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福建中医学院庆祝建院卅周年暨首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会召开之际,国民党元老,台中的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陈立夫先生应邀寄来他所撰写的《中医之理论基础》一文,受到学院领导、专家、学者及广大中医界同仁的高度重视。学院领导和本刊编辑部曾分别邀请专家、学者座谈该文,发言热烈,这对加深中  相似文献   

2.
蛇年新春前夕,收到国民党元老、总统府资政、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陈立夫先生来信,并蒙馈赠《中医之理论基础》一文,细细阅读之后,深感先生不但是政治家,而且对中西医药学术研究有素,持论颇有新见,平正中肯,为台湾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振兴祖国的优  相似文献   

3.
傅瘦生(福建中医学院教授):陈立夫先生乃一代政治风云人物,对中医之理论基础有此见解,足见对古汉学及中医学造诣之深。易学家认为《易》包罗万象,百家均爰《易》以入说。其于医学亦然。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撰《医易》一文,谓:“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又曰:  相似文献   

4.
陈立夫是我父辈的朋友。我父亲是名中医,在过去,他们过从甚密。1980年年初,我在一份资料上见到陈立夫还健在,并致力于中医药发展工作,萌生写信联系的念头。出我意外,他竟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给我,并附了别致的贺年卡。以后,我们鱼雁频传,并指导我学习中医药学。 他在台湾推动中医现代化及中西结合一元化,为培养兼通中西医的新一代中医师,在台湾争取中医公保,为发展海峡两岸的中医药事业,为呼吁祖国统一,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早已不是过去那样前呼后拥的显赫人物,而是平易近人,精神矍烁,致力于发展中  相似文献   

5.
白敬宇药厂简史郑乐明在台北曾出版的《中华医药史》曾报道热爱中医药事业的陈立夫先生在八十年代一次集会上说过这样一件引人瞩目的事:"一位被中国定州眼药医好眼疾的美国工程师买了很多中国医药书藉,藏入美国伯林斯顿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馆,使之成为收藏最丰富的中国...  相似文献   

6.
通过为期一年的中医科研创新活动,培养了中医科研创新思维,锻炼了科研能力,拓展了知识面,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并且在科研过程中体会到细致、认真的重要性以及理论结合实际的必要性。通过中医科创活动,使新一代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更加相信中医、热爱中医,坚定了学习中医、从事中医、研究中医、弘扬中医的信念,并且深刻感悟到创新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事业不可或缺的一步,而这种创新来源于扎实的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基础,加以应用现代研究方能使之得到证实和升华。  相似文献   

7.
耕云医话     
四十一、两岸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医近年来接触越来越密,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对中医药之前途命运,同样牵肠挂肚。最近得读台湾《自然疗法》双月刊陈(纟由)艺先生《第二次大陆行之一——大陆中医现状之报导》一文,深有感触,觉得陈先生的看法值得中医界同道深思。特择引该文,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更系统地整理中医药理论,继承历代中医学术的精华,汲取和反映现代中医的研究成果,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中医管理局多次组织召开全国中医高等教育改革座谈会。中南五省(区)中医学院经过充分协商,组建了中南五省(区)中医学院协编中医基础系列教材编辑委员会。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现已初步编成了中医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 一我生于中医家庭,先父名梦觉,毕生业医。自幼目睹中医药能为人们解除疾苦,乃有志于医学,及长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学习五年,为中医学打下了基础。毕业时(1937年)正是中医备受压迫摧残之秋,国民党勒令我校改名为“中医学社”。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医出路何在?当时有人提出“中医科学化”的口号,乃为我们所接受。提出这一口号的是广东谭次仲先生,上海恽铁樵与陆渊雷先生等,并正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这些前辈的著作,对我的思想有过一定的影响。中医科学化,如何化法?限于三十年代  相似文献   

10.
“我当了一辈子中医大夫,我的事业就是发展中医药,一辈子为中医药奋斗。” “我离不开中医,我离不开那些病人,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医事业,但我并不后悔。”  相似文献   

11.
王昆文 《国医论坛》2012,27(1):47-48
笔者近日拜读了温长路先生的"从中医西化到中医化西"一文(见8月26日《中国中医药报》),受益匪浅.温先生对传统中医学的热爱、褒扬和热情宣讲令人感佩,他提出的变中医"西化"为"化西"的愿望也是好的.然而,对于他说中医西化问题至今"无法定论"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特提出愚见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12.
论“甘温除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杂志于一九六一年第四期刊载了欧阳锜先生所写的“甘温除热法的理论探讨”一文以后,艺勇先生在今年中医杂志第二期上以“我也谈谈甘温除热”一文,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欧阳锜先生商榷,欧阳锜先生又在今年第五期上以“再论甘温除热”一文坚持自己的见解,第六期上又有丁明君先生“我对甘温除热的认识”一文参加争鸣。前后四篇文章我都细读了几遍,从中得到了不少的收获。读后又参看《脾胃论》等书,  相似文献   

13.
人才是任何一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中医人才。目前,高等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不尽人意,仍有"中医后继乏人"的感概,西医学却以迅猛之势飞速发展,因而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刻不容缓,造就一批素质良好的中医"精英"人才成为中医药事业复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2010年5月8日是何世英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何老是《天津中医药》(原天津中医)杂志创始人之一,曾任第一任主编,为本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何老中医理论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热心中医药公益事业,在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国中医药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尤其是在中医脑病理论和临床学术研究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医术上堪称国医大师。为此我们发表纪念何老的文章以缅怀大师的风采。  相似文献   

15.
编辑先生:鄙人乃中医初习者,请问《中医函授通讯》有否合订本,如何订阅? 台湾宜兰县罗东民主路74号许必荣编辑先生:鄙人是祖国医学爱好者,订阅贵刊近二年。我非常想购买贵刊往年刊物,请告之如何邮购。台湾台北县新庄市新树路501号曾顺腾编辑先生:吾是海外新加坡的华侨,对中医药很感兴趣,故欲订《中医函授通讯》。请编辑先生告之订阅办法为盼。  相似文献   

16.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并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屹立于医学之林。中医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基石,人才培养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通过回顾阐述我国古代医家成才之路和现代中医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认真思索,从中总结中医人才的培养与成才规律,以期遵循中医学学科特点,对中医人才自身提出更高要求,在不断改善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寻找合适的培养方式使自己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医人才,从而带动整个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世民 《山西中医》2007,23(4):64-64
白清佐先生是我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今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工作期间的老师。事情是这样的,1962年,我从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临床研究室。次年初,研究所分管业务的副所长是曾任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健康报》总编的何高民先生,指  相似文献   

18.
中医临床文献研读点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多数的中医工作人员大致有这样的共同认识,即学习中医必先打好理论基础,而在较多的中医课程中,又以医古文和中医基础理论更为重要。学好医古文是取得飞速进步的“入门之钥”,它不仅和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而且对较快地读懂和正确地理解中医临床文献,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今世存中医药古籍计有一万多种,其中中医临床文献约占80%,这是从事中医医疗和临床研究的宝贵财富。而以基础理论为主的《黄帝内经》、《难经》等书,文字深奥,难以卒读,不易体会经文的意蕴精髓。我在开始学习《内经》时,业师秦伯未先生要求我熟读原文,多看注本,勤查…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是中央对中医药事业又一次定调子,把方向。"传"是老一辈医学家将得之临床、得之实践、得之经典的经验和理论传给下一代,实现"传道解惑";"承"是后来人有能力、有智慧、有定力把传下来的财富继承好、发展好、运用好。传与承是辩证统一关系,是实现中医药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本。毛泽东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中医药有其特色,应当传承,其中关键的是"大中医"思维和"大健康"视野。"大中医"思维是以中医理论指导实践,突出中医人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技术自信,突出中医特色;"大健康"是从多角度考虑,探索有利于全民健康的手段与方法,实现"1+12"的效果。"大健康"与"大中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中医药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20.
“七五”期末至“八五”之初,是我国中医医疗机构从以数量型建设向以内涵质量型建设转变的过度时期。为了促进中医学术与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中医医疗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带动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设想》的精神,自1991年开始,在全国择优、分批遴选出部分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有中医专科或制剂研制技术优势,居全国一流水平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逐步建设成为全国中医专科(专病)医疗中心、急症医疗中心、中药制剂与剂型改革基地(以下简称“中心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