳腺癌具有P53阳性率高、发病午龄趋于年轻化、淋巴结转移率高的趋势,这些特点有可能为基因检测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411,000位女性死于该病。在许多大中城市乳腺癌已占妇女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其发病年龄年轻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量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探讨它们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乳腺癌预防、早期诊断及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5~10%的乳腺癌和遗传易感性相关.这其中最常见的乳腺癌易感基因是BRCA1和BRCA2.但仍有部分乳腺癌并未发生这2个基因的突变.所以目前对易感基因的数量和分布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就这两个易感基因与乳腺癌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411,000位女性死于该病。在许多大中城市乳腺癌已占妇女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其发病年龄年轻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量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探讨它们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乳腺癌预防、早期诊断及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5~10%的乳腺癌和遗传易感性相关.这其中最常见的乳腺癌易感基因是BRCA1和BRCA2.但仍有部分乳腺癌并未发生这2个基因的突变.所以目前对易感基因的数量和分布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就这两个易感基因与乳腺癌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1例异时性男性乳腺癌和结肠癌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以明确病因,便于指导临床风险管理决策。方法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外周血样本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合表型资料,确定候选基因的可能致病位点。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候选突变位点进行共分离验证。结果在先证者BRCA2基因第11号外显子中发现c.64026406delTAACT (p.Asn2134fs)杂合突变,该突变在乳腺癌信息中心(BIC)、ClinVar数据库中已有报道,为乳腺癌致病性突变。Sanger测序证实其儿子也为该突变的携带者,而其患结肠癌的母亲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 BRCA2基因c.64026406delTAACT突变是该先证者乳腺癌的致病突变位点,而先证者及其母亲所患结肠癌可能为散发。  相似文献   

9.
BRCA1、BRCA2是近年来被认识的一类抑癌基因 ,其变异与乳腺癌及卵巢癌的肿瘤易感性有关 ,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有关BRCA1、BRCA2的基因定位、结构、产物分析和变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家族性和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发生率。方法收集176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乳腺癌女性患者,依据乳腺癌家族史将患者分为家族性乳腺癌(92例)和散发性乳腺癌(84例)。采用PCR/DNA方法比较两组患者BRCA1基因突变发生率,同时比较发病年龄及病理类型的差别。结果 (1)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散发性明显提早;(2)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以乳腺黏液癌为主,而散发性乳腺癌则以导管原位癌为主;(3)家族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发生率为58.7%,而散发性患者为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家族性乳腺癌和散发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及病理类型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这可能与两组患者携带BRCA1基因突变发生率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并探讨BRCA1、BRCA2在家族性乳腺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选取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及12名健康女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BRCA1、BRCA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用Sanger测序法验证检出的位点并对新发BRCA1基因突变位点携带者的家庭成员进行检测。结果 7例乳腺癌患者中,检测出1例致病性突变BRCA2(c.5073dupA),1例可能致病的突变BRCA1(c.3343GT)及1例临床未明意义的突变BRCA2(c.1211AT);12名健康女性中均未检测出BRCA1、BRCA2基因的可疑致病突变位点;携带BRCA1(c.3343GT)突变的家系中有2名乳腺癌患者。结论BRCA1(c.3343GT)是首次发现的遗传性乳腺癌的可能致病性变异位点,其携带者家系中乳腺癌发病率明显升高,建议对其他携带者加强随访,尽早进行手术或药物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TEN抑癌基因突变在髓母细胞瘤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PCR-DNA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对34例髓母细胞瘤、10例小脑星形细胞瘤和5例正常脑组织进行PTEN基因第5、8重要功能外显子突变检测.结果 10例小脑星形细胞瘤中exon5和exon8均无点突变的发生;髓母细胞瘤PTEN基因纯合性缺失率为2.9%;exon5-1突变者3例;exon5-2突变者4例;exon-8突变者3例;PTEN基因总变异率为32.4%.结论 髓母细胞瘤中PTEN基因高变异率可能与髓母细胞瘤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人种散发性乳腺癌(SBC)BRCA1基因蛋白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SP法对中国人69例乳腺癌和15例乳腺纤维腺瘤石蜡切片组织进行BRCA1基因蛋白检测,分析其SBCBRCA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关系。并与文献报道的其他人种SBCBRCA1基因蛋白表达比较。结果 中国人BRCA1蛋白在SBC中的表达率为60.9%;在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00%。乳腺癌组织中BRCA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良性肿瘤组织(P〈0.05);SBC组织中BRCA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720 P〈0.01)。与淋巴结转移数目、患者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根据相关文献,黄种人中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我国台湾地区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白种人情况相差悬殊。英国与法国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黄种人与法国白种人差异显著(P〈0.01)。中国人、日本人分别与英国白种人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 中国人SBCBRCA1蛋白的表达水平的下调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其表达的减弱与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级有关。提示预后差。黄种人和白种人SBCBRCA1基因蛋白表达率均有矛盾分离现象。黄种人与白种人间差异显著;表明BRCA1基因无论在相同人种或不同人种SBC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突变高发区外显子5(exon5)和外显子8(exon8)在胃癌组织中的突变频率.探讨其突变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基因的突变,并对突变样本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42例胃癌组织中检测到PTEN基因突变3例,突变率为7.14%(3/42),42例胃癌不同临床病理分期中,Ⅰ、Ⅱ期突变率为5.88%(1/17),Ⅲ、Ⅳ期突变率为8.00%(2/25),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42例相应癌旁正常组织未检测到突变,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42例胃癌进行组织学分级,结果低分化腺癌突变率为12.00%(3/25),中、高分化腺癌突变率为0(0/17),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PTEN基因突变,主要发毕在低分化腺癌中。而PTEN基因突褒与胃癌病理组织学分级和临床病理分期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BRCA1基因变异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中,15%~20%存在BRCA1的细胞系突变,BRCA1(breastcancersusceptibilitygene1)是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易感基因,该基因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并有很高的外显率。自BRCA1基因成功地定位、分离后,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女性BRCA1变异携带者一生中发生乳腺癌的风险达60%~80%,在我国的许多大中城市,乳腺癌已占妇女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测序技术在早期检测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BRCA1基因,该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后,直接进行DHPLC分析;有峰型改变的样本作测序分析,以确认突变。结果从124例乳腺癌患者中共发现9种突变。包括7种错义突变,其中,1例Stop598,1例A807E合并E809L,1例A807E,2例Y856H,1例T967S,2例11170F,1例R1203G;一种存在于一号内含子的突变,即IVS101—10T〉C17例;一种2号外显子的5’非翻译区突变,即A118T2例。此外,在乳腺癌标本和正常对照标本中都发现有几处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论本研究确定了9种乳腺癌患者可能发生的突变类型,为今后临床应用DHPLC对高危人群BRCA1基因进行早期基因检测提供了9个位点。DHPLC一测序技术可快速、方便地区分带有碱基替换和小片段缺失的DNA片段,是一种可用于早期临床诊断乳腺癌BRCA1基因改变的高效、灵敏和操作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Parkin基因5号外显子缺失与早发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琼脂糖电泳方法检测了60例早发性帕金森病病人外周血白细胞DNA的Parkin基因5号外显子缺失情况。结果 发现1例病人(1.67%)存在Parkin基因5号外显子缺失。结论 Parkin基因外显子缺失可能与部分早发性帕金森病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卵巢癌易感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5例卵巢癌患者的外周血进行BRCA1,BRCA2,CHEK2,PALB2,BRIP1,TP53,PTEN,STK11,CDH1,ATM,BARD1,MLH1,MRE11A,MSH2,MSH6,MUTYH,NBN,PMS1,PMS2,RAD50和RAD51C共21种易感基因进行测序,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基因突变与卵巢癌的相关性。结果 卵巢癌患者多以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晚期为主。35例卵巢癌患者中共检出已知致病突变19例,突变率54.3%,其中BRCA1基因突变7例(20.0%),BRCA2基因突变4例(11.4%),RAD51C基因突变2例(5.7%),CHEK2,ATM,RAD50,MSH2,MRE11A和TP53基因突变各1例。BRCA1/2基因突变和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相关(P=0.034),和家族史显著相关(P=0.003),与年龄、FIGO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另外,发现两种新的基因突变,包括BRCA1基因c.438delC和RAD51C基因c.390_391delAA。结论 BRCA1和BRCA2是卵巢癌最主要的胚系突变基因,该基因突变与遗传性卵巢癌显著相关。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可有效检测卵巢癌胚系易感基因的突变情况,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卵巢癌(ovarian carcinoma,OC)是女性患病率和致死率相对较高的肿瘤,其中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诊断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OC。EOC的产生与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BRCA)有明显的关联性。BRCA基因是一种恶性肿瘤易感基因,可以调整DNA损伤修补,保持细胞生长和细胞凋亡,保持细胞基因遗传稳定性。BRCA基因突变会明显增加患EOC风险,与此同时,BRCA基因影响着EOC的临床诊治、病理和愈后等。具备BRCA基因突变的EOC(BMOC)对铂类DNA损伤剂以及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ARPi)治疗更加敏感。临床上以BRCA基因为主对卵巢癌患者进行多基因检验,可以为卵巢癌的发病机制、风险评价、治疗和愈后提供临床基础。融合最新研究成果,文中就BRCA基因的基本情况以及BRCA基因与上皮性卵巢癌具体关联性作一具体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互不相关的3个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MEN2A)家系中RET原癌基因突变情况,以探寻其发病的分子机制,同时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3个MEN2A家系,共有8例MEN2A患者,3个家系有28位同意进行基因检测,提取28位外周血基因组DNA,对RET原癌基因21个外显子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对发现新的突变点进一步进行克隆测序。结果家系1RET原癌基因存在外显子11的C634R突变,家系2为C634Y突变,家系3的4例MEN2A患者均存在D631密码子(GAC)的杂合缺失,碱基序列由TGC∧GACGAGCTG变为TGCGAGCTG,导致代表天冬氨酸的D631的缺失,即del D631。8例MEN2A患者中7例有MTC(87.5%),8例有PCC(100%),未发现有HPT的发生,其中6例(75%)患者是以PCC起病,而且PCC中7例(87.5%)为双侧。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国大陆MEN2A家系存在C634Y突变,也有exon11的D631杂合缺失突变,其中RET基因第11号外显子的D631缺失突变(delD631)是首例报道。D631 del临床特点为发病年龄较迟,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可先于甲状腺髓样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